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964)
2023(19668)
2022(16996)
2021(15713)
2020(13310)
2019(30202)
2018(29970)
2017(58181)
2016(31290)
2015(35241)
2014(34779)
2013(34151)
2012(31264)
2011(28324)
2010(28428)
2009(26467)
2008(25853)
2007(22740)
2006(20076)
2005(17777)
作者
(88704)
(73964)
(73595)
(69797)
(46804)
(35238)
(33481)
(28847)
(27876)
(26271)
(24936)
(24785)
(23360)
(23076)
(22760)
(22450)
(21917)
(21864)
(21100)
(21090)
(18237)
(17971)
(17821)
(16756)
(16507)
(16418)
(16258)
(16157)
(14797)
(14460)
学科
(130012)
经济(129843)
管理(93216)
(87605)
(72272)
企业(72272)
方法(59113)
数学(51336)
数学方法(50718)
(35241)
(34378)
中国(34040)
(29829)
贸易(29815)
业经(29611)
(28928)
(27805)
地方(26833)
(24611)
农业(22927)
(21219)
财务(21139)
财务管理(21087)
(20640)
银行(20599)
理论(20521)
技术(19916)
企业财务(19841)
(19819)
金融(19814)
机构
大学(448238)
学院(448211)
(185554)
经济(181746)
管理(175747)
理学(152419)
理学院(150792)
管理学(148176)
管理学院(147363)
研究(147288)
中国(109990)
(94104)
科学(87965)
(87118)
(72292)
财经(69866)
(67383)
中心(66616)
研究所(65376)
(64808)
业大(63738)
(63449)
北京(59161)
(58157)
师范(57633)
经济学(56930)
(54256)
农业(52750)
(52460)
财经大学(52025)
基金
项目(302746)
科学(239329)
研究(224137)
基金(220465)
(190781)
国家(189260)
科学基金(163402)
社会(142709)
社会科(135405)
社会科学(135374)
(117376)
基金项目(116117)
自然(104816)
教育(103463)
自然科(102341)
自然科学(102319)
自然科学基金(100452)
(98462)
编号(91780)
资助(91126)
成果(74144)
重点(67765)
(67519)
(64955)
(62930)
课题(62720)
国家社会(59016)
创新(58790)
教育部(58506)
科研(57532)
期刊
(201375)
经济(201375)
研究(132583)
中国(79944)
(65918)
学报(65835)
管理(64937)
科学(61204)
(60995)
大学(51184)
学学(48327)
教育(47452)
农业(42265)
(39220)
金融(39220)
技术(38972)
业经(34227)
财经(33991)
经济研究(33086)
(29156)
问题(27139)
(24809)
商业(21479)
(21326)
理论(21211)
技术经济(21194)
统计(20652)
国际(20505)
图书(20367)
科技(20237)
共检索到6529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韩永辉  贾妮莎  邹建华  
本文以Falvey(1981)和Fukao(2003)的模型为基础,在区分制成品与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新视角下,对我国产业内贸易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认为,东亚零散化生产网络下我国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制成品部分可以采用传统的垂直产品差异化模型解释,但是零部件产业内贸易部分需要进一步拓展。同时,计量实证检验发现,尽管FDI对我国制成品和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要素禀赋和人均收入差异在对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具有正向推动作用的同时,对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影响却不显著。这都证明了,我国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迂回贸易,采用传统的垂直产品差异化模型解释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存在不足,有必要采...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莫莎  刘朝霞  
从边际产业内贸易角度,分别运用A指数和S指数对1992—2008年间中美19个行业的工业制成品贸易调整成本进行研究,并进行Daniels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美工业制成品绝大多数处于产业间贸易,总体调整成本较高;高技术产业的贸易调整成本相对较低;中等技术产业的调整成本呈逐渐减少趋势;低技术产业的调整成本一直处于相对较高的状态。这些结论为国家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易雪玲  邓志高  
利用G-L指数、B指数、GHM法对我国1997~2006年车辆及零部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整体水平和内部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发现10年来该产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平均为0.44,贸易增长方式已逐渐变为产业内贸易,但却以负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说明我国车辆及零部件制造业仍然是以传统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以低质产品去交换高档产品,且多样化程度低。因此,要加强技术创新,促进新产品开发,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林琳  
随着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产业内贸易在中国时外贸易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中国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日趋活跃。本文从中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和特征入手,对制成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跨国和跨产业的对比研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任泽洙  赵阳阳  
当前,在中韩两国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贸易模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产业内贸易已成为中韩两国双边贸易的重要模式。本文选取1992-2013年中韩两国双边贸易数据,在对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现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选取中韩两国贸易不平衡程度、人均GDP差距、韩国对中国的FDI三方面因素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研究,据此提出提高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邵玲  谢建国  
分析了中国与欧盟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状况,并对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欧制成品贸易主要是建立在中欧资源禀赋差异基础上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欧人均收入差距和欧盟对华直接投资显著地促进了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而规模经济、市场规模因素对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研发投入对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并不显著。表明虽然近年来中国政府对科技教育发展增加投入,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中欧研发水平的差距,但是对中国出口贸易转型的作用仍然比较有限。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鹏  
本文利用Kandogan方法测算东亚七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从贸易角度研究该地区的产业分工形态。认为是产业特征、要素禀赋及国内政策差异导致东亚地区各个产业分工形态迥异。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盾  
近年来,中韩贸易规模迅速增长,产业内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本文首先考察了1992年以来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然后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1986-2005年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结论显示,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是推动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关键因素,中韩间的地缘优势及不断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也促进了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向丽  
通过对日本对华制造业FDI与中日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了日本对华制造业投资对中日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具有正向推动作用的结论。基于此,我国应加大力度吸引日本制造业对华投资,以加快发展我国的制成品产业内贸易,这无疑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升级,也有利于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伯伟  胡学文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已经成为东亚经济增长的核心特征,但尚缺乏对该生产网络系统勾勒的研究。本文借助投入产出表对国际贸易分类标准中的零部件划分进行修正,以产业链为基础系统总结了SITC(Rev3)第7、8类四分位最终产品所对应的零部件,进一步探讨了东亚产品竞争力的来源、区域生产网络的变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1)东亚零部件贸易是其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来源;(2)诸多生产链交织形成了东亚区域生产分工网络,并呈现出不断强化、加深和技术升级的趋势;(3)中国经济的融合推动了东亚分工网络的发展和调整,成为区域内主要的零部件出口国,日本的主导地位逐渐削弱。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韦倩青  韦倩虹  
本文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算和产业内贸易类型的判断,发现中美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上,其中,化学制品的贸易几乎全部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美工业制成品的贸易之所以呈现出如此状况,从需求角度看,是因为中美之间存在着对质量差异或技术差异的同类产品的相互需求;从生产角度来看,生产的垂直一体化和产品的生命周期与中美工业制成品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有关。中美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中国的专业化水平,增加贸易额和溢出技术,但因为产业内贸易的类型属于垂直型,所以对中国经济发展有负面影响。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许陈生  邓淇中  
本文采用Grubel-Llyod指数,对中国与欧盟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中国与欧盟整体的制成品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但对不同的欧盟国家以及不同类型的制成品产业,其产业内贸易水平与发展趋势有着较大的差异。通过计量分析,认为欧盟国家的市场规模、对外开放水平、对华直接投资、研发水平以及中国与欧盟国家的市场规模差异等变量,均对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有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对于不同类型的制成品产业是不一样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洪锐凌  邹建华  韩永辉  
本文利用1992~2009年的贸易统计数据对我国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零部件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主要是我国在组装环节和低端零部件的生产方面拥有优势。通过实证分析发现,FDI是促进我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和零部件产业内贸易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但是其他解释因素则有所不同,验证了传统的垂直产品差异化模型在解释我国产业内贸易方面存在不足。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海霞  张捷  
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对我国与东亚国家机械类产品(SITC7①)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其结果显示:(1)SITC7在东亚贸易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与东亚国家SITC7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SITC7产品进口关税的降低、FDI的增加和人均GDP的差距对我国与东亚国家机械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有促进作用;(3)人均固定资本的差异不利于我国与东亚国家SITC7的产业内贸易,要促进水平型的产业内贸易,需要进一步缩小我国和东亚国家的技术差距。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迪  李婷  张景帅  
文章基于中美贸易摩擦背景,在理论和文献回顾基础上,计算了中美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GL指数,探讨了影响中美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并针对贸易摩擦的冲击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研究发现,由于近年来美国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限制,导致两国高科技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且呈不断下降趋势。为减少贸易摩擦对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的负面影响,中国企业应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出口的学习效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