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09)
- 2023(17609)
- 2022(15029)
- 2021(14120)
- 2020(12027)
- 2019(27640)
- 2018(27265)
- 2017(51719)
- 2016(27828)
- 2015(31739)
- 2014(31255)
- 2013(30612)
- 2012(27785)
- 2011(25138)
- 2010(25041)
- 2009(23482)
- 2008(22937)
- 2007(20087)
- 2006(17142)
- 2005(15123)
- 学科
- 济(120179)
- 经济(120071)
- 管理(78103)
- 业(74045)
- 企(60473)
- 企业(60473)
- 方法(59061)
- 数学(52431)
- 数学方法(51672)
- 中国(31510)
- 农(30328)
- 贸(29464)
- 贸易(29450)
- 易(28624)
- 财(28213)
- 业经(24733)
- 地方(23196)
- 学(21914)
- 农业(20030)
- 制(19767)
- 理论(18771)
- 务(18079)
- 财务(18012)
- 财务管理(17970)
- 和(17429)
- 融(17156)
- 金融(17153)
- 银(17001)
- 银行(16973)
- 环境(16952)
- 机构
- 学院(396557)
- 大学(395664)
- 济(168359)
- 经济(165186)
- 管理(154421)
- 理学(134250)
- 理学院(132814)
- 研究(131369)
- 管理学(130279)
- 管理学院(129562)
- 中国(99701)
- 京(82173)
- 科学(79088)
- 财(73292)
- 所(65081)
- 农(61496)
- 中心(61006)
- 财经(59924)
- 研究所(59375)
- 江(56515)
- 业大(56411)
- 经(54649)
- 经济学(52634)
- 北京(51370)
- 范(50741)
- 师范(50238)
- 农业(48586)
- 经济学院(47698)
- 院(47559)
- 州(45496)
- 基金
- 项目(269665)
- 科学(213842)
- 基金(198244)
- 研究(196149)
- 家(172620)
- 国家(171316)
- 科学基金(147937)
- 社会(125936)
- 社会科(119599)
- 社会科学(119569)
- 省(103979)
- 基金项目(103331)
- 自然(95743)
- 自然科(93629)
- 自然科学(93607)
- 自然科学基金(91927)
- 教育(91837)
- 划(88102)
- 资助(82809)
- 编号(79574)
- 成果(63648)
- 重点(60989)
- 部(60413)
- 发(57893)
- 创(56426)
- 课题(54268)
- 国家社会(53093)
- 创新(52762)
- 教育部(52348)
- 科研(52211)
- 期刊
- 济(173582)
- 经济(173582)
- 研究(109777)
- 中国(71140)
- 学报(58850)
- 财(56212)
- 科学(55280)
- 管理(55037)
- 农(54514)
- 大学(44907)
- 学学(42208)
- 教育(40617)
- 农业(37945)
- 技术(36440)
- 融(32742)
- 金融(32742)
- 经济研究(30296)
- 财经(28880)
- 业经(28315)
- 经(24871)
- 贸(24402)
- 问题(23360)
- 统计(22409)
- 业(21722)
- 国际(20984)
- 策(20251)
- 技术经济(19894)
- 图书(19330)
- 商业(18679)
- 世界(18529)
共检索到5702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欧定余 陈维涛
本文通过选取1998—2008年11年间中国与50大贸易伙伴组成的面板数据建立引力模型,实证检验分析发现: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FDI—贸易关联"性很强,反映了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分工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FDI多为出口导向型和效率追赶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伟
衡量贸易便利化的指标多种多样,文章以时间(完成所有出口程序所需时间)来替代贸易便利化,采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东亚主要国家贸易便利化对出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两个方案模拟估计了东亚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对区域内贸易的影响度。
关键词:
东亚 贸易便利化 时间 引力模型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伯伟 胡学文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已经成为东亚经济增长的核心特征,但尚缺乏对该生产网络系统勾勒的研究。本文借助投入产出表对国际贸易分类标准中的零部件划分进行修正,以产业链为基础系统总结了SITC(Rev3)第7、8类四分位最终产品所对应的零部件,进一步探讨了东亚产品竞争力的来源、区域生产网络的变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1)东亚零部件贸易是其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来源;(2)诸多生产链交织形成了东亚区域生产分工网络,并呈现出不断强化、加深和技术升级的趋势;(3)中国经济的融合推动了东亚分工网络的发展和调整,成为区域内主要的零部件出口国,日本的主导地位逐渐削弱。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夏平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在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内在动力的推动下,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逐步将劳动密集型的部门转移到其他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东亚国家(东盟四国和中国),形成了东亚区域生产网络。这里的东亚国家主要包括日本、亚洲四小龙(韩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谢锐 郭欢
本文基于WWZ(2014)构建了中国吸收的东亚出口国中间产品增加值和加工贸易出口隐含的东亚出口国增加值指标,以此分别反映中国的东亚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和加工贸易出口枢纽作用。结果表明:1995-2011年期间,中国吸收的东亚中间产品增加值和加工贸易出口隐含的东亚增加值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中国主要以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形式融入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但重要性有所下降,而加工贸易出口枢纽地位尽管较低,但整体有所加强。中国吸收的日韩台(地区)增加值上升速度低于中国吸收的印尼增加值上升速度,且印尼对中国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的依赖性较高。但无论作为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还是加工贸易出口枢纽,中国在纺织业及纺织制品业等少...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韩金红
本文利用东亚十国(或地区)1991~2010年间数据,运用引力模型,分析影响东亚区域内最终产品需求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性贸易协定(RTA)、经济总量、2008年金融危机和人均GDP差额绝对值,对区域内最终产品需求起显著促进作用;人口规模、地理距离对区域内最终产品需求起显著阻碍作用。1997年金融危机也对区域内最终产品需求起阻碍作用,但不显著。从行业差别来看,除了距离变量之外,各解释变量对资本品需求的影响均大于对消费品需求的影响。因此,为扩大东亚区域内的最终产品需求,区域内各经济体应该降低物流成本、发展区域性贸易合作组织、稳定汇率、扩大各自经济规模。
关键词:
东亚 最终产品 需求 引力模型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行伟波 李善同
区域间贸易反映了中国内部区域整合和市场一体化的程度。在贸易理论中,一般采用引力模型来分析地区间贸易的模式,并且可以通过估计边界效应来分析各种难以量化的地区间贸易壁垒对区域贸易的影响。本文采取由2002年中国分省投入产出表估计出的省际贸易流量数据,在引力模型的框架下分析中国地区间贸易的结构以及省际边界效应。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引力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中国地区间贸易的模式,同时较大的边界效应也反映了地区间贸易存在较大的本地偏好。另外,本文也估计了中国省际分行业贸易的边界效应。最后的灵敏度检验指出内部贸易距离的设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模型的估计结果。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王峰
近20年来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速度超过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由于东亚至今仍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一体化组织,所以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理论不能够解释其内部贸易的扩张。垂直专业化分工理论为解释东亚非制度性的区域内贸易扩张提供了依据,而外部需求的增加是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最终动力。本文以1995—2006年中国从东亚各国/地区的进口贸易为考察对象,将生产非一体化指数(VDI)代替垂直专业化指数,用美国来自东亚各国/地区进口份额的变化代表外部需求,采用联合国统计司的BEC数据,运用面板协整的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东亚区域内贸易的扩张来自于垂直专业化分...
关键词:
垂直专业化分工 外部需求 区域内贸易扩张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坤
从"三角贸易"到"新三角贸易",东亚地区贸易模式都未能摆脱对外部市场的高度依赖,特别是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中国作为区域内经济贸易大国,随着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在东亚区域贸易分工模式转变中的地位及作用将不断增强。本文以中国在东亚区域内的重要贸易伙伴国为研究对象,从世界和东亚两个区域范围入手,以进口份额分布与进口增长率分解指标按进口来源地和按产品分类的分布分别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市场在东亚区域内的地位及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新三角贸易 外部依赖 市场提供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吴丹
银行与金融、政府干预、黑市活动、资本流动与外国投资、货币政策对东亚经济体出口贸易有重要影响,银行与金融、政府干预、产权、政府负担对东亚经济体进口贸易有重要影响。提高政府干预质量,积极合理地引进国际直接投资,建立并完善公正廉洁高效的司法体系应成为东亚经济体各政府未来重要的政策取向。
关键词:
制度 东亚 贸易引力模型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重力 赵颖
本文依据Koopman(2010)的全球价值链分解原理,将东亚区域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依赖关系分为"上游依赖"和"最终需求依赖"两个层面,并相应构建了"后向关联度"和"最终需求贡献率"两个指标体系加以衡量。利用WTO-OECD发布的附加值贸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在"上游依赖"层面,东亚区域的内部依赖大于外部依赖,区域内部在生产分工中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中国在东亚区域的上游供给者地位正在上升,日本在下降。在"最终需求依赖"层面,东亚区域对欧美国家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外部依赖",但是外部依赖和内部依赖都呈现出"倒V型"发展趋势,东亚区域的内部经济发展动力有待增强。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陈丰龙
本文从区域生产网络的视角来研究中韩FTA建立的可行性,并通过引力模型实证检验了建立FTA对促进双边零部件贸易以深化两国分工与合作的影响。文章以零部件贸易来反映区域生产网络内的分工情况,通过对1998—200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韩两国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内的分工合作程度是不断提高的,同时分工的地位又是不平衡的,这为建立双边FTA提供了可能。随后本文通过建立双边零部件贸易的引力模型实证检验了建立FTA有利于双边零部件的发展,从而有利于两国在区域生产网络中进一步深化分工。研究结果还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和东亚区域内,FTA变量的回归结果有所不同,对于中国是东亚区域内的FTA的影响大于在世界范围内的影...
关键词:
区域生产网络 中韩 FTA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马莉莉 张亚楠
基于增加值的视角,利用WTO-OECD发布的TiVA数据库,测算东亚13个经济体服务贸易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分工地位、出口竞争力及最终需求贡献率。结果显示:第一,东亚各经济体服务贸易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其服务贸易规模和国际分工地位无显著正向关系;第二,相较于世界市场,东亚经济体的服务贸易在区域内有着更强的出口竞争力。但在增加值的视角下,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竞争力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第三,东亚服务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依赖关系日趋平衡,服务业出口对欧美市场的依赖降低,世界其他市场的服务需求对东亚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大;第四,东亚区域内服务贸易联系愈发紧密,分工逐步深化,多数经济体对区域内上游供给者的依赖度提高。
关键词:
东亚区域 增加值贸易 服务贸易 分工地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崔鑫生 李芳
在广义贸易便利化的分析框架下,测算了中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并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在控制第三方效应的前提下,检验了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农产品、工业品和中间品进口的影响。结果发现,贸易便利化水平对我国农产品、工业品和中间品进口贸易的影响非常显著;由于产品性质和嵌入价值链的程度差异,中间品进口对贸易便利化水平最为敏感,农产品进口较为迟钝。该结论有助于全面评价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进口产品的影响情况,有利于在全球价值链条件下,通过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峰
本文首先运用贸易矩阵和广义经济分类(BEC)考察了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演进和特征,发现中间产品是东亚区域内贸易的第一大类产品。继而,用贸易流量分析模型按国别探讨了需求因素、竞争因素和区位因素分别对区域内贸易增长的贡献程度,并计算出中国对东亚区域内贸易增长的贡献度最大。最后,运用中国1992~2006年的数据验证了外部需求是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首要推动力。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对解释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提供了新的证据,对未来的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