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80)
2023(6541)
2022(5650)
2021(5500)
2020(4459)
2019(9833)
2018(9548)
2017(19353)
2016(10704)
2015(11785)
2014(12136)
2013(11970)
2012(11143)
2011(10183)
2010(10320)
2009(9443)
2008(9728)
2007(8728)
2006(7719)
2005(7242)
作者
(31440)
(26491)
(26365)
(25274)
(16613)
(12880)
(12172)
(10206)
(9825)
(9538)
(8982)
(8963)
(8520)
(8519)
(8386)
(8093)
(8019)
(7852)
(7669)
(7382)
(6689)
(6576)
(6306)
(6060)
(6022)
(5764)
(5750)
(5732)
(5516)
(5289)
学科
(47346)
经济(47287)
管理(31899)
(29881)
(23298)
企业(23298)
方法(19590)
数学(17060)
数学方法(16821)
(15622)
地方(12997)
(12528)
中国(12059)
(10604)
(10364)
贸易(10362)
(10055)
(9618)
业经(8879)
农业(8188)
地方经济(8137)
(7822)
银行(7808)
(7639)
金融(7638)
(7440)
(7029)
财务(7012)
财务管理(6990)
理论(6780)
机构
学院(155229)
大学(154943)
(63264)
经济(61815)
管理(57985)
研究(54978)
理学(49867)
理学院(49188)
管理学(48234)
管理学院(47933)
中国(41748)
科学(34503)
(32520)
(30735)
(29300)
(27686)
研究所(26384)
中心(24989)
财经(23989)
(23857)
业大(22798)
(21821)
农业(21782)
(21706)
师范(21628)
北京(20706)
(19839)
(19700)
经济学(19236)
财经大学(17810)
基金
项目(102034)
科学(80797)
基金(74552)
研究(73187)
(65822)
国家(65287)
科学基金(55184)
社会(47387)
社会科(44900)
社会科学(44886)
(39729)
基金项目(39168)
自然(35725)
自然科(34927)
自然科学(34918)
自然科学基金(34299)
(33786)
教育(33275)
资助(30638)
编号(29062)
成果(24526)
重点(23362)
(22644)
(22299)
(20668)
课题(20426)
(20085)
科研(19631)
国家社会(19601)
创新(19386)
期刊
(72528)
经济(72528)
研究(46396)
中国(29280)
(25845)
学报(25450)
(23684)
科学(23365)
管理(20771)
大学(18713)
学学(17732)
农业(17696)
教育(16189)
(15656)
金融(15656)
业经(12467)
财经(12177)
技术(11801)
经济研究(11409)
(10493)
问题(10183)
(9071)
(8533)
图书(8526)
商业(7563)
世界(7395)
(7333)
统计(7285)
国际(7241)
理论(7184)
共检索到2367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晓霞  
通过一个公共权力中心的同一供给模式提供公共产品的欧洲主义路径并不适用于东亚地区合作。东亚地区安全领域集中于领土(岛屿)主权争端问题而产生的对内生性安全矛盾进行管控的公共产品需求特点,使其在逻辑上更需要大国供给的"次佳表现"供给模式;经济方面集中于贸易和金融领域而产生的外生性经济危机应对的需要,使各国更容易参与到联合供给的加权模式中。当然,为实现这两种理想供给模式,东亚地区还需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区域性公共产品与"俱乐部产品"之间的关系;二是市场依赖从域外转向域内;三是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与国家吸收能力的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晓霞  
通过一个公共权力中心的同一供给模式提供公共产品的欧洲主义路径并不适用于东亚地区合作。东亚地区安全领域集中于领土(岛屿)主权争端问题而产生的对内生性安全矛盾进行管控的公共产品需求特点,使其在逻辑上更需要大国供给的"次佳表现"供给模式;经济方面集中于贸易和金融领域而产生的外生性经济危机应对的需要,使各国更容易参与到联合供给的加权模式中。当然,为实现这两种理想供给模式,东亚地区还需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区域性公共产品与"俱乐部产品"之间的关系;二是市场依赖从域外转向域内;三是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与国家吸收能力的不对称性。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媛媛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东亚经济体普遍面临着从出口主导向内需主导的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然而,目前各经济体单独扩大内需存在困难,本文试图将东亚内需整合起来,探讨在东亚构建区域性内需。通过进一步提升消费水平、调整投资结构、扩大区域内贸易和完善产品结构,东亚内需的潜力将会被极大地开发出来,成为东亚持续发展新的推动力。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汪阳红  
区域性公共产品是指利益超越了单个行政辖区之外的公共产品。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研究是区域公共管理、区域治理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为如何开展区域合作,解决区域性公共问题提供理论支撑。一、区域性公共产品的特征和分类(一)区域性公共产品的特征1.受益上的空间性和内部差异性。只要区域性公共产品被提供出来,其受益面一般局限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而其他区域一般受益不大。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胡望舒  寇铁军  
作为全球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有效补充和解读区域合作的新视点,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及其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关于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内涵界定、主要分类、供给模式及资金来源,本文对上述内容进行了文献评述。现有研究虽加深了人们对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认识,但离成熟、规范的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理论还有较远的距离。据此,文章最后就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后续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加强传统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选择学派公共产品理论的融合、强化需求与供给机制分析、重视中国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再文  田祥宇  
在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区域合作也正在兴起,但是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匮乏逐渐演变为制约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入的主要因素之一。区域性公共产品既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特性,因此,其供给主体除了参与合作的地方政府外,还应引入市场力量和第三方力量。由于区域性公共产品在使用上具有地域性、受益主体具有明确性等特点,所以其在供给和使用上是有效率的。充足而有效的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将有助于促进区域合作的顺利进行。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陆长荣  覃聃  
基于方法论的集体主义,针对东亚货币合作困境的传统解释常常忽视、规避个体决策对区域集体行动的影响因素。事实上,东亚各国在货币合作议题上存在显著的动机差异。个体决策者间的议价能力差异使区域货币合作进程呈现出鲜明的寡头主导特征。以本币区域化为载体,货币合作的主导者实质上扮演了区域公共产品供给者的角色。本文研究发现,多边决策因素引起的低效博弈均衡使这一产品供求关系陷入天然的结构性失衡。供给者对需求者的"成本转嫁",尤其是供给者间日益加剧的职能空间挤占,严重削弱了多数成员国参与区域货币合作的长期意愿。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相较于早期的单边供给结构,基于"产品异质性"的供给多元化对提升供给者意愿均产生了积极的刺激效应,为改善区域货币合作中的低效博弈均衡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的"非唯一性"显示,当供给者均重视长期收益、围绕本币优势职能空间推进区域化时,供给者间的多边决策将有助于改善博弈均衡的低效现状,并趋向理论上的最优均衡。从实践来看,基于激发策略的新型"竞合关系"有助于提升中日货币间的竞争效率,这或将为脱离区域货币合作的长期困境提供契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寇文煜  
从中国加入WTO到目前为止,虽然东亚地区的农产品贸易没有出现明显的扩大。但是,在东亚地区的农产品贸易中,中国和东亚地区诸国及其区域贸易在最近几年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中日农产品贸易已成为中国在东亚地区农产品贸易的焦点与核心。一、东亚区域内农产品贸易的扩大与中国农产品出口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孙震海  
一个时期以来,在经济关系已经密不可分的情况下,中日政治关系却无法实现对称的发展。日本新领导人主政之后,对亚洲邻国的政策有所调整,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双方关系出现了某些趋向好转的积极势头。但是,中日双边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并不稳固。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应该继续进行双边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有必要借助多边机制,为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中日两国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由于双边关系因素,未能在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形成更多的合力。正因为如此,一方面,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双方都有很多可为之事;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又会为中日两国...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吴德烈  
中朝经贸关系是东亚区域合作的组成部分。中朝两国进一步发展经贸关系、加强双边的合作力度,有着经济、政治及外交等方面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作者针对朝鲜国内的最新发展动向和中朝经贸关系与东亚区域合作的意义,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于晓燕  
东亚经济体的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引人注目,在多数服务部门存在贸易竞争力上的互补关系,并已形成了以东盟为核心的交错复杂的服务贸易一体化制度安排网络,具备了实施东亚服务贸易一体化的良好基础。为如期完成RCEP,各方需共同努力,在具体的谈判机制、部门自由化安排以及承诺表形式等方面作出合理安排。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咏涛  
近年来的日本经济可谓"失去的十年",对此有种种论述和探讨,笔者认为日本的问题源于中长期战略的滞后和欠缺。面对全球经济的区域化和现实经济的相互依存性,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着必然的因素,同时也为日本经济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和可能。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陆军  尹慧  
中国已进入区域城市化阶段。东部沿海和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借助劳动分工、交通网络和产业合作等途径,率先呈现出大都市区化和城市集群化的趋势。区域性公共产品是区域城市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助推器,也是探索区域公共产品联合供给与市场化经营机制的物质载体。研究认为,只有多个地方政府联合生产公共设施时才会出现帕累托改进。本文在区域性公共产品理论概述的基础上,在一个假定满足受益均衡目标的城镇群系统下,针对区域性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设施的区位决策问题,提出一个简化的选址技术分析模型。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童笛  张文彬  
本文运用动态因子模型和B-B算法,以1993q1-2008q3时间段内GDP季度数据为基础,考察了东亚十国(地区)共同经济周期及其具体特征。再根据动态因子模型得到的参数,比较了东亚各国(地区)和共同经济周期的相关性。我们发现,除中国和共同周期的关系不大,东亚其他国家(地区)和共同周期的关系比较紧密。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斌  
本文立足中国视角 ,对当前各种流行的东亚汇率合作方案做出了评价。研究发现 ,由于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快速变化 ,加上欠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 ,钉住一揽子货币、亚洲汇率机制等一系列东亚汇率合作方案不能对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构成有益的改善。推进东亚汇率合作 ,中国一方面可以通过呼吁日元对美元的稳定实现东亚区域内货币之间的稳定 ,另一方面 ,推进人民币在东亚区域更加广泛的使用是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战略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