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17)
2023(13911)
2022(11897)
2021(10920)
2020(9569)
2019(21791)
2018(21456)
2017(41595)
2016(22476)
2015(25692)
2014(25704)
2013(25309)
2012(23181)
2011(20909)
2010(20750)
2009(19571)
2008(19423)
2007(17367)
2006(14586)
2005(12799)
作者
(64654)
(54732)
(54278)
(51726)
(34522)
(26352)
(25035)
(21455)
(20599)
(19269)
(18498)
(18270)
(16987)
(16943)
(16845)
(16827)
(16781)
(16224)
(15738)
(15544)
(13354)
(13319)
(13245)
(12423)
(12239)
(12203)
(11966)
(11962)
(11003)
(10834)
学科
(101785)
经济(101681)
管理(69413)
(65851)
(55666)
企业(55666)
方法(52006)
数学(46362)
数学方法(45783)
(25712)
(23729)
中国(22614)
业经(19856)
地方(19837)
(19766)
(18336)
贸易(18331)
(17770)
(17315)
财务(17263)
财务管理(17220)
企业财务(16371)
(15966)
农业(15565)
理论(14858)
(14624)
(14384)
金融(14381)
环境(13948)
(13714)
机构
大学(329165)
学院(327250)
(133746)
经济(131079)
管理(129861)
理学(113652)
理学院(112407)
管理学(110248)
管理学院(109647)
研究(103938)
中国(78229)
(67719)
科学(64513)
(59995)
(51745)
(51735)
中心(49661)
财经(49241)
业大(48355)
(47609)
研究所(47208)
(44783)
(42594)
师范(42163)
北京(41768)
经济学(41457)
农业(41089)
(38014)
经济学院(37663)
(37645)
基金
项目(224084)
科学(177793)
基金(165234)
研究(160517)
(143658)
国家(142510)
科学基金(123624)
社会(103135)
社会科(97905)
社会科学(97877)
基金项目(87158)
(86912)
自然(81432)
自然科(79620)
自然科学(79600)
自然科学基金(78189)
教育(75454)
(73693)
资助(68686)
编号(64641)
成果(51646)
重点(50394)
(50175)
(46973)
(46153)
科研(43797)
课题(43638)
教育部(43446)
创新(43148)
国家社会(42908)
期刊
(137382)
经济(137382)
研究(87140)
中国(55760)
学报(51109)
(48088)
科学(46790)
管理(45635)
(44630)
大学(38871)
学学(36709)
教育(31667)
农业(30460)
技术(29762)
(26759)
金融(26759)
财经(24429)
经济研究(22363)
业经(22187)
(20892)
统计(18424)
问题(18259)
(16851)
(16713)
技术经济(16592)
(15780)
图书(15645)
(15554)
商业(15430)
理论(15293)
共检索到4621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重力  赵颖  
本文依据Koopman(2010)的全球价值链分解原理,将东亚区域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依赖关系分为"上游依赖"和"最终需求依赖"两个层面,并相应构建了"后向关联度"和"最终需求贡献率"两个指标体系加以衡量。利用WTO-OECD发布的附加值贸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在"上游依赖"层面,东亚区域的内部依赖大于外部依赖,区域内部在生产分工中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中国在东亚区域的上游供给者地位正在上升,日本在下降。在"最终需求依赖"层面,东亚区域对欧美国家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外部依赖",但是外部依赖和内部依赖都呈现出"倒V型"发展趋势,东亚区域的内部经济发展动力有待增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蒋昭乙  
按照Koopman et al.(2010)的全球价值链分解原理,将金砖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依赖关系划分为"上游依赖"和"最终需求依赖",同时借鉴"后向关联度"和"最终需求贡献度"两个指标加以计算和测量。利用WTO-OECD发布的附加值贸易数据分析后发现,在"上游依赖"方面,金砖五国对外部的依赖度大于对内部的依赖度,金砖五国内部在生产协作中的经济往来逐渐密切;在"最终需求依赖"方面,金砖五国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和东亚地区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外部依赖",对美国较为稳定,而对欧洲呈现稳中有降,对东亚地区是缓慢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段小梅  
附加值贸易核算比传统的贸易统计方式更能真实地反映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获利。基于此,文章通过对附加值的原理进行理论解析,利用WTO-OECD的Ti VA数据,测算了大陆和台湾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依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岸以附加值角度统计的出口额均大大缩水,台湾地区更甚;两岸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指数均很高,但地位指数均较低;从上游依赖度和最终需求贡献率来看,两岸目前虽均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依赖度较高,但正在逐步减弱,而对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依赖度呈上升趋势。全球经济版图正在重构,大陆的作用和地位不可小觑;两岸应大力加强产业合作,继续推进ECFA后续协商,共同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熊琦  
本文研究表明,东盟已较大程度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中,但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低端环节,主要表现为间接出口品的国内附加值比重不断减少、国外附加值比重不断增加;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所处地位较高,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程度提高,但呈下游化发展趋势。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欧定余  陈维涛  
本文通过选取1998—2008年11年间中国与50大贸易伙伴组成的面板数据建立引力模型,实证检验分析发现: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FDI—贸易关联"性很强,反映了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分工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FDI多为出口导向型和效率追赶型。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蔡礼辉  曹小衡  王珊珊  
中间品贸易的迅速发展,使得增加值贸易核算比传统贸易总额统计更能反映国家和地区间的真实贸易情况。基于此,采用最新的TIVA数据,利用Koopman方法测算两岸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地位指数和依赖关系。研究发现:两岸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后向参与模式为主,且均呈现出参与度高而地位指数低的共同特性;两岸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上下游依赖度呈现相似性,即依赖度较高的国家主要是日本、美国和韩国,但依赖度在减弱;从两岸相互依赖关系看,台湾对大陆的上下游依赖度均很高,且一直在增强;大陆对台湾的上游依赖度要明显大于下游依赖度,且在不断减弱。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两岸需加强交流合作,才能更好地在全球价值链中立足,一味地推行"新南向政策",只会阻碍台湾经济的发展。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兆国  庞德良  
近年来,美国大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对华实施“脱钩+遏制”政策,短期内会增加双边贸易成本,长远看将会引发全球价值链重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进一步冲击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全球化已经出现“回头浪”。中国推动深化东亚价值链互利共赢合作,对于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确保价值链“不断链”,具有现实的急迫性。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东亚地区中间品、零部件重要来源地和吸收地,为东亚经济体提供了广阔的中间品与最终消费品市场,并成为发达国家价值环流与东亚价值链环流的价值枢纽。为应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需要强化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提升价值链引领能力,坚持对外开放,继续融入全球价值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深化全球治理体制合作,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动、产能开发等推动东亚价值链合作,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周小柯  李保明  时保国  
东亚区域价值链是两岸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重要一环,RCEP正推动东亚区域价值链朝RCEP区域价值链发展,RCEP区域内经济体之间的合作质量将全面提升,台湾地区被边缘化的风险加剧,由此给两岸经贸合作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在RCEP影响下,两岸产业链发展将呈现两个趋势:一是“三角贸易”模式的两岸产业链合作会相对下降,以融入大陆市场为依托的合作将相应提升;二是进入RCEP区域内价值链的全球价值链出口会得到提升,进入RCEP区域外的部分则相对下降。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沈铭辉   张中元  
东亚地区是全球生产网络中最为活跃的地区,受多重因素影响,东亚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呈现新的态势,东亚地区贸易增加值区域化不断加深,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中趋于短链化,数字化转型加速了东亚区域价值链的分工演进。构建东亚区域价值链,符合东亚国家的共同利益和战略诉求,但域外因素对东亚价值链的冲击加剧,东亚区域价值链重构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东亚价值链重构也会引发东亚国家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数字经济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影响东亚区域价值链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为了更好地应对东亚区域价值链重构面临的障碍和风险,东亚国家应把握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时机,主动推进域内各国进行有序的价值链分工与合作,通过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区域价值链,强化区域价值链体系的韧性和互补性,推进东亚区域价值链数字化转型,这对东亚国家实现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敏  吴映梅  胡平平  
新型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促使服务贸易加速融入全球价值链。本文应用OECD-WTO最新发布的TiVA数据,筛选构建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关联度和产业演进系数等量化方法,比较探讨2005-2016年中国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服务业在GVC中所处位置、嵌入方式及演进轨迹。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GVC参与度较高并呈"V"字型增长态势,经历了发展受挫、快速回升两个发展阶段;其前向、后向两个发展方向截然相反,具有明显发散性;服务业内部出现不同程度的产业调试,突出表现为由低附加值的传统服务业向高附加值的现代、高端服务业演进,相较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具有一定发展优势。同时,以中间产品为主的服务贸易不仅对服务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产业结构调整也具有重大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肖威  
文章基于欧盟最新发布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的数据,对1995-2011年连续17年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指数进行了测算,并以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就业量作为被解释变量纳入模型中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表明:中国的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总体上并未增加对高技能人才的相对需求,主要还是吸收了较为低端的劳动力就业;研发投入强度对高技能人才就业的影响是显著的,而且在高技术行业表现尤为突出;资本深化、外资强度提升了行业的资本密集程度,促进了非熟练劳动力就业。为此,应该通过制造行业向价值链分工的高端迈进、继续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以及推动劳动力市场改革等方式,才能在保证非熟练劳动力就业的前提下,不断提高高技能劳动力的比重,获取更多的就业利益。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肖威  
文章基于欧盟最新发布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的数据,对1995-2011年连续17年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指数进行了测算,并以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就业量作为被解释变量纳入模型中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表明:中国的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总体上并未增加对高技能人才的相对需求,主要还是吸收了较为低端的劳动力就业;研发投入强度对高技能人才就业的影响是显著的,而且在高技术行业表现尤为突出;资本深化、外资强度提升了行业的资本密集程度,促进了非熟练劳动力就业。为此,应该通过制造行业向价值链分工的高端迈进、继续加大研发经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肖威  
文章基于欧盟最新发布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的数据,对1995-2011年连续17年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指数进行了测算,并以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就业量作为被解释变量纳入模型中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表明:中国的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总体上并未增加对高技能人才的相对需求,主要还是吸收了较为低端的劳动力就业;研发投入强度对高技能人才就业的影响是显著的,而且在高技术行业表现尤为突出;资本深化、外资强度提升了行业的资本密集程度,促进了非熟练劳动力就业。为此,应该通过制造行业向价值链分工的高端迈进、继续加大研发经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晓  张建平  
国际产业关联反映一定区域内各经济体之间的投入产出联系,是分析区域产业结构联结、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结构关系、经济相互依赖性的重要工具。本文基于AIIOT2000的IRIO模型,应用产业后向关联效应、最终需求的产出效应、最终需求的增加值效应等3个基本模型,分析东亚10个经济体(含美国)的产业相互依存关系及其在中间产品市场和最终产品市场上的地位。研究发现,中国通过巨大的中间产品需求增量为东亚产业发展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后向关联效应,而美国和日本则为东亚提供了主要的最终产品市场,带动区域内各产业的产出增加和增加值发生。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赵雪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与此同时,东亚①地区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发展迅速。地区主义的不断崛起必然会对霸权国家提出挑战。本文认为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美国通过商品美元的回流机制、石油交易的美元计价机制和对外债务的本币计价机制维系其金融霸权地位,并使东亚地区成为支撑美国金融霸权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与地区安全角度来看,美国根据其国家利益需要制定东亚区域政策,对把其排除在外的区域合作态度消极,对占据东亚地区的主导权态度积极。未来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关键在于中日两国对于区域领导权的配置及领导路径的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