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13)
2023(16377)
2022(13896)
2021(12642)
2020(10857)
2019(24896)
2018(24335)
2017(47001)
2016(25163)
2015(28601)
2014(28486)
2013(28114)
2012(25769)
2011(23418)
2010(23648)
2009(21892)
2008(21225)
2007(18851)
2006(16369)
2005(14480)
作者
(72678)
(61268)
(60871)
(57812)
(38751)
(29273)
(27846)
(23864)
(22993)
(21709)
(20628)
(20428)
(19309)
(19294)
(19010)
(18751)
(18099)
(17997)
(17642)
(17357)
(15094)
(14950)
(14783)
(14010)
(13798)
(13610)
(13381)
(13144)
(12339)
(12012)
学科
(127383)
经济(127272)
管理(73150)
(69624)
(57312)
企业(57312)
方法(53942)
数学(48153)
数学方法(47438)
(29122)
中国(27951)
地方(27742)
(26525)
业经(25030)
(23410)
贸易(23402)
(23151)
(22759)
农业(19254)
(18627)
理论(17144)
环境(17032)
地方经济(16957)
技术(16825)
(16554)
(16121)
金融(16116)
(15729)
财务(15663)
财务管理(15624)
机构
学院(367935)
大学(365287)
(163070)
经济(160050)
管理(143605)
理学(124884)
理学院(123524)
研究(123158)
管理学(121170)
管理学院(120479)
中国(91239)
(75467)
科学(74312)
(69495)
(61643)
(57590)
中心(56614)
财经(56322)
研究所(56117)
(54101)
业大(52901)
经济学(51473)
(51090)
北京(46899)
经济学院(46381)
(46175)
师范(45717)
农业(45241)
(44446)
(42618)
基金
项目(248952)
科学(197645)
基金(182352)
研究(179781)
(158679)
国家(157442)
科学基金(136365)
社会(116327)
社会科(110651)
社会科学(110621)
(97971)
基金项目(95477)
自然(88234)
自然科(86275)
自然科学(86256)
自然科学基金(84698)
教育(83305)
(81884)
资助(75733)
编号(71503)
成果(56443)
重点(56374)
(55179)
(55012)
(52182)
课题(49315)
创新(48851)
国家社会(48789)
科研(47787)
教育部(47662)
期刊
(176793)
经济(176793)
研究(104149)
中国(65497)
(54136)
学报(53799)
管理(53332)
(51435)
科学(51030)
大学(41294)
学学(39240)
技术(35856)
农业(35176)
教育(33662)
经济研究(30066)
(29804)
金融(29804)
财经(28031)
业经(27651)
(24304)
问题(23059)
统计(21772)
技术经济(20712)
(19685)
(19676)
(19292)
决策(17811)
商业(17664)
国际(16740)
世界(16711)
共检索到5341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苏庆义   王奉龙  
在中美脱钩、新冠疫情冲击等新形势下,东亚区域产业链重构备受各界关注。但目前学界对东亚区域产业链重构的研究大多使用定性方法研究其动因、趋势等,缺乏对重构影响的定量分析。量化分析东亚区域产业链重构的效应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其带来的影响。文章利用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东亚区域产业链重构的经济效应进行反事实模拟分析,并进行稳健性分析。文章量化分析中国中低端产业向东盟十国转移、日本和韩国高端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影响,以及中国承担产业转入与转出双重角色时的综合效应,分析东亚区域产业链重构通过上下游产业关联带来的产业层面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出的影响远大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中国承接日韩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自身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拉动作用有限;东盟十国承接中国产业的能力具有明显的差异,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受益相对较大,其他国家受益相对较小,因产业转移而获得较大受益的国家能够有效抵御新冠疫情冲击的影响;产业关联放大了东亚区域产业链重构的影响。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谭娟  陈鸣  
国际贸易隐含碳测算是调整能源消费与贸易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对中国与欧盟直接进出口以及中国从欧盟进口加工再出口商品的隐含碳总量进行了测算,并利用指数分解法(LMDI)对影响中国出口欧盟隐含碳总量的出口规模、出口结构、能源结构、能源消耗效率以及生产技术五类效应进行了分析。通过对1995—2011年的数据测算表明,中国对欧贸易的进出口隐含碳总量跨期增幅明显,且出口远高于进口。在效应方面,能源结构、出口规模要素与隐含碳排放呈稳定的正相关,生产技术要素与之呈稳定的负相关。大幅提高生产技术,优化贸易、能源消费结构是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红丽  沈镭  李艳梅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之间经济往来更加密切,由此造成的隐含CO_2排放转移日益频繁,不利于区域公平及有效地分摊碳减排责任。本文在编制最新年份(2012年)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活动隐含的CO_2排放转移特点。结果表明:(1)2012年,京津冀对其他区域的CO_2排放转移,比其他区域对京津冀的转移高出4350.52万t,这主要隐含于除采选业以外工业部门的终端产品转移;(2)京津冀区域内部,北京和天津分别向河北净转移449.75万t和88.46万t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素萍  葛明  林玲  
基于2002和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本文应用前、后向加权完全联系指标研究了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对其它地区的供给推动作用和需求拉动作用,应用空间联系指数分析了各区域间经济联系程度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区域间前、后向经济联系随时间演进不断增强,京津、中部、西北、西南、北部沿海等五大区域对其它地区具有较强的需求拉动作用,而西北、中部、西南和南部沿海的供给推动作用高于平均水平;两两区域间经济联系差别很大,三大沿海与其它区域的联系相对密切,京津与中部地区居中,东北、西北、西南三个区域相对独立。因此,促进中国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仍需要坚持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汪桥红  史安娜  
R&D活动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产业间和区域间存在着溢出效应。笔者分析了R&D在产业和区域间的技术扩散强度,同时计算了技术乘数。研究结果显示,技术乘数较小的部门生产技术,而技术乘数较大的部门使用技术,R&D溢出主要从技术生产部门流向技术使用部门;各区域的产业技术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行伟波  李善同  
区域间贸易反映了中国内部区域整合和市场一体化的程度。在贸易理论中,一般采用引力模型来分析地区间贸易的模式,并且可以通过估计边界效应来分析各种难以量化的地区间贸易壁垒对区域贸易的影响。本文采取由2002年中国分省投入产出表估计出的省际贸易流量数据,在引力模型的框架下分析中国地区间贸易的结构以及省际边界效应。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引力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中国地区间贸易的模式,同时较大的边界效应也反映了地区间贸易存在较大的本地偏好。另外,本文也估计了中国省际分行业贸易的边界效应。最后的灵敏度检验指出内部贸易距离的设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模型的估计结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侯普光  杨琳  王云青  
基于对碳消费的中间投产在外贸转移中的隐含可能,文章以我国作为对象国,并按照贸易过程中的国内产业转移为最终投产碳消费测度对象构建多区域投产模型,按照效率、技术、结构和投产规模效应以及进出口国的相应产品占比与碳排放条件验证针对我国贸易的产业转移条件下的碳消费隐藏部分的排放条件。结果证实:我国近阶段出口以及贸易推动的经济增长仍以高资源消耗为代价,但我国在对美贸易出口中实现了产品单位碳消费逐步削减。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铁成  刘力  
在事件活动领域,相对于体育活动,关于会展活动经济影响的研究较为薄弱。如何将与会展相关的产业和区域全部纳入其中以避免失真和漏损,是会展经济影响研究的难点之一。该研究首次运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IRIO),通过将波及的12个产业部门进行归并,计算了我国30个省区会展产业的区域及区域间影响力,并以广交会为案例,进行了会展间接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会展业对国民经济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而且几乎所有的省区都会产生相互间的波及效应;在总产出层面,会展产业的影响力在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亚斌  马莉莉  刚翠翠  
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采用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实证计量模型,从全球价值链视角考察"一带一路"数字服务出口增加值、分工地位及其决定因素。结果表明:(1)各国数字服务出口国内和国外增加值的差异性非常显著,中国、德国和英国的出口增加值规模位列前三,印度的信息通信和英国的金融保险极具国际竞争优势。(2)商业服务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最高,信息服务最低;大多数国家出口国外增加值大于间接国内增加值,发达国家在分工中处于绝对优势,但中国和印度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呈快速提升态势;中国数字服务贸易"大而不强",特别是信息通信和视听文娱部门亟待转型。(3)各国电信和信息服务的分工地位呈现先降后升态势;日本的电信和信息服务优势最为显著,印度次之。(4)垂直专业化、创新能力和互联网应用对分工地位均为正向影响,并且分别对商业服务、信息通信和视听文娱的影响最大;贸易渗透率具有显著负向效应,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大;发展程度和人均GDP的影响均为正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郭玲  宁才晟  王文烂  
中国已成为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承接全球价值链加工转移环节,在木材资源大量消耗和低效利用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故有必要针对林产品生产侧碳排放进行测算与影响因素研究。文章选取中国1995-2018年“木材、木材家具制品和软木”和“纸浆、纸张和印刷品”两类木质林产品,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算生产侧碳排放量,并运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法考察其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过测算发现,1995-2010年两类林产品生产侧总碳排放量不断增长,加入世贸组织后外需排放占比却在下降,说明国民收入提升带来林产品内需排放的提高;而2011-2018年总排放量逐渐降低,外需排放占比却在上升,关键在于2011年碳交易点的设立带来林产品内需排放的下降;1995-2018年纸浆等的碳排放量远高于木材等的碳排放量。进一步发现比较碳指数大于1,中国林产品出口碳强度一直高于进口碳强度,说明其生产侧承担了较高碳排放量。结构分解的结果表明,总体上技术效应起主导的抑制作用,规模效应起主导的正向作用,并且贡献率大小接近,很大程度上实现相互抵消;结构效应贡献率最低,但对于总体上占比下降的高污染产品(纸浆等)来说也发挥了一定程度的负效应。政策启示:在保证中国林产品贸易经济效益的同时,适当调整林产品出口规模,更需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推进林产品产业升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李佳  王浩宇  
采取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京津冀区域细化的产业部门分类,并分析各细分产业间的关联情况,对三地各自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区域间反馈效应进行了测算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北京各产业关联结构紧密,集聚性强,三次产业乘数效应均强于津冀两地,其工业与农业对河北的溢出效应较强;北京与天津高端类产业关系密切并促进产业升级;天津工业的乘数效应排名最高,服务业紧随其后,天津工业带动了河北传统产业的产出;天津与北京优势产业分布结构相似,未能形成跨地区产业联动发展;工业是河北经济的支柱力量,对京津各产业溢出效应很弱,未能有效发挥基础支撑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发挥三地产业发展优势,构建三地一体化的产业价值链以实现三地协同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永庆  金锐  汪文森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金融业提供根本动力,金融健康发展又对经济形成支撑和推动,两者休戚相关。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的金融业与国民经济主要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关系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中、西部地区金融业都与本部门存在较高程度双向关联关系,东部地区关联程度最高;三个地区金融业在信息化建设及对房地产业、建筑业等产业支持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梯度。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黄河   秦磊   王先柱  
为探究数字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编制中国数字经济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将产业关联系数的计算拓展到多地区多部门情形,并通过定义溢出效应来区分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内外经济拉动和推动的差异化效果。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强于推动效应。东部地区已经实现服务业拉动转向数字产业拉动的动力转换,中西部地区则展现了由工业拉动直接转向数字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的演变模式;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主要拉动和推动本地区经济增长,但数字经济对拉动和推动城市群内部经济协调发展效果显著,如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数字产业属于“消费依赖型”产业;而工业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更依赖于投资。研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据此提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参考。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全诗凡  江曼琦  
关键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鹏  李宁  吴吉东  刘雪琴  解伟  
重大自然灾害的恢复重建的时间长短与灾害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大小直接相关,因而影响灾害造成的总损失。因此评估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是灾后制定减灾政策的重要内容。投入产出模型是灾害经济影响评估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基于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结合湖南省经济状况和救灾政策,以月为时间间隔,模拟了1998年湖南省经济在洪涝灾害后的恢复情况,并用建筑业灾后恢复数据进行了比较验证。模拟结果表明在洪涝灾害中湖南省的间接经济损失为178.46亿元,占直接经济损失的39%。不同部门灾后恢复模拟结果有利于制定减灾战略、优化救灾和重建资源的分配,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对经济系统的冲击。尽管该模拟结果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投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