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80)
- 2023(15085)
- 2022(13088)
- 2021(12157)
- 2020(10262)
- 2019(23682)
- 2018(23255)
- 2017(45734)
- 2016(24163)
- 2015(27295)
- 2014(26971)
- 2013(26442)
- 2012(24052)
- 2011(21472)
- 2010(21121)
- 2009(19018)
- 2008(18352)
- 2007(15568)
- 2006(13217)
- 2005(10979)
- 学科
- 济(101987)
- 经济(101884)
- 管理(69352)
- 业(67061)
- 企(56079)
- 企业(56079)
- 方法(51558)
- 数学(45094)
- 数学方法(44565)
- 农(25926)
- 贸(25530)
- 贸易(25519)
- 易(24732)
- 财(24396)
- 中国(23204)
- 业经(22642)
- 地方(20616)
- 学(19288)
- 农业(17112)
- 技术(16335)
- 务(16280)
- 理论(16213)
- 财务(16212)
- 财务管理(16177)
- 企业财务(15258)
- 制(15213)
- 和(14926)
- 环境(14925)
- 产业(14373)
- 划(13158)
- 机构
- 大学(340832)
- 学院(339925)
- 济(141136)
- 管理(139661)
- 经济(138446)
- 理学(123226)
- 理学院(122016)
- 管理学(119941)
- 管理学院(119349)
- 研究(107261)
- 中国(76477)
- 京(69719)
- 科学(64887)
- 财(60671)
- 所(50878)
- 财经(50752)
- 业大(50135)
- 农(49921)
- 中心(48979)
- 研究所(46758)
- 经(46432)
- 江(46130)
- 范(43235)
- 经济学(43133)
- 北京(43008)
- 师范(42831)
- 院(40016)
- 经济学院(39392)
- 农业(39309)
- 财经大学(38210)
- 基金
- 项目(243580)
- 科学(192776)
- 研究(178956)
- 基金(178442)
- 家(154242)
- 国家(153024)
- 科学基金(133208)
- 社会(114124)
- 社会科(108434)
- 社会科学(108409)
- 基金项目(95072)
- 省(94464)
- 自然(86606)
- 自然科(84609)
- 自然科学(84591)
- 自然科学基金(83072)
- 教育(82218)
- 划(79024)
- 资助(73750)
- 编号(72499)
- 成果(56912)
- 部(54430)
- 重点(54050)
- 发(51816)
- 创(51038)
- 课题(48673)
- 创新(47579)
- 教育部(47390)
- 国家社会(47213)
- 科研(46852)
- 期刊
- 济(141342)
- 经济(141342)
- 研究(94422)
- 中国(52724)
- 学报(50477)
- 管理(48809)
- 科学(46686)
- 财(44575)
- 农(43992)
- 大学(39351)
- 学学(37293)
- 教育(33398)
- 农业(31334)
- 技术(29590)
- 业经(24678)
- 融(23929)
- 金融(23929)
- 财经(23853)
- 经济研究(23833)
- 经(20403)
- 问题(19724)
- 贸(18784)
- 商业(16485)
- 技术经济(16223)
- 科技(16094)
- 图书(15840)
- 理论(15839)
- 业(15749)
- 统计(15337)
- 国际(15227)
共检索到4670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鹏
本文利用Kandogan方法测算东亚七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从贸易角度研究该地区的产业分工形态。认为是产业特征、要素禀赋及国内政策差异导致东亚地区各个产业分工形态迥异。
关键词:
制成品 产业内贸易 分工形态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海霞 张捷
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对我国与东亚国家机械类产品(SITC7①)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其结果显示:(1)SITC7在东亚贸易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与东亚国家SITC7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SITC7产品进口关税的降低、FDI的增加和人均GDP的差距对我国与东亚国家机械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有促进作用;(3)人均固定资本的差异不利于我国与东亚国家SITC7的产业内贸易,要促进水平型的产业内贸易,需要进一步缩小我国和东亚国家的技术差距。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史智宇
本文运用Grubel-Lloyd产业内贸易指数与修正的Glick-Rose出口相似性指数对东亚区域内自80年代中期以来到90年末之间的贸易资料①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证实了这一地区确实存在产业内贸易比重提高的趋势。研究表明,东亚产业结构由垂直向水平的整体性演进态势与东亚各经济体人均GDP的提高是促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分析了制约我国与东亚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韩永辉 贾妮莎 邹建华
本文以Falvey(1981)和Fukao(2003)的模型为基础,在区分制成品与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新视角下,对我国产业内贸易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认为,东亚零散化生产网络下我国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制成品部分可以采用传统的垂直产品差异化模型解释,但是零部件产业内贸易部分需要进一步拓展。同时,计量实证检验发现,尽管FDI对我国制成品和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要素禀赋和人均收入差异在对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具有正向推动作用的同时,对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影响却不显著。这都证明了,我国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迂回贸易,采用传统的垂直产品差异化模型解释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存在不足,有必要采...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杜群阳 朱剑光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产业内贸易对东亚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基于1990-2009年的数据,首先分析了中国与东亚各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动态变化;其次,运用HP滤波方法提取周期因子ct,验证了东亚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贸易强度和产业内贸易为自变量,经济周期协动性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运用分期数据对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周期协动性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揭示:相较于贸易强度,产业内贸易对中国与东亚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更直接更显著,产业内贸易是中国与东亚经济周期协动性的主要传导渠道。随着产业内贸易比重的提高,中国与东亚贸易伙伴经济周期的协动性趋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婷 陈媛
文章在双边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模型基础上,将产品内国际分工程度以及国际直接投资引入分析框架,然后选取了四个解释变量,重点研究产品内分工程度和美国对华直接投资额对中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
关键词:
产品内分工 产业内贸易 加工贸易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石静 王鹏
Greenaway和Milner细分法很好地刻画了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是评判一国或地区国际分工地位的重要指标。通过梳理产业内贸易理论和研究文献,本文针对我国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提出了8个假设命题,并利用2001~2005年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人均收入差异、工业发展水平、国际直接投资和东亚生产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杜运苏 谢正勤
本文基于产业内贸易,分析了入世后中欧分工格局的变化,并利用10个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双边面板数据,考察了影响入世后中欧分工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入世后中欧主要通过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产业间贸易进行分工,并且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具有明显的"南北型"特点,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LVIIT)占绝对主导地位;贸易结构和开放程度与双方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欧盟对华直接投资虽然对总体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促进作用不大,但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中昭 陈志 时海宁
本文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分析产业内贸易的特征,选取具有国家特征的产业内贸易的投入产出评价指标,然后利用数据包络(DEA)方法把产业内贸易的投入和产出关系有机地联系起来,可充分体现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的内在运行机理。本文分析的基点在于我国与东盟各国的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效率问题,以期探讨产业内贸易效率变动原因和规律。
关键词:
DEA模型 产业内贸易 效率东盟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莫莎 刘朝霞
从边际产业内贸易角度,分别运用A指数和S指数对1992—2008年间中美19个行业的工业制成品贸易调整成本进行研究,并进行Daniels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美工业制成品绝大多数处于产业间贸易,总体调整成本较高;高技术产业的贸易调整成本相对较低;中等技术产业的调整成本呈逐渐减少趋势;低技术产业的调整成本一直处于相对较高的状态。这些结论为国家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史智宇 易行健 唐建伟
本文运用Grubel-Lloyd产业内贸易指数与修正的Glick-Rose出口相似性指数,对东亚区城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之间的贸易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证实了这一地区确实存在产业内贸易比重提高的趋势。研究表明,东亚产业结构由垂直向水平的整体性演进态势与东亚各经济体人均GDP的提高是促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本文最后结合中国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施炳展 李坤望
利用四分位贸易数据,从产业内贸易形态跨国比较的视角,本文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研究。结论发现:中国贸易50%以上为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50%以下为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随着产品技术含量升级,中国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高技术产品达92.6%;劳动密集型行业以水平产业内贸易为主,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以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因此,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低下,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尤为低下。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分工地位,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成为当务之急。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烨 王珍珍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产业内贸易乃至产品内贸易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采取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根据中国按HS编码的98章产品,计算了1999~2004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从产品内分工这一视角分析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 影响因素 产品内分工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徐康宁 韩剑
结合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根据《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将中国和新加坡双边贸易的4332类商品划分为173个产业,对中新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结构做出实证分析:中国和新加坡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且保持着产业内垂直贸易的特征;影响中新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发展中新两国产业内贸易对促进两国以及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 中新贸易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宋玉华 刘春香
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方法 ,利用现有统计数据 ,分析了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内贸易的整体水平和现实结构。本文得到的结论之一是我国农业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较低 ,表明我国农业仍旧是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贸易的 ,今后我国应该丰富农产品品种、发展农业规模经济 ,以扩大农业产业内贸易的比重 ;结论之二是我国农业产业内贸易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方式为主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相对较小 ,表明我国农产品需要进一步提高质量和科技含量。我国农产品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与总体产业内贸易走势趋同 ,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总体产业内贸易走势经常不一致的现实进一步佐证了该结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