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07)
2023(9620)
2022(8431)
2021(7723)
2020(6774)
2019(16040)
2018(15779)
2017(31498)
2016(16827)
2015(19507)
2014(19572)
2013(19546)
2012(18451)
2011(16852)
2010(16799)
2009(15505)
2008(15550)
2007(14024)
2006(12061)
2005(10771)
作者
(49240)
(41469)
(41327)
(39124)
(26094)
(19955)
(19208)
(16139)
(15370)
(14575)
(13716)
(13696)
(13071)
(12946)
(12896)
(12829)
(12643)
(12321)
(11933)
(11913)
(10295)
(10254)
(9968)
(9366)
(9325)
(9281)
(9258)
(8977)
(8274)
(8236)
学科
(76515)
经济(76455)
(45810)
管理(44108)
(34582)
企业(34582)
方法(34127)
数学(29454)
数学方法(29206)
(24886)
贸易(24877)
(24303)
(24140)
地方(18297)
业经(17000)
中国(16381)
(15953)
农业(14607)
(13682)
(12361)
产业(12001)
技术(11237)
(11107)
(11059)
金融(11056)
理论(10957)
(10773)
(10262)
银行(10240)
环境(10184)
机构
学院(246987)
大学(245731)
(108624)
经济(106463)
管理(94126)
研究(84083)
理学(80736)
理学院(79844)
管理学(78652)
管理学院(78197)
中国(62636)
(51847)
科学(50112)
(45721)
(43332)
(42715)
中心(39183)
研究所(38723)
(37782)
业大(36944)
财经(36746)
农业(34413)
经济学(33411)
(33096)
北京(32448)
(32442)
师范(32179)
经济学院(30535)
(30209)
(30189)
基金
项目(161182)
科学(125869)
研究(119250)
基金(115536)
(100049)
国家(99283)
科学基金(84335)
社会(75091)
社会科(71360)
社会科学(71336)
(63792)
基金项目(61610)
教育(53579)
自然(53521)
(53154)
自然科(52236)
自然科学(52224)
自然科学基金(51297)
编号(49468)
资助(47211)
成果(39327)
(36986)
重点(36082)
(35789)
(33775)
课题(33453)
创新(31588)
国家社会(30785)
科研(30750)
教育部(30507)
期刊
(119392)
经济(119392)
研究(71013)
中国(44678)
(39380)
学报(36177)
(35227)
科学(33244)
管理(31606)
农业(27282)
大学(27157)
学学(25376)
教育(22676)
技术(22067)
业经(20969)
(20766)
金融(20766)
经济研究(19607)
(19401)
国际(17991)
问题(17861)
财经(17343)
(15720)
(15151)
技术经济(13462)
世界(13324)
商业(13225)
图书(12638)
(11645)
理论(11401)
共检索到3686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海霞  
本文以我国与东亚国家机械类产品(SITC7)产业内贸易为例,首先说明了SITC7在我国与东亚国家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产业内贸易水平,接着从FDI、零部件贸易和公司内贸易三大方面阐述了东亚产业内贸易的内在机制——东亚国际生产分工网络。同时,我国的加工贸易和“三资企业”也对产业内贸易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海霞  张捷  
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对我国与东亚国家机械类产品(SITC7①)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其结果显示:(1)SITC7在东亚贸易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与东亚国家SITC7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SITC7产品进口关税的降低、FDI的增加和人均GDP的差距对我国与东亚国家机械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有促进作用;(3)人均固定资本的差异不利于我国与东亚国家SITC7的产业内贸易,要促进水平型的产业内贸易,需要进一步缩小我国和东亚国家的技术差距。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钱志权  杨来科  林基  
东亚生产网络的发展带动了区域内产业的垂直化分工,由此带来的产业及贸易结构的变化对区域内各经济体的碳排放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以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东盟10国为样本的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1995-2011年东亚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产业内贸易、贸易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东亚地区不仅存在"倒U形"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和"污染避难所"假说的现象,而且由于特殊的生产分工和产业内贸易的大量增加,这种现象有强化的趋势。中国必须采取相关的措施,既保证能够有效地参与东亚地区的分工,又要避免成为国际碳排放的目的地。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鹏  
本文利用Kandogan方法测算东亚七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从贸易角度研究该地区的产业分工形态。认为是产业特征、要素禀赋及国内政策差异导致东亚地区各个产业分工形态迥异。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林曦  
本文通过对国际标准贸易分类法(SITC3)第7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得出我国该类产品国际分工地位在近年来虽然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仍是以基于劳动力比较优势产业间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处于国际分工的从属地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成丽红  许和连  吴钢  
笔者利用UN COMTRADE 1992年~2011年的全球工程机械类产品的贸易数据,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国际工程机械类产品加权贸易网络的密度、点强度、聚集系数、异质性、核心边缘结构等复杂网络特征及其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工程机械类产品的国际贸易网络的密度和点强度都在逐年增大(除受经济危机影响出现比较大的波动外),贸易关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发达国家中美国的核心度在近20年基本在下降,而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的核心度在此期间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史智宇  易行健  唐建伟  
本文运用Grubel-Lloyd产业内贸易指数与修正的Glick-Rose出口相似性指数,对东亚区城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之间的贸易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证实了这一地区确实存在产业内贸易比重提高的趋势。研究表明,东亚产业结构由垂直向水平的整体性演进态势与东亚各经济体人均GDP的提高是促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本文最后结合中国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小文   蒋荣兵  
东亚与欧美的纺织品与服装贸易最初只有两方参与,随着产业向更低工资水平的地区转移,逐渐形成了三角形的生产贸易关系与国际分工网络。随着欧美订户不断追求靠近供应商,更多的通过中间商的间接转口贸易被直接贸易取代。东亚与欧美的纺织品与服装生产贸易模式呈现出两角——三角——两角的发展轨迹。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郑昭阳  周昕  
近年来,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本文对东亚10个主要经济体1992-2005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东亚的主要贸易形式。在各类产品中,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7)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最高,且提高最快。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原因在于东亚地区产业内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基于生产环节专业化分工的产品零部件贸易的迅速发展。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邹宗森  原磊  薄晓东  
目前中国与东亚地区的贸易模式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比重较低且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表明:市场规模、人均收入水平、汇率和FDI是影响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加强区域合作,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提高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雁行"国际分工与组织模式逐渐衰落,其带动东亚贸易发展的作用下降。然而,东亚贸易的发展并没有因此失去发展的动力,相反东亚贸易继续快速发展并在贸易发展模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章从国际生产网络这一新的主导东亚贸易发展的分工与组织方式的视角,考察近年来东亚贸易模式的转变,并对东亚未来贸易发展模式进行展望。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欧定余  陈维涛  
本文通过选取1998—2008年11年间中国与50大贸易伙伴组成的面板数据建立引力模型,实证检验分析发现: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FDI—贸易关联"性很强,反映了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分工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FDI多为出口导向型和效率追赶型。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明志  李春盛  
对中国电子机械类产品内贸易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仍然处于产品生产的低端环节或价值链的低附加值部分,但已经出现产品生产环节或价值链环节的攀升现象。从贸易地理方向上看,中国电子机械类产品内贸易已经从明显的三角贸易模式逐步转为融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中去,具有明显的全球价值分割的特征。鉴于全球产品内贸易的深入发展,欧美不断引发针对中国的贸易争端是不公正的。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史智宇  
本文运用Grubel-Lloyd产业内贸易指数与修正的Glick-Rose出口相似性指数对东亚区域内自80年代中期以来到90年末之间的贸易资料①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证实了这一地区确实存在产业内贸易比重提高的趋势。研究表明,东亚产业结构由垂直向水平的整体性演进态势与东亚各经济体人均GDP的提高是促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分析了制约我国与东亚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娇  陆晓丽  
东亚的"雁行"国际分工与组织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衰落,其带动东亚贸易发展的作用下降。但是一种新的分工与组织方式——国际生产网络——随即出现。本文从国际生产网络这一新的视角,考察了近年来在新的组织和分工方式下东亚贸易模式的转变,并对东亚未来贸易发展模式进行了展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