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05)
- 2023(8798)
- 2022(7589)
- 2021(6841)
- 2020(6002)
- 2019(13684)
- 2018(13685)
- 2017(24988)
- 2016(14447)
- 2015(16509)
- 2014(17070)
- 2013(16756)
- 2012(16048)
- 2011(14543)
- 2010(14796)
- 2009(13863)
- 2008(13909)
- 2007(12962)
- 2006(11028)
- 2005(9910)
- 学科
- 济(58135)
- 经济(58070)
- 管理(35135)
- 业(34619)
- 方法(26113)
- 企(25460)
- 企业(25460)
- 数学(23098)
- 数学方法(22876)
- 农(22045)
- 中国(16116)
- 学(15760)
- 财(15203)
- 农业(14656)
- 业经(13569)
- 地方(13433)
- 制(12362)
- 贸(10457)
- 贸易(10455)
- 易(10086)
- 银(9544)
- 银行(9498)
- 理论(9400)
- 和(9327)
- 融(9134)
- 金融(9125)
- 行(9102)
- 体(9067)
- 务(8054)
- 财务(8023)
- 机构
- 学院(213955)
- 大学(212741)
- 济(80753)
- 经济(78709)
- 研究(78087)
- 管理(74313)
- 理学(63231)
- 理学院(62423)
- 管理学(60989)
- 管理学院(60611)
- 中国(57007)
- 科学(52835)
- 农(51278)
- 京(46699)
- 所(43051)
- 农业(40970)
- 业大(39521)
- 研究所(39497)
- 财(37162)
- 中心(35908)
- 江(34829)
- 范(29161)
- 北京(29081)
- 财经(28997)
- 师范(28757)
- 院(27427)
- 省(27174)
- 州(27147)
- 技术(26397)
- 农业大学(26306)
- 基金
- 项目(143031)
- 科学(108162)
- 研究(100496)
- 基金(98880)
- 家(89030)
- 国家(88249)
- 科学基金(71774)
- 社会(59489)
- 省(58849)
- 社会科(56005)
- 社会科学(55986)
- 基金项目(52372)
- 划(49436)
- 自然(47222)
- 教育(46609)
- 自然科(46055)
- 自然科学(46037)
- 自然科学基金(45171)
- 编号(42258)
- 资助(40922)
- 成果(35145)
- 重点(33443)
- 发(31918)
- 部(30574)
- 课题(30514)
- 创(28998)
- 计划(28965)
- 科研(27910)
- 创新(27163)
- 科技(26627)
- 期刊
- 济(91677)
- 经济(91677)
- 研究(58189)
- 农(49301)
- 学报(45421)
- 中国(44875)
- 科学(36425)
- 农业(33830)
- 大学(32589)
- 学学(31026)
- 财(29669)
- 教育(24842)
- 管理(24147)
- 技术(18459)
- 业(17578)
- 融(17515)
- 金融(17515)
- 业经(16906)
- 财经(14195)
- 经济研究(14165)
- 版(13844)
- 业大(13211)
- 问题(12578)
- 经(12223)
- 农业大学(11225)
- 图书(10704)
- 科技(10300)
- 统计(10298)
- 技术经济(10140)
- 商业(9602)
共检索到3187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肖晗 应存山 罗利军
对东乡野生稻原生境群体的形态性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结合聚类分析,发现东乡野生稻群体内植株存在丰富的变异,水桃树下和林场两个野生稻群落之间在表征、种子生产潜力等方面的性状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两者所处小生境的不同水分稳定性所造成的。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 形态性状 聚类分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崔玲玲 李磊 韩小霞 邢俊杰 李玲龙 阳志刚 罗秀娟 李丁 谢灵灵 曹孟良
利用NBS保守结构域获得的探针及基于RecA文库富集方法的试剂盒筛选东乡野生稻液体pCAMBIA1301质粒文库,杂交筛选获得阳性克隆,在NCBI上进行BLASTN序列比对后,设计相关引物,扩增获得编码区,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其编码蛋白序列,与已克隆的NBS-LRR类抗性基因建立进化树.结果分析表明,其预测蛋白除了部分氨基酸缺失及2个氨基酸不同外,与粳稻大部分序列一致,分子进化树表明其与粳稻、拟南芥RPS2基因的关系最近.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却志群 沈春修 卢其能
根据已知的NBS-LRR类抗病基因结构中氨基酸的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通过RT-PCR扩增及克隆,从东乡野生稻(Dongxiang Oryza rufipogon Griff.)中共获得7个新的NBS-LRR类抗病基因同源片段。所有7个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均含有NBS-LRR类抗病基因的保守序列,如P-loop、Kinase 2、Kinase 3a以及跨膜区域等。通过氨基酸同源性比较和分析,发现克隆到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与已克隆的水稻白叶枯抗病基因Xa1的相应氨基酸序列存在约40%的同源性,其中的3个NBS抗病基因同源序列还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存在40%的同源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夏瑞祥 肖宁 洪义欢 张超 苏琰 张小蒙 陈建民
【目的】研究东乡野生稻苗期耐冷性的QTL和连锁标记,为水稻耐冷种质资源的利用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东乡野生稻作为非轮回亲本,南京11号为轮回亲本,构建144株BC2F1分离群体。通过SSR标记以根电导率作为耐冷性指标,以复合区间定位法对东乡野生稻苗期耐冷性进行QTL定位。【结果】检测到2个QTL qRC10-1和qRC10-2均位于第10染色体,对表型的贡献率分别为34.13%和37.02%,是两个主效的QTL。在与2个QTL的连锁标记RM171周围发展分子标记进一步定位,检测到3个QTL位于标记RM171附近。【结论】东乡野生稻第10染色体上的2个QTLqRC1...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段清清 徐荣蕊 李旭青 车永和 张锦鹏 李秀全 杨欣明 刘伟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邹节新 汪雁 钟永亮 朱春潮 张小燕 石林波 徐武杰 张萌 李述 葛刚 周文斌 周宪民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对淡水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已构成严重威胁为国内外学者所共识。有鉴于此,本项目通过对环鄱阳湖湖盆地域9县(市)计12个调查点进行样本采集,并对其多个形态学指标进行测量和数据聚类分析,以探讨克氏原螯虾在该地域的地理分布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在鄱阳湖湖盆地域已占据一定的生态地位,并呈现全湖广泛分布及泛滥孳生趋势,已形成对其他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的潜在威胁;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鄱阳湖克氏原螯虾群体外部形态上分为两个类群,即星子县、永修县、共青城市群体为一类,鄱阳县、新建县、余干县群体聚成一类,两类群似不存在地域上的交叉,但...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分布 形态 聚类分析 鄱阳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华林 张晨昕 曾波 孙文强 余四斌
本研究用来源于马来西亚的普通野生稻(IRGC-105491)与珍汕97B杂交并回交构建148个株系的高代回交群体(BC2F4),用152个均匀分布的SSR标记构建了分子遗传连锁图,其图谱长为1 342.1 cM,相邻标记间距为8.8 cM。利用该群体检测定位到影响株高、生育期、穗数、穗长及千粒重、粒长、粒宽等农艺性状的27个QTL;在这些QTL中约有59%有利基因来源于野生稻。野生稻中有利基因的发掘和利用将为分子标记辅助培育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高世代回交群体 数量性状位点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任艳军 马建军 杜彬 张立彬 于凤鸣
以燕山山脉野生欧李实生群体为试材,采用系统聚类和双变量相关的分析方法,研究同一生境条件下野生欧李营养生长性状和果实矿质营养吸收的多态性并进行聚类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野生欧李生物群体变异类型丰富,在叶果形状、大小、颜色、干鲜质量、含水百分率、果实成熟期以及叶果矿质元素含量等方面表现出差异较为明显的遗传形态和生理特征;聚类结果划分为2大类,一类为小叶小果型,另一类为大叶大果型,其中在叶果含水百分率、果实干鲜质量、果实横径大小以及叶果中Ca,K元素含量等指标上2类之间差异极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Fe元素外,果实中Ca,K,Mg,Zn,Mn等主要营养元素与叶果的营养生长性状相关指标表现出显著或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万林 李先平 吴毅歆 阎发祥 隋启君
研究了mira等10个马铃薯品种的22个杂交组合无性一代的植株生长势等7个植株性状的群体遗传和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晚疫病的亲本加性效应达90.6%;开花性、茎色分离、株高分离、株形分离等4个植株性状的亲本非加性效应分别为72.3%,80.1%,81.5%,93.0%;植株生长势和花色分离的亲本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均很重要,其加性效应分别为45.2%,47.9%,非加性效应分别为54.8%,52.1%。双亲(至少有1个)一般配合力高的杂交组合的群体表现,优于双亲具有一般配合力平均值的杂交组合;而双亲具有一般配合力平均值的杂交组合的群体表现,优于双亲一般配合力都很低的杂交组合。根据亲本配合力可以有...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荣江 张万琴 王文峰 朱明哲
对河南省2006年10个春棉区试品种的植株、产量因素和纤维品质共18个数量性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公因子对所考察性状变异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3.20%,反映了所有性状绝大部分信息;根据各品种在各公因子上的得分值,将10个供试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差异聚为5大类;在各类品种的产量与主要品质性状多元方差分析中探讨其改良目标的针对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章家恩 许荣宝 全国明 赵本良
本研究通过大田小区对比实验,探讨了鸭稻共作对水稻植株生长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鸭稻共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稻植株的高度和水稻地上部的生物量,但增大了水稻地下部的生物量和根冠比,有利于水稻地下部根系的发育,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同时,鸭稻共作能提高水稻中后期叶片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以及叶绿素a/b值,可防止水稻在后期的过早枯黄与衰败,从而增强水稻叶片光合作用的性能及其持续时间;鸭稻共作还能够促进水稻的有效分蘖,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减少空(秕)粒数,提高水稻的实粒数和结实率,从而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形成。这些研究结果可为鸭稻共作生态技术的生产实践与示范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志刚 胡栓红 王勇 崔世茂 付崇毅 庞杰 杨新宇 刘燕
【目的】评价辣椒资源材料果实的色价值及性状指标,为选育干制红辣椒提供参考。【方法】以92份辣椒资源为材料,分别对辣椒色价值和辣椒单果质量、果肉厚、果实横径、果实纵径进行聚类分析,从中筛选干制红辣椒的优良种质材料。【结果】(1)对辣椒色价值进行单一性状聚类分析,可以将92份辣椒资源分为5大组群,辣椒色价值为5.90~20.62,在不同材料中表现出多样性,但色价值极高型材料仅有7份,所占比例较小(7.61%),且变异系数较大(0.54)。(2)对辣椒果实色价值、单果质量、果肉厚、果实横径和果实纵径5个性状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92份辣椒分为6大组群,各组群性状存在差异,性状表现丰富,单果质量为2...
关键词:
辣椒 色价 果实性状 聚类分析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加付 饶立兵 顾宏辉 叶子弘
利用包括基因与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对6个花椰菜品种(系)完全双列杂交试验的2 a观察资料进行花球性状与植株性状的遗传效应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年份间的环境差异对亲本和F1的表现影响较小;单球重、球径、球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蛋白质含量、总糖含量和VC含量等花球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普通狭义遗传率较高(53.37%-74.45%),株高、株幅和叶片数等植株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且具有较大的环境互作效应,互作狭义遗传率较高(11.79%-37.27%);花球性状与植株性状间的各效应协方差分析表明,成对性状间的相关同时受到遗传主效应相关与环境互作相关的影响,相关性质和大小因性状不同而异,在间接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晓阳 卫晓轶 陈浩 刘坤 谢惠玲 郭战勇 付志远 李卫华
【目的】鉴定玉米株高等植株性状的杂种优势位点为优良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一套以综3为供体,许178为受体的单片段代换系群体及其与轮回亲本许178的测交群体,于2014年在河南浚县、新乡、长葛3个试点进行田间鉴定,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散粉后对株高、穗位高、叶片数进行测定。利用Duncan’s多重比较和t测验分别对玉米株高、穗位高和叶片数进行QTL分析和杂种优势位点分析。【结果】单片段代换系的测交群体在主要植株性状上均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其中,株高在浚县、新乡和许昌点的中亲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先冬 刘伟 曹利霞 李孝辉 陆怡 傅雪琳
为了探究SSSL-B50和华粳籼74(HJX74)株高差异的原因,利用SSSL-B50与HJX74回交构建F_2群体进行株高性状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结果显示,F_1植株表现为高秆;260个单株组成的F_2群体株高出现分离,高秆植株与半矮秆植株分离比例符合3∶1(χ~2=0.18<3.84),说明SSSL-B50高秆性状为显性性状,受1对显性等位基因控制。利用IciMapping软件对F_2进行连锁分析,将SSSL-B50携带的高秆基因定位在1号染色体代换片段上的标记S18和X161之间38.38~39.07 Mb。候选基因筛选分析发现,定位区间内存在着“绿色革命”基因座位SD1。对展颖野生稻、SSSL-B50及HJX74进行SD1基因测序及序列比对,发现HJX74的CDS序列与展颖野生稻、SSSL-B50相比有280 bp的缺失,导致氨基酸编码提前终止。qRT-PCR结果表明,SD1表达量在SSSL-B50茎秆的第2,3,4节均显著高于HJX74。此外,与前人报道结果相比,展颖野生稻SD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2处改变(E100G、Q339R)。研究结果弄清楚了展颖野生稻单片段代换系SSSL-B50高秆性状受SD1调控,同时从展颖野生稻鉴定到了SD1的新等位型SD1~(Glu)。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