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35)
- 2023(13516)
- 2022(11658)
- 2021(10827)
- 2020(8979)
- 2019(20635)
- 2018(20640)
- 2017(39744)
- 2016(21654)
- 2015(24411)
- 2014(24724)
- 2013(24581)
- 2012(22991)
- 2011(20739)
- 2010(20855)
- 2009(18934)
- 2008(18486)
- 2007(16345)
- 2006(14431)
- 2005(12903)
- 学科
- 济(95571)
- 经济(95476)
- 管理(58421)
- 业(57765)
- 企(47222)
- 企业(47222)
- 方法(38335)
- 数学(31673)
- 数学方法(31328)
- 中国(27416)
- 地方(26536)
- 农(25888)
- 业经(23433)
- 学(19849)
- 财(18975)
- 农业(17584)
- 贸(16268)
- 贸易(16255)
- 和(15962)
- 理论(15820)
- 易(15661)
- 制(15526)
- 技术(15451)
- 环境(14901)
- 地方经济(14682)
- 银(14297)
- 银行(14254)
- 融(14235)
- 金融(14233)
- 产业(14159)
- 机构
- 大学(309655)
- 学院(309267)
- 济(123262)
- 管理(122502)
- 经济(120512)
- 研究(107498)
- 理学(105386)
- 理学院(104152)
- 管理学(102479)
- 管理学院(101915)
- 中国(78746)
- 京(67678)
- 科学(66839)
- 财(54428)
- 所(54417)
- 农(49921)
- 研究所(49469)
- 中心(47907)
- 江(45954)
- 业大(45763)
- 范(43691)
- 北京(43474)
- 财经(43300)
- 师范(43291)
- 经(39172)
- 院(39082)
- 农业(38795)
- 州(38000)
- 经济学(35883)
- 师范大学(34955)
- 基金
- 项目(209425)
- 科学(164214)
- 研究(156163)
- 基金(149104)
- 家(129195)
- 国家(128033)
- 科学基金(109544)
- 社会(96987)
- 社会科(91851)
- 社会科学(91830)
- 省(83149)
- 基金项目(79594)
- 教育(70739)
- 自然(69960)
- 划(69471)
- 自然科(68275)
- 自然科学(68263)
- 自然科学基金(67011)
- 编号(64840)
- 资助(61061)
- 成果(53114)
- 发(49229)
- 重点(46808)
- 部(45495)
- 课题(45118)
- 创(43674)
- 创新(40615)
- 项目编号(39688)
- 发展(39628)
- 科研(39165)
- 期刊
- 济(141761)
- 经济(141761)
- 研究(94656)
- 中国(61913)
- 学报(47345)
- 农(46458)
- 管理(46024)
- 科学(44751)
- 教育(39552)
- 财(38458)
- 大学(35813)
- 学学(33344)
- 农业(32730)
- 技术(27341)
- 融(27027)
- 金融(27027)
- 业经(25056)
- 经济研究(21835)
- 财经(20276)
- 问题(18695)
- 图书(18685)
- 经(17369)
- 业(16765)
- 科技(15915)
- 技术经济(15311)
- 理论(15219)
- 商业(14606)
- 现代(14597)
- 实践(14004)
- 践(14004)
共检索到4638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显军 郑兴波 梁君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虽然我国的文化产业初具规模,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要素禀赋的不同,东中西部在文化产业上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式上的区域不平衡状况明显。从整体看,东部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最好的地区,形成了以市场为主导的模式;中部作为东西部地区的连接,文化产业的发展处于二者之间,形成了兼具东西部特点的发展模式;西部凭借自身特有的条件,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资源、产业加政府为主导的模式。文章从三者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探讨了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东中西部 文化产业 模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罗章 董群英 宋尧
产业战略选择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梳理六大城市的政策文本发现,东中西部战略选择有明显的地域性偏好:东部对市场需求敏感,具有"探索型"战略的特征;西部偏好管控,"规划型"特征显著;中部融合了二者特点。地方政府的政策意图与产业环境间的相互约束与竞争是决定战略选择偏好并获得类型特征的关键因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刚 刘慧
近年来,从GDP、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等多个领域增速比较分析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已实现由"东高西低"向"西高东低"转换且"西高东低"现象逐渐成为常态。但是,各区域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面临可持续性问题,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压力明显增大。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区域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利用"成本洼地"优势和抓住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实现经济的科学崛起,东部地区则依靠体制机制、人才、创新等优势实现经济加速转型。
关键词:
东中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 分析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赵若锦 刘兰
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章通过经济规模、货物贸易、服务业水平、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受教育水平六个因素对东中西部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做出分析,明确中西部已初步具备承接服务贸易梯度转移的基础,进而探讨了限制区域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最后提出东中西部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东中西部 服务贸易 战略选择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施凤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我国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本文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五大方面入手,在每一方面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统计指标,描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差异,分析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总结东、中、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特点,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传龙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韵指导方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对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差距扩大问题,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并强调应当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是近来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立云
随着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集聚在实践中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与文化产业能够为社会创造可观的经济收益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文化产业具有改变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的强大功能紧密联系。本文通过探讨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结合实证分析中西部文化产业集聚的关联度与波及效果,说明文化产业集群具有极强的产业竞争优势,对促进和保持区域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文化产业 产业集群 竞争优势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钱慕梅 李怀政
本文在分析国际贸易理论和东中西部出口贸易现状的基础上,对Gross-man和Krueger(1991)创建的研究自由贸易环境效应的模型进行了一定的改进,用能源转换法,创建了29个省份1995-2007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面板数据库,用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东中西部出口对地区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结论显示,东部11省中有5省的出口与碳排放量高度相关,中部8省中有6省,而西部10省中有5省的出口与该地区碳排放量高度相关。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马宏
社会资本对理解转轨情境下的当代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十分重要。采用中国东、中和西部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中国转轨时期不同制度水平下社会资本、金融发展及其联合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正规金融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社会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则具有显著的负影响。社会资本与正规金融发展的联合效应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有利于经济增长,但非正规金融与社会资本的联合效应则不利于经济增长,并且制度越完善,这种负面效应越明显。因此,在深化制度改革和金融发展的同时,应注重社会资本结构优化和平衡,规范非正规金融发展。
关键词:
社会资本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冯拾松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之一,推进产业转移是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产业转移是转出区的推力、目标区的拉力与接纳能力及转移通道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国家层面要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并加大宏观政策引导力度;在区域层面,要根据中西部不同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产业承接能力和承接水平,在中部地区实施"产业对接"策略,在西部地区实施"产业承接"策略,并寻求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产业转移的最佳模式和合理路径;在企业层面,要对不同转移状态、不同转移类别的企业实施不同的转移策略。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东中西部地区 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林秀丽
文章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认为产业集聚主要产生在东部省区是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市场化机制、人文社会环境、市场的需求、资本特别是外资的投入、政府的扶持和规划作用。并就中西部省区培育产业集聚区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聚 人文社会环境 溯源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会宁 叶民强
自1991年第九个五年规划以来,我国东中西部三地区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地区之间在GDP增长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分析这些差距,并找出存在的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我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与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东中西部 差异分析 发展途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志强 叶蜀君
文章在收集整理反映我国东中西部收入、教育和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别数据的基础上,利用UNDP的人类发展指数法计算了按东中西部划分的收入指数、教育指数和预期寿命指数,并进一步得出按东中西部划分的人类发展指数。通过对各项指数的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中西部的收入差距始终是最大的,而且呈现出整体扩大的趋势;而教育指数和预期寿命指数却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通过对人类发展指数的研究表明,东中西部地区差距并非如许多学者所研究的那样是不断扩大的,而是呈现出逐渐收敛的迹象。
关键词:
地区差距 人类发展指数 收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葆金 朱智洺
以中国东、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为分析背景,研究了三大地区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阐述了中国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农村经济发展上存在的梯度差距;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上差距产生的历史原因;提出了协调三大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所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探讨了东、中、西地区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地区,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吴航
多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 ,商品流通总体趋缓 ,但东中西部在商品流通方面却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复杂变化的情况。因此 ,本文将对东中西部商品流通发展进行统计实证分析 ,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商品流通 统计比较 实证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