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92)
2023(15576)
2022(13417)
2021(12392)
2020(10111)
2019(23262)
2018(22982)
2017(44504)
2016(24004)
2015(26749)
2014(26757)
2013(26642)
2012(24818)
2011(22594)
2010(22592)
2009(20556)
2008(20081)
2007(17500)
2006(15542)
2005(13902)
作者
(69809)
(57733)
(57434)
(54318)
(37078)
(27640)
(26116)
(22696)
(22152)
(20658)
(19858)
(19562)
(18386)
(18198)
(17960)
(17554)
(17106)
(16962)
(16536)
(16448)
(14278)
(14258)
(13990)
(13151)
(12933)
(12782)
(12766)
(12680)
(11554)
(11348)
学科
(107749)
经济(107640)
管理(67092)
(63833)
(50816)
企业(50816)
方法(45387)
数学(39761)
数学方法(39409)
中国(31972)
地方(29488)
(27476)
(22949)
业经(22947)
(21109)
农业(19006)
(18339)
贸易(18325)
(17612)
环境(17393)
(17159)
(16077)
金融(16074)
地方经济(16048)
技术(15903)
(15845)
(15830)
银行(15790)
理论(15562)
(15231)
机构
大学(342896)
学院(341339)
(138182)
管理(135460)
经济(135103)
研究(118210)
理学(117164)
理学院(115777)
管理学(113947)
管理学院(113318)
中国(87505)
(74197)
科学(72827)
(62087)
(58851)
研究所(53450)
(53225)
中心(52960)
(50077)
财经(49906)
业大(49378)
(47599)
北京(47313)
师范(47185)
(45445)
(43621)
经济学(41401)
农业(41343)
(41291)
师范大学(38432)
基金
项目(235263)
科学(185963)
研究(172963)
基金(170453)
(147885)
国家(146646)
科学基金(126626)
社会(109871)
社会科(104193)
社会科学(104169)
(91604)
基金项目(90991)
自然(81705)
自然科(79804)
自然科学(79789)
教育(78821)
自然科学基金(78336)
(77390)
编号(70346)
资助(69845)
成果(56635)
(53736)
重点(52606)
(51693)
课题(48872)
(48536)
创新(45289)
国家社会(44962)
科研(44463)
教育部(44366)
期刊
(153419)
经济(153419)
研究(104075)
中国(66972)
学报(51692)
管理(49276)
科学(48839)
(48109)
(43949)
教育(39926)
大学(39156)
学学(36666)
农业(33661)
(31152)
金融(31152)
技术(29477)
业经(25766)
经济研究(24252)
财经(23863)
问题(21477)
(20318)
图书(18639)
(17049)
理论(16640)
科技(16528)
技术经济(16520)
资源(16313)
商业(15773)
现代(15699)
实践(15218)
共检索到5069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关海长  周靖祥  
铁路交通网络下,客运车次、流向暗含了区位、人口、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信息。以城市间铁路客运车次、类型和方向等数据为基础构建的城市体系空间联系指数甄别工具,可以有效描摹城市联动的内容、识别空间体系格局。结果发现:东中西区域呈现"东高西低"空间梯度格局;腹地城市依附中心城市获得发展机会,表现为"强强联合"与"弱弱竞争"特征;中心城市的辐射半径为800km,联动最为密切的距离为300km;城市的地理区位和距离已经弱化,经济规模和吸附能力是影响东中西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的重要因素;高铁的开通强化了区域协同联动,中心城市极化现象明显。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孙方  王莹  张文新  
鉴于已有研究多关注高铁对社会经济的宏观影响,高铁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不足,对中小城市的关注不足,本文以京沪高铁13个地级站点城市为对象,采用特征选择模型,研究了高铁对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站点的位置、等级与开发范围是影响城市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受高铁影响显著的行业类型有: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建筑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通过对比中国案例与欧洲案例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高铁对中等城市的影响效应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但由于中外城市在宏观区域背景、经济发展阶段、地方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类型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导致高铁对城市产业的影响效应也有较大差别。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汪建丰  李志刚  
近年来中国高铁建设经过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曲折发展历程,这对于我们客观冷静地全面分析和理性认识高铁的作用和影响也不无益处。本文从研究高铁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入手,着重运用"有无对比法"实证分析了沪杭高铁对浙江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在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浙江沿线区域必须实施共生发展战略,通过区域合作竞争,形成浙江与上海共生发展的新格局。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何丹  程伟  龚鹏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关系是目前国内学术界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采用因子评价模型对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两大系统进行发展差异评价,采用协调度函数和系统聚类分析进行了协调区划分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在城市群层面和城市圈内部都具有显著差异,部分区域有两极分化趋势;按照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程度,在空间上划分为强协调(0.81.0)、较协调(0.60.8)、弱协调(0.50.6)、较不协调(0.20.5)和极不协调区(00.2),根据协调组合情况划分了5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卓君  郑伯红  
高铁站区和城郊产业园区是当前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载体,但二者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均面临困境。研究发现,高铁站区和城郊产业园区之间空间区位耦合、发展阶段契合、产业功能互补,具备协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以高铁站区为枢纽,构建园—站—城三元互动体系,促使二者协同发展形成高铁产业新城区,是解决困境的有效途径。但运用系统分析模型对京沪、京广高铁沿线的高铁站区与城郊产业园区协同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时发现,二者普遍处于弱协同阶段。为此,文章从物质空间、产业空间和交通组织三个方面提出了二者协同发展的空间对策,以期为二者的开发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卓君  郑伯红  
高铁站区和城郊产业园区是当前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载体,但二者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均面临困境。研究发现,高铁站区和城郊产业园区之间空间区位耦合、发展阶段契合、产业功能互补,具备协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以高铁站区为枢纽,构建园—站—城三元互动体系,促使二者协同发展形成高铁产业新城区,是解决困境的有效途径。但运用系统分析模型对京沪、京广高铁沿线的高铁站区与城郊产业园区协同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时发现,二者普遍处于弱协同阶段。为此,文章从物质空间、产业空间和交通组织三个方面提出了二者协同发展的空间对策,以期为二者的开发建设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杨珩  佟琼  
根据2008-2017年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可达性模型和DID模型,刻画京沪高铁对各沿线站点城市出行机会和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京沪高铁的开通对京沪沿线城市出行机会公平与区域经济公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京沪高铁的开通和提速减少了沿线站点城市的平均旅行时间,缩短了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间平均旅行时间的差距,促进了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实现区域间出行机会的公平;虽然京沪高铁的开通很大程度促进了沿线站点城市GDP的增长,但是京沪高铁的开通产生了虹吸效应,出现了工作城市与居住城市的分离,使人才向具有资源优势的城市移动,加大了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间GDP的差距,京沪高铁的开通不利于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实现区域经济公平。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佃利  吕俊平  王文婷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圈作为一种新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承载空间。区域发展不平衡不仅体现在不同省域之间,也反映在省级行政区内部的发展差异,但面向这一尺度的经济圈协调发展并未得到足够关注。本文立足于山东省内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协同联动发展的实践探索,阐述区域协调发展的多维目标,从“制度—组织—执行”三个维度提出实现省级行政区内部经济圈之间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在目标指向方面,基于对政策要求、现实实践和已有文献的梳理,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人民生活水平、城乡融合、基本公共服务五个维度解构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内涵。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多维目标,需要在制度层面推进政策集成、完善体系化的区域协调发展制度供给,在组织层面优化主体结构、面向不同尺度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机制,在执行层面加强区域整合、创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多元策略和政策工具。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3年来,文化和旅游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推动长三角区域文化、旅游协同联动发展,助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促进长三角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加强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推进长三角文化遗产区域协同保护利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白璐  赵少平  蒋满霖  
监测"一带一路"沿线省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协同合作和推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文章从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评价、影响因素和效应研究三个方面对文献进行梳理,构建区域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对"一带一路"沿线的18个省域金融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从地理区域和经济距离两个维度分析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特征;从金融发展水平和制约因素两个角度分析造成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原因。得到如下结论:"一带一路"沿线省域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地理差异性特征,且影响因素也具有区域差异。对区域金融发展造成影响的核心因素,按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经济发展水平、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状况、保险市场发展状况。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余淑秀  卢山冰  邹玲丽  
拥有良好传统制造业基础的汉江生态经济带,肩负着艰巨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重任务。文章从生态保护与制造业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汉江生态经济带沿线17市2011—2018年调查数据为样本,基于系统动力学(SD)方法,构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经济系统模型,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济与生态政策效果及改进进行仿真模拟,提出协调经济与生态政策关系、提升政策效果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①目前汉江生态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政策和生态政策实施确实存在矛盾。②对政策进行改进,有选择地加大政策力度,有助于缓解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矛盾。经济政策和生态政策的独立实施,均能有效促进单一政策目标的实现,但却不一定符合区域和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提高政策有效性,必须考虑政策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政策协调。考虑到与经济政策的协调,应谨慎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企业排污的限制力度,通过努力调动各个参与主体治污减排的积极性控制污染排放;考虑到与生态政策的协调,应谨慎提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注重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提升固定资产投资效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楠楠  徐逸伦  
高速铁路诞生至今已40余年,世界各国高速铁路建设给国家和区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然而目前国内外在高速铁路对于区域发展影响方面的研究并不系统,多集中于高速铁路的经济效益及交通方式之间竞争的研究,对于它怎样导致区域空间的演变则相对不足。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从高速铁路对于区域交通系统、经济系统和区域空间的影响3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高速铁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作用。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杨俊玲  
通过构建城市视角下产业协同融合的介入机会测度模型、介入能力水平测度模型,以及产业协同融合介入的影响因素模型,对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节点城市产业协同介入的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挖掘。结果表明:第一,沿线节点城市产业协同发展的介入能力水平较低,但仍存在产业协同融合介入的可能;第二,沿线城市间存在产业协同介入机会与介入能力水平不相协调的问题、产业发展与对外介入能力匹配度不足的问题;第三,节点城市的政策环境、投资水平、市场发展程度、人力资本、科研创新、信息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和金融等方面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城市产业协同融合的介入机会和介入能力水平的提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费洪平  
长期来,我国绝大多数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只停留在宏观尺度,在很大程度上只评价表现为潜在形态的资源优势或宏观产业结构的特点,而忽视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具体作用的微观单元(企业或公司)的活动与行为,致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长期以来缺乏必要的微观分析作基础。实际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我国企业行为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更为重要。企业已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由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企业区位决策主体日益从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企业横向经济联合的迅速发展,企业跨部门、跨区位的承包、投资、兼(合)并、控股等活动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企业相应地组成了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企业集团和企业群体,并日益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钟业喜  王晓静  傅钰  
基于Mann-Kendall法对1996年以来"闽新轴带"沿线区域经济进行突变点分析,结合传统数理分析及空间分析方法,借助ArcGIS、GeoDa等软件,以人均GDP作为测度指标,对"闽新轴带"沿线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进行多视角的探讨,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驱动因素所在。结果表明:"闽新轴带"经济空间总体呈东南—西北格局,重心迁移以东南为主,西北变化较小,主半轴方向上具有阶段性,辅半轴方向上则为持续扩张趋势;整个轴带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趋势逐渐减弱,并具有圈层扩散的特征;轴带经济空间上集聚态势增强,中间地区多为冷点区,热点区为两端的北疆和福建沿海区域,对外辐射能力逐渐加大;消费能力对经济水平的拉动效应并不理想,而产业结构的贡献率则呈现出阶段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