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00)
2023(10423)
2022(9308)
2021(8779)
2020(7377)
2019(17170)
2018(17074)
2017(32999)
2016(18254)
2015(20521)
2014(20377)
2013(20346)
2012(18644)
2011(16789)
2010(16564)
2009(14969)
2008(14417)
2007(12356)
2006(10817)
2005(9307)
作者
(54825)
(45156)
(45053)
(42645)
(28929)
(21847)
(20415)
(17922)
(17315)
(16094)
(15651)
(15202)
(14452)
(14273)
(14027)
(14012)
(13721)
(13645)
(12943)
(12848)
(11510)
(10978)
(10977)
(10364)
(10122)
(10095)
(10048)
(9902)
(9177)
(8992)
学科
(68165)
经济(68081)
管理(50887)
(47542)
(40303)
企业(40303)
方法(33133)
数学(28581)
数学方法(28204)
(18146)
(17420)
(17147)
中国(17049)
业经(14945)
地方(14005)
理论(12033)
(11811)
农业(11752)
(11618)
贸易(11612)
(11535)
(11252)
(11251)
财务(11192)
财务管理(11173)
环境(11111)
技术(10837)
企业财务(10621)
(9932)
教育(9871)
机构
大学(257829)
学院(253496)
管理(100784)
(93801)
经济(91539)
研究(89161)
理学(87946)
理学院(86894)
管理学(85211)
管理学院(84783)
中国(62824)
科学(59310)
(56360)
(46593)
(46208)
业大(42660)
研究所(42620)
(41311)
中心(38969)
农业(37089)
(36064)
北京(35703)
(33877)
财经(33619)
师范(33452)
(33211)
(30673)
(29484)
技术(28259)
师范大学(27261)
基金
项目(181591)
科学(140800)
基金(130783)
研究(128115)
(116246)
国家(115304)
科学基金(97529)
社会(77236)
社会科(72979)
社会科学(72955)
(71173)
基金项目(70177)
自然(67043)
自然科(65440)
自然科学(65419)
自然科学基金(64244)
(61325)
教育(58254)
资助(54535)
编号(51792)
成果(41727)
重点(40843)
(39171)
(38226)
(37601)
课题(35934)
科研(35540)
计划(35129)
创新(35034)
大学(33358)
期刊
(101067)
经济(101067)
研究(73541)
学报(47212)
中国(46732)
科学(41871)
(41645)
管理(36778)
大学(34349)
学学(32266)
(29834)
农业(29641)
教育(28957)
技术(20868)
(17690)
金融(17690)
业经(15875)
经济研究(15512)
(15510)
财经(15426)
图书(15150)
科技(13572)
(12938)
问题(12935)
理论(12857)
业大(12829)
现代(12540)
(12478)
实践(12019)
(12019)
共检索到3634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严利平  张辉  李圣法  李建生  
分布于东、黄海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cus)在我国海洋渔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中韩、中日渔业协定的生效,开展日本鲭等重要经济鱼类的种群归属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关于东、黄海日本鲭种群划分,20世纪中日两国学者利用标志放流和渔业调查数据分别进行了研判,但中日间以及国内对其种群划分存在不同见解。21世纪以来,中国一些研究者利用形态框架法和分子遗传学方法对前辈的种群划分进行了验证并提供了一些证据,但分析结果值得商榷。总结相关研究结果,多数中国学者将分布于东、黄海的日本鲭划分为东海西部种群、五岛西部种群和闽南—粤东地方种群,也有中国学者将其划分为东海群系和闽南—粤东地方种群;日本学者将分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佳杰  徐兆礼  
以往研究认为,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可划分为3个种群,其中在东黄海,浙江的岱衢洋大黄鱼和福建的官井洋大黄鱼被认为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种群。本研究根据中国大陆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 1982年间的大黄鱼捕捞统计资料,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和海洋水文方面,重新审视了东黄海大黄鱼种群划分问题,为大黄鱼种群划分和大黄鱼资源兴衰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东海北部外海和东海南部近海是大黄鱼主要的两个越冬场,其中闽东温台水域的大黄鱼产量在东海南部近海产量占主导地位。东海南部近海大黄鱼地理分布表明,从温台渔场到闽东渔场大黄鱼的越冬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连续性,而官井洋大黄鱼正是闽东渔...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张辉  
为了解东黄海区域内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的资源动态,利用1980—2019年东黄海日本鲭渔业统计产量、机轮围网平均单位船组年产量(CPUE)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该群体捕捞产量、资源量指数和群体结构之间的年代际变动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黄海各年代日本鲭的平均产量以20世纪80年代最低,21世纪10年代最高为42.39×10~4 t,随着年代的推移表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其中东海区持续增加,黄渤海区先增加后降低。机轮围网平均CPUE前期在波动中上升,至1999年达到高峰值3 776.00 t·单位船组~(-1),其后呈下降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为1 954.60 t·单位船组~(-1),20世纪90年代升高至2 839.80 t·单位船组~(-1), 21世纪00年代又急剧降低至1 701.10 t·单位船组~(-1),21世纪10年代继续降低为1 372.00 t·单位船组~(-1)。日本鲭的平均叉长、平均体质量和优势叉长组均随年代的推移表现出持续减小的趋势:平均叉长从1982年的337.15 mm减小为2009年的309.67 mm,到2019年再继续减小至265.90 mm;平均体质量从1982年的547.21 g减小为2009年425.55 g,其后到2019年又减小至226.40 g;优势叉长组从1982年的320~360 mm减小为2009年的290~330 mm,然后到2019年继续减小至250~280 mm。20世纪80—90年代,机轮围网平均CPUE可以作为指示日本鲭捕捞产量变化的依据,但21世纪以后已经不能作为判断日本鲭捕捞产量变化的依据。日本鲭捕捞产量维持在高位水平是捕捞强度的增加造成的,而非其自身资源量的增加所致。建议今后从科学层面建立日本鲭综合评价指数,合理评估资源量,在此基础上提出每年的最大可持续产量;渔业管理层面,建议在特定水域设立日本鲭种质资源保护区,同时制定针对日本鲭不同生长阶段的管理措施,尽快出台日本鲭总可捕量(total allowable catch, TAC)管理制度,达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目的。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贺伟伟   官文江   曹睿星   安康  
为了研究气候变暖与日本鲭(Scomberjaponicus)个体生活史及其种群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基于动态能量收支预测理论(dynamic energy budget, DEB)和积分投影模型(integral projection model, IPM)构建了东、黄海日本鲭动态能量收支积分投影模型(DEB-IPM),以探究气候变暖对其生长、繁殖、存活及种群状态的影响机制。本研究结果表明:(1)气候变暖会增大日本鲭早期阶段(年龄<220d)的生长速率,减小成鱼最大体重,并增加其绝对繁殖力,同时将加大自然死亡。因此,气候变暖将导致日本鲭个体将同化能量更多地分配给繁殖,限制日本鲭种群大个体的生长和数量,使个体趋于小型化;(2)日本鲭种群增长率随温度呈单峰变化,即随温度增加,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降低;(3)日本鲭早期阶段中小型个体(200~600 g)的生长及繁殖始终是扰动其种群动态变化的关键,但气候变暖会改变日本鲭生长和繁殖对种群增长最优能量分配的敏感性贡献,使敏感性贡献峰值对应的体重随温度升高呈减小趋势,因此,更应加强对日本鲭早期阶段的保护和研究。尽管本研究的模型参数估计及设置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DEB-IPM模型能模拟气候变暖对日本鲭个体生活史特征和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将能为东、黄海日本鲭在气候变暖条件下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与模型工具支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林蔚   孙秀宝   任国玉   张键彬  
季节是全球和区域人类农业生产活动遵循的重要气候年内变化规律。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地表气温明显升高,与地表气温相关联的季节起讫和持续时间等参数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首先,论文总结了目前广泛应用的三大类季节定义方式,包括从行星角度出发的固定长度季节定义法、气温的绝对和相对阈值季节定义法、区域地理因素和天气平均态转变的季节定义法;其次,回顾了当前利用不同动态指标定义季节主要获得的历史时期冷季缩短、暖季变长的时空规律,以及气候变暖背景下自然变率和外强迫对季节长度变化原因的解释;最后,从季节定义方法的应用领域和空间上通用性角度评述了各个方法的优缺点,并从数据偏差影响、通用指数发展、气候变暖背景下变化机理三方面对未来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明确了季节划分方式间的差别、季节变化特征及原因,不仅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也可以为妥善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可靠科学信息。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崔蓬勃   梁健亲   程天宇   吕飞   丁玉庭  
为解决日本鲭捕捞后极易出现的品质劣化问题,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日本鲭产品的食用需求,国内外研究者采用微冻、冰温、冻藏、冷海(盐)水和流化冰等低温保鲜技术以及添加保鲜剂、涂膜、电解水、外加电场、低温等离子体和高压处理等辅助技术对日本鲭资源进行质量控制,并对其致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低温保鲜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控制鱼体品质劣化、延长产品货架期的目的,但单独使用这些技术的保鲜效果并不理想;将其与低温保鲜辅助技术联用后,不仅可以有效延长日本鲭产品的货架期,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产品的风味和感官特性。然而,日本鲭捕获后仍然会受到鱼体中内源酶、体外微生物和氧化作用等致腐因素的多重影响,进而导致腐败。研究表明,应充分了解日本鲭的致腐原因,以便针对性地采取保鲜措施来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本文系统综述了日本鲭低温保鲜及其辅助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鱼体的致腐因素进行了深入总结,以期为日本鲭资源有效的质量控制与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熊瑛  郑元甲  汤建华  仲霞铭  杨健  崔正贺  吴磊  
综述了标记重捕法、渔获量分析法、寄生虫标记法、形态表型量度特征法、分子生物学法、钙质结构元素指纹法等6种方法在海洋鱼类种群划分上的应用进展,并探讨了这些方法各自的可靠性和局限性。并以我国重要经济鱼类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例,归纳了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应用上述方法开展小黄鱼种群研究的脉络,剖析了我国近海小黄鱼种群(特别是黄海南部种群)划分存在较大分歧的现状。通过比较分析各种方法的研究效果,指出基于钙质组织中元素指纹的方法在鱼类种群判别研究中将具有更大优势。最后,展望了海洋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任红娟  张志强  
知识结构划分是确定研究主题、发现新兴研究领域和识别重点研究内容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把从文献内容特征和文献链接信息融合的新知识结构划分方法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从数据库扩展的原始级信息融合、文本挖掘和文献计量方法结合、词汇引用图和词参考文献共现4个层面对当前的知识结构融合方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它们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并对目前知识结构划分的聚类方法进行了综合研究,以期从更加新的视角对知识结构划分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新军  刘金立  许强华  
头足类不仅是重要的经济软体动物,同时在海洋生态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开发和利用已引起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重视。从形态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以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世界各国在头足类种群鉴定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认为,头足类种群结构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传统的形态学和生态学方法为其鉴定提供了基本的手段,其中利用耳石对其生长和产卵季节等进行推算是当前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生物化学技术和分子遗传学标记的应用,为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分析认为,头足类种群鉴定还应结合其基础生物学,特别是分类学、生活史和洄游分布等方面的内容。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再学  金星  郭永旺  郑元利  雷邦海  秦治勇  
为丰富针毛鼠种群年龄鉴定方法,给其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胴体重法,利用2006-2014年贵州省余庆县和凯里市鼠情监测捕获的针毛鼠测量数据,研究其种群年龄鉴定的划分标准。结果表明:针毛鼠胴体重变幅为20.88~81.15 g,平均胴体重为(47.21±17.04)g;其种群年龄按胴体重频次分布特征(参照繁殖状况),划分标准为幼年组(Ⅰ)胴体重≤25.0 g,亚成年组(Ⅱ)25.1~40.0 g,成年Ⅰ组(Ⅲ)40.1~55.0 g,成年Ⅱ组(Ⅳ)55.1~70.0 g,老年组(Ⅴ)>70.0 g。各形态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胴体重与体重、体长、尾长、后足长及耳长之间呈极显著的直线正...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再学  金星  郭永旺  郑元利  雷邦海  秦治勇  
关键词: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兆礼  陈佳杰  
本研究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早年收集的1971—1982年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捕捞统计资料,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方面分析我国近海带鱼种群的划分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东黄渤海带鱼存在两个种群,即黄渤海种群和东海种群。通过带鱼鱼群移动影像发现,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在江苏北部近海(34?00?N,121?00?e)附近发生了混栖,这一海域的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1.16%;两种群带鱼在外海越冬场也发生混栖,这一海域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5.51%。本研究认为,之所以分为黄渤海带鱼和东海两个种群,主要证据有6个:其一,可能发生混栖海域带鱼群体的数量很少,均仅占...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楚珠  严利平  李建生  吕振波  张壮丽  张辉  李圣法  
利用2010年1月至5月在闽南、闽东、温台和烟威渔场采集的254尾产卵期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样品,分析了4个海域日本鲭产卵群体的形态差异。每尾样品先以框架测量法(truss method)测定20个框架的数据;再利用相对生长测定法(allometric method)对框架数据进行标准化,消除个体大小差异对分析的影响。用254尾样品标准化后的框架数据进行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提取了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6.63%。第2主成分主要受第二背鳍基底长度和臀鳍基底长度的影响;第3主成分主要受鳃盖腹部末端至腹鳍起点距...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官文江  马雪莲  
分布于东、黄海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为我国主要经济鱼种之一,其资源现状和开发潜力日益受到重视。加强东、黄海日本鲭的资源评估研究是其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与基础。为此,基于1979—2019年中国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及辽宁6省2市与日本、韩国的日本鲭捕捞产量以及相关文献的资源丰度指数数据,利用贝叶斯动态产量模型对日本鲭进行了资源评估。结果表明:由于内禀增长率(r)与承载能力(K)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的先验分布影响模型的参数估计,给出合理的r先验有利于提高模型评估的质量;渔获量数据的观测误差精度对模型参数估计及资源状态的判断具有重要影响;东、黄海日本鲭种群结构的划分仍存在争议,目前无法按种群分别进行资源评估,若按数据统计单元对日本鲭进行资源评估将不利于日本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日本鲭有较大概率(大于60%)被过度捕捞,总可捕捞量(total allowable catch, TAC)低于4.82×10~5 t时,10年后其未被过度捕捞的概率大于60%。基于当前东、黄海日本鲭种群划分存在争议的现状及相应数据收集存在的困难,建议将东、黄海日本鲭作为同一个种群处理,以满足渔业资源评估模型的基本假设、提高该渔业资源的评估质量。而将渔获量控制在4.82×10~5 t以下则有利于该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