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82)
2023(4986)
2022(4528)
2021(4122)
2020(3779)
2019(9012)
2018(8853)
2017(17662)
2016(9912)
2015(11436)
2014(11771)
2013(11942)
2012(11363)
2011(10392)
2010(10598)
2009(9962)
2008(10218)
2007(9320)
2006(7916)
2005(7050)
作者
(30825)
(26078)
(25882)
(24908)
(16413)
(12560)
(11998)
(10212)
(9673)
(9209)
(8746)
(8727)
(8333)
(8268)
(8180)
(8172)
(8157)
(7654)
(7539)
(7473)
(6631)
(6379)
(6375)
(5957)
(5884)
(5855)
(5837)
(5766)
(5297)
(5247)
学科
(44274)
经济(44233)
管理(26955)
(26665)
方法(23398)
数学(21148)
数学方法(20938)
(20910)
企业(20910)
(12109)
(11765)
中国(10191)
(9861)
地方(8899)
(8470)
贸易(8469)
(8203)
农业(7938)
(7841)
业经(7689)
(7561)
财务(7547)
财务管理(7526)
企业财务(7096)
(6865)
环境(5979)
(5880)
银行(5857)
理论(5794)
(5661)
机构
大学(150762)
学院(149114)
(61041)
经济(59592)
管理(55986)
研究(51662)
理学(48281)
理学院(47638)
管理学(46698)
管理学院(46405)
中国(38328)
科学(33302)
(32349)
(29307)
(27548)
(27519)
研究所(25086)
业大(24571)
中心(24038)
农业(23471)
(23000)
财经(22123)
北京(20463)
(19941)
(19773)
师范(19570)
经济学(18972)
(18523)
(18095)
经济学院(17384)
基金
项目(97386)
科学(75281)
基金(69926)
研究(68525)
(61544)
国家(61060)
科学基金(51186)
社会(41985)
社会科(39735)
社会科学(39719)
(38221)
基金项目(37488)
自然(34182)
自然科(33354)
自然科学(33341)
(32931)
自然科学基金(32749)
教育(31937)
资助(29484)
编号(28281)
成果(23126)
重点(22214)
(22010)
(20893)
(19467)
课题(19401)
科研(19282)
计划(18825)
教育部(18287)
创新(18258)
期刊
(64876)
经济(64876)
研究(42045)
中国(27146)
学报(25668)
(25503)
科学(23049)
(22730)
大学(18509)
管理(17788)
学学(17482)
农业(16957)
教育(13592)
技术(12678)
(11752)
金融(11752)
财经(11012)
业经(10304)
经济研究(10275)
(9680)
(9372)
问题(9365)
技术经济(8071)
(7890)
统计(7836)
理论(7449)
(7232)
资源(7187)
商业(7127)
图书(6886)
共检索到2159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佳杰  徐兆礼  
以往研究认为,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可划分为3个种群,其中在东黄海,浙江的岱衢洋大黄鱼和福建的官井洋大黄鱼被认为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种群。本研究根据中国大陆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 1982年间的大黄鱼捕捞统计资料,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和海洋水文方面,重新审视了东黄海大黄鱼种群划分问题,为大黄鱼种群划分和大黄鱼资源兴衰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东海北部外海和东海南部近海是大黄鱼主要的两个越冬场,其中闽东温台水域的大黄鱼产量在东海南部近海产量占主导地位。东海南部近海大黄鱼地理分布表明,从温台渔场到闽东渔场大黄鱼的越冬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连续性,而官井洋大黄鱼正是闽东渔...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兆礼  陈佳杰  
依据我国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1982年共12年的大黄鱼捕捞统计资料,从产量分布、鱼群移动等方面,研究了东黄海大黄鱼的洄游路线。结果显示,东黄海大黄鱼只有一个种群,两处越冬场。其中,外海越冬场主要位于30°00′N~32°00′N,124°00′E~126°00′E水域,近海越冬场位于浙江中南部和福建北部禁渔线外侧。每年3-4月,外海越冬场鱼群向西进入舟山渔场和长江口渔场;5月,这部分鱼群部分向西北进入吕泗渔场沿海产卵,另一部分向西进入舟山群岛沿海的岱衢洋、大衢洋、黄泽洋和大目洋等水域产卵;到了6月,在长江口和吕泗渔场近海形成索饵群体;6-8月,索饵群体北上黄海南部近海索饵;9月,索饵...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谌微  张凤英  王景  魏鸿擎  姜亚洲  张辉  凌建忠  程家骅  马凌波  
为研究野生与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对大黄鱼8个野生群体及6个养殖群体共336个样本的线粒体coⅠ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析。实验最终获得序列片段长621 bp,总变异位点38个,简约信息位点23个,单变异位点15个,其中野生群体包含38个变异位点,占总变异的100%,养殖群体包含8个变异位点,占总变异的21.05%。在所有样本中共检测出单倍型34个,单倍型多样性为0.587,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94,野生及养殖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14~0.952、0.000~0.581。大黄鱼养殖与野生两个组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为0.0498...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兆礼  陈佳杰  
本研究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早年收集的1971—1982年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捕捞统计资料,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方面分析我国近海带鱼种群的划分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东黄渤海带鱼存在两个种群,即黄渤海种群和东海种群。通过带鱼鱼群移动影像发现,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在江苏北部近海(34?00?N,121?00?e)附近发生了混栖,这一海域的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1.16%;两种群带鱼在外海越冬场也发生混栖,这一海域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5.51%。本研究认为,之所以分为黄渤海带鱼和东海两个种群,主要证据有6个:其一,可能发生混栖海域带鱼群体的数量很少,均仅占...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严利平  张辉  李圣法  李建生  
分布于东、黄海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cus)在我国海洋渔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中韩、中日渔业协定的生效,开展日本鲭等重要经济鱼类的种群归属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关于东、黄海日本鲭种群划分,20世纪中日两国学者利用标志放流和渔业调查数据分别进行了研判,但中日间以及国内对其种群划分存在不同见解。21世纪以来,中国一些研究者利用形态框架法和分子遗传学方法对前辈的种群划分进行了验证并提供了一些证据,但分析结果值得商榷。总结相关研究结果,多数中国学者将分布于东、黄海的日本鲭划分为东海西部种群、五岛西部种群和闽南—粤东地方种群,也有中国学者将其划分为东海群系和闽南—粤东地方种群;日本学者将分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邓素贞  韩兆方  陈小明  李庆昌  肖世俊  李佳凯  刘贤德  
为了探究大黄鱼高温胁迫条件下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实验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的125 pair-ended测序模式分别对大黄鱼高温处理组和常温对照组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对照组(3个生物学重复)和高温处理组(3个生物学重复)分别获得15.28和13.92 Gb测序数据,GC含量平均值约为51%。过滤后的高质量测序reads使用Bowtie2软件比对到大黄鱼参考转录组序列上估计基因表达量,进而进行基因表达差异统计学检验。以常温对照组为参比,高温处理组中阈值设为|log2(FC)|>2和FDR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峰  高松柏  刘阳阳  储天琪  詹炜  楼宝  
为了阐明小黄鱼、大黄鱼及其杂交子代(小黄鱼♀×大黄鱼♂)的生长和形态差异,比较分析了3、4、6、8、11、15月龄的3种鱼的体质量,并对8月龄的3种鱼表型性状(全长、体长、头长、躯干长、尾部长、尾柄长、尾柄高、体高和体质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4月龄之前,小黄鱼体质量高于大黄鱼和杂交子代,之后杂交子代体质量大于小黄鱼和大黄鱼,但是从11月龄开始,大黄鱼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其体质量高于杂交子代,因此,最终杂交子代体质量介于双亲之间,表现为中亲优势。对8月龄鱼形态性状的分析可知,小黄鱼、大黄鱼及杂交子代之间的表型性状差异显著(P<0.05),其中,杂交子代的体质量和肥满度均显著高于双亲群体,表现出生长优势。对3种鱼形态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得知,杂交子代的形态性状总体上偏向于小黄鱼,表现出母本效应。聚类过程中,杂交子代首先与小黄鱼聚在一起,同样表现为母本偏向性。通过判别分析构建了3种鱼的判别函数公式,据此获得3种鱼的综合判别准确率为80.6%,其中大黄鱼判别准确率高达94.6%,而小黄鱼和杂交子代的判别准确率较为相近,分别为73.5%和74.6%,两者均低于大黄鱼,再次说明了杂交子代在形态性状方面具有母本倾向性。为小黄鱼、大黄鱼及杂交鱼的形态判别和亲缘关系鉴定以及杂交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林立  李纪元  倪穗  陈越  范正琪  李辛雷  应震  
利用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分子标记对分布于我国浙江和山东的8个山茶种群共24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20条引物扩增得到210条清晰条带,其中184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87.62%。经POPGENE1.32软件分析,山茶种群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68.9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256 9,Shannon信息指数(H)为0.377 9,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基因分化系数Gst=0.182 9,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个体间。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具有显著相关性(r=0.856 7,P<0.05),岛屿地理隔离对山茶种群的...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何承忠  李佳蔓  员涛  纵丹  周安佩  欧光龙  尹五元  
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分布于我国西南3个藏族地区山杨9个居群13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7对引物组合共检测到多态性条带(AP)99条,多态性条带百分比(PPB)为59.28%。采用POPGENE软件分析,山杨9个居群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33.8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130 9和0.213 7,较东北地区山杨具有偏低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系数Gst=0.325 5,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个体间。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之间具有弱相关关系(r=0.349,P=94.5%),山脉阻隔效应是导致西南藏族地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鹏  柯巧珍  苏永全  刘家富  郑炜强  
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利用对保障我国优质水产蛋白供给具有关键性作用。大黄鱼是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量最高的品种,种质资源是大黄鱼养殖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系统开展大黄鱼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保护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回顾了大黄鱼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历史与现状,从科研、育种技术体系、产业和人才等方面剖析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围绕大黄鱼种业科技创新和新品种创制主线,提出了针对复杂经济性状(如抗病、抗逆和饲料利用效率等)创制重大新品种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大黄鱼良种覆盖率的显著提升,以及大黄鱼产业健康发展提供良种保障。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树根  王寿昆  李建生  
20 0 0年 6月 7日 -7月 1 2日在霞浦县东安海区网箱进行全价配合饲料喂养大黄鱼鱼种试验 .试验分为 A、B、C3个网箱 ,A箱饲喂全价鱼种配合饲料 ,B箱饲喂 5 0 %全价鱼种配合饲料搭配 5 0 %冰鲜鱼是鱼 ,C箱饲喂冰鲜鱼是鱼 .试验结果表明 ,在相同的管理和养殖条件下 ,A、B、C3组饵料系数分别为 1 .41、1 .46和 1 .65 ,增重率分别为 5 5 .5 0 %、5 3 .69%和 43 .67% ,说明 A、B网箱大黄鱼鱼种的生长速度快于 C网箱 ,且养殖成本低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强  李建生  江和基  王寿昆  
以金霉素、土霉素、甜菜碱、维生素B1等4种原料为试验因子,每个因子设3个水平,其余原料为固定因子,按正交设计组成9种配方.大黄鱼秋苗和春苗平均体重分别为24.3和12.5g,各设10个网箱;饵料为鲜饵.试验结果显示,7号配方养殖效果最好,其秋苗和春苗的饵料系数分别为3.15和3.93,比对照(CK)低41.9%和26.32%(P<0.01和P<0.05);日均增重分别为1.23和0.70g·尾-1,比CK高70.67%和33.76%;平均日增长分别为0.09cm和0.15cm,比CK高142.68%和43.66%(P<0.01和P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廖红梅  高超  韩承义  林培华  高健  
基于对宁德市7户大黄鱼养殖主体的调研结果,分析了大黄鱼成鱼养殖的成本构成情况及收益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饵料成本、人工成本及鱼苗成本构成了大黄鱼成鱼养殖成本的95%左右;(2)不同养殖主体单位成本及成本构成差异大;(3)规模养殖无单位成本优势,但大规模公司养殖收益凸显规模效益;(4)成本利润率浮动范围小,产业整体养殖效益趋于稳定。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以下3点建议:(1)研制并进一步推广大黄鱼人工配合饲料,科学化投料以降低养殖成本;(2)成立中、小规模养殖户合作经济组织,统一销售,提高市场拓展力度;(3)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大黄鱼成鱼养殖产业化经营。研究亮点: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敏  魏微  陆晓丹  张玲云  杜艳瑜  李淑卿  梁鹏  程文健  陈丽娇  
以大黄鱼鱼卵为研究对象,采用6种溶剂(正己烷、环己烷、异丙醇、乙酸乙酯、95%乙醇、氯仿—甲醇)提取鱼卵油,对所得鱼卵油的脂质得率和品质(磷脂含量、过氧化值、游离脂肪酸含量、硫代巴比妥酸值、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5%乙醇组的脂质得率(27.97%±0.40%)、磷脂含量(12.40%±0.35%)、游离脂肪酸含量(12.76%±0.33%)和硫代巴比妥酸值(2.76 mg·kg~(-1)±0.14 mg·kg~(-1))均显著高于其他溶剂组,过氧化值(1.33 mmol·kg~(-1)±0.38 mmol·kg~(-1))最低.氯仿—甲醇组的脂质得率(19.00%±0.57%)相对较低,但其磷脂含量(8.18%±0.62%)仅次于95%乙醇组,且过氧化值(2.22 mmol·kg~(-1)±0.32 mmol·kg~(-1))、游离脂肪酸含量(4.64%±0.05%)和硫代巴比妥酸值(0.97 mg·kg~(-1)±0.07 mg·kg~(-1))均较低.此外,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之和在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中的占比分别为89.73%(氯仿—甲醇组)、88.49%(95%乙醇组)、87.59%(异丙醇组)、87.21%(正己烷组)、86.25%(环己烷组)、82.02%(乙酸乙酯组).综上,95%乙醇对大黄鱼鱼卵油的提取效果最好,但其氧化程度较为严重;氯仿—甲醇组鱼卵油的脂质得率低,但其氧化程度相对较低,品质较好.说明氯仿—甲醇是提取大黄鱼鱼卵油的最佳溶剂.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文娟  陈丽娇  
采用乙醇加热纯化提取的方法,从大黄鱼鱼卵中提取磷脂,研究乙醇含量、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次数对磷脂提取率的影响,并用正交设计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含量为92%、料液比1∶8、浸提温度45℃、浸提时间20 min、浸提3次,在该条件下产品的提取率可达47.73%.采用薄层层析法结合分光光度法分析测定大黄鱼鱼卵磷脂含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神经鞘磷脂、溶血磷脂酰胆碱5种组分,相对含量分别为69.38%、4.14%、8.52%、7.24%、10.7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