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06)
2023(4512)
2022(3723)
2021(3565)
2020(2988)
2019(6707)
2018(6570)
2017(12557)
2016(7313)
2015(7926)
2014(7935)
2013(7923)
2012(7645)
2011(7008)
2010(7001)
2009(6183)
2008(6433)
2007(5727)
2006(4945)
2005(4465)
作者
(24460)
(20622)
(20418)
(19501)
(13270)
(10050)
(9165)
(7837)
(7795)
(7528)
(7386)
(7101)
(6910)
(6835)
(6652)
(6294)
(6207)
(6184)
(5973)
(5900)
(5329)
(5302)
(5204)
(4782)
(4765)
(4603)
(4567)
(4365)
(4293)
(4262)
学科
(25546)
经济(25505)
(18319)
管理(17773)
(14256)
企业(14256)
方法(12530)
数学(10841)
(10768)
数学方法(10662)
(7679)
(7256)
中国(6039)
(5350)
业经(5181)
(4993)
财务(4985)
财务管理(4975)
农业(4937)
企业财务(4829)
(4785)
贸易(4785)
(4646)
金融(4645)
(4634)
(4551)
银行(4517)
理论(4341)
(4329)
技术(4164)
机构
大学(109772)
学院(108107)
研究(44313)
(39164)
经济(38361)
管理(35570)
科学(32357)
中国(31639)
理学(31222)
理学院(30678)
管理学(29822)
管理学院(29613)
(29140)
(25452)
(24386)
研究所(23905)
农业(23492)
业大(21805)
中心(18773)
(18369)
(16726)
(15904)
财经(15098)
(15071)
北京(14923)
师范(14800)
农业大学(14759)
(14562)
科学院(14552)
(14157)
基金
项目(78498)
科学(60755)
基金(58168)
(55123)
国家(54752)
研究(49100)
科学基金(44402)
自然(32367)
自然科(31625)
自然科学(31607)
自然科学基金(31065)
基金项目(30808)
社会(30004)
(29478)
社会科(28391)
社会科学(28381)
(26720)
资助(24310)
教育(22316)
重点(19185)
计划(17583)
编号(17434)
(17311)
(16279)
科研(16158)
科技(15952)
(15671)
创新(14864)
成果(14290)
(14181)
期刊
(40192)
经济(40192)
学报(28296)
研究(27839)
(25929)
科学(23479)
中国(20077)
大学(19827)
学学(19171)
农业(17915)
(13975)
管理(12113)
(9841)
教育(8967)
(8906)
金融(8906)
业大(8488)
(7691)
财经(7634)
农业大学(6875)
技术(6807)
资源(6793)
(6524)
经济研究(6476)
林业(6232)
业经(5946)
科技(5702)
问题(5456)
自然(5287)
世界(5033)
共检索到1545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郭爱  陈峰  金海卫  周永东  朱文斌  
根据东海区(26°00'~35°00'N、120°00'~126°30'E)大面调查渔获物的凤鲚(Coilia mystus)样本,对东、黄海凤鲚的食物组成、食性类型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凤鲚饵料生物组成共计有10个类群,40种可鉴别饵料(包括未鉴定到种的种类),6种不可辨认类型饵料。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指标计算结果分析,桡足类(Copepoda)为最重要的饵料类群,IRI达到1 869,%IRI占56%,糠虾类(Mysidacea)、磷虾类(Euphausiacea)为次重要类群。(2)凤鲚摄食的浮游动物饵料出现频率达93.66%,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出现频率分别为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薛莹  金显仕  张波  梁振林  
根据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在黄海中部海域进行的4个季节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列联表检验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Bleeker)的食物组成和摄食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30余种,甲壳类(磷虾类和虾类)和鱼类是其主要的饵料类群,二者在食物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97.45%。优势饵料种类有太平洋磷虾(Euphausiapacifica)、脊腹褐虾(Crangonaffinis)、细螯虾(Leptochelagracilis)和赤鼻棱(Thryssakammalensis)。小黄鱼的摄食强度有显著的...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逄鑫  田永军  张弛  刘纯琳  武瑞  
根据2017—2021年在黄海海域捕获的大头鳕(Gadusmacrocephalus)样品,进行了体长、体质量等生物学测量和胃含物鉴定,并用分类树方法对489个胃含物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其食性随季节及体长的变化特性。结果显示:从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来看,2017—2021年大头鳕饵料中脊腹褐虾(Crangonaffinis)及鳀(Engraulisjaponicus)相对较高,其次为方氏云鳚(Enedriasfangi)、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虾虎鱼等;食性随季节变化比较大,夏秋季节主要捕食脊腹褐虾和鳀,而春冬季食性相对广泛、香农-威纳指数比较高,捕食饵料种相对较多,这可能与春冬季节大多数渔业种类在黄海越冬场越冬有关;大头鳕食性随体长增长发生变化,幼鱼主要捕食甲壳类动物,成鱼转变到摄食虾虎鱼、方氏云鳚等鱼类,这主要与大头鳕随自身生长,口裂不断变大,游泳能力变强,自身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增多有关;胃含物中发现了其他大头鳕个体,表明其存在同类相食现象。此外与之前研究相比,大头鳕饵料丰富度逐渐下降,太平洋磷虾(Euphausiapacifica)、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在胃中几乎没有出现,鳀的重要性也逐渐降低,而虾虎鱼重要性升高。大头鳕作为黄海海域的机会主义摄食者,其食性随季节、体长的变动情况可为未来研究黄海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变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温彬  高勤峰  张乘  董双林  于海波  李卫东  李泽明  
为分析刺参养殖池塘底泥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其对刺参食物来源的影响,本研究于2012年5—12月以16:1(n-7)/16:0及EPA作为硅藻的特征脂肪酸标志,20:4(n-6)作为褐藻的特征脂肪酸标志,DHA及DHA/EPA作为鞭毛藻或原生动物的特征脂肪酸标志,18:1(n-7)及奇数碳和支链脂肪酸(oDD&br FAs)作为细菌的特征脂肪酸标志调查了荣成靖海湾刺参养殖池塘底泥和刺参脂肪酸组成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硅藻、褐藻、多种异养细菌及鞭毛藻或原生动物为底泥的主要组成生物,且各类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显著,其中硅藻的特征脂肪酸16:1(n-7)/16:0及EPA最高值出现在冬季,褐藻的特...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斌  王志坚  杨洁萍  岳兴建  齐泽民  张耀光  
为了解三峡大坝蓄水后库区干流鱼类食物网结构及营养关系的构成,应用碳(δ13C)、氮(δ15N)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别于2010年夏季(7月份)和冬季(12月份)对三峡库区巫山至万州段干流鱼类食物网结构及营养关系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探讨,并与2005年夏季该区域鱼类食物网结构和营养关系组成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本次(2010年)调查颗粒有机物(POM)和固着藻类样品δ13C值分别为-25.62‰~-23.72‰、-19.81‰~-19.47‰,且无显著性季节(夏季和冬季)差异。POM和固着藻类(内源性营养物质)是三峡库区巫山至万州段干流鱼类食物网基础能量的主要来源,但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也是其基础...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振华  徐开达  蒋日进  朱增军  
根据2008年5月~2009年2月收集到的小眼绿鳍鱼胃含物样品,对其摄食习性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全年摄食的饵料种类数共有93种,磷虾类、长尾类和鱼类为其主要饵料类群。其食物组成存在季节差异,春季小眼绿鳍鱼以太平洋磷虾、脊腹褐虾和鳀鱼为主要食物;夏季以细巧仿对虾、脊腹褐虾、口虾姑和葛氏长臂虾为主要食物;秋季以太平洋磷虾、戴氏赤虾、细螯虾和鳀鱼为主要食物;冬季以鳀鱼、细螯虾、褐菖鲉和对虾为主要食物。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呈显著差异(P<0.05),春季最高,夏季最低;各个季节的主要饵料类群组成存在差异,但长尾类和鱼类在四个季节都有分布。通过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发现,东海小眼绿鳍鱼的...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贺舟挺  张亚洲  薛利建  金海卫  周永东  
根据2006年7月~2008年12月采集于东海北部近海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样品,共测定体长在23~157 mm范围内的棘头梅童鱼474 ind,应用卡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随个体发育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的食物种类夏季出现较多,春季出现较少;91~110 mm体长组出现较多,≤50 mm体长组和>130 mm体长组出现较少。食物多样性指数春季较高,秋季较低;≤50 mm体长组较低,>130 mm体长组较高,食物多样性指数随体长的增加而升高。卡方检验显示,棘头梅童鱼主要食物种类宽尾刺糠虾(Acanth...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国平  许柳雄  周应祺  宋利明  
根据2003年12月至2004年6月及2005年9月至12月在印度洋中西部水域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利用两因子列联表及单因子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黄鳍金枪鱼的食物组成及其随月份和体长的变化、摄食强度及食物组成的生态位宽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黄鳍金枪鱼食物组成包括帆蜥、鲣、鳞鲀、沙丁鱼、鲐鱼、虾、蟹、鱿鱼、章鱼、竹鱼及未辨认甲壳类等饵料类群,其中主要食物为鱿鱼、鲐鱼以及蟹。大部分月份黄鳍金枪鱼摄食率相对较高,基本上维持在70%以上;除2月和6月外,其余月份黄鳍金枪鱼饵料种类数更替率均低于50%。各叉长组黄鳍金枪鱼摄食率基本维持在70%以上;当叉长在106~1...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高菲  许强  杨红生  
运用脂肪酸标志法分析了刺参的食物组成及季节变化。刺参饵料中含有硅藻、褐藻、多种异养细菌、大型绿藻、鞭毛藻或原生动物等,其中硅藻、褐藻和细菌在全年的食物贡献比较大,各种饵料来源比例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实验期间,刺参体壁的硅藻脂肪酸标志22:5(n-3)相对含量很高(7.24%~14.45%),且16:1(n-7)/16:0比值全年在0.73~1.82之间(平均1.10),表现出典型的硅藻脂肪酸特征,表明硅藻是刺参主要的食物来源。褐藻脂肪酸标志20:4(n-6)在刺参体壁脂肪酸组成中相对含量较高(4.88%~8.16%),且在秋冬季节达到较高水平,表明秋冬季节褐藻类对刺参的食物贡献可能较大。噬纤维...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波  金显仕  
用2006年9月-2007年8月对黄海中南部进行的5次断面调查,通过胃含物分析、聚类分析、功能群划分以及估算摄食量等方法,研究了黄海鱼类群落功能群组成及其对浮游动物摄食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黄海鱼类群落包括7个功能群,除初春以外,黄海鱼类群落主要以浮游生物食性功能群为主。春夏季的功能群组成简单,秋冬季的功能群组成变得复杂。黄海鱼类群落摄食的浮游动物种类主要有11种,春季摄食的浮游动物量最大,夏秋季逐渐减少,直至冬季摄食的浮游动物量最少,初春摄食的浮游动物量有所回升。不同季节摄食的浮游动物种类,以及摄食量都有较大差异,仅太平洋磷虾在各个月份的食物中均有出现,其余浮游动物饵料种类均是季节性的。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波  李忠义  金显仕  
2009年8月和10月对渤海进行了底拖网调查,对增殖放流种类之一的许氏平鲉(Sebates schlegeli)进行了胃含物分析和食物选择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许氏平鲉共摄食7类20余种饵料,主要摄食虾类和鱼类,属虾/鱼食性鱼类。8月摄食的主要饵料为日本鼓虾和虾虎鱼类,10月摄食的主要饵料为疣背宽额虾和小黄鱼。与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结果相比,许氏平鲉的摄食发生了显著的年间变化,摄食的虾类饵料增多,鱼类饵料减少;主要饵料种类发生改变,鳀不再是其主要的饵料种类。食物选择性指数的计算表明许氏平鲉摄食的主要饵料种类与喜食的饵料种类有一定差别;许氏平鲉的食物选择性并不完全是由环境中的饵料丰度决定的,说...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波  唐启升  
用饵料生物的生态类群的出现频率百分比组成来划分东、黄海6种鳗的生态属性和食性类型。通过对其食物组成的分析,发现这6种鳗的生态属性均为底层鱼类且分属3种食性类型:前肛鳗、黑尾吻鳗和银色突吻鳗属底栖生物食性;星康吉鳗和食蟹豆齿鳗属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食性;奇鳗属游泳动物食性。结果还表明:前肛鳗、星康吉鳗和黑尾吻鳗之间不存在食物竞争。同时建议在食性分析中使用食物的能量百分比这一指标,但需要进一步的收集基础数据。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鲍传和  刘恩生  伍昌俊  李洪远  杨启超  
对2007年8~9月采集的164尾巢湖刀鲚(Coilia ectenes)的食物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并结合历年巢湖鱼类渔获量统计情况,对其渔获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巢湖刀鲚8月份主要摄食枝角类,个数组成比例为(73.28±10.00)%,其次是桡足类占(10.05±6.32)%;9月份刀鲚也以摄食枝角类为主,组成比例(46.18±13.58)%,其次为桡足类占(34.70±11.21)%。同时刀鲚食物中还发现少量微囊藻。刀鲚渔获量由1990年的3728 t上升至2007年的9540 t,平均占总渔获量的比例为(58.05±4.22)%;刀鲚绝大部分个体在80 mm以下,体重在2 g...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旭  张秀梅  高天翔  万蓁蓁  
2007年5和7月,利用弓子网开展了东营黄河口海域底层渔业资源调查,分析了该海域底层渔业资源结构,分别计算了春、夏两季渔业生物群落的种类丰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生物量指数(b)。春、夏季平均网获量分别为0.927和2.12kg/h。R、H′和J′指数分别为12.08、2.277、0.64和10.91、2.743、0.76。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底层生物资源较春季丰富,渔业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也较春季高。优势种为纵肋织纹螺、六丝矛尾鰕虎鱼和口虾蛄等。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郭斌  张波  金显仕  
根据2008年7月和8月在黄海海州湾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K-W非参数秩检验、卡平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幼鱼(体长20~110mm)的食物组成及其与体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幼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30余种,甲壳类(桡足类、糠虾类和虾类)是主要的饵料类群,在食物中所占的个数百分比为99.50%。优势饵料有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和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小黄鱼幼鱼的摄食强度和食物组成随体长的增长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