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30)
2023(5934)
2022(4925)
2021(4302)
2020(3639)
2019(7981)
2018(7607)
2017(14022)
2016(7930)
2015(8278)
2014(7814)
2013(7520)
2012(6695)
2011(6075)
2010(5620)
2009(5140)
2008(4851)
2007(4097)
2006(3400)
2005(2738)
作者
(26744)
(22396)
(22247)
(20833)
(14136)
(11277)
(9746)
(9125)
(8492)
(7690)
(7645)
(7482)
(7331)
(7145)
(7043)
(6981)
(6770)
(6755)
(6546)
(6309)
(6082)
(5525)
(5284)
(5209)
(4936)
(4922)
(4902)
(4868)
(4739)
(4557)
学科
(26681)
经济(26650)
管理(21113)
(20060)
(15398)
企业(15398)
方法(13463)
数学(12340)
数学方法(12267)
(8841)
(8097)
贸易(8097)
(8047)
(7948)
(7360)
环境(6960)
中国(6406)
业经(5851)
农业(5495)
技术(4870)
(4861)
(4789)
财务(4787)
财务管理(4782)
企业财务(4540)
(4420)
产业(4000)
(3893)
土壤(3879)
(3831)
机构
大学(110447)
学院(110205)
(41659)
经济(41017)
研究(40958)
管理(39102)
(35698)
理学(35493)
理学院(35007)
管理学(34194)
管理学院(34044)
科学(31438)
农业(29143)
中国(28123)
业大(27538)
(23465)
(22498)
研究所(22311)
农业大学(19846)
中心(17900)
(16337)
(15697)
(15459)
实验(15099)
(14874)
科学院(14845)
(14737)
实验室(14487)
(14078)
财经(14038)
基金
项目(87677)
科学(67214)
基金(65329)
(62592)
国家(62141)
科学基金(51135)
研究(50765)
自然(37721)
自然科(36908)
自然科学(36885)
自然科学基金(36280)
基金项目(35637)
(35049)
社会(33037)
社会科(31437)
社会科学(31429)
(30553)
资助(25480)
教育(22460)
计划(21463)
重点(20447)
科技(19969)
(18973)
(18363)
科研(18262)
(18032)
创新(17919)
(17916)
编号(16752)
(16498)
期刊
(36315)
经济(36315)
学报(33652)
(31726)
科学(25727)
研究(23733)
大学(23081)
学学(22776)
农业(21565)
中国(17735)
管理(12009)
(11881)
(11626)
业大(11121)
农业大学(9741)
(8456)
科技(7408)
经济研究(7249)
(7024)
金融(7024)
业经(6824)
中国农业(6777)
自然(6595)
林业(6525)
财经(6452)
技术(5945)
自然科(5584)
自然科学(5584)
(5463)
商业(5421)
共检索到1420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学林  何堂庆  张晨曦  田明慧  李晓立  吴梅  周亚男  郝晓峰  
【目的】明确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影响玉米生育期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机制,为增加玉米产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室(生长室和菌丝室)箱体装置,盆栽设置氮肥用量(N1:180 kg N·hm~(-2);N2:360 kg N·hm~(-2))和丛枝菌根真菌(M0:作物根和AMF均不能从生长室进入菌丝室;M1:只有丛枝菌根真菌能从生长室进入菌丝室;M2:作物根和丛枝菌根真菌均能从生长室进入菌丝室)双因素试验,测定玉米生长期间植株生物量、植株氮素积累量、N_2O排放量;采用Illumina平台Hiseq 2500 PE250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丛枝菌根真菌的响应。【结果】氮肥用量和丛枝菌根真菌均显著影响玉米产量、植株生物量、植株氮素积累量和N_2O排放量。不同氮肥用量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均显著增加玉米籽粒产量、植株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与M0相比,N1条件下M1和M2处理产量均值分别增加38%和82%,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增加30%和52%,无机氮含量减少26%和65%;N2条件下M1和M2处理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6%和48%;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增加9%和33%,无机氮含量减少34%和55%。与M0相比,N1条件下M1和M2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17%和40%,N_2O排放强度分别降低41%和67%;而N2条件下N_2O累积排放量降低26%和45%,排放强度分别降低28%和57%。NMDS分析表明,施肥和丛枝菌根真菌均对细菌群落结构有较大影响。与N1均值相比,N2处理门水平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相对丰度分别降低6%和15%,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增加32%;属水平链霉菌(Streptomyces)增加27%,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降低8%。与M0相比,N1条件下M1和M2处理的Streptomyces分别增加64%和205%,Gemmatimonas细菌丰度分别增加31%和53%;N2条件下M1和M2处理的Streptomyces分别增加10%和93%,M1处理的Gemmatimonas细菌丰度降低2%,M2处理Gemmatimonas细菌丰度增加56%。土壤中Streptomyces和Gemmatimonas与N_2O排放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玉米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氮肥水平玉米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均能显著降低土壤N_2O排放量,这种影响主要通过提高玉米氮素的吸收利用和改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实现的,其中主要增加了土壤链霉菌属和芽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晨曦  田明慧  杨硕  杜嘉琪  何堂庆  仇云鹏  张学林  
【目的】明确酸性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e fungi,AMF)菌剂多样性在玉米籽粒产量和磷、钾养分吸收方面的作用,能够为农田微生物肥料配施、养分利用率提高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和2020年玉米生育期,选用4种不同种丛枝菌根真菌类型(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A;扭形球囊霉Glomus tortuosum,B;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C;地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geosporum,D),设置不接菌处理(CK),接种单一AMF菌剂、2种AMF混合菌剂、3种AMF混合菌剂和4种AMF混合菌剂共16个处理,研究玉米籽粒产量、植株各器官生物量及其磷、钾累积量对不同菌剂类型以及菌剂多样性的响应。【结果】与对照相比,两个试验年度所有接菌处理均能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及其磷、钾累积量,其中接种A、B、C、D 4种单一菌剂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均值分别增加57.9%,26.9%,40.5%和32.9%;磷累积量增加77.8%,48.2%,26.2%和75.8%;钾累积量增加85.5%,62.1%,59.0%和63.5%。随AMF菌剂多样性增加,两个试验年度玉米籽粒产量呈增加趋势,表现为4种混合菌剂>3种混合菌剂>2种混合菌剂>单一菌剂,其中4种混合菌剂处理籽粒产量比单一菌剂处理均值高12.3%;籽粒磷累积量表现为2种混合菌剂>4种混合菌剂>3种混合菌剂>单一菌剂,其中2种混合菌剂处理籽粒磷累积量比单一菌剂高23.2%;但AMF菌剂多样性处理之间玉米籽粒钾累积量差异不显著。【结论】在酸性土壤条件下玉米接种不同类型丛枝菌根真菌均能显著增加籽粒产量及其磷、钾累积量,其中Funneliformis mosseae改善玉米籽粒产量及其磷钾累积量的作用最佳。丛枝菌根真菌菌剂多样性增加能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磷累积量,其中4种混合菌剂处理的增产效果较好,而2种混合菌剂处理的养分吸收积累量较高。生产上应根据高产优质不同目的,选择接种合适的丛枝菌根真菌类型并进行菌剂之间合理的搭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任禛  夏体渊  陈丽娟  韩丽  陈泽斌  白和灵  尹敏  
为了筛选出促进玉米生理活性的优良丛枝菌根真菌(AMF)类型,本研究通过盆栽玉米试验揭示了接种Glomus mosseae、Glomus versiform、Glomus etunicatum、Glomus intraradices以及混合菌剂(G4)对玉米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接种处理的菌根侵染率呈现G4>Gm,Gv>Ge>Gi;对比各处理对玉米生理活性的改善作用,混合菌剂效应明显优于单种菌剂;对比单菌剂,Gm和Gv对玉米生理的促进效应较为明显,而Ge和Gi则无明显影响。本研究证实了混合菌剂在玉米生理方面表现良好,同时筛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笑莹  宋凤斌  朱先灿  刘胜群  柏会子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高温胁迫下丛枝菌根(AM)真菌对玉米生长、相对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与非菌根玉米相比,菌根玉米具有效高的相对叶绿素含量。高温胁迫降低了所有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增加了叶片胞间CO2浓度(Ci)。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玉米Pn、Gs和Tr高于不接种植株,而Ci低于不接种植株。高温胁迫下,玉米叶片初始荧光(Fo)升高,而可变荧光(Fv)、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m/Fv)和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均下降。40℃条件下,菌根玉米叶片Fm和Fv高于非菌根植株。在所有温度处理中,接种真菌的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笑莹  宋凤斌  朱先灿  孙露莹  马福  刘胜群  
为了解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抗寒性的作用及其机理,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低温胁迫下丛枝菌根(AM)真菌接种处理对玉米幼苗形态、生长和光合特征的影响。研究显示,低温胁迫下,与非AM真菌接种处理玉米相比,接种玉米具有更大的叶片大小和更高的地上生物量。低温胁迫降低了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增加了叶片胞间CO2浓度(Ci)。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玉米Pn、Gs和Tr高于不接种植株,而Ci低于不接种植株。低温胁迫下,玉米叶片初始荧光(Fo)升高,而可变荧光(Fv)、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m/Fv)和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均下降。无论常温或低温,接种AM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裴琳婧   张思颖   朱叶琳   叶靓   陈家斌   刘芳   谭静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玉米生长与抗旱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方法】以云南生产上广泛种植的玉米杂交种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在不同水分胁迫下设置接种AMF和不接种对照,对不同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菌根侵染率、植株表型及其根际微生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MF能很好地侵染玉米根系并形成共生,但侵染率随干旱程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接种AMF可以提高玉米根际土壤pH值,使土壤酸度降低;可以促进玉米植株生长,但不影响植株的生长周期;与未接种对照相比,接种AMF的玉米叶片相对含水量提升,渗透调节物质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中度干旱下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可以缓解干旱对植株的伤害。接种AMF使根际土壤细菌OTU数量发生变化,显著富集的OTU数目随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增多;干旱胁迫下接种AMF可以提高玉米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改变根际细菌群落结构,丰富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代谢功能。玉米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丰度与菌根侵染率、土壤pH、植株株高和干重存在显著相关性;菌根侵染率与土壤pH、植株生长指标、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抗氧化酶活性等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与可溶性糖、丙二醛、脯氨酸含量存在负相关;根际土壤优势菌门中,蓝藻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疣微菌门分别与植株部分生长和抗旱指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结论】接种AMF能够降低土壤酸度、促进玉米生长和增强其抗旱性,同时提高玉米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改变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为进一步利用AMF提高玉米应对干旱胁迫提供参考。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修武  李坤  郭印山  张立恒  孙英妮  谢洪刚  
为了研究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简称G.V)、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简称G.M)和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简称G.E)]对连作土壤中贝达(V.vulpina×V.labrusca Beta)葡萄扦插苗生长及根系分泌特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将连作土灭菌后接种不同丛枝菌根真菌,测定贝达葡萄地上部及根系生理指标,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根系分泌的物质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3种丛枝菌根真菌处理葡萄的株高、茎粗、地上及地下鲜重均增加,叶片SOD活性增强,MDA含量降低,根系活力增强。其中G.V处理和G.M处理效果最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帅杰  杨培岭  苏艳平  商放泽  魏琛琛  任树梅  
为探究咸淡轮灌模式下春玉米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特性,采用4种水质,即淡水和矿化度分别为2、3.5和5g/L的微咸水;2种轮灌方式,即淡水—微咸水(1∶1)和淡水—微咸水—微咸水(1∶2)循环轮灌进行滴灌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农田土壤CO_2、N_2O排放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2轮灌处理CO_2和N_2O日平均排放通量比1∶1轮灌分别低10.26%、8.74%。2)矿化度为3.5和5g/L微咸水处理CO_2气体日均排放通量比2g/L分别低27.82%、31.16%,N_2O气体日平均排放通量比2g/L分别低4.46%、8.23%。3)相比2g/L处理,3.5和5g/L处理产量平均减少5.92%、11.05%;1∶2轮灌比1∶1轮灌产量平均减少2.00%。4)显著性分析表明:水质对CO_2气体日平均排放通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显著(P0.05);轮灌方式对CO_2、N_2O气体排放通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姚凡云  刘志铭  曹玉军  吕艳杰  魏雯雯  吴兴宏  王永军  谢瑞芝  
【目的】探明不同类型氮肥对高纬度春玉米土壤N_2O和CO_2昼夜排放的影响,以期为高纬度地区农田氮肥高效利用管理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田间微区施用缓释肥(SLN)、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NIUI)和普通尿素(OU)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在苗前(S1)、苗期(S2)、拔节期(S3)、灌浆期(S4)、蜡熟期(S5)和休闲期(S6)6个时期取样测定,比较分析农田N_2O和CO_2的昼夜排放特性。【结果】施用不同类型氮肥,田间N_2O和CO_2昼夜排放均呈单峰变化趋势,S1—S6时期,土壤N_2O排放高峰出现在12:00—19:00,排放低谷出现在下半夜(0:00—6:00),而S2—S5同一时期白天或夜晚各观测时段之间CO_2排放通量差异不显著。S1和S2时期,N_2O和CO_2白天排放量分别占全天总排放量的56.2%—82.3%和53.6%—66.5%,而S3—S6时期,白天排放比例分别为40.6%—59.6%和43.7%—55.4%。SLN处理减少了S1时期土壤N_2O的全天总排放量,而NIUI处理减少了S1、S2和S5时期土壤N_2O的全天总排放量,其主要减排时段为S1时期的4:00—16:00和S2时期的12:00—22:00,其中S2时期18:00—19:00减排量占所有减排时段总量的57.3%,S5时期昼夜各时段均表现为减排作用,且昼夜减排比例相当;SLN对土壤CO_2的主要减排时段为S1时期的全天和S3时期的15:00—4:00,其中S1时期12:00—23:00减排比例高达76.8%,S3时期夜晚减排比例占所有减排时段总量的68.1%;NIUI处理在玉米生长季5个测定日都表现出对CO_2的减排作用,但昼夜减排比例存在差异,白天平均减排46.9%,最高减排达73.2%。同时发现,N_2O和CO_2排放通量日均值与9:00—10:00观测值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_(N_2O)=0.938**,r_(CO_2)=0.977**),9:00—10:00可作为东北春玉米农田N_2O和CO_2昼夜排放研究的代表性取样时段。【结论】不同类型氮肥对土壤N_2O和CO_2昼夜排放通量的影响在不同时期表现各异。与常规施氮相比,缓释氮肥抑制了玉米苗前期土壤N_2O昼夜排放,减排时段主要在9:00—22:00,而在其他测定日均促进了土壤N_2O昼夜排放;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抑制了玉米苗前白天、苗期夜晚以及收获期白天和夜晚的土壤N_2O排放,对拔节期至灌浆期土壤N_2O的昼夜排放均表现为促进作用。在苗前测定日全天和拔节期测定日的夜晚,缓释肥对土壤CO_2表现出减排作用;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降低了6个测定日土壤CO_2的排放。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笑莹  宋凤斌  朱先灿  孙露莹  马福  刘胜群  
旨在了解菌根真菌参与宿主抗寒的潜在作用,为开发生物肥料,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低温胁迫下丛枝菌根(AM)真菌接种处理对玉米生物量、总氮、硝态氮、铵态氮、蛋白和氨基酸合成及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低温胁迫下对比未接种处理,接种AM真菌提高玉米地上生物量。低温胁迫降低了玉米叶片总氮、硝态氮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以及根部总氮含量,增加了叶片铵态氮的含量和根部可溶性蛋白含量。接种AM真菌均能增加玉米幼苗单位质量叶片的总氮、硝态氮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常温下,接种AM真菌能够增加玉米叶片铵态氮浓度,而低温下,接种AM真菌却降低玉米叶片铵态氮浓度。低温处理均降低玉米根部所...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汪茜  张金莲  龙艳艳  李冬萍  陈廷速  车江旅  
探明广西柳江生姜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M)真菌的分布状况,为广西生姜AM真菌资源保护和优势菌株的筛选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集生姜健康植株和姜瘟病株根际5~20 cM土样,采用湿筛倾析—蔗糖离心法分离土壤中AM真菌孢子,并通过形态特征进行鉴定。鉴定出7种类型AM真菌孢子,其中无梗囊霉属5种,球囊霉属2种。供试生姜根际土壤AM真菌群落中,无梗囊霉和球囊霉属占优势,双网无梗囊霉、细凹无梗囊霉、格但无梗囊霉、摩西球囊霉、AcAulosporA sp.1为健康土样与病土共有种,而脆无梗囊霉和地表球囊霉为健康土样的特有种。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蕾  盖爽爽  郑生猛  胡亚军  刘华英  何寻阳  
揭示喀斯特灌丛生态系统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群落及其对异质性生境与季节变化的响应规律,对合理利用土壤AMF促进喀斯特退化生境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1 hm2典型灌丛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测序技术分析喀斯特灌丛两种主要小生境(石土面和土面)土壤AMF群落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共发现AM真菌7科8属,球囊霉属/种为该地区优势属/种;土壤AMF群落组成结构季节差异显著(P<0.01)。研究结果为喀斯特地区合理利用植物与土壤AMF共生促进退化生境植被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秦芳玲  田中民  
【目的】研究解磷细菌和丛枝菌根真菌同时接种,对低磷土壤养分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通过测定生长于石灰性低磷土壤上红三叶草地上部的生物量及氮、磷营养吸收和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研究丛枝菌根真菌、4种解磷细菌(编号分别为B1、B2、B3和B4)单独接种及同时接种对石灰性低磷土壤植物生长及氮、磷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在石灰性低磷土壤条件下,4种解磷细菌单独接种对红三叶草植株地上部的生长和总吸磷量均无促进作用;单独接种丛枝菌根菌或不同解磷细菌与丛枝菌根真菌同时接种,均能显著提高红三叶草地上部干质量和总吸氮、磷量;在同时接种处理中,解磷细菌B4与丛枝菌根真菌间的相互作用对红三叶草的生长和氮、磷...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海波  梁月明  冯书珍  赵紫薇  苏以荣  何寻阳  
为合理利用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促进喀斯特退化土地植被恢复,采用形态学方法研究了土壤类型(石灰土和黄壤)和宿主植物种类(紫弹树(celtis biondii PAMP)、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和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onAlis dAndy))对AM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共分离鉴定了2属14种AM真菌,其中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是石灰土和黄壤共有的优势种,石灰土特有的AM真菌包括地球囊霉(G.GeosPoruM)、白色球囊霉(G.AlbiduM)、双型球囊霉(G.AMbisPoru...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钟睿  周晓蓉  张稚钦  夏超  李娜娜  张兴旭  
本研究通过根系染色和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孢子形态学鉴定分析了榆中栽培(内生真菌感染,endophyte-infected,E+;无内生真菌感染,endophyte-free,E-)和野生条件下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根系丛枝菌根侵染率、根际土壤中孢子密度以及AMF的多样性。结果表明,栽培条件AMF侵染率显著高于野生条件(P<0.05)。栽培条件下,甘肃内生真菌(Epichlo3gansuensis)对醉马草AM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