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79)
2023(8630)
2022(7248)
2021(6666)
2020(5509)
2019(12101)
2018(11985)
2017(21350)
2016(12428)
2015(13772)
2014(13510)
2013(12639)
2012(11506)
2011(10469)
2010(10440)
2009(9286)
2008(8986)
2007(7900)
2006(6801)
2005(5803)
作者
(39602)
(33045)
(32971)
(30955)
(20876)
(16022)
(14744)
(13172)
(12733)
(11598)
(11330)
(10975)
(10834)
(10586)
(10516)
(10391)
(9934)
(9913)
(9604)
(9395)
(8682)
(8216)
(8158)
(7549)
(7540)
(7513)
(7468)
(7280)
(6891)
(6816)
学科
(38018)
经济(37953)
管理(32848)
(29261)
(23030)
企业(23030)
方法(16397)
数学(13832)
数学方法(13691)
(13687)
(13461)
中国(11342)
(10588)
业经(9516)
理论(9392)
(9254)
(9236)
贸易(9233)
(9015)
农业(8739)
(8413)
环境(7720)
技术(7396)
教育(7102)
(6885)
(6884)
银行(6818)
地方(6712)
(6643)
金融(6636)
机构
学院(170587)
大学(169105)
研究(62766)
(59747)
管理(58919)
经济(58385)
理学(51502)
理学院(50839)
管理学(49641)
管理学院(49386)
(46143)
科学(44699)
中国(43719)
农业(36981)
(36396)
业大(36006)
(34511)
研究所(32250)
中心(27716)
(26428)
(26367)
农业大学(24514)
技术(23484)
(22967)
(22413)
北京(22133)
(21830)
师范(21348)
财经(21346)
(20888)
基金
项目(125187)
科学(95315)
基金(88267)
研究(82464)
(82445)
国家(81771)
科学基金(67002)
(51906)
社会(49656)
基金项目(47430)
自然(47092)
社会科(46786)
社会科学(46772)
自然科(45994)
自然科学(45965)
自然科学基金(45142)
(44124)
教育(39548)
资助(34951)
编号(32064)
重点(29382)
计划(27306)
(27005)
(26355)
(25932)
科技(25450)
创新(25264)
科研(24878)
成果(24853)
课题(24160)
期刊
(62208)
经济(62208)
学报(43632)
研究(42545)
(41840)
中国(38455)
科学(33858)
大学(30927)
学学(29801)
农业(28124)
教育(23491)
管理(20642)
(19843)
(15382)
技术(13891)
业大(13633)
业经(11823)
(11767)
金融(11767)
(11643)
农业大学(11496)
经济研究(10568)
科技(10155)
财经(10106)
林业(9254)
(8732)
问题(8323)
职业(7821)
中国农业(7607)
资源(7590)
共检索到2443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国忠  李永  梁文星  朴春根  黄钦才  郭民伟  
用保存的不同泡桐无性系染病和健康组培苗为试材,对染病苗、机械损伤、嫁接接种和健康组培苗组织中H2O2及过氧化物酶的变化进行研究。用DAB组织染色方法对H2O2组织定位结果显示,在未损伤情况下多数染病泡桐苗和健康苗H2O2积累皆较少。机械损伤后,病与健苗皆出现H2O2过量积累,其中健苗强于病苗。在维管束部位,重症苗POD活性最强,轻症苗次之,无症和健康苗活性较低;而且所有苗在脉间叶肉组织POD活性都明显低于叶脉组织。用病接穗嫁接健康泡桐砧木的早期(3天以内)似乎与损伤反应类似(包括POD和H2O2产生);6天后损伤反应减弱。嫁接接种成功的组合至20天,在嫁接接口处仍维持高的H2O2释放和强POD...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克日  庞辉  
泡桐组培苗丛枝病原体PCR检测王克日,庞辉关键词泡桐,类菌原体,PCR检测泡桐(Paulowniaspp.)是优良的速生用材树种,在我国总栽植量达11亿株。泡桐丛枝病是泡桐最重要的病害,在我国泡桐主栽区,平均发病率约50%,造成严重的危害[1],已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江山  金开璇  汪跃  熊耀国  邱并生  
An oligonucleotide primer set (PaF/PaR) was designed fo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mplification of an approximately 1. 2kb fragment DNA from Paulownia Witches' broom(PaWB) MLO on the basis of 16S rRNA sequence from O-MLO. Amplification of a 1. 2kb DNA fragment from PaWB-MLO-infected plants D...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田国忠  朱水芳  罗飞  李怀方  裘维蕃  
采用含有激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根癌农杆菌 ,伤口接种已感染植原体的泡桐丛枝组培苗和健康组培苗 ,结果发现对丛枝苗的致瘤能力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苗 ,且被接种病苗的丛枝症状缓解。从健苗获得的 T- DNA转化泡桐瘤组织细胞能在无激素培养基上稳定生长和连续继代培养 2年以上 ,说明瘤组织细胞自身已获得了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合成能力。根据已报道的根癌农杆菌株系p Til5955T- DNA的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 ( ipt)的保守序列 ,设计了一对引物 ( CYT和 CYT′) ,用多聚酶链式反应 ( PCR)扩增了我国杨树致瘤农杆菌 ipt基因部分序列 ( 4 2 7bp片段 ) ,也从遗传转化的两个泡桐无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国忠  张锡津  罗飞  朱水芳  
用感染了植原体并表现典型丛枝症状的组培苗作接穗或砧木,在无杂菌条件下嫁接7个表现不同田间抗性的无性系健康组培苗,并用DAPI荧光显微镜和16SrRNA基因扩增(PCR)技术检验嫁接传病效果。C125和XuH表现出较强的特异性接种诱发坏死反应,ZH和T35028坏死反应中等,QLM、C020和C161的坏死反应较弱。培养基中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6BA或NAA)可降低坏死程度,提高嫁接成功率,水杨酸处理或去掉健株砧木叶片和根系皆加重坏死反应程度。用病接穗嫁接抗病的QLM无性系时,用PCR检测到侵染砧木的植原体,但未表现丛枝症状,而将此无性系健康接穗嫁接到丛枝病砧木上时可诱致典型丛枝症状,从而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田国忠  温秀军  李永  孙朝晖  赵玉芬  郭晓军  黄钦才  李志清  赵俊芳  
分别从河北唐县赞皇大枣、辽宁凌源梨枣和河南濮阳扁核酸3个品种的枣疯病和来自山东、江西和北京的不同无性系的泡桐丛枝病树上采集丛枝枝条作为组织培养材料,获得的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皆表现典型的丛枝症状。其中感染植原体的赞皇大枣组培苗(Ft)和扁核酸组培苗(HPD)在未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和其它培养基交替继代培养1a以上仍能维持丛枝苗生长;而发病梨枣(LD)除产生丛枝外,还出现叶片黄化和植株矮化、枯梢等衰退症状。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可在不同无性系组培苗上通过各种培养基交替和单纯的MS培养基继代培养,并已在实验室内连续保藏达10a,其引致丛枝症状的能力无明显的改变。用枣树Ft染病材料作接穗,以健康冬枣...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范国强  张胜  翟晓巧  刘飞  董占强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5-fluorouracil, rifampicin and tetracycline on the phytoplasmas in the Paulownia tomentosa?Paulownia fortunei seedling and the pathogenic protein related to the witches' broom symptom were studied with PCR based on 16S rRNA gene of the phytoplasmas and 2-di...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木兰  石小岩  梁世平  张春立  
以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为媒介,将泡桐丛枝病(Paulownia witches broom)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s,MLO)接种至长春花上(Vinca rosea),对感病长春花施用激动素(Kinetin)后,结果表明,叶片韧皮部MLO显著减少,叶绿体形态结构正常,没有出现病株所出现的空腔;叶绿素和类葫罗卜素合成量是未施激动素病株的6.8倍和7.3倍;核酸合成量也显著增多。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洁  田国忠  徐启聪  刘永光  高瑞  李向东  竺晓平  
【目的】初步明确自然条件下可能感染泡桐丛枝病植原体的寄主植物。【方法】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对从泡桐丛枝病病树周围采集的表现黄化、小叶、皱叶、丛枝等症状或无症状的16种植物样品的DNA进行巢式PCR扩增,对所扩增的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并利用泡桐从枝病植原体延伸因子的抗血清对部分样品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观察。【结果】巢式PCR结果显示从牛筋草(Eleusine indica)、辣椒(Capsicum annuum)、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山药(Dioscorea opposita)、灯笼泡(Physalis angulata)、花生(Arachis hypo...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耿显胜  田国忠  任争光  宋传生  林彩丽  
以感病泡桐组培苗提取的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pPaWBNy-2-ORF4的部分片段。将目的片段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3,重组质粒pGEX-p2ORF4转化大肠杆菌Rosseta(DE3)菌株。IPTG诱导表达,分子量约为38 kDa的含GST标签的融合蛋白得到表达。切胶回收目的蛋白,免疫大白兔制备抗血清。间接ELISA测定抗血清的效价约为1∶4 096,免疫印迹实验显示:抗血清能够与原核表达的GST融合蛋白发生特异的免疫反应,与pPaWBNy-1-ORF5的原核表达蛋白无明显的交叉反应。利用制备的抗血清,在感病泡桐饲毒的茶翅蝽中检测到分子量约为18 kDa的蛋白条带,而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锡津  田国忠  黄钦才  
将患有丛枝病的泡桐组培苗进行温度处理,结合茎尖培养用来脱除病原MLO。结果表明,在45℃下,病茎段24—48小时内脱水枯死;在40℃下3周内病苗黄化枯萎;但在30℃和25℃处理的茎段萌发新枝条仍表现典型丛枝症状。而在35℃下处理的茎段,1周后,新生长茎叶外观恢复正常,继续处理至80天,植株仍能正常生长。组织经DAPI染色后荧光显微镜检查显示出在35-40℃下处理的病苗体内MLO4周之内的变化和降解情况。分别剪取35℃下处理29、33、55和80天的组培苗0.5cm的茎尖,转入MS培养基或改良的MS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长成的组培苗一直生长正常。荧光显微镜和电镜检察结果均显示病原MLO已被脱...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磊  韩翔  李正男  吴云锋  韩崇选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泡桐丛枝植原体转运蛋白secY基因及转录延伸因子nusA基因,从亚组水平上确定陕西泡桐丛枝植原体的分类地位。【方法】采集陕西杨凌、彬县、旬邑、永寿、周至和宝鸡等6个泡桐栽培区的泡桐丛枝样品,提取病样总核酸;设计引物对secY-F/R和nusA-F/R,对泡桐丛枝植原体secY、nusA基因进行PCR扩增及核苷酸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获得了泡桐丛枝病植原体secY基因序列的全长,大小为1 358bp,编码414个氨基酸;获得了部分nusA基因序列,大小为946bp,编码315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陕西各县区泡桐丛枝植原体的secY、nusA基因...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孙福生  张锡津  田国忠  
泡桐丛枝病是当前泡桐生产中的严重病害,对泡桐丛枝病的病原体——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简称MLO)的研究与检测已愈来愈受到重视。目前对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的报道较多,如迪纳氏染色、苯胺蓝染色,这些方法有时出现非特异反应,只能作为检测MLO对植物侵染的一种辅助手段;朱澂等人报道了用DAPI(4′,6-二脒基—2-苯基吲哚)荧光显微术,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看到ML0的类核DNA荧光光点,这是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宋晓斌  郑文锋  张学武  马松涛  
通过类菌原体MLO侵入泡桐筛管,引起寄主细胞变化的观察和对细胞差别透性的分析、病健组织结构的观察,研究了MLO侵入泡桐后对寄主组织和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MLO的侵入使筛管细胞产生胼胝质,胼胝质的聚集堵塞了筛板孔和由胞间连丝连接筛管与相邻细胞的通道,使得皮部细胞的差别透性增大,木质部的差别透性减小,形成层相对厚度变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曹喜兵  赵振利  范国强  邓敏捷  董焱鹏  
分别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和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研究不同浓度甲基磺酸甲酯(MMS)处理毛泡桐丛枝病幼苗后DNA碱基序列及其甲基化的变化,并对发病相关特异DNA片段对应蛋白的功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健康和丛枝病幼苗及MMS处理后丛枝病幼苗的DNA碱基序列在AFLP水平上相同。随着MMS浓度的升高,处理后丛枝病幼苗的总DNA甲基化水平逐渐升高,但最大浓度(100 mg·L-1)MMS处理后的DNA甲基化水平仍低于健康苗。与毛泡桐丛枝病幼苗相比,MMS处理后丛枝病幼苗的DNA去甲基化多态性皆低于DNA甲基化多态性。序列同源性功能分析结果表明特异DNA甲基化片段对应蛋白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