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44)
2023(10840)
2022(8190)
2021(7331)
2020(6178)
2019(13455)
2018(13324)
2017(26052)
2016(13607)
2015(15075)
2014(14887)
2013(14449)
2012(12633)
2011(10961)
2010(11363)
2009(11396)
2008(10646)
2007(9846)
2006(8846)
2005(8430)
作者
(36405)
(30109)
(30056)
(28381)
(19395)
(14204)
(13632)
(11631)
(11444)
(10826)
(10350)
(10050)
(9870)
(9431)
(9335)
(9182)
(8967)
(8840)
(8530)
(8452)
(7473)
(7439)
(7318)
(6914)
(6805)
(6801)
(6752)
(6724)
(5988)
(5861)
学科
(75427)
(70996)
企业(70996)
(63126)
经济(63050)
管理(55372)
业经(28299)
(25635)
金融(25635)
(23776)
方法(23695)
中国(23489)
(23027)
银行(23022)
(22460)
(22387)
(19605)
财务(19580)
财务管理(19566)
企业财务(18590)
农业(17434)
(17100)
数学(16080)
数学方法(16017)
技术(15491)
(14061)
(13454)
理论(13422)
地方(12917)
(12316)
机构
学院(194244)
大学(185695)
(87818)
经济(86330)
管理(79154)
理学(67012)
理学院(66491)
管理学(65811)
管理学院(65466)
研究(57260)
中国(54487)
(43053)
(37710)
财经(33940)
(30711)
(30566)
科学(30270)
(30009)
中心(28411)
经济学(27447)
(27368)
财经大学(24915)
(24803)
经济学院(24794)
商学(24282)
研究所(24119)
业大(24093)
商学院(24066)
北京(23409)
农业(23168)
基金
项目(119525)
科学(96785)
研究(92579)
基金(88041)
(73552)
国家(72763)
科学基金(65621)
社会(62501)
社会科(59298)
社会科学(59283)
(48554)
基金项目(46435)
教育(40893)
自然(39508)
自然科(38686)
自然科学(38680)
自然科学基金(38088)
(37841)
编号(37426)
资助(34439)
(31164)
成果(29338)
(29098)
(27050)
重点(26366)
创新(26164)
(26159)
国家社会(25963)
(25451)
课题(25123)
期刊
(104703)
经济(104703)
研究(59199)
(37951)
中国(37694)
管理(35887)
(34471)
金融(34471)
(30530)
科学(22977)
学报(21412)
农业(20142)
业经(19478)
技术(18715)
大学(18016)
财经(18015)
学学(17354)
经济研究(16272)
(15624)
教育(15058)
问题(13181)
(12829)
技术经济(12101)
财会(11755)
现代(11148)
世界(10513)
商业(10407)
(9979)
国际(9570)
会计(9555)
共检索到3045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鹏  
业绩承诺是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估值调整和降低交易风险的重要制度安排,其本质在于促进并购双方协同协进效应发挥,促进上市公司在实体领域不断壮大。本文使用2010—2019年中国A股市场开展并购和重大资产重组事件的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并购重组交易中业绩承诺对上市公司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业绩承诺导致上市公司更加偏好金融化投资,诱发上市公司投资策略"脱实向虚",造成上市公司经营金融化现象日趋严重,这一结果在各种稳健性分析和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依然保持不变。造成这一结果的机制在于,业绩承诺将会显著增加上市公司机会主义行为,通过盈余管理手段对上市公司金融化投资产生影响,使上市公司运营背离实体正常发展轨道。本文的研究结论进一步丰富了对现有业绩承诺制度的认识,有利于发现该项制度在运行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并购监管的政策措施。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胡国柳  李小倩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能发挥外部监督效应,有助于缓解代理冲突,减少企业金融化,但同时也可能发挥机会主义效应,导致管理层自利成本降低,从而加剧企业金融化。为此,本文以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检验了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加剧了企业金融化,且随着管理层自利动机的增强,二者的正向关系更显著,这支持了机会主义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企业金融化的正相关关系仅在国有企业和外部治理水平较低的企业中显著。当管理层自利动机较强时,董事高管责任保险提升金融化后,对企业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立磊  胥兴安  张剑渝  
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关系交换理论及关系承诺理论,构建企业专项投资对渠道成员机会主义行为影响的研究框架,探讨专项投资及关系承诺对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PLS建模方法对244份有效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专项投资通过正向影响算计性承诺,进而促进机会主义行为;专项投资通过正向影响情感性承诺,进而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渠道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努力让渠道合作伙伴感知到企业专项投资表达的是一种长期合作意愿,鼓励渠道伙伴作出情感性承诺进而降低机会主义行为。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张继德  詹鑫  康佳婧  刘信  
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的关键时期,防范金融风险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厘清实体企业业绩承诺与金融风险传导机制,对于防范金融风险至关重要。本文以天神娱乐为例,探究实体企业业绩承诺与金融风险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一旦后续并购的标的业绩承诺没有完成,就会给被承诺方的经营业绩带来负面影响并影响其偿债能力,加大企业财务风险;当业绩承诺完成以后,管理层过度乐观,给予并购标的较高估值,增加非理性杠杆融资的可能,直接或间接放大实体企业杠杆率,通过"传递-积聚-迭代"作用机制,诱发潜在的金融风险。本文构建"三层五要素"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以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贤环  王瑶  王少华  
立足于我国无论高业绩实体企业还是低业绩实体企业都呈现金融化趋势的现状,文章采用2008—2016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从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视角,运用OLS方法拟合出样本公司各期最优金融化水平,进而得出样本企业过度金融化水平,并实证研究了业绩上升企业与业绩下滑企业过度金融化行为的异质性。研究发现:相对于业绩下滑企业,业绩上升企业更可能出现过度金融化行为,且考虑内生性问题、替换关键变量和改变研究区间后依然得到稳健结论。通过机制检验发现,这种行为差异主要是因为业绩上升企业面临更低的融资约束和财务风险。这一研究结论有助于更加合理地区别对待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同时为分类监管和有效预防"过度金融化"和"脱实向虚"行为提供必要的微观层面证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周国林  
在知识经济时代,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获取与稳定则有赖于金融企业高效运作的激励体系。本文从金融企业员工组织承诺的角度出发,运用组织承诺模型为现代金融企业构建激励体系,以期为金融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提供指导性的框架和思路。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帅萍  孟宪忠  
近年来,供应商管理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也是企业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然而,中国大多数企业长期以来忽视供应商管理,却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实事。对此,文章利用供应商战略组合模型找出了供应商管理的核心问题,并从委托代理模型中分析了企业与供应商中的机会主义及其对应的交易困境,指出走出困境的方法在于受到市场与规范约束的可置信承诺。文章试图发掘中国企业实践和理论间距大差距的深层次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张钰  刘益  杨伟  
从渠道权力理论、关系营销理论以及战略匹配的视角出发,研究营销渠道中供应商使用非强制性和强制性两种影响战略在治理分销商机会主义方面的有效性,探讨分销商算计性和情感性两种关系承诺类型对供应商影响战略作用的影响。以渠道双边的负责人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别从供应商和分销商处收集家电行业的样本数据,采用逐步层级回归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供应商使用非强制性影响战略能有效抑制分销商机会主义,强制性影响战略对伙伴机会主义呈现出先减弱后增加的U形非线性作用;非强制性影响战略的作用随着分销商情感性承诺的提高而加强,但不受算计性承诺的影响,强制性影响战略对机会主义的U形作用随着伙伴两种承诺水平的提高变得...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金波  张俊  夏鹏萧  张玉莹  孙青青  
"农超对接"模式可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但"农超对接"模式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农户机会主义行为是"农超对接"模式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本文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户心理契约、组织承诺与机会主义行为的关系机制模式,并运用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该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农超对接"模式下农户心理契约会影响其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在这二者的关系之间,农户的组织承诺起到了中介作用。因此,超市应从利润分配机制、监督机制、沟通渠道等方面促进农户形成关系型心理契约,从而抑制"农超对接"模式下农户机会主义行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江三良  张心怡  
本文利用2008—2020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了企业“脱实向虚”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以及政府补贴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化对公司经营绩效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总体上,政府补贴对金融化抑制公司经营绩效中具备调节作用,政府补贴削弱了金融化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负面影响。进一步考虑产权性质、行业属性及微观特征的影响发现,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受到金融化的负面影响程度更大;相比较非制造业企业,制造业企业金融化对经营绩效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高股权集中度的公司其金融化对经营绩效的抑制作用更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江三良  张心怡  
本文利用2008—2020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了企业“脱实向虚”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以及政府补贴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化对公司经营绩效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总体上,政府补贴对金融化抑制公司经营绩效中具备调节作用,政府补贴削弱了金融化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负面影响。进一步考虑产权性质、行业属性及微观特征的影响发现,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受到金融化的负面影响程度更大;相比较非制造业企业,制造业企业金融化对经营绩效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高股权集中度的公司其金融化对经营绩效的抑制作用更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朱容成  黄盈莹  
在经济金融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大量国内上市非金融公司积极投资金融资产,企业的金融化问题亦日益凸显。文章以2003年~2017年我国A股上市非金融公司的年度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静态以及动态两个维度的公司金融化衡量指标,对公司金融化经济后果进行检验,发现公司金融化程度加深尽管有利于金融资产收益水平,却有损实体资产利润率,最终伤害总体资产收益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资产专用性在金融化与总体收益率和实体收益率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文章为研究金融化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对政府引导经济"脱虚向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文强   胡雨婷   林飞腾  
业绩考核是企业行为决策的指挥棒,既可通过利益协同机制拓宽企业的决策视野(协同治理假说),也可能加剧业绩压力而诱发企业的短视行为(短视主义假说)。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6—2020年的数据,本文检验了股权激励的行权业绩考核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机制。实证结果表明:行权业绩考核显著提高了企业金融化水平,总体上支持了短视主义假说的观点;行权业绩考核的促进效应主要表现在长期及非标准化交易类的金融资产上,且在融资约束程度低、金融生态环境差、市场套利空间大和盈余管理约束程度高的情境下更加显著,证实了投机套利动机和盈余管理动机的强化是行权业绩考核提高企业金融化水平的潜在机制。解构行权业绩考核条款的异质性检验显示,长期的考核期限、多元的考核指标、与利润脱钩的指标选择、弹性考核模式和相对业绩评价能够有效缓解行权业绩考核的金融化效应。进一步的经济后果检验发现,行权业绩考核的金融化效应显著降低了企业的未来主业绩效、加剧了股价崩盘风险。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从行权业绩考核的微观视角揭示企业金融化背后的逻辑和诱因,为防范和化解实体企业“脱实向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证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文华  丁佳琰  
作为交易估值事后调整的不完全并购契约安排,我国现行的业绩承诺制度将如何影响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值得进一步探讨。以2010~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并购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基于风险承担视角完整呈现业绩承诺制度对并购企业创新绩效的“双刃”效应和差异化路径,试图在更完整的框架下讨论并购业绩承诺的有效性。研究发现,业绩承诺与并购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在业绩承诺与并购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具有非线性中介效应。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桂燕  吕江林  汪洋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金融错配理论上会通过企业投资组合选择促进企业增加金融投资。基于我国2007—2019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错配显著促进了企业金融化;金融错配主要促进了长期金融资产和类金融资产投资,前者在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中更突出,后者仅在盈利能力弱和国有企业中显著。机制检验发现,金融错配通过提高融资约束和扩大金融与实体收益差促进企业金融化,并对不同类型金融资产的影响表现出动机异质性。如受金融错配的影响,企业增加长期金融资产投资,是出于缓解融资约束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和获取高额金融回报的主动逐利动机,而增加类金融资产配置仅是迫于主业投资收益率下降的被动逐利动机。进一步检验揭示,利率管制放松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均能弱化金融错配作用下的企业金融化,但主要是弱化类金融资产配置。未来,相关部门有必要深层次地推进金融体系市场化,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引导金融回归实体经济;需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多层次全链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金融服务精准落地,适配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