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06)
- 2023(7068)
- 2022(5958)
- 2021(5318)
- 2020(4166)
- 2019(9331)
- 2018(9300)
- 2017(16821)
- 2016(9021)
- 2015(10226)
- 2014(10520)
- 2013(10349)
- 2012(10071)
- 2011(9325)
- 2010(9680)
- 2009(8890)
- 2008(8705)
- 2007(7940)
- 2006(7300)
- 2005(7076)
- 学科
- 济(41866)
- 经济(41830)
- 管理(22912)
- 业(22284)
- 地方(16790)
- 中国(16130)
- 企(15981)
- 企业(15981)
- 农(12682)
- 银(11511)
- 银行(11498)
- 行(11286)
- 业经(11142)
- 融(11110)
- 金融(11110)
- 制(10051)
- 方法(9801)
- 地方经济(9538)
- 发(9098)
- 农业(9028)
- 学(8857)
- 数学(7780)
- 数学方法(7646)
- 环境(7640)
- 贸(7058)
- 技术(7057)
- 贸易(7046)
- 财(6819)
- 易(6720)
- 发展(6659)
- 机构
- 学院(134637)
- 大学(131733)
- 研究(53265)
- 济(51334)
- 经济(49974)
- 管理(45667)
- 中国(42790)
- 理学(37155)
- 理学院(36628)
- 管理学(35744)
- 管理学院(35504)
- 科学(33924)
- 京(31037)
- 所(28390)
- 农(26005)
- 研究所(25472)
- 中心(24731)
- 财(24424)
- 江(22939)
- 业大(20893)
- 北京(20569)
- 农业(20255)
- 范(19823)
- 院(19735)
- 师范(19522)
- 州(19095)
- 省(18592)
- 财经(17988)
- 技术(17515)
- 科学院(16183)
- 基金
- 项目(84163)
- 科学(64707)
- 研究(61206)
- 基金(57272)
- 家(51116)
- 国家(50639)
- 科学基金(42067)
- 社会(36368)
- 省(35102)
- 社会科(34453)
- 社会科学(34449)
- 基金项目(29631)
- 划(29288)
- 教育(27673)
- 自然(27035)
- 自然科(26387)
- 自然科学(26381)
- 自然科学基金(25857)
- 编号(24912)
- 发(24585)
- 资助(23801)
- 成果(20838)
- 重点(19725)
- 课题(19377)
- 发展(19350)
- 展(18978)
- 创(17359)
- 部(16972)
- 创新(16271)
- 计划(16050)
共检索到2287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董雅琳 许佳 刘涛
设计一种能应用于严格无氧发酵过程的尾气在线监测系统,并通过组态王软件实现上位机与气体分析仪、流量计的数据通信、数据分析以及人机图形化交互界面。该监测系统能根据实时采集氢气与二氧化碳成分信息,在线预测丙酮-丁醇-乙醇发酵过程产酸期与产溶剂期,为提高实际工艺的生产效率和调控优化提供实时依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毛绍名 章怀云
丁醇在发酵培养基中的积累所产生的毒性问题是限制丁醇产量的重要因素,然而对于如何提高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丁醇耐受性,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方法。利用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技术获得了一株丁醇的耐受性提高了46%的丙酮丁醇梭菌突变株M6,通过比较野生型菌株C.acetobutylicum DSM 1731和突变株M6在不同丁醇胁迫条件下的生理特性,发现突变株M6比野生型菌株具有更好的抵抗丁醇胁迫能力;进行控制pH的分批发酵研究发现,突变株M6的溶剂总产量提高了21.3%,其中丁醇和丙酮的产量分别提高了30.4%和8.3%。表明能够通过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技术将...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丁醇 突变株 丁醇耐受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义强 王启业 华连滩 彭牡丹 钟洁 罗浪
菌株是丁醇发酵生产的重要因素,优良丁醇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是提高丁醇产量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选取工业上重要的产丁醇菌株——拜氏梭菌Clostridium beijerinckii ATCC 55025为对象,进行紫外诱变,获得了一株丁醇产量高、耐受性强和稳定性好的优良突变株Clostridium beijerinckii U-57,由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存,注册号为CCTCC M 2013208。该突变株发酵产丁醇和总溶剂(丙酮、丁醇、乙醇)分别为6.44g/L、10.57 g/L,较原始菌株分别提高了7.15%、6.98%。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以及Box-Behnke...
关键词:
拜氏梭菌 诱变 响应面法 丁醇发酵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钟洁 王义强 华涟滩 王启业 罗浪
丁醇作为新一代生物燃料,已经成为世界研究的热点。利用本实验选育的丁醇高产突变株——拜氏梭菌Clostridium beijerinckii U-57,以杨木蒸汽爆破渣为原料发酵产丁醇。结果表明:杨木蒸汽爆破渣糖化液经分步糖化发酵和同步糖化发酵,丁醇产量分别为2.19、1.79 g/L;进而对同步糖化发酵条件进行正交设计优化,优化后同步糖化发酵得到的丁醇和总溶剂产量分别为2.16、3.44 g/L,比之前提高了20.7%、16.7%。该研究首次探讨了杨木纤维发酵产丁醇的工艺条件,为进一步提高产量提供了基础。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鑫昕 张延平
在优化的萃取-发酵工艺基础上,研究补料、连续气提(氮气流速0.3L·min-1)对丁醇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L发酵罐中,于传统丙酮丁醇发酵24h时,将油醇和癸醇按4∶1(v/v)混匀组成有机溶剂,按有机溶剂和培养基1∶5(v/v)加入到发酵液上方,并于24h从发酵罐底部持续通入惰性气体氮气,进行连续气提直至静置培养72h停止,有利于丁醇发酵,该气提-萃取-发酵工艺条件下,丁醇产量达16.39g·L-1,总溶剂产量达24.40g·L-1,比传统发酵分别提高了51.5%和35.7%;丁醇和总溶剂生产强度比传统发酵分别提高51.5%和35.7%,对丁醇的基质转化率提高了16.08%。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启业 王义强 田宇 彭牡丹 陈章靖 陆利
【目的】克隆异丁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的2个关键酶基因——乙醇脱氢酶基因(adh2)和2-酮酸脱羧酶基因(kivd),构建产异丁醇的工程大肠杆菌;进一步以杨木水解液为底物进行发酵,以期能利用木质纤维原料发酵生产异丁醇,为异丁醇的可再生生产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分别以酿酒酵母总DNA和乳酸乳球菌总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异丁醇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adh2和kivd。同时构建重组质粒pSTV-29-adh2和pSTV-29-kivd,分别转化大肠杆菌DH5α,构建重组菌株E.coli DH5α-pSTV-29-adh2和E.coli DH5α-pSTV-29-kivd。进一步构建串联表达质粒pST...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贺应龙 胡秋龙 苏小军 熊兴耀
为获得高效利用木糖生产乙醇的菌株,以木糖为唯一碳源,从腐败的落叶层土壤采样进行分离筛选,获得1株可发酵木糖生产乙醇的细菌,初步鉴定其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并对该菌株发酵木糖生产乙醇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微氧、发酵温度35℃、接种量6%、初始pH值6.5的条件下,用该菌株发酵20 g/L木糖48 h的乙醇产量可达4.95 g/L,乙醇得率为其理论值的53.8%;将10 g/L木糖和10 g/L葡萄糖混合发酵48 h的乙醇产量达到4.41 g/L,乙醇得率为其理论值的45.5%,表明该菌株具有较强的同时发酵木糖和葡萄糖的能力。
关键词:
阴沟肠杆菌 木糖 发酵 乙醇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维特 时旭 欧杰 李柏林 杨建强 胡翔 房建孟 何培民
以2008年我国沿海暴发的绿潮藻浒苔生物质为原材料,分析了海藻中的营养成分,探讨了温度、时间、酸度、料水比等因子对浒苔生物质硫酸水解的影响,通过4因素5水平正交实验,结果显示温度影响极为显著,其次为酸度、时间、料水比,最终确定水解优化组合条件为:温度90℃、时间70 min、硫酸浓度5.0%、料水比4.5%。通过液相色谱法检测水解液中的单糖成分,结果表明浒苔水解液中含有葡萄糖、木糖和鼠李糖,其摩尔比为1.71∶1.00∶1.29。同时确定了5种酵母菌(酵母菌1770、1766、啤酒酵母S1、酿酒酵母S2、酵母菌IwSc1)的生长曲线,在其进入稳定期时进行厌氧发酵,发酵完成后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最终...
关键词:
浒苔 乙醇 水解 发酵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苏小军 熊兴耀 谭兴和 刘明月
世界能源安全正面临挑战.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燃料乙醇的发展越来越被重视.从生产原料、酶与微生物、技术和工艺等方面,概述了燃料乙醇发酵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能源 燃料乙醇 发酵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娜 陈介南 赵星 张林 詹鹏 王芳 成希杰
以稀磷酸浸渍结合蒸汽爆破预处理的杨木屑为原料,研究了酶解时间,酶量,酶比对酸爆杨木酶解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同步糖化共发酵(SSCF)产乙醇的验证实验,并采用SEM,GC,GC/MS等方法进行了样品的表征。结果表明:预处理酸爆杨木有效的破坏了木质纤维结构,使半纤维素降解率达到80.5%。酸爆杨木酶解的最佳条件为酶量15 FPU/G底物,β-葡萄糖苷酶/滤纸酶的比值为1.796,酶解12 h,在此条件下,底物浓度为10%w/v酶解可得还原糖56.86 G/L,酶解糖化率70.49%。,经SSCF发酵72 h,得乙醇浓度30.03 G/L,乙醇得率可达81.68%。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阮奇城 祁建民 胡开辉 曹秀华 林国荣 王典
红麻秸秆含纤维素42.31%、半纤维素22.58%、木质素23.79%.分别采用热水和3%硫酸、1.5%烧碱溶液对红麻秸秆进行预处理(121℃,60 min),通过纤维素酶催化水解,红麻秸秆平均纤维素转化率分别达到12.23%、25.62%和85.34%,说明碱性预处理比较适合.以10 g碱处理红麻秸秆样品为底物的同步糖化发酵试验表明,当发酵168 h后,乙醇浓度达到26.06 mg.mL-1,乙醇产率达到理论产率的76.71%.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兰杰 葛向阳 梁运祥
对1株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在不同的发酵条件下发酵木糖产乙醇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溶氧浓度对乙醇的产量和产率有很大影响,适中的溶氧浓度有利于菌体生长和乙醇的积累;较高的起始菌体浓度和尿素添加量对乙醇的生产积累有促进作用;在碳源和氮源充足的情况下,延长发酵时间,乙醇的产量最高达到25.58 g/L的稳定状态,菌体生长也趋于平稳,浓度为6.54×108/mL。
关键词:
木糖 乙醇 热带假丝酵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范守城 张云茹
酵母菌在乙醇发酵过程中,随着发酵进行乙醇逐渐积累将抑制发酵过程的进行,导致酵母菌的生长速率和发酵效率下降。为了消除发酵过程的这种抑制作用,根据乙醇的易挥发性,可以用N2作为载气,将发酵液中乙醇载出,从而降低发酵液中的乙醇浓度,提高乙醇发酵效率。本试验研究了在不同底物浓度条件下,乙醇气提发酵过程中发酵性能随时间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葡萄糖浓度从50 g/L增加到150 g/L,乙醇产量逐步增加,葡萄糖消耗完全;但当葡萄糖浓度达到200 g/L时,残余葡萄糖量增加,乙醇产量下降;而在气载条件下当葡萄糖初始浓度为150 g/L时酵母菌乙醇发酵性能最好,同时载气能有效消除产物乙醇对酵母菌乙醇发酵的...
关键词:
气提 乙醇 葡萄糖 发酵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金峰 张万忠 王云山 苏志国
研究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玉米秸秆酶解和乙醇发酵的影响。比较玉米秸秆经粉碎、汽爆和水热3种预处理后酶解液葡萄糖含量、酶解率、乙醇得率以及发酵液中抑制物乙酸、糠醛和羟甲基糠醛的含量,对不同预处理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热超细玉米秸秆能有效提高酶解率,在固液比2:10,酶解48h时,生成葡萄糖含量为60.6g.L-1,纤维素酶解率为63.13%,并且产生的乙酸、糠醛和羟甲基糠醛的含量很低;以此水解液发酵生产乙醇,乙醇含量为28.29g.L-1,乙醇得率为46.68%,为理论乙醇得率的91.5%。说明采用水热超细秸秆可有效提高纤维素酶解率和乙醇得率。
关键词:
玉米秸秆 水热法 酶解 发酵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伍小松
2008年5月18日,由湖南农业大学熊兴耀教授主持完成的"薯类酒精发酵工艺与燃料乙醇新产品开发研究"技术成果鉴定会在长沙召开。会议由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并主持。项目协作单位湖南龙山县金山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南长江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等单位负责人,省科技厅农村处、成果处有关领导,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符少辉、校科技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