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93)
- 2023(6594)
- 2022(5561)
- 2021(5087)
- 2020(4306)
- 2019(9321)
- 2018(9058)
- 2017(16727)
- 2016(9581)
- 2015(10444)
- 2014(10148)
- 2013(9772)
- 2012(9297)
- 2011(8253)
- 2010(8197)
- 2009(7655)
- 2008(7819)
- 2007(7087)
- 2006(6155)
- 2005(5401)
- 学科
- 济(33721)
- 经济(33674)
- 管理(27026)
- 业(26025)
- 企(20374)
- 企业(20374)
- 方法(15753)
- 数学(13719)
- 数学方法(13521)
- 农(10729)
- 学(9645)
- 财(9617)
- 中国(9313)
- 贸(9011)
- 贸易(9008)
- 易(8787)
- 业经(7845)
- 农业(7196)
- 制(6953)
- 技术(6112)
- 务(6092)
- 财务(6082)
- 财务管理(6068)
- 企业财务(5760)
- 银(5691)
- 银行(5647)
- 环境(5640)
- 地方(5595)
- 行(5314)
- 融(5180)
- 机构
- 大学(139467)
- 学院(138164)
- 济(51442)
- 经济(50344)
- 研究(49805)
- 管理(49510)
- 理学(43433)
- 理学院(42860)
- 管理学(41826)
- 管理学院(41610)
- 农(36367)
- 中国(36310)
- 科学(35504)
- 京(29867)
- 农业(29416)
- 业大(28838)
- 所(27747)
- 研究所(25812)
- 中心(22780)
- 财(22040)
- 江(20674)
- 农业大学(19649)
- 北京(18341)
- 财经(18060)
- 省(17653)
- 院(17589)
- 范(17295)
- 师范(16915)
- 经(16483)
- 州(16221)
- 基金
- 项目(98427)
- 科学(75052)
- 基金(71028)
- 家(66473)
- 国家(65865)
- 研究(62521)
- 科学基金(54067)
- 社会(39355)
- 省(39029)
- 自然(38171)
- 基金项目(38072)
- 自然科(37358)
- 自然科学(37341)
- 社会科(37196)
- 社会科学(37183)
- 自然科学基金(36718)
- 划(33814)
- 资助(28830)
- 教育(28591)
- 编号(23325)
- 重点(22633)
- 计划(21757)
- 部(20797)
- 发(20564)
- 创(20511)
- 科技(19909)
- 科研(19889)
- 创新(19239)
- 业(18905)
- 成果(18098)
共检索到1975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皓元 水凯 王振华 陈思怡 尤飞 张云
高压输电导线作为输电系统的核心部分,一旦发生火灾将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目前针对电极形状对输电线路间隙击穿的定性定量研究较少。该文利用30 kV·A/50 kV高压工频放电系统、丙烷喷射模拟火源以及棒/板2种不同形状电极,从击穿电压、击穿极性特征、击穿电弧特征3个方面研究了火焰条件下电极形状对间隙击穿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火焰条件下间隙距离小于8.0 cm时击穿波形具有“两期两点”特征,即击穿前“放电诱导期”、临界击穿时“间隙击穿点”、击穿产生电弧后“电弧导通期”、电弧阶段性消失时“击穿消失点”。通过设置不同间隙距离,测量不同电极组合的平均击穿电压和平均击穿场强,发现随间隙距离增大,棒-棒和棒(阴)-板(阳)电极击穿电压值增加速率分别为最低和最高。相较于空气间隙击穿,火焰条件下由于存在火焰流场和热浮力,间隙击穿具有更明显的极性特征,不同电极形状会影响正负周期形成导电通道的概率。击穿方向为正周期时,棒(阴)-板(阳)电极组合击穿概率最大,击穿方向为负周期时,棒(阳)-板(阴)电极组合击穿概率最大。研究结果表明:击穿电弧演变过程可分为导通阶段、燃烧阶段和熄灭阶段,火焰条件下电弧体积明显增大,向上漂移程度更剧烈,且火焰流场和热浮力会改变电极预设放电位置。该研究对山火防治以及山区高压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禛 汪澍 刘昆华 赵佳玮 郭海峰 金龙哲 魏祎璇 欧盛南
湿喷混凝土作为新Austrian隧道施工方法(new Austrian tunnelling method, NATM)中重要的初期支护方式,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氯等有害物质会严重危害工人健康。截至2023年,许多研究的重点为湿式喷浆技术粉尘来源与降尘措施,而关于湿喷混凝土射流产尘机理仍认识不足,有待深入研究。该文通过改变湿喷混凝土配方中聚羧酸减水剂(polycarboxylate superplasticizer, PCE)的掺量获取不同流动性的混凝土,利用自行搭建的喷射射流多维测试平台进行不同流动性新拌混凝土的流动性实验和喷射实验。结合射流破碎、表面波动等理论,分析湿喷混凝土的射流破碎过程和产尘特性,以探究其产尘机理。该文基于射流状态将射流循环划分为初始期、剧烈期和结束期3个阶段。初始期和结束期未形成稳定射流,剧烈期射流形态变化较小且射流破碎、雾化程度较高,对粉尘浓度的升高起决定性作用;此外,次级破碎阶段平均粉尘浓度与初级破碎阶段相比提高了138%。该文得到了粉尘浓度最低、粉尘粒径分布最集中的混凝土配比,即水泥、水、细骨料、粗骨料、 PCE的质量比为1.000 0∶0.370 0∶1.837 5∶1.562 5∶0.011 5。该研究成果可为湿式喷浆降尘的研究提供借鉴。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丹 吕海陆 张扬 张海 周托 吕俊复
微混燃烧器的可燃气体预混发生在距燃烧器喷嘴出口较近的地方,可燃气在喷嘴出口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均匀性,对回火的影响值得关注。使用高速摄像和纹影法实验观测了4种燃料预混方式对氢气(H_2)、一氧化碳(CO)和空气湍流射流火焰回火特性的影响,并使用粒子图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技术测量了回火条件下的出口流场,结果表明在不同预混方式下,湍流射流火焰的回火都属于边界层回火,混合均匀性不影响湍流射流火焰回火机理。高速摄像结果显示,回火前接近化学当量状态下,预混火焰周围呈蓝色且存在扩散火焰层,而混合程度最劣条件下的一侧扩散火焰呈明显的橘红色,加之回火开始于同侧,表明该侧氢气浓度较高;随着混合均匀性改善,橘红色扩散火焰逐渐消失,发生回火的起始位置呈随机性。通过纹影图像能较清晰地分辨回火发生的时刻和位置,观测的回火过程用时与高速摄像结果一致。不同来流预混方式的回火速度范围存在一定差异,来流混合程度差更容易发生回火。结合PIV测量结果分析表明:来流预混形式对喷口附近气流速度场影响不大,其对回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浓度分布的变化,主要因素是壁面附近火焰传播速度的改变。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明亮 杨小勇 张佑杰 王捷 傅林 李珊 王琦
氦气压气机是高温气冷实验堆氦气透平发电系统的关键部件,其气动性能直接影响系统发电效率。氦气压气机径向间隙和轴向间隙对其气动性能有重要影响。该文以氦气压气机模型级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验证过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叶顶间隙与轴向间隙对压气机气动性能的影响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减小叶顶间隙会减小泄漏流、回流、二次流,能够提高压气机的压比和效率,当间隙小于0.3mm(叶高的2%)时尤其明显;动叶的偏离设计点的轴向移动会降低压气机的效率,可允许的轴向间隙变化范围为±1.0mm。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叶顶间隙与轴向间隙对模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满建国 王东 张永丽 石玉 于振文
【目的】研究不同喷射角微喷带灌溉对土壤水分布与冬小麦耗水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创新小麦节水灌溉技术,实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0—2012年冬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在田间条件下设置T0:生育期不灌水;T1、T2、T3、T4采用微喷带灌溉,微喷带带长均为40 m,喷射角分别为35°、50°、65°和80°。每条微喷带沿小麦种植行向铺设在行间,灌溉左右各4行(L1—L4)小麦,实际灌溉宽度1.6 m。【结果】(1)拔节和开花期采用微喷带补灌,同一处理下,各取样区间L1—L4的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一致,其中T1、T2和T3处理的各行间上...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金玲 杨志坚 陈世品 刘玉宝 陈辉
为探讨油茶芽苗砧嫁接口和对照实生苗愈伤口的发育差异,在处理后的2-55 d对嫁接口和愈伤口间隔取样,检测苯丙烷代谢若干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嫁接口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极显著低于愈伤口;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嫁接后的第14-35天极显著高于愈伤口;苗木重量、纤维素含量、绿原酸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与愈伤口无显著差异;各生理指标变化的拐点数量和所处时间与愈伤口不同.相关分析表明:嫁接口的PPO活性与苗木重量,绿原酸含量与纤维素含量,绿原酸含量与苗木重量之间的相关性与愈伤口相当;绿原酸含量与PPO活性,绿原酸含量与POD活性,纤维素含量与苗木重量之间的相关性明显高于愈伤口;而PP...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杜伟 程海涛 邹彪 任伟达 朱晓康 李聪
该文开展了圆柱形堆积秸秆的燃烧实验,测量并研究了不同堆积直径和堆积厚度条件下秸秆火焰发展蔓延过程、火焰结构、秸秆质量损失以及火焰温度等,推导并建立了关于质量损失速率(■)、无量纲火焰温度的定量模型。结果表明:秸秆燃烧过程中随着燃烧区域的扩大,火焰结构会依次出现中空的锥形火焰、分离的环形火焰以及断裂的环形火焰形态;秸秆质量损失速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峰值与秸秆初始质量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秸秆的初始质量越大越有助于燃烧过程的热量积累;火焰轴心温度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无量纲火焰温度与(z-z_0)·■~(-2/5)具有幂函数关系,随(z-z_0)■~(-2/5)增加呈现不同斜率的线性下降趋势,其中z-z_0为火焰相对高度。该研究结论有助于加深对秸秆火灾发展蔓延过程的认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玉惠 叶建仁 魏初奖
1.5年生马尾松植株接种松材线虫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水平均高于对照,活性高峰通常出现在症状表现前夕,并在植株发病后下降。叶内PAL和POD活性高峰的出现晚于茎,与叶部病害发展一致。茎中酚类物质的含量随着线虫侵染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至发病时达到高峰。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与PAL、POD、PPO3种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松材线虫的侵染明显影响寄主植物的苯丙烷类代谢,由此可知,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发展与松材线虫诱导感病寄主苯丙烷类代谢的异常变化有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安良 冯美杰 冯俊涛 何军 张兴
目的杀菌剂对病菌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是进行杀菌剂作用机理研究的基础。方法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丙烷脒对灰霉病菌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药剂处理1 d后,菌丝局部不规则膨胀,菌丝隔膜间距变短;药剂处理3 d,菌丝局部严重膨大,且膨胀部位失水畸形。透射电镜观察表明,药剂处理1 d后,菌丝细胞线粒体体积增大、数目增多,细胞核的结构已不明显,细胞内出现囊泡;3 d后,各细胞器结构紊乱,并含有大量的无膜透明内含物,有较大的空腔形成,细胞壁外围沉积大量的外渗物,菌丝组织坏死。结论丙烷脒对灰霉病菌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不同于常用杀菌剂品种,预示丙烷脒的作用机理独特。对丙烷脒作用机理进行...
关键词:
丙烷脒 灰霉病菌 超微结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范存斐 毕阳 王云飞 任亚琳 杨志敏 王毅
【目的】探讨采后水杨酸处理对厚皮甜瓜果实采后病害的抑制效果和苯丙烷代谢的增强作用。【方法】以‘玉金香’厚皮甜瓜为试材,用4 mmol.L-1水杨酸采后常温浸泡10 min,测定处理对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roseum)损伤接种果实病斑直径和自然发病率的抑制,以及对果实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性和产物积累的影响。【结果】水杨酸处理不仅明显降低了果实损伤接种T.roseum的病斑直径,而且还显著减轻了常温贮藏期间果实的自然发病率。水杨酸处理明显提高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L)和肉桂酸羟化酶(C4H)的活性,处理后6 d,其C4H和4CL活性分别比对照高1...
关键词:
厚皮甜瓜 水杨酸 苯丙烷途径 采后病害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翔 陈龙 李松阳 万羽翼
为研究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机匣发生烧穿时射流火焰的温度、热流密度分布,建立机匣烧穿试验系统,采用单一变量法,研究了喷嘴孔径、油气质量比、外侧空气流速、燃烧室内部压力对射流火焰在轴向上的温度、热流密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射流火焰在轴向上的热流密度衰减迅速,在127~254 mm内,热流密度衰减最多,可达81%;喷嘴孔径对于火焰形态、温度、热流密度影响最大;燃烧室内部压力对火焰温度影响可达675℃/MPa;外侧空气流速主要影响火焰轴向254~508 mm区间温度分布;油气质量比对火焰轴向温度影响达18.6%。航空发动机设计时应当考虑在燃烧室机匣薄弱点法线方向外侧254 mm范围内设置挡火板,以防止可能出现的机匣烧穿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
机匣烧穿 射流火 温度 热流密度 火焰
[期刊] 物流技术(装备版)
[作者]
康明斯排放处理系统公司在最近举办的美国中部卡车展上展出了其最新型EcoFitTM尿素喷射系统。作为一家国际领先的尾气处理系统供应商,该公司的EcoFit技术可以应用于公路及越野商用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朝辉 张广 闻亚美 杨艳青 刘亚非 张会 王振河 邱立友
真菌-细菌生物膜(FBB)在制备高效生物肥料接种剂和生防制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讨FBB的形成机理非常有必要。以双孢蘑菇和恶臭假单胞菌UW4为对象,研究了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在双孢蘑菇-细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采用PDA平板培养双孢蘑菇菌丝,在距离菌丝尖端边缘处涂布UW4菌悬液,双孢蘑菇菌丝生长速度比涂布超纯水的对照组提高10.85%,同时,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均可观察到UW4能够在双孢蘑菇菌丝表面形成菌膜。使用ACC合成酶抑制剂氨基氧乙酸(AOA)抑制双孢蘑菇菌丝ACC的合成,则UW4不能在双孢蘑菇菌丝表面形成菌膜。此外,UW4 ACC脱氨酶基因缺失突变株也不能形成菌膜。趋化试验发现,UW4可趋化ACC,趋化强度与双孢蘑菇菌丝分泌物中的强趋化物谷氨酰胺和柠檬酸类似,且ACC最适趋化浓度的趋化强度高于谷氨酰胺和柠檬酸最适趋化浓度的趋化强度。而UW4 ACC脱氨酶基因缺失突变株不能趋化ACC。转录组测序分析ACC对UW4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ACC能够引起UW4中趋化和运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显著的上调或下调。以上结果表明,ACC是假单胞菌趋化双孢蘑菇的一种强趋化物质,同时是产ACC脱氨酶细菌在真菌菌丝表面形成菌膜的关键信号物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立行 程世刚
用悬浮液技术处理萝卜样品,将样品粉碎、过筛,制备成琼脂悬浮液。以La3+作为钙的释放剂,以氯化钠作为钾的消电离剂,建立了悬浮液技术-火焰原子发射光谱法快速测定萝卜中钙、钾的分析方法。对介质影响、试液与空白溶液粘度一致性及检出限进行了考察。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8%,测定结果与灰化法一致,相对误差小于±1.9%,方法简便。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巴清心 赵明斌 赵泽滢 黄腾 王建强 李雪芳 肖国萍
高压氢气泄漏并发生点火是氢火灾事故的核心场景,也是氢安全研究的基本内容.该文对高压氢气泄漏后立即点火、延迟点火以及有防护墙存在时的延时点火3种场景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分析了点火时间、防护墙对温度和超压的影响.结果表明:氢气泄漏后在喷口处立即点燃会形成射流火焰,该过程不会产生明显的超压;泄漏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点火,将由点火中心产生压力波并向外传播,并随着与点火中心距离的增大,最大超压降低,燃烧稳定后形成的射流火焰与立即点火时基本一致;防护墙有效削弱了压力波及火焰向墙后方的传播,墙后方的超压及温度明显降低.因此,合理设置防护墙可以缩小危险范围,缩短安全距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