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45)
2023(8625)
2022(7278)
2021(6775)
2020(5609)
2019(12722)
2018(12653)
2017(22248)
2016(12173)
2015(13760)
2014(13860)
2013(13102)
2012(12162)
2011(11000)
2010(11164)
2009(10246)
2008(9944)
2007(9291)
2006(8193)
2005(7256)
作者
(37850)
(31388)
(31191)
(29341)
(19848)
(15183)
(14087)
(12305)
(12090)
(11219)
(10709)
(10647)
(10314)
(10009)
(9994)
(9658)
(9385)
(9374)
(9236)
(8945)
(7982)
(7965)
(7745)
(7399)
(7186)
(7130)
(7100)
(6696)
(6605)
(6562)
学科
(41571)
经济(41513)
管理(39651)
(36297)
(32360)
企业(32360)
技术(16023)
方法(15598)
中国(14082)
数学(12606)
数学方法(12365)
(11982)
技术管理(11694)
(11097)
理论(10896)
(10860)
业经(10587)
(10548)
地方(9447)
(8553)
(8210)
(8183)
金融(8176)
银行(8170)
(7887)
(7616)
教育(7583)
教学(7366)
农业(7293)
(7236)
机构
学院(169331)
大学(168405)
研究(62888)
管理(62618)
(61061)
经济(59467)
理学(52914)
理学院(52255)
管理学(51216)
管理学院(50900)
中国(46137)
科学(41757)
(37471)
(34330)
(33097)
研究所(30283)
中心(28489)
(28486)
业大(28419)
(28258)
农业(27292)
(23899)
技术(23783)
北京(23512)
(22864)
师范(22466)
(22016)
(21699)
财经(21528)
(19448)
基金
项目(116744)
科学(90606)
研究(83942)
基金(80137)
(72752)
国家(72102)
科学基金(60261)
社会(50044)
(49853)
社会科(47203)
社会科学(47188)
基金项目(41978)
(41966)
自然(39964)
教育(39620)
自然科(39077)
自然科学(39057)
自然科学基金(38360)
编号(33515)
资助(31958)
(30085)
成果(28205)
重点(27366)
创新(27135)
课题(26235)
(25560)
(24059)
计划(23886)
(22744)
科技(22220)
期刊
(71758)
经济(71758)
研究(50514)
中国(45605)
学报(32496)
(30869)
教育(28672)
科学(28589)
管理(27097)
大学(23776)
(22490)
学学(22104)
农业(21053)
技术(18389)
(14039)
金融(14039)
(12685)
科技(12458)
业经(11771)
经济研究(11396)
财经(10324)
图书(9184)
职业(9149)
(9077)
(9075)
论坛(9075)
(9020)
技术经济(8976)
业大(8842)
(8304)
共检索到2681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亚航  张向前  
探索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评价方法,以促进我国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梳理总结国内外经典的创新指数评价模型,包括国家创新指数和中国创新指数,以及全球创新指数、欧盟创新记分牌和硅谷指数,结果发现5种创新评价指数均以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为基本框架但评价指标侧重方向不同;结合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缺点,以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指标为基本框架,优化构建我国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评价指标体系,强调注重创新投入指标、创新产出指标、潜力指标、精神层面指标和创新效果指标,并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创新指数计算方法,提出对不适用于个别经济体指标进行替换、评价体系与激励体系相结合、指标体系必须进行更新的实施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巧玲   张向前  
优化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人才使用机制是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保障。本文分析了我国现有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中存在法律体系尚未健全、人才规划和任用模式不科学、创新成果缺乏自主性、科技创新氛围不够浓厚和人才培训激励手段单一等问题,构建了优化世界重要人才和创新高地的人才使用机制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和完善有关科技创新的法律体系、建立科学的人才规划和任用模式、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以及改善科研环境,加强人才使用的国际交流合作的建议,从而发挥创新人才的最大效益,助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设。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石纯  杨婧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人才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1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2022年1月26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人民日报》撰文《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指出教育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抓住机遇、超前布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雨洁   闫淑敏   孙锐   董俊婕  
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重点探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核心内涵、发展逻辑与建设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基本内涵表现为人才与创新基于各类互动链接的密集交换互动,显现为单兵推进向系统集成的转变;(2)发展逻辑呈现为“顶层战略维→核心支撑维→基础行动维”的架构体系,展现出双轮驱动、三位一体、雁阵格局的渐进性跨越;(3)建设路径体现为“聚点→铺线→推面→建体”的动态框架,凸显“高能级平台→高效能链条→高质量集群→高品质生态”的梯次联动和纵深布局。研究结论可为系统设计迈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决策参考,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提供理论洞见和有益借鉴。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伯良   刘小芳   王磊   张向前  
本文基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五大城市群的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韧性演化过程,识别包括多样性、网络性、进化性、流动性、缓冲性等韧性特征,建立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预警体系。实证分析2018—2021年中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五大城市群的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就时间推移而言,各城市群韧性值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缓冲性维度值也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表明各城市群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强;(2)就空间分布而言,各城市群韧性值差异波动较大,表明城市群之间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体系,加强人才和教育培养支持力度,建立健全韧性监测与预警体系。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伯良   张向前  
国际人才流动对中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具有积极影响。从韧性视角出发,提出中国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韧性化思路,通过对比创新生态与韧性双重理论视角下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演化过程,识别包括多样性、进化性、流动性、缓冲性在内的韧性特征,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韧性监测、预测、预警体系。通过对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战略支点城市韧性监测和预警的实证分析得出:(1)根据目前韧性监测情况,上海整体韧性值排名第一,北京需增强进化性与流动性,广州则需增强多样性与进化性;(2)在韧性预测与预警方面,2023—2025年北京、上海、广州之间的韧性差异明显缩小,2023年韧性排名为北京、广州、上海,且上海处于较高警戒状态。最后提出,市场化改革是破解中国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难题的关键举措;人才与高校成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城市的重要资源;战略支点城市治理的常态化、动态化监测是中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有力保障。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佳乐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与人才统筹部署,高等教育在其中发挥龙头作用,因而研究高等教育对世界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建设的贡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13—2021年全球3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发现:其一,9年间世界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仍集中分布在北美和欧洲国家,整体呈现“西强东弱”态势,不过中国进步明显,出现“东升西降”趋势;其二,高等教育相对规模之于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发挥显著正向作用;其三,分经济发展水平看,高等教育相对规模会显著影响高收入国家建设人才中心和中高收入国家建设创新高地;其四,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看,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相对规模对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影响不显著,进入普及化阶段呈现显著正向影响。中国正努力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并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的转型,高等教育系统需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熠  倪集慧  
文章从创新驱动对人才的需求出发,结合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和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要求,运用胜任力冰山模型,构建基于创新驱动视角的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序关系分析法(G1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数学法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该指标体系不仅涵盖了对个体的行为特征、个人素质、创新能力的考察和衡量,而且更加注重对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以及成果转化情况的考核,增强了学术同行评价的地位和作用,有效避免了SCI论文相关指标的过度使用,可为相关部门引进、培养和考核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一定的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月征  袁乐平  
文章首先构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然后针对模型的权重设计问题,对综合模糊评价方法主观性太强的缺陷做出了较大的改进,使综合评价结果更接近客观情况,并应用该方法结合所提出的模型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正确可行,并能有效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可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蕊  
现代物流企业中,员工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并进一步影响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建立科学的物流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物流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来引进、培养和激励创新型科技人才,充分利用他们的创新能力为物流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保持竞争优势。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国方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冲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创新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在明确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取向和依据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实践,论述创新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创新,并以此形成办学特色,实现培养合格技术人才的目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永周  黄珍珍  谭蓉  阳静宁  
本文基于创新人才的异质性需求特征和创新网络嵌入视角,剖析了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人才网络嵌入机理和作用机制,并从创新人才的创新网络结构、关系和认知嵌入维度,构建了协同创新中心规模和结构、协同机制体制、创新环境和文化氛围多维度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性提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建设的优化和完善措施,以期更好地发挥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引领创新人才引进和集聚开发的战略导向作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郭彩云  刘志强  曹秀丽  
本文基于科技创新人才的态度和行为,从创新意愿、创新行为、创新能力、创新支持和创新成果5个方面初步构建了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设计问卷并以某企业为例进行分析,运用SPSS分析了问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并确定最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隶属度转换算法构建了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绩效评价模型并验证了可行性和有效性。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燕卿  
迈入新征程,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进入新一轮的变革动荡期,奋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也具备许多战略性的优势条件。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和制造业大省,经济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等问题依然存在,科研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困于人的格局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因此,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围绕制约高质量科技自立自强最紧迫的问题进行改革攻坚,举全省之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水平,坚决打赢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1))。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正东  
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需要明确对象、贴近受众。青年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人群,是高校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对象。当代大学生有很多特点,如视野开阔、崇尚创新、追求个性等。时代的变革、形势的变化,要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紧贴学生实际、创新话语体系。适应新形势,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话语体系建设上应做好三个创新转化。一是注重社会主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