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67)
2023(14806)
2022(12899)
2021(12009)
2020(10032)
2019(23092)
2018(22930)
2017(43497)
2016(23771)
2015(26611)
2014(26506)
2013(25989)
2012(23866)
2011(21513)
2010(21510)
2009(19875)
2008(19355)
2007(17083)
2006(15125)
2005(13505)
作者
(68777)
(57066)
(56731)
(53918)
(36461)
(27467)
(25671)
(22213)
(21749)
(20480)
(19539)
(19346)
(18373)
(18085)
(17757)
(17595)
(17110)
(16993)
(16389)
(16338)
(14203)
(14063)
(13798)
(13168)
(12805)
(12803)
(12800)
(12564)
(11542)
(11286)
学科
(88314)
经济(88182)
管理(75990)
(70474)
(61135)
企业(61135)
方法(38749)
数学(32672)
数学方法(32281)
(25576)
中国(24882)
(23022)
业经(21645)
(21140)
(20449)
技术(20258)
地方(17457)
理论(17366)
(15885)
财务(15814)
财务管理(15778)
农业(15283)
(15252)
贸易(15239)
(15140)
银行(15084)
(15016)
企业财务(14983)
(14787)
(14575)
机构
大学(335231)
学院(332058)
管理(131670)
(128613)
经济(125640)
理学(113646)
研究(112427)
理学院(112356)
管理学(110476)
管理学院(109861)
中国(83089)
(72201)
科学(70231)
(61465)
(56532)
(54094)
研究所(51336)
中心(50592)
业大(50362)
(49719)
财经(48248)
北京(45675)
(43793)
(43455)
师范(42960)
农业(42499)
(41219)
(39814)
经济学(37896)
技术(36433)
基金
项目(228509)
科学(179513)
研究(167705)
基金(164668)
(144104)
国家(142888)
科学基金(122554)
社会(104085)
社会科(98465)
社会科学(98439)
(90384)
基金项目(87486)
自然(80399)
自然科(78509)
自然科学(78488)
教育(77304)
自然科学基金(77118)
(76141)
编号(67849)
资助(67012)
成果(56008)
重点(51421)
(51300)
(49924)
(48258)
课题(47858)
创新(47228)
(44173)
科研(43402)
教育部(42758)
期刊
(143787)
经济(143787)
研究(100696)
中国(70414)
学报(54485)
管理(51708)
科学(49891)
(49010)
(47469)
教育(42973)
大学(41425)
学学(38640)
农业(33893)
技术(29956)
(28287)
金融(28287)
财经(23684)
业经(22725)
经济研究(22214)
(20184)
科技(18544)
(18196)
问题(18005)
图书(17858)
理论(16253)
技术经济(16035)
(15576)
现代(14994)
实践(14862)
(14862)
共检索到4957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巧玲   张向前  
优化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人才使用机制是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保障。本文分析了我国现有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中存在法律体系尚未健全、人才规划和任用模式不科学、创新成果缺乏自主性、科技创新氛围不够浓厚和人才培训激励手段单一等问题,构建了优化世界重要人才和创新高地的人才使用机制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和完善有关科技创新的法律体系、建立科学的人才规划和任用模式、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以及改善科研环境,加强人才使用的国际交流合作的建议,从而发挥创新人才的最大效益,助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设。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石纯  杨婧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人才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1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2022年1月26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人民日报》撰文《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指出教育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抓住机遇、超前布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亚航  张向前  
探索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评价方法,以促进我国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梳理总结国内外经典的创新指数评价模型,包括国家创新指数和中国创新指数,以及全球创新指数、欧盟创新记分牌和硅谷指数,结果发现5种创新评价指数均以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为基本框架但评价指标侧重方向不同;结合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缺点,以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指标为基本框架,优化构建我国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评价指标体系,强调注重创新投入指标、创新产出指标、潜力指标、精神层面指标和创新效果指标,并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创新指数计算方法,提出对不适用于个别经济体指标进行替换、评价体系与激励体系相结合、指标体系必须进行更新的实施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雨洁   闫淑敏   孙锐   董俊婕  
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重点探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核心内涵、发展逻辑与建设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基本内涵表现为人才与创新基于各类互动链接的密集交换互动,显现为单兵推进向系统集成的转变;(2)发展逻辑呈现为“顶层战略维→核心支撑维→基础行动维”的架构体系,展现出双轮驱动、三位一体、雁阵格局的渐进性跨越;(3)建设路径体现为“聚点→铺线→推面→建体”的动态框架,凸显“高能级平台→高效能链条→高质量集群→高品质生态”的梯次联动和纵深布局。研究结论可为系统设计迈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决策参考,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提供理论洞见和有益借鉴。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伯良   刘小芳   王磊   张向前  
本文基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五大城市群的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韧性演化过程,识别包括多样性、网络性、进化性、流动性、缓冲性等韧性特征,建立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预警体系。实证分析2018—2021年中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五大城市群的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就时间推移而言,各城市群韧性值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缓冲性维度值也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表明各城市群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强;(2)就空间分布而言,各城市群韧性值差异波动较大,表明城市群之间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体系,加强人才和教育培养支持力度,建立健全韧性监测与预警体系。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伯良   张向前  
国际人才流动对中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具有积极影响。从韧性视角出发,提出中国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韧性化思路,通过对比创新生态与韧性双重理论视角下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演化过程,识别包括多样性、进化性、流动性、缓冲性在内的韧性特征,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韧性监测、预测、预警体系。通过对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战略支点城市韧性监测和预警的实证分析得出:(1)根据目前韧性监测情况,上海整体韧性值排名第一,北京需增强进化性与流动性,广州则需增强多样性与进化性;(2)在韧性预测与预警方面,2023—2025年北京、上海、广州之间的韧性差异明显缩小,2023年韧性排名为北京、广州、上海,且上海处于较高警戒状态。最后提出,市场化改革是破解中国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难题的关键举措;人才与高校成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城市的重要资源;战略支点城市治理的常态化、动态化监测是中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有力保障。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佳乐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与人才统筹部署,高等教育在其中发挥龙头作用,因而研究高等教育对世界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建设的贡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13—2021年全球3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发现:其一,9年间世界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仍集中分布在北美和欧洲国家,整体呈现“西强东弱”态势,不过中国进步明显,出现“东升西降”趋势;其二,高等教育相对规模之于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发挥显著正向作用;其三,分经济发展水平看,高等教育相对规模会显著影响高收入国家建设人才中心和中高收入国家建设创新高地;其四,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看,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相对规模对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影响不显著,进入普及化阶段呈现显著正向影响。中国正努力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并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的转型,高等教育系统需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彭川宇   何劲松   杨佳雯   朱玲莉  
为探究人才创新高地建设的政策效应,基于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将人才创新高地建设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研究人才创新高地建设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才创新高地建设显著提高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城市创新能力在人才创新高地建设赋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人才创新高地建设对规模较大城市和中西部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效果更显著。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人才创新高地建设通过提高城市的科技投入水平进而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周文斌  
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新时代人才强国最具标志性的目标要求,要达到这一目标,人才生态保障战略尤其具有基础性、长久性、全面性意义。构建人才生态保障战略需要基于全新的理论逻辑、战略时空与正确可行的实现路径。本文借鉴生态学有关理论,探索运用战略管理和全球人才管理的研究视角,从培育创新导向的人才生态出发,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如何才能成为新的世界人才中心(同时即是创新高地)的重大问题。通过跨学科的理论内涵接合和再建构、从世界人才中心变迁更替的史实中得到启示借鉴,结合国情实际,研究提出了全景的、动态的、益于科技自立自强的我国人才生态“景观”,重点研究了如何真正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路径。从人才使用生态看,培育更好发挥战略力量人才牵引作用的创新性生态,尊崇用好“钱学森式”战略人才;从人才培育生态看,打造真正重视基础研究人才的长久性生态,养成乃至涌现更多“陈景润式”科学家;从人才社会生态看,形成因类施策让更多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的全域性生态,营造“人人争当科学家“”识才爱才敬才”的全社会环境氛围。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宝荣  
人才集聚的程度、自主创新能力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累积循环的关系。在落后地区,三者之间是一种恶性循环,使其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广西在"人才小高地"建设过程中初步探索出一种人才集聚与企业自主创新互动模式。广西模式是一种特殊的双螺旋结构,其特点是:(1)其双螺旋结构的基本骨架使人才集聚与自主创新之间的互动建立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2)人才和创新项目是紧密结合的,形成了结构稳定、高度互补的"碱基对";(3)在人才集聚与企业自主创新的互动过程中,"解旋"和"复制"不是自发的,"遗传"过程受到有效的控制。这种模式的有效性在广西药用植物园的人才小高地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初步的验证。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春林  
如何根据专业特点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主要问题。"以行业先导"为理念的商务英语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本文探索了商务英语专业行业人才订单式培养以及实施教育的过程。希望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模式等方面的借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魏浩   周亚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厘清影响国际人才流入的因素是调整引才政策、改善引才环境的前提基础,也是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的内在要求。文章利用2000~2015年在华国际专家的统计数据,分析了经济类国际专家在华规模及其变化趋势,探讨了中国各省经济类国际专家规模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经济类国际专家在华规模整体较为平稳,未出现明显的增加趋势;流出地与流入地省份的经济发展差异、贸易联系以及流入地省份在国内的经济地位是影响各省国际专家规模的重要经济因素;社会网络和平均工资水平、医疗资源和环境质量、人才政策分别从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和政策方面影响各省经济类国际专家的规模。不过,这些因素对不同来源地的国际专家存在差异性影响。文章通过探讨各省经济类国际专家规模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国际人才吸引政策、改善人才环境提供了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袁然   魏浩  
吸引国际人才,加快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是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开放创新生态的重要途径。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与中国吸引国际人才数据,从高度细化的企业—专利层面实证考察了国际人才影响当地企业技术突破的效果与机制。研究发现:国际人才流入有助于当地企业实现技术突破,拓宽新技术领域的范围。推动跨国技术溢出、提升企业风险承担能力以及优化创新任务分工是国际人才推动企业实现技术突破的有效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国际人才流入是当地企业加快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和核心数字技术的重要力量;与没有海归高管的企业相比,国际人才流入更有助于拥有海归高管的企业拓展新技术领域的范围;国际人才流入对当地企业技术组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优势技术的多样化,提升优势技术在企业技术组合中的比重。研究成果对于有效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陈文玲  
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其所具有的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产业链供应链集成创新的韧性和弹性、经济规模优势和支撑创新的财力、原始创新成果积淀和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优势,是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战略高地的基础。实现这个特殊历史使命需要加快建设国家科学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培育位于世界中高端、高端或顶端的高精尖产业,支持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头部企业做大做强,锻造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冠军企业,建设具有全球比较制度优势的人才创新高地,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体系。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武汉大学资本赋能大湾区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组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引擎,有优势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领头雁"。资本是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章认为股权投资(VC/PE)能通过筛选培育、风险分散、融资支持、要素集成、制度供给、资源重组六方面制度功能支持创新发展。巩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股权投资市场优势,让股权投资赋能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创新高地建设,要宽化资本来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强化技术攻关,发展非对称性"杀手锏"技术,培育优质项目源;深化人才激励,推进风险投资家与企业家、科学家的深度合作;优化投资环境,让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活化退出通道,畅通"募投管退"的投资闭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