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68)
- 2023(16158)
- 2022(14042)
- 2021(12968)
- 2020(10859)
- 2019(24881)
- 2018(24509)
- 2017(46830)
- 2016(25793)
- 2015(28815)
- 2014(28534)
- 2013(28225)
- 2012(26063)
- 2011(23435)
- 2010(23292)
- 2009(21240)
- 2008(20494)
- 2007(17963)
- 2006(15863)
- 2005(13248)
- 学科
- 济(102248)
- 经济(102122)
- 管理(65617)
- 业(65463)
- 企(49639)
- 企业(49639)
- 方法(45323)
- 数学(39153)
- 数学方法(38745)
- 农(36482)
- 中国(26849)
- 地方(24815)
- 学(24668)
- 农业(24432)
- 业经(23702)
- 财(23518)
- 贸(18614)
- 贸易(18601)
- 易(18002)
- 制(17326)
- 环境(15971)
- 理论(15597)
- 和(14845)
- 技术(14573)
- 发(14166)
- 银(13745)
- 银行(13668)
- 融(13636)
- 金融(13633)
- 务(13383)
- 机构
- 大学(360979)
- 学院(360562)
- 管理(138706)
- 济(138370)
- 经济(135271)
- 研究(127592)
- 理学(120746)
- 理学院(119250)
- 管理学(116977)
- 管理学院(116340)
- 中国(92279)
- 科学(84691)
- 京(79158)
- 农(74502)
- 所(65803)
- 业大(62590)
- 研究所(60798)
- 财(59645)
- 农业(58093)
- 中心(57338)
- 江(52567)
- 北京(50126)
- 范(49173)
- 师范(48548)
- 财经(48265)
- 院(46518)
- 经(43984)
- 州(42527)
- 经济学(40715)
- 省(39769)
- 基金
- 项目(256972)
- 科学(198920)
- 基金(184810)
- 研究(179919)
- 家(165302)
- 国家(163901)
- 科学基金(138028)
- 社会(112449)
- 社会科(106176)
- 社会科学(106148)
- 省(101270)
- 基金项目(99534)
- 自然(92610)
- 自然科(90311)
- 自然科学(90280)
- 自然科学基金(88635)
- 划(86071)
- 教育(80513)
- 资助(75433)
- 编号(72302)
- 重点(57890)
- 成果(56961)
- 发(55940)
- 部(54655)
- 创(52763)
- 课题(49937)
- 科研(49786)
- 计划(49514)
- 创新(49268)
- 大学(46115)
- 期刊
- 济(153170)
- 经济(153170)
- 研究(100894)
- 农(71091)
- 学报(69240)
- 中国(67919)
- 科学(61078)
- 大学(50865)
- 学学(48155)
- 农业(48133)
- 管理(46936)
- 财(42297)
- 教育(35898)
- 融(27958)
- 金融(27958)
- 业经(27802)
- 技术(27642)
- 经济研究(23855)
- 业(23436)
- 财经(22022)
- 问题(20712)
- 版(19999)
- 业大(19615)
- 科技(19124)
- 经(18840)
- 图书(18457)
- 资源(17778)
- 理论(16004)
- 农业大学(15909)
- 技术经济(15885)
共检索到5202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鲸 李强 李诗雨
旅游给世界遗产地周边居民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日益显现。研究从地方居民感知的视角,并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了包含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积极与消极影响两个维度,31个项目的旅游影响态度量表,以北京昌平区十三陵镇昭陵村和长陵村为例,从居民的视角探索世界遗产地旅游目的地旅游开发的影响。研究发现:北京市昌平区世界遗产旅游地十三陵的开发,对旅游地居民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总体呈现正面影响感知较弱,而负面影响感知相对较高的特点;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现状总体满意度不高,但支持度较高;年龄、是否从事旅游业、家庭年总收入、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否本地居民、在本地居住时间和居民受教育水平七个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居民感知有显著影响,性别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旅游影响 因子分析 世界遗产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焕成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物质资料。土地利用研究就是摸清土地利用条件、现状特点,揭示其规律,为合理利用土地提供科学依据;土地利用图又是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的具体反映,所以在拟定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基础上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乃是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我们在昌平县十三陵地区六社一场进行了土地利用调查和编图试点,利用航片和地形图,结合实地调查,编制了1/2.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见图),通过实践取得初步经验,归纳如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建忠 孙根年
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是为了获得某种高峰体验。作为体验时代的遗产旅游,是遗产保护、利用和遗产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遗产文化内涵的展示不够,体验性严重不足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遗产文化内涵"活化","可视化",能够体现文化遗产的历史静态性和历史动态性的结合。以唐文化为特色的乾陵遗产要突出唐文化,展示唐朝政治、经济的发展盛况;以"党项风情,神秘西夏"的西夏文化为主的西夏陵活化的过程就是丰富和活化西夏王陵遗址旅游产品;以明文化特色的十三陵陵墓建筑要体现明代汉族礼教、皇室文化和堪舆文化,展示明代陵寝建筑和雕塑等有形的历史遗产文化内涵。
关键词:
体验经济 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昌雪
旅游推力—引力因素是研究旅游动机的有效方法。以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为案例区,运用因子分析法(Factoranalysis)从推力因素和引力因素两个不同的领域分析古村落旅游者旅游行为的潜在特征,确立5个推力因子和4个引力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进一步检验了推力和引力因素在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群体间存在的显著差异,以期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开发、保护和旅游市场拓展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庄晓平 朱竑 邓素球
过往旅游感知研究多停留在实证研究层面——以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的视角居多,而实证之后对其从制度伦理等哲学角度的反思鲜有涉及。实际上,研究旅游只在管理学或社会学层面的思考是远远不够的,许多问题还涉及目前旅游学界未给予足够关注的制度伦理。文章拟从另一视角来验证旅游发展带来制度伦理方面的诉求。通过比较两个地理位置相当、人口社会学特征相似的古村落——广东开平自力村和马降龙村的旅游影响感知及态度,发现由于旅游发展程度的不同,居民对开放社会的制度伦理诉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得出旅游发展程度越高,居民呈现出对公民社会的伦
关键词:
当地居民 旅游感知 公民社会 制度伦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文谦 王兆峰 陈勤昌
旅游者的亲环境行为对于旅游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旅游环境契合度与地方依恋对旅游者亲环境行为有重要影响。基于旅游环境契合度理论,以世界遗产地武陵源为数据调研地,通过对正在或曾在武陵源旅游的一千余名游客的问卷调查,用AMOS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多层次假设检验以及中介效应检验,以廓清旅游环境契合度对旅游者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旅游旅游环境契合度对旅游者亲环境行为的直接影响不显著,旅游环境契合度正向影响地方依恋,地方依恋也对亲环境行为有着正向影响,地方依恋在旅游者-环境契合度与亲环境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据此给遗产地景区提出管理建议,引导旅游者的亲环境行为,促进世界遗产地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罗芬 钟永德 吴忠宏 张西林
本文以湖南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游客问卷调查,以便利抽样的方式探讨游客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对游客旅游解说需求(解说媒体偏好与解说主题兴趣)的影响,以指导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经营管理者对未来解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研究发现,在解说媒体选择上,游客偏好于带队解说、定点解说与咨询服务等人员解说方式,游客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婚姻与居住地对解说媒体的偏好有显著差异;在解说主题选择上,游客对森林、植物、动物、地质等较有兴趣,游客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婚姻对解说主题的兴趣也有显著的差异。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利伟 徐红罡 张朝枝
本研究以武陵源世界遗产地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运用产业集群理论对武陵源旅游的网络进行构建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武陵源旅游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开放的、具备创新特征的网络,而这种具备创新特征的网络的形成对于武陵源旅游的集群化发展和保持持续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文章提出促进目的地旅游网络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 网络 武陵源 创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大全 金浩然 赵星烁
了解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背后的驱动机制是理解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结构演变的关键,也是制定城市规划的基础。本文选取北京市昌平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1年和2010年昌平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Auto Logistic模型研究地形、区位、可达性、社会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对土地从非建设用途转变为住宅、工业、采矿、商业用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建设用地类型扩张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②有关影响因素对于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作用力大小和方向有所不同。具体地,地形和规划对各类建设用地扩张均有显著影响,其他因素对不同类型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有所差异;住宅用地扩张受地铁站点影响比较明显;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工业...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艳
生态足迹概念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于1992年首先提出(Rees,1992)。1996年,Wackernagel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分析方法——生态足迹分析法(Wackernagel et al.,1996),进一步完善了William Rees的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概念及分析法提出后即受到环境学家和经济学家的高度重视。Wackernagel第一个利用生态足迹对旅游业进行分析(Wackernagel et al.,2000)。随后,有关旅游
关键词:
生态足迹 旅游 生态生产性土地 武陵源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江敏 高洁 刘晶晶
20世纪80年代末"后马克思主义"多元发展时期,随着福柯、列斐伏尔等思想家对"空间"前瞻性、预见性阐释的出现,西方学术界出现了对空间研究的热潮。空间正义,即社会资源以正义的方式实现公正的地理分配,作为一种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开始被引入到旅游地理的研究中。乡村类世界遗产地旅游资源独特,吸引力强,兼具世界遗产和乡村地域的共同特征。从长远看,研究乡村遗产地对于提升居民获得感,进而推动解决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各利益主体间矛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空间正义原则,通过对乡村遗产地居民的深度访谈,分析南靖土楼居民与旅游开发的13个矛盾表征。在研究南靖土楼居民点与参与旅游管理意愿的基础上,依据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的影响因素,从政府力量、资本逻辑、文化及其结构性力量、主体的认同与抗争四个方面提出谋求南靖土楼旅游发展与居民需求相平衡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空间正义 乡村遗产地 旅游影响 居民感知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琰飞 朱海英 刘芳
旅游者是低碳旅游开发的关键。文章以武陵源景区为例,构建自然遗产地低碳旅游开发中旅游者参与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低碳旅游环境、旅游者低碳消费习惯和低碳旅游参与意愿的关系。研究发现,低碳旅游环境对旅游者的低碳参与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旅游环境对旅游者的低碳消费习惯不具有显著的影响,旅游者的低碳消费习惯对其低碳旅游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比低碳旅游环境建设,旅游者低碳习惯培育在低碳旅游发展中的效应更加明显,所以低碳旅游开发中需要强化旅游者的主体作用,通过强制和引导相结合的措施,不断培育旅游者的低碳旅游习惯
关键词:
低碳旅游 旅游环境 消费习惯 参与意愿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会琴 徐宁 谢雪莲
农户可持续生计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提出旅游生计效率的概念及理论模型,构建生计资本的投入指标(旅游用地面积、旅游资金投入及劳动力投入)和以家庭旅游年收入为主的生计产出指标,采用随机前沿模型计算了广东省丹霞山128个农户的旅游生计效率。结果表明,农户旅游生计效率总体水平较高,均值为0.748 5,旅游对提升农户生计效率作用显著。旅游用地、资金及劳动力的投入具有边际递减效应,农户需合理配置投入要素才能有效提高生计效率。家庭区位条件、教育水平、人情开支、旅游技能以及旅游生计方式数量对旅游生计效率有正向影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宏琤 潘焕学
“村改居”已经成为城乡结合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共同富裕则是“村改居”的根本目标。本研究以处于“村改居”政策后期的北京市史各庄街道为研究对象,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建立了分析框架,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相关资料,分析了“村改居”的现实需要、模式形成以及阶段性成效,进而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史各庄的“村改居”有取代“瓦片经济”的“新富路径”探索、消除村民及村间收入差距的“共富”、支持所在区域的共同富裕等三方面需求;“村改居”采用了“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其中“旧村”拆除沿用了已有的政策,在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使得政府与村民相向而行、形成合力;“村改居”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共同富裕构建了治理保障,夯实了经济基础,建立了能够有效缩小村间收入差距的分配机制。研究建议: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创新集体经济发展业态,确保集体产业高效发展;对史各庄“村改居”模式进行借鉴时,应关注模式探索和形成中的机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宏琤 潘焕学
“村改居”已经成为城乡结合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共同富裕则是“村改居”的根本目标。本研究以处于“村改居”政策后期的北京市史各庄街道为研究对象,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建立了分析框架,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相关资料,分析了“村改居”的现实需要、模式形成以及阶段性成效,进而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史各庄的“村改居”有取代“瓦片经济”的“新富路径”探索、消除村民及村间收入差距的“共富”、支持所在区域的共同富裕等三方面需求;“村改居”采用了“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其中“旧村”拆除沿用了已有的政策,在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使得政府与村民相向而行、形成合力;“村改居”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共同富裕构建了治理保障,夯实了经济基础,建立了能够有效缩小村间收入差距的分配机制。研究建议: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创新集体经济发展业态,确保集体产业高效发展;对史各庄“村改居”模式进行借鉴时,应关注模式探索和形成中的机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