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90)
- 2023(3221)
- 2022(2361)
- 2021(2474)
- 2020(1851)
- 2019(4334)
- 2018(4531)
- 2017(6464)
- 2016(4908)
- 2015(5697)
- 2014(5893)
- 2013(4968)
- 2012(4705)
- 2011(4593)
- 2010(4925)
- 2009(4360)
- 2008(4448)
- 2007(4321)
- 2006(4054)
- 2005(3907)
- 学科
- 教育(19037)
- 济(11350)
- 经济(11336)
- 中国(10961)
- 理论(8038)
- 管理(7589)
- 业(6834)
- 教学(6053)
- 学(5858)
- 企(5124)
- 企业(5124)
- 发(4460)
- 农(4288)
- 发展(4178)
- 展(4055)
- 革(3629)
- 研究(3478)
- 思想(3470)
- 高等(3323)
- 业经(3281)
- 政治(3270)
- 改革(3220)
- 农业(3032)
- 思想政治(3018)
- 政治教育(3018)
- 治教(3018)
- 学校(2999)
- 德育(2996)
- 技术(2993)
- 财(2898)
- 机构
- 大学(69526)
- 学院(63556)
- 教育(27343)
- 研究(26595)
- 范(21599)
- 师范(21563)
- 师范大学(17925)
- 京(17192)
- 济(16728)
- 经济(16052)
- 科学(14797)
- 管理(14366)
- 所(13463)
- 中国(13116)
- 北京(12168)
- 江(12151)
- 职业(12079)
- 研究所(12060)
- 理学(11247)
- 技术(10941)
- 理学院(10941)
- 教育学(10661)
- 管理学(10574)
- 管理学院(10394)
- 中心(9821)
- 财(9777)
- 州(9500)
- 院(9073)
- 职业技术(8267)
- 教育学院(7878)
共检索到1174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肖朗
教育交流是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各民族 本文通过回顾世界近现代教育交流的若干基本史实着重探讨教育交流中教育传统与政治因素政府行为与民间交流以及吸收借鉴与发展创新的关系等问题
关键词:
世界 近现代 教育交流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黄书光
教育家办学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语境。只有回归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现代化与本土化变革的复杂历史境遇,直面前贤所面临的压力、困境、求索与创造,才能深刻地理解近现代中国教育家办学的价值选择、个性特征、群体共识和文化认同。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我国近现代教育史的华章——《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系列研究》读后●杨东平在学界80年代的“文化热”中,“重写现代史”的呼声很高。显然,“重写”的意义不限于清除多年来非学术因素的干扰,“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更重要的还是通过对历史的重新梳理和解读,从传统中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蒋纯焦 李得菲 张月佳 杜成宪
1978—2015年间中国大陆地区出版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教材61种,共选入近现代教育人物68人,按其被选入频次可分为高频人物(5人)、中高频人物(8人)、中频人物(8人)、低频人物(47人)。所选入人物的重要性与被收入频次基本对应,选入频次的前5位是蔡元培(58次)、康有为(52次)、张之洞(51次)、梁启超(51次)、陶行知(49次),未有哪一位教育家被所有教材收入。统计发现,受近现代史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61种教材明显存在人物评价被高估(如龚自珍、魏源、李大钊、鲁迅等)和被低估(如陈鹤琴、胡适、陈独秀等)的情况。总体上,专门教育人物不断受到重视,但程度稍显不够,尚待强化。教材中的近现代教育人物群体,始创于沈灌群的《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草案)》,初步形成于陈景磐的《中国近代教育史》和陈元晖的《中国现代教育史》,集中体现于王炳照等编《中国教育史》、喻本伐等著《中国教育发展史》和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综合61种教材的整体分析、三种典型教材的具体分析及教育史学科的发展趋势,本文提出近现代教育人物核心群体11人,基本群体20人,供后继的教材编撰者参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马红霞
科学主义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就是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中国割地赔款的耻辱。中国人在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巨大实用价值的同时,也自然地产生了对西方科学的过分崇拜和颂扬,从而导致了科学主义思潮的出现。科学主义诞生后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高德胜
教育是人类追求幸福的一种方式,每个时代的教育都有自己的幸福追求。现代教育有自己的幸福观,从批判的角度看,其追求的是"明天的幸福"、"外在的幸福"、"竞争的幸福"。正是这种幸福追求,制造了现代人,尤其是受教育者的种种不幸,包括被毁的今天生活、利益追逐与沉溺于物质享受、被"成功的暴政"所控制等。因此,研究教育与幸福的关系,不能总是从应然的角度论证教育所具有的幸福功能,还应从幸福哲学的角度审视实然的现代教育,发现其真实存在的"幸福困境",为现代教育幸福功能的真正发挥提供另一方向的思考。
关键词:
现代教育 幸福 不幸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正>征订《现代教育技术》ISSN1009-8097/CN11-4525/N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CSSCI检索源期刊投稿平台:https://xjjs.cbpt.cnki.net/定价15元/期全年定价180元半年定价90元订阅方式?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736国外发行代号:M1689?团体订购(全年每期10册、半年每期20册及以上)请与发行部老师联系(010-62782405)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邬大光 林莉
教育是一种交流活动,教育交流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学是实现教育交流最有效的机构之一。教育服务作为现代教育交流的一种概念和形式,正在赋予原初意义上的教育交流新的内涵,而高等教育层面上的教育交流,正在催生着教育属性的变化,或者说是教育交流在本质上的一种异化。历史上,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影响因素和根本动力, 经历了由文化力量为主到政治力量为主,再到经济力量为主的转变,而每次转变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教会大学,集中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外教育交流背后的利益冲突与政治反抗;当代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舞台上,经济因素日益成为重要方面,其中,教育服务是一种具体的表现方式,但却是...
关键词:
教育交流 教育服务 教育产业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伟
在复杂现代性背景下重思中国发展道路、创生中国式现代性,是中国现代性的内在本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以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是中国教育现代性的内在必有之义,也是超越教育现代性的致思方向。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良知论传统,在教育现代性中重建良知论既可期予重构中国文教传统,也是中国参与教育现代性修葺的文化自觉。良知的现代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回归教育本真、重塑教育德性和寻获教育信仰三个方面。良知论只是一个可能的思想方案,不能寄予这一思想方案解决教育现代性的全部价值问题,但这一传统对于现代教育的救赎仍然不可或缺。
关键词:
良知 现代性 教育价值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温恒福
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是从文明更替的维度对教育的现代性进行反思、批判与超越的思想与实践。其目的是创建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理论,促进后现代教育改革,建设更加美好的后现代教育世界。有机哲学作为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方法论主要表现为机体存在论、过程本体论、创造本性论、整体效能论、积极中庸论、有机整合改革论与和谐共生论。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具体观点与内容主要表现在它对现代教育的批判和它的人性假设、教育目的、课程观、教学观等方面。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将带给我们新的思考。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安东尼.韦尔奇 张振 刘雅
本文借助有关移民和教育的相关文献,对(知识分子)流散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并强调了知识流散,特别是全球知识分子流散的重要意义。本文引入了一个关于中国海外知识分子和国内研究界、以及世界其他地方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之间交流方式的案例研究,以此揭示这种知识流散在全球化背景下,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新发展。
关键词:
流散 国际知识神经网络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香兰
还原论是一种现代哲学世界观,它相信,每一种事物都是一些更为简单的或者更为基本的东西的集合体或者组合物;世界或系统的总体运动,是其中每一个局部或元素运动的总和。现代教育将还原论作为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原本复杂的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被还原为简单的物质事实,人的存在被还原为一组社会秩序。现代教育在强调遵守社会秩序的同时,舍掉了对人的内在秩序的遵循,从而使教育丢掉了培养"好人"、引导人过善的生活的内在使命。
关键词:
现代教育 还原论 秩序法则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卢青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场所,高校图书馆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获取信息、日常学习的重要场所,对课堂教学、师生求知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图书馆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些年来,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图书馆更加智能化,使用效率不断提高,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近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高校图书馆研究》(中国纺织出版社)一书以时间为序,介绍了我国图书馆近现代以来的发展状况以及对高等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汲喆
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以杨文会、欧阳渐为代表的在家佛教徒将现代教育的知识取向、学校制度和价值观念引入佛教,重新定义了佛教传承的内容、形式和主体,改变了中国佛教中神圣、知识与权力的结合方式。他们不仅有意识地为居士争取全权的宗教地位,而且形成了机制独立、师承有序的信念团体。这一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具有真正独立于僧伽佛教的自主性的中国现代居士佛教的诞生。
关键词:
居士佛教 教育 杨文会 欧阳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