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0)
2023(1564)
2022(1456)
2021(1417)
2020(1042)
2019(2395)
2018(2228)
2017(3707)
2016(2417)
2015(2482)
2014(2484)
2013(2442)
2012(2491)
2011(2383)
2010(2385)
2009(2156)
2008(2197)
2007(1861)
2006(1629)
2005(1521)
作者
(10268)
(8763)
(8662)
(8121)
(5797)
(4439)
(3865)
(3438)
(3413)
(3201)
(3192)
(3170)
(3089)
(2970)
(2812)
(2757)
(2690)
(2639)
(2573)
(2559)
(2368)
(2297)
(2176)
(2051)
(1976)
(1954)
(1933)
(1896)
(1889)
(1873)
学科
(6981)
经济(6972)
(5170)
(3700)
(2641)
企业(2641)
管理(2503)
(2495)
方法(2458)
数学(2060)
数学方法(1974)
(1909)
(1832)
中国(1820)
世界(1810)
虫害(1696)
地方(1619)
及其(1602)
水产(1506)
(1448)
森林(1448)
(1418)
(1410)
农业(1367)
防治(1336)
(1334)
病虫(1331)
病虫害(1331)
(1328)
生态(1318)
机构
大学(36233)
学院(34926)
研究(19997)
科学(16999)
(14877)
(13184)
中国(12728)
研究所(12562)
农业(12115)
业大(11037)
(9341)
(8878)
(8729)
经济(8629)
实验(8364)
(8141)
实验室(8085)
(7870)
农业大学(7731)
重点(7711)
管理(7670)
中心(7440)
科学院(6891)
研究院(6705)
理学(6662)
(6661)
理学院(6386)
(6206)
林业(6094)
北京(5979)
基金
项目(28425)
(21102)
国家(20903)
科学(20174)
基金(19713)
科学基金(15636)
研究(13359)
自然(13303)
自然科(12995)
自然科学(12987)
自然科学基金(12758)
(11452)
基金项目(10366)
(10209)
资助(8773)
科技(8706)
计划(8132)
重点(7304)
专项(6699)
社会(6463)
科研(6301)
社会科(6067)
社会科学(6064)
(5841)
教育(5815)
(5515)
(5250)
(5115)
(5069)
创新(4878)
期刊
学报(15647)
(13187)
科学(12254)
(10651)
经济(10651)
大学(10621)
学学(10311)
农业(9188)
研究(8893)
中国(7224)
林业(5994)
业大(5565)
(5398)
农业大学(4175)
(3273)
自然(3065)
管理(2948)
中国农业(2824)
科技(2710)
教育(2616)
自然科(2600)
自然科学(2600)
(2346)
资源(2314)
农林(2294)
(2294)
地理(2287)
科技大(2254)
科技大学(2254)
世界(2241)
共检索到542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贵梅  袁周伟  宋月华  
【目的】为了解世界斑叶蝉族昆虫的组成与分布特征,探讨其世界分布格局及可能的起源与演化路径。【方法】基于Dmitriev的3I Interactive Keys and Taxonomic Databases叶蝉分类数据库、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分析斑叶蝉分类研究的相关文献,依据斑叶蝉族地理分布数据,研究1851~2021年7月斑叶蝉族昆虫种属组成及世界地理分布。【结果】全世界共记录斑叶蝉204属1929种。斑叶蝉在各个动物地理区中均有分布,以东洋界为主,共有133属857种,其中特有属98个,特有种765个,分别占斑叶蝉族总数的48.04%和39.66%;热带界次之,共计51属293种,特有属34个,特有种257个,分别占斑叶蝉族总数的16.67%和13.32%;古北界共有45属324种,特有属12个,特有种230个,各占斑叶蝉族总数的5.88%和11.92%;跨区分布的属、种中以东洋-古北界为主,共17属68种,各占总数的8.33%和3.53%;其余除新北界外所占比例均较低。世界斑叶蝉族昆虫地理分布聚类分析表明,世界动物地理区划的相关性为东洋界与古北界、东洋界与热带界、新北界与新热带界彼此间的联系性较强、区内物种间的交流频繁。【结论】全世界共记录斑叶蝉204属1929种,斑叶蝉在各个动物地理区中均有分布,以东洋界为主,东洋界和古北界物种相似性最高,区间联系最为密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秀爽  黄敏  张雅林  
【目的】分析小叶蝉亚科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各区、亚区的分布情况,探讨小叶蝉亚科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方法】根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基于现有标本及相关文献,建立小叶蝉亚科昆虫在中国的分布区/属、分布亚区/属矩阵,并用PAUP4.0进行启发式搜索得到分布区支序图,用SPSS17.0软件对有小叶蝉亚科分布的亚区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中国小叶蝉亚科昆虫分布区形成的顺序首先为东北区、青藏区,然后是蒙新区和华北区,最后是西南区、华中区及华南区;华北区2个亚区与东洋区分布的小叶蝉及滇南山地亚区与西南山地亚区分布的小叶蝉相似性程度均较高。【结论】小叶蝉亚科昆虫动物地理分布区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与第四纪冰期活动有关;...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爱兵  张真  王鸿斌  孔祥波  
运用GIS操作平台对我国枯叶蛾科 7个属的地理分布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枯叶蛾科 7个属的松毛虫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部和南部 (除松毛虫属的个别物种在我国西北部有分布 ) .栎毛虫属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北方中高纬度地区 (N2 8°~ 4 0°之间 ) ;丫毛虫属分布于我国的最南方低纬度地区 (N2 6°以南 ) ;大毛虫属和云毛虫属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中低纬度地区 (N2 3°~ 34°和N2 3°~ 37°) ;松毛虫属、杂毛虫属和小毛虫属 3个属在我国的高、中、低纬度地区均有分布 (N19°~ 5 2°) .除丫毛虫属与大毛虫属及栎毛虫属分布区之间几乎不重叠之外 ,7个属的松毛虫的分布区大多数有不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香  翟卿  曹龙  韩伟康  周林  王岩松  张亚玲  王保海  
[目的]食蚜蝇是重要的天敌昆虫和访花昆虫,西藏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且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本文探明了西藏食蚜蝇科昆虫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与区系特性。为天敌昆虫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以物种调查和整理文献记录获得物种资源数据。结合研究资料,依据世界动物地理区划及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研究了西藏地区的食蚜蝇科昆虫的地理分布。通过对已知种类进行地理分布和区系特性分析,获得西藏食蚜蝇昆虫种类、地理分布和区系特性数据。[结果]西藏食蚜蝇科昆虫117种,分别隶属于3亚科16族43属。其区系组成是:东洋区成分39种,占已知总数的33.3%,古北区成分20种,占已知总数的17.1%,广布种58种,占总数的49.6%。青藏亚区与华北亚区共有种39种,占已知总数的33.33%;与西南亚区共有种38种,占统计总数的32.5%,与蒙新亚区和华中亚区共有种都是30种,占统计总数的25.6%。[结论]西藏已知食蚜蝇科昆虫区系组成以广布种为主,其次为东洋区成分,古北区成分最少。在中国各动物地理亚区中,青藏亚区和华北亚区的共有种类最多。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肖子豪  王文倩  秦道正  
【目的】探究蜡蝉科及其各亚科的分布格局与起源。【方法】根据世界动物地理分区,以搜集到的标本和权威文献记录为依据,建立蜡蝉科物种及地理分布数据库,采用Arc-GIS软件的地理信息处理功能对地理分布数据库进行运算,得到蜡蝉科物种地理分布图,用区系相似系数分析区域间物种的相似性。【结果】(1)蜡蝉科在新热带区分布的种类最多,达290种,其次是东洋区、非洲区和澳洲区,在新北区和古北区较少;(2)新热带区分布的属和特有属最多,非洲区次之,东洋区的特有属比例小于前2个大区,澳洲区分布属较少,但特有属比例很高,古北区分布的特有属明显较少,新北区无特有属分布;(3)新北区和新热带区蜡蝉科物种的相似系数为4.38,古北区与东洋区的相似系数为2.29,其他各区之间的相似系数都较低。蜡蝉科中Lyncidinae、Phenacinae、Poiocerinae和Strongylodematinae 4个亚科均起源于新世界;Aphaeninae、Xosopharinae和Zanninae 3个亚科起源于旧世界;Amyclinae、Dichopterinae、Enchophorinae和Fulgorinae 4个亚科可能分别起源于新世界和旧世界。【结论】各大区间蜡蝉科种类相似性系数高低与该科的地质演化历史密切相关。蜡蝉科可能起源于新世界和旧世界,起源时间可能在白垩纪早期,距今约135 Ma。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艳玲  江世宏  杨长举  
通过统计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中山大学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昆虫标本室、华中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应用工程系昆虫标本室叩甲科昆虫定名标本和相关资料,分析了中国叩甲科昆虫属的区系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除异角叩甲亚科Pityobiinae在古北界没有分布外,其余11个亚科在东洋界和古北界均有分布;东洋界的特有属很多,达到64属,占到总数的一半(50%)。从各区的分布情况看,分布于华南区的属最多,达到100属,占总数的78.1%;华北区和青藏区分布的属最少,分别只有21和14个属,分别占总数的16.4%和10.9%。中国叩甲科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共有37个分布型,其中华南区...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马丹丹  陈征海  张芬耀  谢文远  陈锋  
关键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秀荣  郝蕙玲  杨集昆  
本文将水蜡蛾科(Brahmaeidae)的中国种归属问题进行了统一,并把外生殖器特征纳入属征,系统描述了各届特征和在中国的分布。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国法  
本文提出了昆虫种群空间分布型间复合的三种可能途径:简单转化和两类复合;对这些分布的研究可以更清楚地解释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和机理。文中提出的判定复合分布型的方法包括:扩散系效法,空间相关法和改参数法;它们分别用于判定分布的聚集与否,聚集的范围和具体的分布型。对马尾松毛虫幼虫分布的研究表明,本文的模型和方法可以提供许多传统分布方法无法得到的关于分布型形成机理的信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任应党  申效诚  孙浩  马晓静  
目前河南省的昆虫、蜘蛛、蜱螨共有8 637种,隶属于32目551科3 967属。其中东亚成分4 388种,显著居主体地位,古北成分1 847种,东洋成分1 577种,二者相差不大,广布成分420种,所占比例最低。为了解河南省各地昆虫分布差异及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使用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法(Multivariate similarity clustering analysis,MSCA)对这些生物的分布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省11个地理小区的总相似性系数为0.185,在0.30的相似性水平上,全省分为4个昆虫地理区:平原盆地区,西北山地台地区,伏牛山区,桐柏大别山区。比较分析了4个昆虫地理区...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马丹丹  陈征海  张芬耀  谢文远  陈锋  
报道了发现于浙江省四明山的铁角蕨科Aspleniaceae地理分布新记录属、种——过山蕨属Camptosorus Link,过山蕨Camptosorus sibiricus Rupr.,凭证标本存于浙江农林大学植物标本馆(ZJFC)。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顾大男  周俊山  
文章基于2000年普查数据1‰个人原始数据和中国2005年1%人口调查数据中20%个人原始数据对中国345个地级行政区划民居住宅从建造年代、建筑结构和楼层等三个角度考察了中国民居的地理格局分布及其变化。结果显示中国民居住宅特别是西部地区更新步伐快;民居建造年代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在地域上的递进性特点相吻合;南方民居混合结构居多,北方和西部地区以砖木或其他结构为主;民居建筑以平房为主,但楼层化程度在不断加快,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这些结果对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本着保护各民族文化成果的原则促进民族建筑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就地取材,因材制宜地营建民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姚松林  王济虹  
本文报道南蛇藤属4种植物——苦皮藤(Celastrusangulatus)、穗花南蛇藤(C.vanioti)、大芽南蛇藤(C.gemmatus)和显柱南蛇藤(C.stylosus)的根皮乙醇提取物对二斑波缘龟甲(Basiprionotabisignsata)、菜青虫(Pierisrapae)和家蚕(Bombyxmori)幼虫拒食作用的测定结果表明,4种植物的根皮乙醇提取物均表现出显著的拒食作用,比较4种植物的拒食活性差异,其活性大小为:苦皮藤、穗花南蛇藤>大芽南蛇藤>显柱南蛇藤,说明在南蛇藤属植物中除了苦皮藤外,穗花南蛇藤、大芽南蛇藤和显柱南蛇藤也是具拒食作用的杀虫植物资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健敏  陈晓鸣  冯颖  段兆尧  
研究了松墨天牛幼虫、纵坑切梢小蠹幼虫和成虫消化酶的主要种类和活性。分析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幼虫有10种消化酶,纵坑切梢小蠹幼虫和成虫有8种消化酶。松墨天牛幼虫的消化酶活性大小排列顺序为:果胶酶>淀粉酶>Cx酶>半纤维素酶>转化酶>β-1,4-葡萄糖苷酶>C1酶>脂肪酶>类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小蠹幼虫和成虫不含Cx酶和-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顺序均为:果胶酶>淀粉酶>半纤维素酶>转化酶>C1酶>类胰蛋白酶>脂肪酶>胃蛋白酶。在55℃、pH值8.6时,果胶酶活性最高。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周先容  余岩  周颂东  何兴金  
基于文献资料、标本资料和实地考察,收集巴山榧树县级分布点57个,在此基础上,使用生态位模型(GARP)预测巴山榧树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分析其地理分布及濒危原因。结果表明:汇流累积量、年均气温、雨日频率和水汽压对巴山榧树分布的影响较小,而太阳辐射、极端低温、极端高温和霜日频率对其分布影响显著;巴山榧树间断分布于海拔800~2700m的亚热带山区,散生于针阔叶混交林、灌丛及沟谷地带;预测我国中部地区为巴山榧树良好生长区;目前巴山榧树的实际分布远小于其适生区;巴山榧树虽然仍有不少种群,但各种群分布区域狭窄、种群密度小、人类破坏极为严重,应加强保护和繁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