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13)
2023(4850)
2022(4229)
2021(3907)
2020(3338)
2019(7803)
2018(7603)
2017(14119)
2016(7816)
2015(8761)
2014(8708)
2013(8686)
2012(8366)
2011(7544)
2010(7900)
2009(7310)
2008(7649)
2007(6961)
2006(6306)
2005(5790)
作者
(24107)
(20094)
(19993)
(19037)
(13166)
(9848)
(9206)
(7836)
(7790)
(7367)
(6879)
(6790)
(6582)
(6517)
(6408)
(6228)
(5934)
(5919)
(5902)
(5781)
(5084)
(5000)
(4864)
(4731)
(4441)
(4440)
(4434)
(4342)
(4309)
(4049)
学科
(34634)
经济(34592)
管理(18241)
(14607)
(12729)
企业(12729)
中国(12656)
方法(11687)
(9143)
数学(8719)
地方(8670)
数学方法(8467)
理论(7247)
(6761)
业经(6408)
(6372)
城市(6181)
关系(5679)
(5546)
教育(5374)
(5287)
贸易(5279)
(5099)
(5053)
(4740)
金融(4739)
城市经济(4440)
(4433)
农业(4320)
(4264)
机构
大学(115225)
学院(111215)
研究(45627)
(40950)
经济(39705)
管理(36276)
中国(32576)
理学(30172)
理学院(29648)
科学(29428)
管理学(28747)
管理学院(28524)
(27028)
(24500)
研究所(22078)
(21107)
中心(19615)
(19304)
(18503)
(18449)
师范(18320)
北京(17425)
业大(16910)
(16697)
农业(16654)
师范大学(15083)
(14882)
财经(14760)
(14060)
科学院(13407)
基金
项目(71248)
科学(54955)
基金(51062)
研究(49308)
(46141)
国家(45736)
科学基金(37705)
社会(30848)
社会科(29113)
社会科学(29103)
(26799)
基金项目(26552)
自然(24996)
自然科(24486)
自然科学(24475)
自然科学基金(23988)
(23666)
教育(22713)
资助(21017)
编号(19099)
成果(17277)
重点(16522)
(15296)
(15142)
课题(14293)
(13561)
计划(13483)
科研(13216)
大学(13074)
国家社会(12736)
期刊
(51879)
经济(51879)
研究(38318)
中国(26743)
学报(22318)
(19671)
科学(19657)
教育(16682)
大学(16564)
管理(15323)
学学(15232)
(15204)
农业(13043)
(9169)
金融(9169)
技术(8922)
问题(8318)
(8237)
财经(7765)
经济研究(7635)
图书(7180)
城市(7173)
(6939)
(6924)
世界(6769)
(6723)
(6504)
国际(6287)
业经(6279)
业大(5715)
共检索到1865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Hans Schaidinger  赵燕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熊关  费学军  姚宝荣  
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在全球进行的世界遗产申报与评估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负责世界文化遗产评估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专家不可避免地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存在一些误读。本文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方的申报材料与ICOMOS的评估材料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造成误读的几个根本原因。并提出,我国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应考虑到文化差异对申报工作的影响,尽量从"他者"角度来认识自身的文化特征,把申报材料的编撰置于国际文化背景下,使中国的世界遗产实现跨文化认同,促使更多的遗产申报成功。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胡劲松  
德国学校教育受各州学校法调整。学校法主要规定学校的任务、举办者和法律地位、学校教育分类及其学校类型结构、义务教育及其学校教学活动、学校各法律关系主体及其权利、学校人事和财务以及国家对学校的监督等。立法旨在对公立和非公立学校自身及其各种法律关系进行规范,并注意到学校内部与外部事务之区分。学校法中既无立法目的之规定,也无责任条款之规定。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军  
近年来,我国大量遗址面临破坏或潜在破坏的威胁,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困难重重。遗址公园模式的提出为城市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本文在对城市遗址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遗址公园的保护理念及作用,归纳了遗址公园存在的三种类型,并在唐大明宫遗址公园概念设计的研究中,提出了遗址公园规划的三大原则——严格保护原则、可识别性原则、可逆可还原性原则,进而阐述了遗址公园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潘永圣  
巴伐利亚州是德国经济比较发达的联邦州,也是德国传统的农业大州,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注重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特别是在农业试验示范这些基础性工作上,长期坚持由农业部门开展系统的试验示范,对科学、客观、公正、高效地向农民推广最新科技成果,促进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做法对中国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童杰  龚缨晏  
距今8000年前的井头山遗址,是中国现今所知最早的贝丘遗址。它不仅为深入研究史前全球海平面的升降过程提供了难得的材料,而且也为研究世界史前史提供了珍贵的实例。井头山遗址表明,当时浙江沿海曾经生活着一批“滨海狩猎-采集-渔捞者”,他们已经利用独木舟之类的“早期水上航行器”在附近的浅海上活动。史前浙江文化的璀璨全图,就是由包括贝丘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共同构成的。井头山遗址还表明,中华文明在来源上来说是多元的、开放的、包容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文军  刘成海  童娣  
本文针对古城遗址在城市建设中的保护与利用的问题,以辽阳"东京城"遗址为例,通过对遗址现状、价值、城市背景、旅游背景以及现实问题的论述,对比论证了"东京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思路,并提出了概念性规划,为古城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提供规划思路。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稳亮  
大遗址是指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文化价值突出的大型文化遗址、遗存和古墓葬。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大遗址的保护与其所在区域的城乡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博弈。通过对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协同的研究现状梳理和凤翔县城乡发展对雍城遗址保护的影响分析,揭示了从城市总体规划层面进行"遗址关怀"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基于宝鸡市凤翔县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实践,介绍了城市总体规划在雍城遗址保护方面所做的探索与创新。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蒲培勇  
从文化人类学探寻三线建设工业遗址背后蕴含着建设者族群意识以及族群表达的文化身份,分析三线建设城市文化具有地方性知识、族群记忆、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内涵构成,以适应三线建设城市发展的文化诉求。三线建设工业遗址是城市文化形象提升不可缺的物证,从文化景观概念阐释三线工业遗址具有文化景观的属性,以攀枝花三线建设席草坪工业遗址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提出了三线建设工业遗址文化景观的空间性、功能性和时代性的具体表述,为我国三线建设城市工业遗址的景观重构和城市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蒲培勇  
从文化人类学探寻三线建设工业遗址背后蕴含着建设者族群意识以及族群表达的文化身份,分析三线建设城市文化具有地方性知识、族群记忆、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内涵构成,以适应三线建设城市发展的文化诉求。三线建设工业遗址是城市文化形象提升不可缺的物证,从文化景观概念阐释三线工业遗址具有文化景观的属性,以攀枝花三线建设席草坪工业遗址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提出了三线建设工业遗址文化景观的空间性、功能性和时代性的具体表述,为我国三线建设城市工业遗址的景观重构和城市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沈国琴  汤竞南  
德国巴伐利亚州图书馆是德国三大图书馆之一,在世界图书馆界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德国巴伐利亚州图 书馆的组织结构、藏书特色、所承担的多重任务以及所开展的服务等方面对它作了全面的介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巫涛  彭重华  黄宗胜  吴毅  
上堡古村位于湘西南绥宁县古苗疆境内,它是苗族首都遗址所在地。本文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首次对遗址的生态、物态、文态环境景观特色展开研究,其结果有利于古遗址的开发与保护,同时为现代新农村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朴松爱  樊友猛  
文章初步建构文化空间理论,阐明其内涵、构成及特性,并以曲阜片区大遗址为例,展示文化空间理论对大遗址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指导意义。首先从中心理念、核心象征、符号系统、活动主体等方面构建出曲阜片区这一文化空间,从空间的生产与消费的视角提出核心区营造应遵循地方特色与中国特色、中心聚焦与散点透视、静态展示与动态呈现兼顾的原则,继而探讨了辐射区延伸中的功能定位和营销策略,最后指出文化空间理论在大遗址旅游中拓展遗产内涵、创新开发思路和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海霞  权东计  
在科学界定相关关键概念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获得的重要启示是:可以通过发展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实现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依据产业集群理论,对发展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基本前提条件,集群的目标,集群模式选择的约束条件,主导型文化产业的确定,集群中各类组织的确定及功能定位,以及集群的基本结构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指出,建立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规划引导、制定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必须优先到位,才能引导其他组织有序进入和多组织和谐运作,这是大遗址区发展可持续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关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洪恩  孙旭光  徐翀  
通过对国内外多个战争遗址公园的分析与借鉴,总结战争遗址类公园的典型规划设计手法,以青岛"一战"遗址为例,解读青岛战争遗址公园在设计中对于突出公园主题线路、历史遗址的复原、历史场景的再现、叙事性手法的引导、强调居民互动参与等规划手段的运用和实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