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96)
- 2023(15227)
- 2022(13340)
- 2021(12454)
- 2020(10412)
- 2019(23807)
- 2018(23465)
- 2017(45017)
- 2016(24512)
- 2015(27435)
- 2014(27201)
- 2013(26758)
- 2012(24346)
- 2011(22061)
- 2010(21766)
- 2009(20205)
- 2008(19831)
- 2007(17147)
- 2006(15121)
- 2005(13355)
- 学科
- 济(93345)
- 经济(93210)
- 管理(72818)
- 业(67539)
- 企(56790)
- 企业(56790)
- 方法(43227)
- 数学(36827)
- 数学方法(36447)
- 财(26019)
- 贸(25882)
- 贸易(25869)
- 易(25124)
- 农(25101)
- 中国(23468)
- 业经(21787)
- 学(21149)
- 制(20863)
- 地方(18144)
- 务(16325)
- 农业(16298)
- 财务(16256)
- 财务管理(16227)
- 理论(15675)
- 环境(15394)
- 技术(15303)
- 企业财务(15277)
- 和(14863)
- 银(14547)
- 银行(14481)
- 机构
- 大学(352896)
- 学院(349602)
- 济(138900)
- 管理(136985)
- 经济(135968)
- 理学(119435)
- 研究(118591)
- 理学院(118075)
- 管理学(116026)
- 管理学院(115419)
- 中国(85413)
- 科学(75416)
- 京(74806)
- 财(63298)
- 农(62456)
- 所(60126)
- 业大(56887)
- 研究所(55146)
- 中心(52798)
- 财经(50930)
- 江(50069)
- 农业(49515)
- 北京(46638)
- 经(46311)
- 范(44919)
- 师范(44389)
- 院(42972)
- 经济学(41353)
- 州(40200)
- 财经大学(37968)
- 基金
- 项目(245066)
- 科学(191420)
- 基金(178366)
- 研究(173936)
- 家(157877)
- 国家(156637)
- 科学基金(133249)
- 社会(109753)
- 社会科(104031)
- 社会科学(104004)
- 基金项目(95594)
- 省(95278)
- 自然(88803)
- 自然科(86708)
- 自然科学(86684)
- 自然科学基金(85119)
- 划(80876)
- 教育(79133)
- 资助(72604)
- 编号(69738)
- 成果(55952)
- 重点(55005)
- 部(53611)
- 发(51306)
- 创(51248)
- 创新(47906)
- 课题(47791)
- 科研(47365)
- 制(45619)
- 教育部(45596)
共检索到5019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和聪贤
本文基于1996—2019年世界大豆双边贸易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依据“整体—区域—国家”的逻辑顺序,分析大豆贸易网络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ERGM探究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1)大豆贸易网络呈动态演变特征。宏观层面,网络规模扩张,出入度中心势差距缩小,呈现“小世界”特征;中观层面,网络存在“富人俱乐部”现象,经历了“离散少核—多核集聚—两极分化”格局,且异质性较强;微观层面,出入度大国较固定,点强度大国在空间上错位分布。(2)大豆贸易网络演变机制包括自组织结构、行动者属性与外生网络等,而自组织结构机制表现为互惠性效应、偏好连接效应、循环闭合效应。(3)互惠性、扩张性、循环闭合性均显著影响贸易网络演变,且影响程度有增强趋势。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黄孝岩 李国祥
探究RCEP国家农产品贸易网络格局演变及其影响机制对廓清各国贸易地位,以及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有重要意义。文章使用复杂网络分析法和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研究2002~2021年RCEP农产品贸易网络格局演变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论表明,RCEP农产品贸易格局变化显著,贸易网络呈现以中国为绝对核心的“核心—边缘”特征,具有“小世界”特征;内生因素中的互惠效应、多重连通效应以及稳定效应同样是推动RCEP农产品贸易网络演变的重要因素。政策启示表明,应加强对RCEP贸易网络关键节点关注,稳住农产品贸易基本盘;深化中国与RCEP伙伴多方位合作,强化贸易网络核心地位;发挥中国在贸易网络中核心地位作用,促进贸易规则制度更加公平。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翠霞 苏甜甜 许佳彬
本文基于2000—2020年世界乳制品贸易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了世界乳制品贸易网络特征,并运用QAP分析法探究了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整体来看,世界乳制品贸易联系依然较为松散,呈现出明显的“小世界”和核心枢纽辐射的网络格局,出口贸易两极分化严重,进口贸易逐渐均衡化。(2)从局部来看,荷兰、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是世界乳制品主要出口国,同时也是贸易网络的枢纽节点和“桥梁”,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南非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运输设施也发挥着最重要的“桥梁”作用,世界乳制品贸易网络逐渐形成了内外联动的四大社团。中国处于全球乳制品价值链的低端,独立性和中介性均较低。(3)国家间是否接壤、区域贸易组织和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会较大程度地促进两国之间的乳制品贸易规模,各国的GDP差异、城镇化率差异、经济自由度差异、奶牛养殖规模差异、乳制品产量差异也会对世界乳制品贸易网络的形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家间的地理距离、文化距离和制度距离却未对世界乳制品贸易网络产生显著的影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叶玮怡 马恩朴 廖柳文 于正松
基于1995—2020年6个时间断面的国际大豆贸易关系矩阵,从远程耦合视角出发,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识别大豆贸易远程耦合系统及其贸易流向与强度,分析国际大豆贸易网络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际大豆贸易的远程耦合联系愈加广泛,但整体处于弱联结状态,网络凝聚性、连通性不断提高,具有一定的小世界结构特性;(2)大豆发送系统集中于少数美洲国家,大豆接收系统数量众多,主要分布于东半球,印度、南非等发展中国家作为贸易中介点外溢效应显著;以中国、巴西、美国为绝对核心,国际大豆贸易网络呈现明显的极化结构;(3)大豆贸易凝聚子群在空间上呈现出由碎片化小片区集合向地缘性大片区集聚的结构演变;(4)地理距离、制造业发展水平、大豆生产面积是大豆贸易网络演化的核心驱动因素,大豆生产面积对贸易量正向影响显著,地理距离对贸易关系负向作用明显,但在加权网中地理距离影响为正,意味着存在互补性的远距离系统之间耦合作用更强;(5)部分贸易国的大豆扩张面积与森林减少面积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尤其在巴西、巴拉圭、玻利维亚等南美洲出口国表现突出,大豆贸易将资源环境压力由众多亚欧进口国向少数南美出口国转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林青 闫小斐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粮食贸易网络格局的动态变化成为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通过构建1995-2018年全球125个主要经济体的国际粮食贸易网络,探索贸易格局演化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国际粮食贸易网络的网络密度、贸易规模和集聚程度增加,表现出越来越"小"的小世界特性;网络格局以美国独大、离散少核的不均衡格局演化为以俄罗斯、美国、泰国等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为多个中心的集聚多核的均衡格局。基于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的实证结果得出,自组织机制中的扩张性、三元组闭合性、稳定性和关系嵌入机制中的互补性关系均促进了粮食贸易关系的形成,没有证据显示竞争性关系对粮食贸易关系有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国际粮食贸易的正和博弈本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林青 闫小斐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粮食贸易网络格局的动态变化成为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通过构建1995-2018年全球125个主要经济体的国际粮食贸易网络,探索贸易格局演化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国际粮食贸易网络的网络密度、贸易规模和集聚程度增加,表现出越来越"小"的小世界特性;网络格局以美国独大、离散少核的不均衡格局演化为以俄罗斯、美国、泰国等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为多个中心的集聚多核的均衡格局。基于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的实证结果得出,自组织机制中的扩张性、三元组闭合性、稳定性和关系嵌入机制中的互补性关系均促进了粮食贸易关系的形成,没有证据显示竞争性关系对粮食贸易关系有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国际粮食贸易的正和博弈本质。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蓝昊 宣亚南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大豆出口市场上形成美国、巴西与阿根廷的寡头垄断格局,我国由1996年前的净出口国和最大生产国之一转为如今世界最大的净进口国。本文对这种贸易格局的演变和原因以及这些寡头的策略行为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我国长期与短期策略选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世界大豆市场 寡头垄断 策略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莹莹 程宝栋 尤薇佳 郑文迪
【目的】厘清全球原木贸易网络的动态演化特征,为各国(地区)原木贸易决策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全局、局部和个体3个层面,对2000—2018年全球原木贸易网络的结构特征和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并从网络地位和贸易模式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在全球原木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变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原木贸易网络规模不断拓展,网络内部贸易关系稀疏程度相对平稳,但平均贸易额上升明显。不同年份全球原木贸易网络的板块构成不同,板块内部联系趋于紧密,核心国家(地区)趋于"抱团",但板块间联系逐渐减少,板块间"俱乐部"效应显著下降。不同国家(地区)的核心度变化趋势不同,中国、印度等国家(地区)核心度上升明显,中国于2011年超越美国,居于核心度首位,而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地区)核心度则呈下降趋势;中国个体网络规模不断提升,"桥"的作用明显,但结构洞效应有所弱化。原木产业内贸易规模不断提升,贸易伙伴以"边缘型"国家(地区)为主。贸易逆差不断减小,进口依存度有所提升。【结论】各国(地区)应根据自身和整体网络特征,采取各种措施优化原木贸易网络,推动国际物流互联互通,优化贸易路线,减少运费成本,提高运输效率,为高效、便利、低成本的原木贸易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作为原木需求最为旺盛的国家,要根据自身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自身在全球原木贸易网络中的话语权,不断优化原木贸易网络,降低对单个国家(地区)的进口依赖,维护国内木材安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莹莹 程宝栋 尤薇佳 郑文迪
【目的】厘清全球原木贸易网络的动态演化特征,为各国(地区)原木贸易决策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全局、局部和个体3个层面,对2000—2018年全球原木贸易网络的结构特征和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并从网络地位和贸易模式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在全球原木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变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原木贸易网络规模不断拓展,网络内部贸易关系稀疏程度相对平稳,但平均贸易额上升明显。不同年份全球原木贸易网络的板块构成不同,板块内部联系趋于紧密,核心国家(地区)趋于“抱团”,但板块间联系逐渐减少,板块间“俱乐部”效应显著下降。不同国家(地区)的核心度变化趋势不同,中国、印度等国家(地区)核心度上升明显,中国于2011年超越美国,居于核心度首位,而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地区)核心度则呈下降趋势;中国个体网络规模不断提升,“桥”的作用明显,但结构洞效应有所弱化。原木产业内贸易规模不断提升,贸易伙伴以“边缘型”国家(地区)为主。贸易逆差不断减小,进口依存度有所提升。【结论】各国(地区)应根据自身和整体网络特征,采取各种措施优化原木贸易网络,推动国际物流互联互通,优化贸易路线,减少运费成本,提高运输效率,为高效、便利、低成本的原木贸易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作为原木需求最为旺盛的国家,要根据自身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自身在全球原木贸易网络中的话语权,不断优化原木贸易网络,降低对单个国家(地区)的进口依赖,维护国内木材安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丫丫 罗建强
本文利用1998—2017年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与揭示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并对网络演化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国际贸易呈现出先期快速增长、后期平稳增长的趋势,贸易联系日趋紧密,区域内贸易的可达性和贸易效率不断提高;德国、日本始终处于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的中心地位;中国、韩国及荷兰是最突出的工业机器人贸易追赶国,尤其中国逐渐成为工业机器人贸易的重要"桥梁"和"枢纽";技术距离是影响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演化最主要的因素,制造业发展距离、经济距离、共同语言与文化能促进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的发展,人口规模差异并未对工业机器人贸易产生显著影响,各因素对不同类别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特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卢昱嘉 陈秧分 韩一军
大豆是我国进口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农产品之一,作为大豆的下游加工品,豆油和豆粕的贸易状况对大豆供求结构也存在显著影响,分析全球大豆及其加工品的贸易网络演化特征,对于贸易摩擦背景下的大豆稳定供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2002年和2017年全球大豆、豆油、豆粕进口量前五十位国家的贸易数据,分别构建无权贸易网络和加权贸易网络,对总体网络特征、国别关系特征和国别地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全球大豆、豆油、豆粕贸易规模逐渐扩大,贸易密集性和聚集程度不断增强,出口较进口更为集中,核心国在网络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一定程度掌控贸易流向。随着大豆国际贸易发展,网络结构趋于均衡,更多国家参与到大豆贸易中来。在中美贸易摩擦与高进口依存度背景下,我国应立足大豆的基本供求特征,通过积极开发大豆贸易市场、寻求豆油和豆粕的替代品、推进我国大豆期货市场国际化等手段,扭转进口集聚导致的被动地位,构建我国为主导地位的大豆供应体系。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康晓茹 赵俊晔 张咏华
中国水果对外贸易额的三分之二以上集中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自由贸易区,研究协定自由贸易区水果贸易网络演变特征和影响机制,对于推动中国水果对外贸易合作深化、巩固多边贸易伙伴关系、促进中国水果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缔约方双边贸易数据,在揭示协定自由贸易区水果贸易网络演变特征的基础上,从经贸环境、要素禀赋、地理文化、制度环境四个方面探究网络演变影响机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构建了水果贸易网络演变特征与影响机制理论分析框架,从社会网络角度出发,聚焦于协定自由贸易区,为更好地利用协定规则开展水果贸易提供支撑。研究表明:(1)2005-2021年,自由贸易区水果贸易网络密度由0.17上升到0.40,呈现出高聚类、短路径的“小世界性”特征。(2)缔约方的个体特征异质性强,中国、泰国、越南三个国家加权出度和加权入度分别占自由贸易区的68.10%和67.27%,且相互联系紧密,一定程度上形成“富人俱乐部”。(3)2005-2021年,贸易网络的核心国数量由1个增至10个,边缘国数量由11个降为1个。(4)两国之间国内生产总值、水果产量、双边班轮运输联通性指数和全球治理指数差值等差异显著影响国家之间水果贸易规模的扩大。因此,文章提出政策启示:充分利用协定规则,创造自由贸易区水果贸易发展新机遇;针对中国水果贸易重点国家,采取具体贸易策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高效对接区域统一大市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群勇 王俊楠 汪青青
省际贸易的发展能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有助于促进国内大循环、应对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风险、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本文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基于省际铁路货运量数据,通过分析贸易网络演化的理论基础并构建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探究了影响我国省际贸易动态网络的外生效应与内生效应,并考察了各个因素在省际贸易网络演化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1)包含互惠效应、入度效应、传递闭合效应、多连通效应等网络特征的内生结构效应对省际贸易网络演化起到重要作用;(2)省际贸易网络呈现出较强的时间稳定性,在演化阶段内一直占据主导地位;(3)内生结构效应和外生效应的相对重要性几乎持平,其中内生结构效应以互惠性为主导,外生效应则以地理相邻性为主导,经济实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逐年提高,逐渐取代产业结构成为外生效应的第二主导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程云洁 刘旭
【目的】能源危机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加快了对光伏可再生能源的布局,光伏组件成为全球光伏产业链贸易流动的重要环节,揭示全球光伏组件贸易网络的驱动机制十分必要。【方法】本文采用2001—2021年全球114个国家(地区)的光伏组件贸易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和动态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探究全球光伏组件贸易网络结构的动态演变特征及其内生和外生驱动机制。【结果】研究发现:(1)全球光伏组件贸易网络呈现高聚集性和较短路径长度,国家(地区)间光伏组件贸易差距呈扩大态势,存在贸易中心极化特征,形成区域内贸易为主导的紧密贸易网络。(2)全球光伏组件贸易网络具有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贸易集团聚类分布现象凸显,以中国为核心的贸易集团影响力最大。(3)全球光伏组件贸易网络存在互惠效应、结构依赖效应和时间依赖效应。(4)国家(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贸易自由度、环境绩效指数和碳排放量对全球光伏组件贸易联系建立的影响显著为正。国家(地区)间的接壤网络、收入水平网络、WTO成员网络是对其有重要影响的外生网络。【结论】全球光伏组件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网络的重心不断东移,需重视对新兴市场的开发与合作,加强沟通和协调,推动全球光伏产业链的国际合作和融合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介勇 戴纯 周墨竹 刘正佳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的全球粮食贸易网络,解析了网络格局的总体特征及其变化态势,定量评估了全球粮食贸易网络格局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全球粮食贸易已经成为一个复杂有序、相互依赖的网络系统,网络规模不断增加,连同性和紧密度不断加强;全球粮食贸易网络节点呈现非均衡结构特征,高强度和高节点度国家在网络中具有主导作用,呈现出口国主导的网络结构特征;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性、贸易政策的一致性和语言文化邻近性对粮食贸易网络影响显著,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推动贸易网络联系更加紧密且多元化,贸易政策的一致性促进贸易网络更加持续和稳健。建议中国继续实施更加多元化、多边化的粮食贸易政策,提升中国在世界粮食网络节点的中心性特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融入全球粮食贸易网络体系,积极推动构建全球粮食安全命运共同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