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01)
2023(4896)
2022(4090)
2021(4068)
2020(3290)
2019(7839)
2018(7508)
2017(14156)
2016(7432)
2015(8695)
2014(8250)
2013(8410)
2012(7987)
2011(7586)
2010(7407)
2009(6840)
2008(6884)
2007(5927)
2006(5338)
2005(4942)
作者
(20020)
(16815)
(16586)
(16003)
(10880)
(7969)
(7536)
(6570)
(6458)
(5919)
(5916)
(5596)
(5446)
(5428)
(5383)
(5232)
(5106)
(4784)
(4708)
(4528)
(4287)
(4005)
(3946)
(3796)
(3748)
(3742)
(3704)
(3449)
(3354)
(3282)
学科
(36523)
经济(36485)
(20524)
管理(20192)
(16442)
企业(16442)
方法(14913)
中国(13699)
数学(13442)
数学方法(13374)
(10800)
贸易(10792)
(10669)
(8721)
(6963)
(6961)
业经(6692)
关系(6285)
(6188)
(6106)
银行(6105)
(5986)
(5706)
(5561)
农业(5536)
(5521)
(5509)
金融(5509)
地方(5214)
环境(5074)
机构
大学(111369)
学院(108689)
(57206)
经济(56461)
研究(44749)
管理(40899)
中国(35227)
理学(34977)
理学院(34548)
管理学(34270)
管理学院(34026)
(24606)
(23252)
科学(22696)
(21807)
研究所(19889)
经济学(19040)
财经(19038)
中心(18376)
(17684)
经济学院(17082)
北京(16512)
(15940)
(14364)
财经大学(14319)
师范(14295)
(14080)
科学院(13761)
(13755)
研究中心(12864)
基金
项目(69158)
科学(56193)
基金(53752)
研究(52543)
(46829)
国家(46530)
科学基金(39482)
社会(36611)
社会科(34931)
社会科学(34926)
基金项目(27010)
教育(23884)
自然(23165)
资助(22850)
自然科(22684)
自然科学(22676)
自然科学基金(22333)
(22103)
(20476)
编号(19495)
中国(17933)
(17692)
国家社会(16731)
成果(16575)
重点(15805)
教育部(15712)
(15675)
人文(14422)
(14272)
课题(13978)
期刊
(61819)
经济(61819)
研究(38167)
中国(22442)
管理(17213)
(16642)
科学(15154)
学报(13173)
(13124)
经济研究(11484)
教育(10939)
大学(10808)
(10777)
金融(10777)
(10475)
世界(10189)
财经(10158)
国际(9943)
学学(9834)
农业(9476)
(8950)
问题(8404)
技术(8264)
业经(7766)
(6574)
技术经济(5730)
(5290)
论坛(5290)
现代(5047)
(4879)
共检索到1716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凌胜利  曲博  
大国崛起需要注重地缘战略的运筹,积极化解地缘竞争,推进地缘影响拓展。冷战后世界大国纷纷调整了地缘战略,不断夯实各自周边地区,并通过经济渗透、热点问题介入拓展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需要加强对世界大国的地缘战略的研究,并在自身地缘战略运筹上处理好陆海战略方向,巩固周边地区,并通过地缘经济增强世界影响。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门洪华  
国家主义、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之间存在着战略性张力,而地区主义扮演着联结国家主义与全球主义的桥梁作用。三者相辅相成,构成谋划中国大战略的基本因素。如何将国家主义和全球主义这一对矛盾统一到地区主义思考上来,成为当前中国战略谋划必须审慎思考的重大议题,也隐然成为中国崛起的基础性条件之一。我们要强调国家主义在中国大战略谋划中的基础地位和全球主义的宏观视野,但更突出地区主义在中国大战略谋划的核心价值。中国应确立明晰的大战略框架,其中包含以富民强国为目标的国家主义战略,以创设、主导国际制度为目标的地区主义战略和以参与、分享为目标的全球主义战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洪菊花  骆华松  
着力于地缘政治学与地缘经济学学科之争、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内涵之争。地缘经济学既不从属于也不会取代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对客观世界在时代特征、国际关系、国家利益、国家安全、领土等关键要素上存在不同见解,国家联盟、争夺领域、争夺地域、博弈手段在地缘政治时期和地缘经济时期亦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殊途同归并有着深刻的互动作用。中国的现实是经济大国正在崛起、区域合作如火如荼地发展,但面临严峻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国地缘战略应以地缘经济为重心,地缘政治为根本。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俞正樑  
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大变革、大调整在全球化条件下发生、深化,推动了世界的转型。世界转型涵盖文明的转型、世界生产力的转型以及国际关系体系的转型。这一历史进程指向全球整合,其核心是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问题。这种因全球化而出现的历史大趋势,给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了最大战略空间。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在本质上和方向上与历史大趋势完全一致,形成了最大的优势和资源。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俊义  
一、问题的提出利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军事问题时,一般都是十分复杂的系统。笔者已遇到的系统可分如下两类: 1、武器作战效率系统分析可归结为如下系统的控制问题: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叶仁根  张敏荣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何志强  祝桂峰  
去年5月,广东省政府宣布,将在未来五年内投入500亿元,对省内产业和劳动力实施"双转移"战略,推进广东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一时间,争论不断。其中,不仅牵涉到就业问题、企业自主权问题、政府信用问题,亦与土地息息相关。同时,随着金融危机的扩大与加深,"双转移"似乎又增加了不确定性。广东的这个大战略,到底在土地上如何体现,请看——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郎鹏飞  
小城镇属于城市之末,农村之首,是城乡过渡体的主体和代表,是沟通城乡区域经济的桥梁和枢纽,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型城镇化体系下,发展小城镇具有大战略意义,既是重构城市体系、优化我国城市化空间战略布局的关键抓手,也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引导农民就地城镇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当前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董秀成  皮光林  
随着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博弈的加剧,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分析了世界主要国际政治矛盾的演变历程,分别从中东、中亚—俄罗斯、亚太、非洲以及拉美等地区阐述了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博弈现状和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战略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垠  唐剑  
地缘经济战略是指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从维护和拓展地缘经济空间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政治乃至军事手段和资源,应对核心挑战与威胁,以保障和实现国家利益的总体构想。从战略学理论的角度明确中国南海地缘经济战略的实施层面是理解当前南海政策贵在谋势而非谋得某些短期利益的关键所在:中国南海地缘经济战略是中国国家战略体系中的一环,其主要功能在于使用一切国家资源,通过分配任务和协调行动来妥善解决这一领域中的经济、政治、外交等问题,有时为了服从国家总体战略的需要还必须作出必要的让步并制定放眼长远而又务求实际的战略政策。中国南海地缘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外部性和冲突性特征决定了中国政府必须明确认清中国南海的地缘经济战略空间,明确辨识中国南海的地缘经济、政治乃至军事挑战,继承和创新历来的南海政策,通过以国内立法形式界定中国南海的地缘经济战略空间与行动标线,在"新安全观"框架下以"合作共赢"方式推动解决南海利益争端,加快转变"中国———东盟"的贸易和金融合作模式,创新"搁置争议"战略的具体手段以及大力实施海权以配合中国南海地缘经济战略的施行等政策来经略南海并作出超前而积极的战略决断。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赵银亮  
影响东亚合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地区内及区域外国家的不同地缘战略诉求是决定该地区经济合作道路和前景的重要因素。不同战略力量的演化和地区战略的矛盾与冲突影响了地区经济合作的深度和未来走向。探索并构建适合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是摆在东亚各国面前的严峻课题。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姜鹏  
国际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利益交互系统,在系统中存在着众多战略层面的施动—反馈模式。地缘政治大国的安全战略选择决定了它与体系其他主要成员间的互动方式,互动方式决定了其可能面临的结构性压力,并最终影响到大国崛起的兴衰成败。通过本项研究可以发现:海陆复合型崛起大国的战略模式可以分为"区域陆权"战略、"全球海权"战略和"区域/全球海陆并举"战略。如果崛起大国尚未形成稳固的陆基周边环境,那么追求"区域陆权"战略是最优选择;如果拥有稳固陆基周边环境,那么追求"全球海权"战略是最优选择。而"海陆并举"战略因"同色竞争"原理,既可能同周边国家陷入"区域陆权"优势的安全困境,也可能同"全球海权"国家陷入争霸战争。因此,"海陆并举"战略往往容易造就一个反对自身崛起的海陆权力联姻。此外,追求单一的"差色互补"原理容易实现海陆功能分异背景下的战略结盟,进而影响大国崛起战略的操作实施。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孙相东  
在战略决策思想史中,从"战略"概念到"大战略"概念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它极大拓展了战略决策思维的对象、空间、视野和方法。大战略的实质内涵必须根据民族国家同外部世界间关系的角度来把握。大战略体现的是,处于国际无政府状态中的国家综合运用各种力量以实现国家利益和目标的规划,是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立场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战略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