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91)
2023(7060)
2022(6218)
2021(5812)
2020(4947)
2019(11757)
2018(11664)
2017(22392)
2016(12256)
2015(13889)
2014(13708)
2013(13329)
2012(12195)
2011(11228)
2010(11601)
2009(10560)
2008(10368)
2007(9087)
2006(8089)
2005(7252)
作者
(37684)
(31112)
(30853)
(29640)
(20229)
(14965)
(14125)
(12247)
(12091)
(11202)
(10780)
(10591)
(10160)
(10091)
(9962)
(9728)
(9418)
(9161)
(9144)
(8969)
(7754)
(7726)
(7667)
(7427)
(7054)
(6944)
(6873)
(6735)
(6424)
(6194)
学科
(53887)
经济(53828)
管理(29051)
(25947)
方法(25172)
数学(22730)
数学方法(22172)
(20544)
企业(20544)
中国(16988)
地方(13284)
(12947)
(11256)
业经(9173)
理论(9169)
(8787)
(8451)
贸易(8445)
(8068)
环境(7627)
农业(7548)
城市(7547)
(7439)
(7141)
金融(7140)
(7091)
(6505)
(6206)
银行(6174)
地方经济(6060)
机构
大学(176616)
学院(172929)
(67312)
研究(65829)
经济(65592)
管理(63662)
理学(54966)
理学院(54141)
管理学(52620)
管理学院(52321)
中国(46670)
科学(43797)
(42460)
(34998)
研究所(32091)
(32053)
业大(28910)
中心(28808)
(28059)
北京(27541)
农业(25754)
(25297)
(24907)
师范(24553)
(24332)
财经(22646)
(20672)
经济学(20443)
师范大学(20357)
(20289)
基金
项目(121809)
科学(95420)
基金(88995)
研究(81082)
(80466)
国家(79926)
科学基金(67928)
社会(50743)
社会科(48128)
社会科学(48114)
自然(47680)
基金项目(46816)
自然科(46633)
自然科学(46619)
(46055)
自然科学基金(45731)
(41338)
资助(38279)
教育(37724)
编号(30739)
重点(28279)
(26143)
(25896)
计划(24643)
(24494)
成果(24379)
科研(23573)
创新(23097)
课题(23056)
大学(21765)
期刊
(71646)
经济(71646)
研究(53397)
中国(34796)
学报(31720)
科学(29941)
(27376)
管理(23891)
大学(23564)
学学(22073)
(19619)
农业(18994)
教育(18765)
技术(15341)
(12603)
金融(12603)
经济研究(12407)
(11218)
统计(11037)
问题(10693)
财经(10663)
业经(10125)
(9735)
(9284)
资源(9069)
(9028)
决策(8891)
城市(8747)
业大(8668)
(8352)
共检索到2579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吴雪明  
我们设想上海到2020年建成世界城市,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世界城市的能级和水平。据此选取伦敦、巴黎、纽约和东京的数据,进行城市空间分布结构、人口布局结构和就业布局结构比较研究,进而对上海城市空间和人口的理想结构进行模拟预测。主要的模拟结果是:按上海市辖6340平方公里,上海居住人口的理想规模最高值为1370万,就业人口的理想规模最高值为1090万。根据世界城市服务能级的要求,未来上海的CBD就业人口还需进一步集聚,CBD乃至整个城区的居住人口则需要导出。上海城区与郊区600:6000的空间结构基本合理,理想居住人口比例为55:45。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陆军  汪文姝  宋吉涛  
通过对纽约、东京和伦敦三个世界城市人口规模的现状、特征及其增长变动情况进行归纳和数据分析,概括了世界城市人口规模的发展演化机理和一般性规律。研究显示,不同世界城市的人口增长变动规律具有近似性;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增长方式、技术经济条件以及全球政治经济背景等,是影响世界城市人口规模演变的核心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婷麟  孙斌栋  
全球城市是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新趋势,然而在以金融业发端的全球经济危机中,早已完成服务转型的全球城市受冲击却最为显著。为了给我国正在崛起的全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经验,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比较纽约、伦敦、东京三大全球城市以及上海制造业企业不同环节的空间布局。三大全球城市虽然以服务业为主,但并未完全放弃制造业,只是在门类上向都市型工业转型;纽约和伦敦主要保留制造业企业的服务环节,而东京拥有部分制造环节;不同价值环节的部门在空间布局上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即总部、信息部门等位于城市中心,而制造环节向边缘地带甚至其他城市转移。我国崛起中的全球城市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制造业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在门...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瑞  伍琴  
当代各国首都的经济结构一般都具有八个组成要素:服务、总部、知识、绿色、园区、临轨、临空和临港。首都经济总是先经历极化效应,然后再转向扩散效应,最终在一定区域内形成首都圈经济。本文通过可比和可获得数据的收集整理,比较了北京与伦敦、巴黎、首尔和东京四个国际性首都圈,在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园区经济、临轨经济、临空经济和临港经济等八个方面的发展变化。运用极差阈值法综合比较后发现:北京作为首都经济单体,发展具有一定实力,排名居中;但若把京津冀作为首都经济圈与之比较,则发展排名最后。目前严峻的现实是:单靠北京自身力量已经难以化解大城市病,只有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即建立全域性的首都...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周欣  王选华  
本文在分析国际化人才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国际化人才的量化指标体系,在北京、纽约、伦敦和东京之间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北京地区国际化人才开发的基本路径。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雷强  苏立峰  倪权生  
基于金融产业集群的视角,从银行业的机构数量、经营绩效和国际化程度三方面,分析1980年到2006年间伦敦、纽约和东京金融中心银行业市场的演进状况,借鉴三个金融中心银行业的集群发展模式,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初步设想。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亚琴  王 丹  
本文通过对纽约、伦敦、东京三个国际大都市中央商务区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认为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内在增长引擎源于主导产业的发育和成长,而国际大都市经济结构的转型是主导产业崛起的前提;有效的空间载体和重要的政策平台,是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对中央商务区的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能积极引导现代服务业集群快速成长;专业人才集聚和强劲的面向全球市场的现代服务业需求,是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的重要依托和支撑。同时,本文也指出,由于城市定位和发展模式的不同,三个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形成的途径与机制也是不均相同的,发展类型和结构特征也是有差异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肖亦卓  
以东京和巴黎为例 ,分析了其在国际化进程中采取的空间扩展模式。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郭岚  农卫东  张祥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出现了集群化的发展趋势,并在全球重要的节点城市表现得十分明显。本文以伦敦和纽约两个国际大都市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研究了国际大都市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的演化过程、特征和发展趋势,分析了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同时,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还提出了促进中国国际大都市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策略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田华泉  张祥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出现了集群化的发展趋势,并在全球重要的接点城市表现得十分明显。本文以伦敦和纽约两个国际大都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研究了国际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的演化过程、特征和发展趋势,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同时,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还提出了促进中国国际大都市(如上海、北京等)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策略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向俊波  谢惠芳  
比较了伦敦、巴黎、北京新城建设的时空背景和发展过程,分析了北京建设走廊城市需要具备的一些条件,认为北京的新城建设是一个需要克服很多不利条件的过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罗吉  王亚华  赵础昊  
城市联通的动力机制既包括市场需求的自发机制,也包括政府主导的规划设计机制,是两者互动与博弈的结果。以巴黎-伦敦双城记为例,对城市之间的联通动力机制进行定量测算,发现联通动力存在双重非对称性:一方面,巴黎对于伦敦的联通动力要高于伦敦对于巴黎;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联通动力要高于政府规划,其中贡献最大的是跨国咨询公司办事处数、航空旅行联通度、外交关系联通度、公共交通频率等。不同城市的政府规划与市场需求在差异化的目标取向中需要寻求平衡,驱动城市联通不断优化。城市联通中的政府规划设计应顺应市场客观规律,发展公共运输为导向的集约城市联通模式,识别多中心化的城市网络,提高城市交界处的土地利用效率,探索适度"打破"行政边界以提高城市联通水平与便利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焦利民  龚晨  许刚  董婷  张博恩  李泽慧  
大都市区化是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研究大都市区域城市扩张进程对理解其未来增长趋势、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都市区土地扩张及区域间的对比分析,以及都市区发育过程中城市扩张的一般化空间模式还未被深入理解。论文选取东京、纽约和上海3个大都市区,获取1990—2015年间3期Landsat影像数据,使用梯度和格网分析法,采用城市土地密度函数和城市扩张指数,从建设用地数量变化及其时空分布、城市形态变化等方面,多角度对比分析各城市不同阶段建设用地增长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①大都市区边界仍在不断扩展,建设用地在研究期内持续增长;20多年间东京、纽约和上海的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长了63%、53%和233%;上海一直处于高强度扩张状态,而纽约的城市扩张在后期几近停滞。②大都市区建设用地密度从中心向外呈圈层递减式分布,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半径的增长最明显;城市形态均趋向于紧凑。③新增建设用地时空异质性明显。东京的远郊新城不断建设,纽约一些尚有发展潜力的区域次中心仍在扩张但速率逐渐放缓,上海的核心区外围增长剧烈并逐渐向远城区推进。④大都市区域扩张先后经历高速期—缓慢期—停滞期,扩张进程表现为核心区膨胀—次中心及新城建设—逐步形成稳定的多中心结构。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何理  董笑蕊  韩雯  李昕昕  
本文在路径依赖理论框架下,分析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和关键事件对国际金融中心变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梳理、分析和总结了伦敦和纽约金融中心演进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后续效应和经验启示。基于上述案例研究,结合北京经济金融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北京金融中心建设能够运用的关键事件及其路径选择。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宏  
石油期货价格波动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研究了上海、纽约和伦敦石油期货价格波动性,它们都具有尖峰厚尾、成熟效应、波动聚焦性的特征。研究表明:上海燃料油期货市场的有效性明显低于纽约和伦敦,其深层原因是我国期货市场没有开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