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35)
- 2023(13615)
- 2022(11142)
- 2021(10335)
- 2020(8784)
- 2019(19501)
- 2018(19424)
- 2017(36338)
- 2016(19811)
- 2015(22593)
- 2014(22718)
- 2013(22231)
- 2012(20757)
- 2011(18708)
- 2010(18906)
- 2009(18311)
- 2008(18549)
- 2007(17019)
- 2006(15231)
- 2005(14256)
- 学科
- 济(86555)
- 经济(86407)
- 业(84009)
- 企(76419)
- 企业(76419)
- 管理(76210)
- 方法(35064)
- 财(30441)
- 业经(28610)
- 农(28003)
- 数学(26404)
- 数学方法(26133)
- 中国(24880)
- 制(23398)
- 务(21367)
- 财务(21327)
- 财务管理(21298)
- 企业财务(20157)
- 农业(19166)
- 体(18366)
- 技术(17719)
- 贸(17110)
- 贸易(17099)
- 易(16717)
- 策(16373)
- 理论(16279)
- 划(16088)
- 和(15923)
- 银(14884)
- 银行(14855)
- 机构
- 学院(294822)
- 大学(293021)
- 济(128544)
- 经济(126139)
- 管理(112777)
- 研究(101202)
- 理学(95596)
- 理学院(94623)
- 管理学(93302)
- 管理学院(92744)
- 中国(82412)
- 财(63612)
- 京(63104)
- 科学(57828)
- 所(51316)
- 农(50230)
- 财经(49230)
- 江(46084)
- 研究所(45752)
- 中心(45492)
- 经(44720)
- 业大(40454)
- 北京(40154)
- 经济学(39748)
- 农业(39445)
- 院(36404)
- 财经大学(36154)
- 经济学院(35653)
- 州(35607)
- 范(34979)
- 基金
- 项目(184666)
- 科学(146856)
- 研究(137943)
- 基金(136079)
- 家(117928)
- 国家(116868)
- 科学基金(100808)
- 社会(90316)
- 社会科(85552)
- 社会科学(85534)
- 基金项目(70531)
- 省(70349)
- 自然(62799)
- 教育(62568)
- 自然科(61385)
- 自然科学(61363)
- 自然科学基金(60360)
- 划(58586)
- 资助(55917)
- 编号(54285)
- 成果(45473)
- 部(42410)
- 重点(41280)
- 创(40805)
- 业(39586)
- 制(39424)
- 发(39296)
- 国家社会(38287)
- 课题(38164)
- 创新(37395)
- 期刊
- 济(152503)
- 经济(152503)
- 研究(92959)
- 中国(64781)
- 财(54029)
- 农(48838)
- 管理(48730)
- 学报(43814)
- 科学(42118)
- 大学(34554)
- 农业(33391)
- 学学(32609)
- 教育(30445)
- 融(30163)
- 金融(30163)
- 技术(26637)
- 财经(26205)
- 业经(24739)
- 经济研究(24242)
- 经(22770)
- 业(19966)
- 问题(19604)
- 贸(17940)
- 世界(17717)
- 技术经济(16306)
- 国际(16240)
- 现代(14280)
- 财会(14118)
- 版(14112)
- 会计(13450)
共检索到4658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金碚
中国经济以非常快的速度融入世界经济 ,特别是中国制造业正在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 ,中国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中国工业高速增长同中国经济的快速对外开放和日益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进入 2 1世纪 ,随着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中国各工业部门的产业链继续延伸 ,产业融合进程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的融合进程明显加快 ,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从而为中国走向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奠定了基础。由于外国企业的大量进入 ,在中国市场上形成了中中、中外、外外之间的立体交叉竞争。即中国企业同中国企业的竞争、中国企业同外国企业的竞争、外国企业同外国企业的竞争 ...
关键词:
国际分工 工业化 竞争力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汤海燕 沈玉良
世界制造业以生产者推动和购买者推动两种方式形成产业分工体系,上海制造业正在融入到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之中,但上海处于制造业的"底部密集竞争"状态,要走出这一发展模式,必须要形成原创产业能力,并在制造业研发、供应链服务体系方面构筑综合竞争优势。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宾建成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动向,认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或"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呼声与日俱增,保持中国制造业持续增长可能对中长期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演变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探讨了新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制造"的地位及未来发展方向与对策。文章认为,就目前的产业发展状况来看,中国的制造业主要处于产业价值链中附加值较低的下游生产部分,只能算是"世界加工厂"。"世界工厂"仍然只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而"世界代工厂"则是我国短期内合理的选择。欧美国家当前主张制造业回归,我们更应充分发挥我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借鉴欧美发展制造业的历史经验,促进我国制造业实现新的发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崔日明 邹康乾
基于TiVA数据库中2005-2015年我国14个制造行业数据,采用Koopman等提出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相关指标,实证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升制造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占比能够显著提高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及参与度;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前向联系影响更大,即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上游延伸;生产性服务业对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价值链地位以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价值链参与度的影响作用相较于其他产业而言更强,其他结果与整体回归一致;稳定性检验的结果进一步证实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推动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演进这一结论。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全球价值链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范章
中国在新世纪的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将扮演什么角色,是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认为,要认清当今时代给予中国什么样的历史机遇并且我国在新世纪初期应该并且能够履行的历史责任。不论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看,还是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看,中国在新世纪最初的20年内定将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发展成为制造业强国,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关键词:
中国 世界经济 分工体系 新型工业化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梁碧波
在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中,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着该国在其中的基本位置。在其他一些变量的共同作用下,一国在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也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动。本文基于参与模式、参与程度以及增值率三个维度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目前仍处于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低端位置,但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的领域不断扩展、承担的国际分工份额不断增加、参与国际分工的精细程度不断深化、加工增值率不断提高,这意味着中国正从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低端位置向两个高端位置方向迈进;但要占据或掌控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中国需要依靠自有品牌及行业技术优势。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周大鹏 肖建军
在制造业转型离不开创新体系的构建,本文将创新体系分解成三个层面,即产品价值链层面、知识价值链层面和金融服务体系层面,其中金融服务体系创建是制造业转型过程中最为高级的层面。文章以制造业转型为背景,以创新体系建设为线索,在论述产品价值链构建、知识价值链的基础上,引入了制造业转型中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的问题,分析了间接金融在制造业转型中存在的不足,倡议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金华
制造业是一国国民经济的依托,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现阶段,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制造品牌,缺少国际顶级制造企业。在世界产业大转移、全球产业价值出现新动向的大背景下,应以主体功能区与具有发展和竞争潜质的企业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动力,以若干装备制造行业为支撑,构筑起中国的现代制造业体系,进而跻身于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
关键词:
制造业 现代制造业体系 主体功能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涛 赵晶 姜伟
基于WTO和OECD联合发布的附加值贸易数据,测算分析1995—2011年期间中国制造业整体及各部门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和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结果显示: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变化,而2005—2011年呈现出倒L型的发展形态;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GVC参与程度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但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地位。中国制造产业内技术水平不同的各部门在不同的全球价值链驱动模式下呈现一种"错配"状态,即技术水平越高的制造业部门具有较高的全球参与度,但在全球价值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唐海燕 张会清
本文通过贸易数据的深入分析,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中国在新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竞争力和地位进行评判。研究发现,中国在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专业化层次较低,主要扮演"加工车间"的角色,尽管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品发展迅猛,但竞争力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从中获取的分工利益极为有限,总体而言,目前处于新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位置。但纵向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的阶段性目标,比较优势逐渐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延伸,国际分工地位也有了明显改善。
关键词:
中国 产品内分工 价值链 竞争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郭炳南 陈玲
文章通过分析东亚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了中国在东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认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比较优势的转化及提高吸收能力可以促使中国在东亚国际垂直化分工体系中获得更多的分工利益。
关键词: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 东亚 政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周绍东
在以产品内分工为主要特征的新国际分工体系中,寻求合理的产业链治理模式是本土企业和理论界孜孜以求的目标。以产品技术结构演变作为分析基点,本文探讨本土企业产业链治理模式的选择问题,对产品建构特征影响产业链治理模式的内在机制进行概括,并提出在产品市场需求不稳定背景下构建"柔性"产业链治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链治理模式 产品建构 柔性治理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咏华
本文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考察垂直专业化出口对中国产业附加值的贡献,从增加值的角度分析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中的地位。通过对不同技术类别制造业的分析,发现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中,低技术、中低技术制造业占有主导地位,中高技术制造业经历了从缺乏地位到占据主导地位的转变,高技术制造业仍处于附属地位。
关键词: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 垂直专业化 增加值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福垣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在世界经济比重的增加,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呼声在国内国外日益强烈,国内各地也纷纷提出要成为制造业基地。如何积极而又理智地应对国际制造业区域结构的变化,需要我们认真回顾和研究世界制造业中心崛起、演变、替代、升级的历史,展望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未来走势,明确我国各个地区在国内外市场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科学地解决现代制造业基地在我国的定位问题。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捷
60年代后期以来,东亚地区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富活力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不仅始终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和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而且这种增长速度上的差距呈现日益扩大之势。据世界银行统计,1965—197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东亚地区为8.1%,世界平均为5%;1973—1980年,东亚为6.6%,世界平均为3.3%;1980—1989年,东亚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