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92)
2023(14050)
2022(11616)
2021(10411)
2020(8603)
2019(19243)
2018(19054)
2017(36659)
2016(19608)
2015(21801)
2014(21915)
2013(21825)
2012(20360)
2011(18361)
2010(18806)
2009(17837)
2008(18125)
2007(16621)
2006(15236)
2005(14432)
作者
(56351)
(47230)
(47157)
(44459)
(30238)
(22301)
(21285)
(18146)
(17777)
(17025)
(16233)
(15607)
(15406)
(15227)
(14906)
(14375)
(13946)
(13640)
(13600)
(13389)
(11935)
(11633)
(11407)
(10962)
(10675)
(10640)
(10638)
(10396)
(9453)
(9281)
学科
(96307)
经济(96173)
(88424)
(79025)
企业(79025)
管理(75687)
业经(32891)
方法(32246)
(30725)
(30455)
中国(26897)
地方(24477)
数学(23340)
(23321)
数学方法(23171)
农业(22246)
(21693)
财务(21664)
财务管理(21631)
企业财务(20563)
技术(20275)
(17107)
(16926)
(16182)
(16102)
银行(16081)
(15905)
金融(15901)
理论(15849)
(15814)
机构
学院(291780)
大学(285248)
(129425)
经济(126992)
管理(115672)
研究(98374)
理学(97606)
理学院(96627)
管理学(95597)
管理学院(95027)
中国(78737)
(63686)
(60686)
科学(54461)
(48960)
财经(48588)
(47663)
(45991)
中心(44370)
(43761)
研究所(43223)
经济学(39099)
北京(38685)
业大(37939)
(37269)
(35560)
财经大学(35438)
(35395)
农业(35343)
师范(35250)
基金
项目(180561)
科学(145142)
研究(138473)
基金(131097)
(111196)
国家(110121)
科学基金(96918)
社会(91561)
社会科(86931)
社会科学(86915)
(72767)
基金项目(69010)
教育(61448)
自然(58846)
(58560)
自然科(57439)
自然科学(57427)
自然科学基金(56478)
编号(55543)
资助(52168)
成果(45136)
(44468)
(41483)
重点(40328)
(39870)
(39728)
课题(39124)
(38886)
国家社会(37842)
创新(37837)
期刊
(161056)
经济(161056)
研究(93416)
中国(64992)
(53157)
管理(51020)
(45608)
科学(37903)
学报(35852)
(32882)
金融(32882)
农业(30973)
教育(29449)
大学(29211)
业经(28917)
技术(27605)
学学(27597)
财经(25301)
经济研究(24508)
(21965)
问题(20829)
(18139)
技术经济(16994)
世界(15925)
(15660)
现代(15571)
商业(15078)
经济管理(14329)
国际(14082)
财会(14026)
共检索到4678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为付  张二震  
在世界产业资本向我国大幅转移和集中的态势下,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引起世人的关注,也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国际分工方式已发生根本的变化,“世界制造中心”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在以要素分工为主特征的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已具备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条件。文章还认为将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建成世界产品生产重要基地,是中国建成“世界制造中心”的必然选择。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树华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内容。运用产业梯度系数对长三角四省市产业梯度系数进行测度,据此分析长三角区域内制造业转移的行业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引导、园区配套、技术支撑等角度提出推动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路径与对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马军  吴梦宸  鲍宗客  
文章沿着"产业专业化—产业集聚—产业转移"这样的思路对长三角区域内制造业空间转移展开研究。首先,对产业长三角制造业同构悖论重新进行测度;然后,对用时间序列对制造业产业集聚进行分析;最后产业在两省一市的空间转移进行分析,得出一些结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录敬  陈晓明  
本文采用行业平均集中率指标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分析长三角制造业平均集中率和空间集中度,然后以制造业二位数分类行业集中分析两省(浙江、江苏)一市(上海)产业转移情况,研究发现,在产业转移方面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生了明显的空间调整和转移,上海通过转移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吸收资本密集型、港口型、都市信息型等少数产业,降低了其在区域内总制造业的份额;浙江稳步吸收上海与江苏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而增加了制造业份额;江苏通过吸收和释放制造业基本保持平稳和缓慢略微的增长。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健旋  
珠三角制造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简单加工制造,现在制造业产业主要集聚在纺织、家电和电子产业;长三角制造业发展加速于20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高于珠三角,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长三角发展势头明显好于珠三角,其主要原因是长三角拥有高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现在,无论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都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积极推进“中国制造”尽快转变为“中国创造”,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何奕  童牧  
本文以长江三角洲第二、三类制造业为对象,利用区域内16个城市1984年、1997年和2003年三个时间断面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了区域内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的动态演化和具体的路径选择过程。研究说明第二、三类制造业已经或正在从上海向区域内转移,并在上海、苏州和无锡等地形成了多产业的集聚,前期和相关产业的集聚状况是决定产业集聚分布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慧  崔茜茜  孙克强  
长三角区域经济正处于深刻的发展转型阶段,从传统制造业为主提升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无疑是转型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从长三角区域未来发展要求出发,深入分析先进制造业的涵义、长三角区域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意义、长三角区域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优势和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长三角区域如何打造先进制造业等重要内容。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徐从才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范剑勇  
目前学界几乎一致认为,尽管长三角一体化水平正在增强,但其制造业结构趋同现象仍相当严重。通过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本文认为一体化必然带来制造业的空间转移和地区结构差异性增强。本文以长三角为案例,通过一系列衡量地区专业化水平、行业集中度的指标计算证实了这一理论预期。同时,本文发现浙江与上海参与长三角内部地区分工的程度明显高于江苏。在产业转移方面,本文还发现短短4年内该地区制造业发生了激烈的空间调整,上海通过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专业化于资本技术密集型、港口型、都市信息型等极少数产业,降低了其在该区域内的总制造业份额,浙江正稳步吸收上海与江苏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而增加了其制造业份额,江苏通过吸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志新   蒋欢跃   李成  
基于2011—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及多重路径的综合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不仅能显著赋能本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还对邻近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空间溢出效应占比为79.4%;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积累,且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呈协同效应,消费能力路径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均呈背离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建胜  
基于两阶段价值链视角,将产学研知识流动分为知识研发和知识转化2个过程,探究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知识流动效率对先进制造业的影响机制,并分析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07—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知识流动效率整体呈现块状集聚特征,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各城市间知识研发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的绝对差异分别表现出增大和减小趋势,而先进制造业的绝对差异逐渐减小。(2)知识流动效率对先进制造业的影响显著为正向,且知识转化效率对先进制造业的促进程度大于知识研发效率。(3)知识流动效率可以通过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和技术扩散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但这种作用机制存在差异。(4)知识研发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本地区及邻近地区先进制造业均产生促进作用。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宗刚  肖晓昀  
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基于长三角地区2004~2013年制造业和物流业的数据,分别测算了整体制造业以及要素禀赋差异下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关联度,得出以下结论:(1)制造业发展规模是物流业发展的胁迫因素,居民购买力水平、电信化以及信息化程度是制造业发展限制因素。(2)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重要影响因素,物流业从业人员是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关键影响因素,公路货物周转量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制约因素。(3)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货运量与制造业规模关联度普遍较大,但货物周转量与多种制造业因素关联度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薛曜祖   王晨  
文章使用2011-2020年我国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水平(RSD),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制造业出口升级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进一步,从要素空间配置角度出发,拓展分析了资本要素及人力要素的空间配置对制造业出口升级与长三角RSD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样本期内,长三角地区RSD呈增长趋势。②Moran′s I检验结果表明,RSD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③空间面板滞后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制造业出口升级显著促进了区域协同发展水平提升,并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有利于促进周边区域协同发展水平提升。④从要素空间配置视角出发,优化资本要素及人力要素的空间配置对制造业出口升级驱动长三角RSD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文章结论对于当前深入推行制造强国战略赋能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启示。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江静  刘志彪  
本文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作为高级要素投入的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内在机理。基于2000-2007年长三角地区细分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长三角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江苏、上海和浙江三地区影响程度不同。作为长三角的中心,上海的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不仅仅为了本地区服务,其服务范围更多地扩散到周边地区,从而加速了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中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永明  张明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为江苏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注入了强劲动力和活力。通过对一市三省的比较研究与数据分析发现,江苏制造业地位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大,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创新成果等方面居长三角地区领先地位,数字经济整体水平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因此,江苏要充分集成制造业优势,加强与沪、浙、皖战略协同,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助推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