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56)
2023(6814)
2022(5674)
2021(5268)
2020(4339)
2019(9893)
2018(9942)
2017(19238)
2016(10466)
2015(11264)
2014(11320)
2013(10547)
2012(9648)
2011(8762)
2010(8719)
2009(7880)
2008(7752)
2007(6961)
2006(6079)
2005(5473)
作者
(30417)
(25475)
(24939)
(23965)
(16148)
(12092)
(11511)
(9865)
(9608)
(9030)
(8652)
(8527)
(8300)
(7975)
(7894)
(7841)
(7511)
(7443)
(7428)
(7140)
(6304)
(6261)
(6100)
(5845)
(5669)
(5652)
(5485)
(5433)
(5224)
(5221)
学科
(37831)
经济(37772)
管理(26461)
(22785)
(18324)
企业(18324)
中国(14330)
方法(13665)
数学(11501)
数学方法(11348)
(10079)
(9247)
(8892)
业经(8727)
地方(8717)
(8643)
理论(7864)
(7548)
银行(7524)
(7371)
(7265)
(7247)
金融(7240)
(7183)
贸易(7182)
(6981)
城市(6525)
技术(5782)
农业(5489)
(5342)
机构
大学(140297)
学院(139966)
研究(51708)
(51588)
经济(50111)
管理(50095)
理学(42768)
理学院(42147)
管理学(41254)
管理学院(40961)
中国(37084)
科学(33949)
(31169)
(26708)
(26657)
(24587)
研究所(24538)
中心(23370)
业大(22504)
(21619)
农业(21274)
(19894)
师范(19615)
财经(19563)
(19370)
北京(19263)
(17870)
(17510)
技术(16821)
(15895)
基金
项目(98337)
科学(77286)
基金(71476)
研究(68352)
(64487)
国家(64000)
科学基金(54369)
社会(43435)
社会科(41062)
社会科学(41052)
(38481)
基金项目(37892)
自然(36391)
自然科(35654)
自然科学(35639)
自然科学基金(35008)
(33238)
教育(31368)
资助(28602)
编号(26735)
重点(22329)
成果(21949)
(20822)
(20720)
(20375)
课题(19501)
计划(19210)
创新(19091)
科研(18666)
国家社会(18430)
期刊
(56987)
经济(56987)
研究(41191)
中国(29983)
学报(27074)
(23834)
科学(23128)
大学(19579)
(18791)
学学(18478)
管理(18237)
教育(17390)
农业(15936)
(12309)
金融(12309)
技术(11153)
经济研究(9799)
财经(9546)
业经(9527)
问题(8750)
(8579)
(8314)
(7553)
图书(7511)
城市(7156)
业大(7138)
科技(7131)
(7118)
现代(6399)
商业(6163)
共检索到2092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中伟  贺军亮  金凤君  
根据2008年全球互联网地图,利用网络分析方法,计算了城市节点的整体可达性和最短距离可达性,并结合总带宽和连线数据,对世界互联网城市进行了等级划分。研究表明:影响世界互联网城市节点整体可达性和最短距离可达性的关键因素略有不同;世界互联网城市等级体系是建立在原世界城市体系上的一种新等级,其受节点网络功能、世界金融中心地位、国际航空交通运量,以及GDP和综合竞争力等因素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智成  张丽君  秦耀辰  谢志祥  荣培君  李阳  
通过构造爬虫,利用基于ArcGIS开发的交通线路与时耗工具,以加权最优时间路径模型测度开封市高峰期与非高峰期居住用地尺度的自驾就医可达性空间变化特征,并结合房价空间大数据从城市扩张等视角探讨其驱动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开封市就医可达性等级频率分布中,医院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异特征;(2)高峰期"中等"可达性水平的基础性医院数量相比非高峰有好转趋势;(3)各就医可达性水平在空间上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和空间集聚性,新老城区差异明显,大体呈现出由老城区向外围衰减的特征;(4)可达性水平在高峰期的变化波动均为其它可达性等级在不同程度上的转变结果,高峰期出行对老城区边界范围就医可达性影响最为显著。分析发现城市建成区的快速扩张和城市规划建设重点发展方向的双重作用致使开封市新城区与原有的医院在空间布局上产生错位,直接掣肘着新城区居住用地自驾就医可达性的提升。此外,开封市自驾就医可达性的空间格局是在交通现状、历史延续、就医偏好和市场经济等多重因素下共同作用形成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波  甄峰  
利用百度指数中的地区分布模块,统计各地级以上城市的网络用户搜索关注的前10位城市。城市排名越靠前以及在前10位中出现频次越高,则可视为被其他城市搜索关注的程度更高,在互联网下的城市等级越高。基于此,通过对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网络用户搜索关注的前10位城市的分析,发现:1互联网下城市的网络被搜索关注程度差距明显,存在等级差异;2互联网下的城市等级体系空间布局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以及区域板块差异;3经济、地理因素影响着网络用户在互联网上对城市的搜索关注,网络用户倾向于搜索关注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城市与地理空间距离更近的城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浩飞龙  王士君  谢栋灿  于婷婷  冯章献  
以高德互联网地图的导航服务功能为基础,利用基于Arc GIS开发的"时空圈"测度工具,从步行交通、公共交通及小汽车交通三个方面,综合测度与评价长春市各商业中心的时空可达性,并分析其交通拥挤度与公共交通优先度特征。结果表明:①基于网络地图服务的可达性测度,相比于传统可达性测度评价方法,更为精确、便捷,可基于多种交通方式表达,且时态特征鲜明;②各商业中心可达性表现出"中心—边缘"的差异化特征,中心区商业中心公共交通可达性较好,而边缘区小汽车可达性较优;③可达范围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步行可达范围的拓展受路网密度、铁路线阻隔影响明显,公共交通沿轻轨线、公交线的"指状"拓展特征明显,而小汽车交通则表现出沿城市快速路、环路及主要对外交通干道的轴向扩展特征;④高峰时段商业中心的可达范围均显著降低,小汽车交通可达性降低幅度要高于公共交通,道路交通拥挤度与公共交通优先度的测度,进一步说明提高公共交通效能,能有效削减对小汽车交通的依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浩飞龙  王士君  谢栋灿  于婷婷  冯章献  
以高德互联网地图的导航服务功能为基础,利用基于Arc GIS开发的"时空圈"测度工具,从步行交通、公共交通及小汽车交通三个方面,综合测度与评价长春市各商业中心的时空可达性,并分析其交通拥挤度与公共交通优先度特征。结果表明:①基于网络地图服务的可达性测度,相比于传统可达性测度评价方法,更为精确、便捷,可基于多种交通方式表达,且时态特征鲜明;②各商业中心可达性表现出"中心—边缘"的差异化特征,中心区商业中心公共交通可达性较好,而边缘区小汽车可达性较优;③可达范围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步行可达范围的拓展受路网密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钟业喜  郭卫东  毛炜圣  王晓静  冯兴华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闽新轴带高质量发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列车时刻表数据,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可达性方法对闽新轴带铁路网络密度与层级、可达性及一日交流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闽新轴带的网络密度由12.89%增长至29.94%,武汉、西安、南昌的规模分列前三;铁路网络区外联系密度与强度均显著提升,多层级铁路网络结构分别显示出城市群核心区扩张演化及其结构拓展细节,高层级网络结构与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吻合;闽新轴带城市可达性均获得较大提升,区域、省域及城市尺度间可达性提升差异明显;高铁网络的发展对中心城市的一日交流圈范围具有显著影响;最后分析了闽新轴带铁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薛红木  冯长春  张剑锋  
通过大数据技术抓取百度地图中288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之间的最短旅行时间,修正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公式,研究我国城市可达性空间格局及高速公路网路对我国城市可达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非高速公路网络下,可达性格局为以湖北为核心向外圈层递减的"中心—外围"模式;高速公路网络下,转变为以湖北—河南为核心向外圈层递减的"中心—外围"模式,向北方向拉伸显著;高速公路时空压缩效应显著,城市之间总通行时间距离压缩效应达46.76%;高速公路对城市可达性影响显著,可达性变化幅度在空间上多中心(西南省份、新疆、华北、河南)向外围递减的阶梯式格局;高速公路网络下我国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均衡度下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波  
在信息化网络全覆盖的新环境下,物流网络的优化是促进物流产业深化改革的重要途径,同时是推动农业产业经济全面提升的核心动力。在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设过程中,主要是围绕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开展工作,对此农产品物流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持下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在农产品物流网络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问题。基于此,本文根据现阶段我国农村物流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保障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模式有效实施的政策建议,为地方政府规划农村物流发展及完善相关管理政策提供借鉴。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胜利  师宁  李泽萍  周丽  
将"互联网+"技术与物流业融合起来,构建高度互联互通的物流网络体系,才能不断提高现代物流业的智能化、自动化、专业化水平。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互联互通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大数据等技术的物流应用趋势;除此之外,创新性地构建制造业、冷链和电商三大物流网络体系,阐释如何在现代科技发展下加强物流网络体系的互联互通。最后,对推进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的互联互通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小平  许梦幻  赵丰年  张琳  张国罡  
阐述了"互联网+"的概念,对"互联网+研究生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站在生态学的角度,对如何设计"互联网+研究生教育"资源,如何建设研究生教育资源,如何构建互联网环境下的研究生资源建设生态体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互联网+研究生教育"的资源建设框架及大数据环境下研究生教育资源数据评价的架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玲玲  黄正东  江海燕  蔡云楠  
便宜、快速、方便的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与长时间、长距离通勤、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拥堵"并存是目前中国大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城市问题。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失配(职住失衡)被认为是导致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就业可达性方法来测度城市居民的居住与就业(职住)空间关系,并以广州为例,揭示公共交通系统网络下,中低收入人群职住空间关系的特征和差异,以为城市公共住房、公共交通、产业等规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参考。基于广州案例有两个发现:第一,低可达性人数多于高可达性人数。其中,低可达性"蓝领"较"粉领"多,且其主要居住在非中心城区;而居住在中心城区的高可达性"粉领"人数较"蓝领"多。第二,与国外大城市相似,居住在中心城区能给广州中低收入人群带来一定的就业可达性优势。不同点在于,居住在广州非中心城区的高可达性"蓝领"人数多于居住在中心城区的高可达性"蓝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安俞静  刘静玉  李宁  乔墩墩  刘梦丽  
选取城市间最短旅行时间数据和社会经济综合指标,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地统计分析、空间探索性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可达性与经济联系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可达性水平整体呈现"十"字型空间格局,南北向沿线城市的可达性优于东西向;局部空间上,高低值空间集聚分块状特征明显,显著空间关联类型以显著HH区和显著LL区为主。(2)经济联系整体呈现"钻石"型立体网络格局且分层态势明显;局部空间上凸显以郑州、商丘、洛阳等核心区城市为中心的辐射状格局;网络结构呈小团体集聚特征,团体内部联系密切,整体联系相对松散。(3)经济联系强度受到城市规模、城镇化水平、交通、区位及资源流通能力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辉  申玉铭  孟丹  薛晋  
伴随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城市间"时间距离"缩短,引起城市区位和城市关系网络发生变化。研究将GIS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结合起来,利用O-D矩阵和引力场模型,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在公路、铁路、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4种不同交通模式下,可达性的差异性及都市圈城市经济相互作用的外向和内向集中程度等。结果发现:①交通可达性对都市圈内层极化作用高于外层作用,交通按照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顺序大大提高城市间可达性。②交通可达性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提高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和城市间联系度,另一方面拉大城市间差异程度,且北京、天津以辐射功能为主,其它城市以集聚为主。③可达性在1h以内,城市对外影响力较明显,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廊坊(0.25h),在1h以上,城市经济影响力变化较弱,在2h以上影响渐渐消失。④公路、铁路、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4种交通模式中,天津交通区位优越于北京,但在可达性和经济影响力综合作用下,北京外向集中程度(Out Degree)地位明显优越于天津,而内向集中程度(In Degree)天津高于北京。⑤可达性拓展了都市圈内层的空间范围,并引起空间结构由"多中心"结构向连续的"带状"结构演变。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言  宗会明  罗舒畅  易峥  
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化的新常态,而交通网络作为推动区域增长的重要条件,对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显著。基于中国现状陆路交通网络,从交通网络数量、结构、可达性三个方面分析中国五个超大城市群交通网络布局特征及可达性格局。研究表明:①沿海城市群在交通网络密度上显著高于内陆城市群,但外围区域交通建设滞后成为各城市群的通病。同时,过度强化大城市周边交通以及交通走廊建设已经导致成渝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出现交通网络布局的真空地带。②沿海城市群高等级路网比重更高,并已经形成覆盖核心城市和核心区域的交通骨架,内陆城市群普遍以低等级路网为主,核心城市间通行能力不足,交通设施有待改善。③高铁对城市群可达性影响显著,可达性中心往往集中于高铁枢纽和高铁沿线。其中,沿海城市群在内部可达性方面表现优越,但在对外可达性方面,京津冀城市群和内陆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则表现更为突出,传统的交通区位优势依然存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巍  汪明峰  
"互联网+"日益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强动力,其影响已经遍布各个领域,不仅促进了创新和创业,而且带动了旺盛的新消费。面对新经济带来的诸多机遇和挑战,中国城市正在快速转型,并导致城市发展格局的剧烈变动。旨在探讨"互联网+"产业的空间逻辑与专业化特征,解释互联网时代的城市体系变动与趋势。通过结合有关城市体系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基于"互联网+"重点企业的城市区位数据,对中国城市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城市的"互联网+"进程加剧了新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导致少数大城市主导了这一轮产业转型升级,造成城市体系中的空间极化趋势;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应用也提供了城市发展的机会窗口,一些城市借助互联网正在迅速崛起,而当地的产业基础和相关专业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