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919)
- 2023(20245)
- 2022(17541)
- 2021(16242)
- 2020(13652)
- 2019(31176)
- 2018(30837)
- 2017(59115)
- 2016(32260)
- 2015(36340)
- 2014(36324)
- 2013(35504)
- 2012(32880)
- 2011(29870)
- 2010(29997)
- 2009(27669)
- 2008(26715)
- 2007(23572)
- 2006(21064)
- 2005(18583)
- 学科
- 济(140618)
- 经济(140465)
- 管理(91981)
- 业(83675)
- 企(69334)
- 企业(69334)
- 方法(60297)
- 数学(52801)
- 数学方法(52029)
- 农(35197)
- 中国(34872)
- 财(33522)
- 学(30736)
- 地方(29289)
- 业经(28858)
- 贸(26738)
- 贸易(26726)
- 易(25963)
- 制(24468)
- 农业(22933)
- 理论(22591)
- 和(20084)
- 银(19992)
- 环境(19939)
- 银行(19929)
- 融(19801)
- 金融(19793)
- 务(19680)
- 财务(19585)
- 财务管理(19537)
- 机构
- 大学(459184)
- 学院(458125)
- 济(189525)
- 经济(185471)
- 管理(175975)
- 研究(159730)
- 理学(151982)
- 理学院(150263)
- 管理学(147183)
- 管理学院(146396)
- 中国(119416)
- 科学(98721)
- 京(97674)
- 财(86582)
- 所(81047)
- 农(77749)
- 研究所(73775)
- 中心(72340)
- 业大(69236)
- 财经(68799)
- 江(68558)
- 经(62612)
- 北京(61497)
- 农业(61087)
- 范(60364)
- 师范(59698)
- 院(58239)
- 经济学(57926)
- 州(54525)
- 经济学院(51981)
- 基金
- 项目(311101)
- 科学(244248)
- 基金(225695)
- 研究(224028)
- 家(198385)
- 国家(196789)
- 科学基金(168182)
- 社会(141045)
- 社会科(133679)
- 社会科学(133643)
- 省(121228)
- 基金项目(118125)
- 自然(110618)
- 自然科(108083)
- 自然科学(108054)
- 自然科学基金(106102)
- 教育(104127)
- 划(102462)
- 资助(94750)
- 编号(90394)
- 成果(73775)
- 重点(70038)
- 部(68539)
- 发(66236)
- 创(63840)
- 课题(63317)
- 科研(59670)
- 创新(59618)
- 教育部(58644)
- 国家社会(58150)
- 期刊
- 济(209803)
- 经济(209803)
- 研究(137650)
- 中国(87947)
- 学报(75342)
- 农(69788)
- 科学(67946)
- 管理(66007)
- 财(65359)
- 大学(57006)
- 学学(53835)
- 教育(50958)
- 农业(47848)
- 融(41749)
- 金融(41749)
- 技术(41188)
- 经济研究(34963)
- 财经(33937)
- 业经(32612)
- 经(29207)
- 问题(26878)
- 业(24846)
- 统计(23136)
- 贸(23023)
- 技术经济(22905)
- 理论(22168)
- 图书(21909)
- 版(21368)
- 科技(21081)
- 策(20722)
共检索到6857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邵磊 侯志坚 茆训诚
文章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建立两国模型,研究货币政策的国际间溢出问题。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存在,中央银行不能准确预测货币需求的变化,很难对货币供应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导致货币政策传导失效,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模型,研究世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在考虑到世界主要经济体空间相互影响后,一国货币供应量增加的直接效应为负,而溢出效应为正,表明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引起本币贬值和资本流出,进而对本地区的宏观经济造成负向影响,但是对相邻地区会造成正向影响。一国实际利率上升的直接效应为正,对相邻地区的间接效应为负,表明本国实际利率上升会引起本币升值和资本流入,进而促进本地区经济的正向增长,但对相邻地区会造成负向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充分运用价格型货币政策使用的同时,应加强各国货币政策的统筹协调,并增强自身的硬实力,以减少货币政策溢出带来的不利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崔百胜 葛凌清
文章理论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与渠道,并构建全局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中国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对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国、日本、美国和欧盟)在实际GDP、通货膨胀、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方面的溢出效应。理论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存在汇率、信贷、信心、财富和资产组合再平衡等5种传导渠道。实证结果表明,面对中国数量型货币政策正向冲击,3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GDP、货币供应量响应方向保持一致性,但响应程度存在差异,而通货膨胀、短期名义利率在响应方向和程度上均存在异质性;面对中国价格型货币政策正向冲击,3个国家和地区的短期名义利率、实际GDP响应方向保持一致性,但在各期响应程度上存在差异性,而通货膨胀和货币供应量既呈现响应方向的不一致性,又呈现响应程度的差异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闫先东 张炎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在特定条件下综合运用数量型与价格型工具调控已成为许多央行的选择,即使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一些国家也开始注重数量型与价格型工具的配合。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居民、非金融企业、政府等三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对比分析了价格型、数量型等六种组合下的货币政策工具效果。实证结果显示,混合型政策工具优于单一型政策工具,如果更加注重GDP目标,数量型工具为主、价格型工具为辅的调控(QP)效果相对较好;如果更加注重通胀水平,那么价格型工具为主、数量型工具为辅的中长期调控(LPQ)效果较好;如果更加注重就业目标,运用价格型工具为主、数量型工具为辅的短期调控(SPQ)效果较好...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炎炎 丁志国 任浩锋
新发展格局下,货币政策调控是否有效促进企业投资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以2010—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面板VAR模型检验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微观效应,辨别货币政策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传导路径。研究发现,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主要通过影响企业融资约束和调节抵押品价值的变化影响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则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发挥作用,并且影响幅度是价格型工具的3倍。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货币政策传导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信贷歧视的存在使得货币政策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具有延迟性,年轻企业和西部地区企业对货币政策冲击更为敏感。本文研究表明,提高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效率,一定不能忽视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的调控效果差异,科学把握“量价转换”节奏、政策工具协同并重,才能有的放矢地推动企业投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林朝颖 黄志刚 杨广青
采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研究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结果表明: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企业均存在风险传导效应,且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风险传导效应强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高财务杠杆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均强于低杠杆企业,且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风险传导效应的非对称性强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因此央行在选择货币政策工具时应纳入微观企业风险感知及响应的考量,避免企业风险共振而削弱货币政策的理论效力。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雨萱 杨少华
世界各国经济复苏态势的显著差异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明显分化,使得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日益突出。本文梳理了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主要渠道,并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测度了美国、欧元区、英国和日本货币政策对我国的溢出效应,以及我国货币政策对上述经济体的反向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我国对不同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的反应模式存在一定的聚类性;我国货币政策对发达经济体经济、金融运行也有明显的反向溢出效应。
关键词:
货币政策 溢出效应 反向溢出效应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龙 金春雨
近年来,全球经济周期呈现出明显加快的现象,多变的外部环境导致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随着不同时期中央银行的不同经济目标产生差异性,常参数模型无法捕捉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时变效用。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对不同经济目标的三维脉冲响应,进而构建出波动指数来研究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研究结果发现:(1)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更希望促进经济发展,当以降低物价水平和促进公共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时,数量型货币政策更有效;当以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朱培金
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实质上是货币政策效应在国际层面上的一种外在性表现,其溢出效应程度与参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密切相关。本文旨在利用先验信息的贝叶斯技术,结合中美两国1992Q1~2016Q1的数据,通过建立BVAR模型,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中美两个经济大国货币政策效果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一方面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存在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在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存在非对称性特征且溢出效应的汇率渠道的传导较为显著。基于此,鉴于国外政策外部性的应对策略及经验,本文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胡新智
在监管部门大力推动直接融资市场发展、金融创新速度加快的背景下,以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调控目标的难度加大,负面效果愈加明显保证金存款纳入准备金缴存基数,打消了市场对货币政策放松的预期。此次政策调整,应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花秋玲 史永东 邹新琦 邱泽鹏
基于金融加速器机制,本文构建了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体的DSGE模型,尝试分析当发行比例逐渐增大时,数字人民币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动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数字人民币在短期内可以放大产出、消费以及通货膨胀对技术、利率和汇率冲击的反应,长期影响较小。第二,数字人民币发行比例的增加提升了央行的宏观调控力度和监管效率。在技术冲击下,短期内可以降低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需求,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成本下降,经营绩效提升,企业投融资环境得到改善,投资和企业净值增加。第三,数字人民币可以加强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联动机制。随着数字人民币发行比例的增加,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冲击下,短期内汇率和常备借贷便利反应幅度加大;在汇率冲击下,贷款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波动显著,短期联动效应较强。从长期来看,数字人民币的引入较为中性。本文的研究内容不仅证实了我国在数字人民币渐进式推进过程中采用“试点城市”模式的科学性,还为在开放经济体下深入研究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崔百胜 陈良昊 张毅
美国为应对高通胀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中国为帮助经济从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复苏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两国货币政策呈分化特征。基于该视角,本文构建一个具有随机波动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SV)和中国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情况下,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的溢出效应更加突出;资产组合再平衡渠道是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重要途径;资产组合再平衡渠道即中间厂商部门对于复合资本品重新组合的过程,在实现厂商成本最小化的同时,完成了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当中间厂商部门使用外资的占比较小时,美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较大;当中间厂商部门使用外资的占比较大时,美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较小。在区域冲突加剧、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背景下,本文对于深入理解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变量影响的理论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对深化金融市场开放具有启发意义。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宋清华 谢坤 邓伟
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同时,也会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影响。本文将金融科技纳入微观银行学框架,从理论层面剖析了金融科技影响货币政策的微观机理,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并比较了金融科技影响下的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结果发现,金融科技增强了贷款规模和贷款利率对市场利率的敏感性,提升了利率等价格型工具的货币政策效果,但削弱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作用;相比金融科技低发展区制而言,高发展区制下价格型工具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在逐渐增强,数量型工具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呈弱化趋势,即金融科技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具有"价升量减"效应。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本文提出应进一步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初晓 赵雪情
<正>2024年,全球多国货币政策面临转向,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将启动预防式降息并放缓缩表进程,日本中央银行已退出负利率政策,新兴市场货币政策分化程度加深,全球利率中枢小幅下移,流动性供给依然偏紧。本轮全球货币政策周期转换,对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总体有限,但需要重点关注对货币政策、资本流动以及经贸投资等领域的间接传导效应,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 王景武
本文在经验事实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产出的冲击路径、机理、方向和程度,并就未来一年美联储上调基准利率对中国产出的冲击进行情景分析。主要研究结论:第一,美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中国产出的短期冲击是不利的,但同时也有积极因素。第二,从中长期来看,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产出的冲击有增强的趋势。第三,美国货币政策调整通过贸易渠道对中国产出的冲击是最强的。第四,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产出的溢出效应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预期因素"自我实现"、"自我强化"的。第五,技术密集程度越低的行业、规模越小的企业以及对美国市场依赖程度越高的商品出口,受到美国货币政策的冲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对新兴经济体通胀稳定性的影响
中美货币政策溢出效应与资产价格波动——基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视角
美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动态溢出效应——基于TVP-SV-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日本的“异次元”宽松货币政策变化及其对东亚新兴经济体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
美国货币政策对新兴经济体宏观审慎监管跨境溢出效应的影响
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及应对——以新兴经济体为例
公众预期视角下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异质性研究——基于我国经济金融周期的实证分析
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
美联储政策对全球经济的溢出效应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机制研究
基于PVAR模型的美国宽松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研究——以10个经济发达国家的数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