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31)
2023(7686)
2022(6782)
2021(6227)
2020(5330)
2019(12788)
2018(12487)
2017(24215)
2016(13196)
2015(15351)
2014(15540)
2013(15548)
2012(14970)
2011(13721)
2010(13750)
2009(13006)
2008(13155)
2007(11947)
2006(10444)
2005(9427)
作者
(42824)
(36069)
(35897)
(34178)
(22718)
(17529)
(16561)
(14221)
(13602)
(12665)
(12322)
(11944)
(11601)
(11538)
(11522)
(11468)
(11295)
(10749)
(10535)
(10482)
(9207)
(8983)
(8852)
(8282)
(8259)
(7997)
(7995)
(7979)
(7430)
(7348)
学科
(59848)
经济(59792)
管理(33583)
(33356)
方法(29810)
数学(26262)
数学方法(26040)
(24692)
企业(24692)
(21516)
贸易(21508)
(20880)
(17532)
(13958)
中国(13889)
(13541)
地方(11887)
业经(11220)
农业(11121)
(9670)
(9331)
(8473)
理论(8163)
(8064)
金融(8062)
环境(8053)
关系(7945)
(7849)
银行(7808)
(7803)
机构
大学(203886)
学院(202057)
(88648)
经济(86936)
研究(76359)
管理(72100)
理学(61914)
理学院(61141)
管理学(60001)
管理学院(59653)
中国(56034)
科学(48753)
(45782)
(44261)
(41502)
研究所(38001)
农业(36878)
(36853)
业大(35576)
中心(33835)
(31414)
财经(29544)
北京(27833)
经济学(27817)
(27243)
(26792)
(25745)
经济学院(25386)
师范(25379)
(24126)
基金
项目(133542)
科学(102312)
基金(95948)
研究(92236)
(86831)
国家(86165)
科学基金(70308)
社会(57104)
社会科(54129)
社会科学(54108)
(51807)
基金项目(50263)
自然(46951)
自然科(45794)
自然科学(45773)
自然科学基金(44956)
(44791)
教育(41890)
资助(40710)
编号(36737)
重点(31270)
(29899)
(29839)
成果(29736)
(27079)
科研(26697)
计划(26693)
课题(25861)
创新(25536)
教育部(24618)
期刊
(94635)
经济(94635)
研究(58088)
(40891)
学报(38976)
中国(37847)
科学(33172)
大学(28271)
农业(28150)
(28084)
学学(26811)
管理(24360)
教育(17388)
(17095)
经济研究(16601)
技术(16555)
(16215)
(16175)
金融(16175)
业经(15278)
国际(14941)
财经(14472)
问题(14210)
(12572)
世界(11901)
(11056)
技术经济(10776)
业大(10187)
商业(10066)
统计(9809)
共检索到3034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戴永务  刘伟平  洪燕真  戴柯炜  陈梅英  
利用FAOSTAT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对近50年世界主要木本粮食生产和贸易变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世界主要木本粮食的收获总面积和年总产量均有所增长,但是年产量增长缓慢,且单位面积产量出现下降;中国和中东国家对世界主要木本粮食生产扩张贡献大,日本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木本粮食生产规模缩小;世界主要木本粮食的出口量小,出口增长缓慢,中国的板栗和柿子产量虽很高,但国际竞争力却不强;世界木本粮食的主要进口国变动不大,仍然以日本、法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主。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欧  张照新  韩一军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满足我国粮食消费需求,既是我国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要求,也有利于合理利用国内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系统回顾和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同国家(地区)的粮食生产、贸易的总量和结构的历史变化趋势,并根据FAO相关的研究成果预测未来30年世界粮食生产及贸易的发展趋势,同时借鉴国外粮食生产发展的支持保护政策,提出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邓宗兵  封永刚  张俊亮  王炬  
本文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对1978—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动及其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区域格局变动主要表现:粮食生产重心北移显著;中部粮食生产重要性凸显;东北和中部部分省份(如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粮食生产能力逐渐加强,而东南沿海区部分省份(如浙江、广东)粮食生产能力逐渐缩减。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表明:粮食单产、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水资源丰沛程度、财政支农力度、种粮经济效益比对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非农收入水平和成灾程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工业化水平影响不显著。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包宗顺  
对FAO全球176个粮食主产国的统计资料分析显示,1990年以来,世界粮食生产的长期趋势有二个重要特征:一方面人均粮食产量持续增加的国家多于人均粮食产量减少的国家,粮食增产国家的人均粮食产量增加幅度也大大高于减产国家人均产量减少的幅度,世界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总体上快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在能源短缺和价格不断上涨、世界经济动荡加剧等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下,粮食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国际粮食贸易和市场价格波动剧烈,粮食安全风险在加大。因此可以断定:2007年中期开始的一轮国际粮食价格超常规大幅度上涨,应与全球粮食生产供给没多大关联,也即并非全球粮食生产失衡所致,而是能源大幅度涨价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增...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溶花  曾福生  
粮食贸易是农产品贸易的重要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世界粮食贸易也呈稳步增长。通过对近几十年世界粮食贸易格局变动情况的分析,文章得出:21世纪以来,世界粮食贸易规模逐步扩大,并将继续呈平稳上升态势;小麦是世界粮食贸易中规模最大的品种,但未来玉米和大豆的贸易增速将比之更快;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是主要粮食出口地区,非洲和亚洲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未来的地区差距将更显著。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封志明  肖池伟  李鹏  
东南亚既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前沿阵地和重要枢纽。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称"自贸区")成立以来,中国与东盟及其成员国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研究全球最大粮食消费国、进口国以及世界稻米最重要主产区和出口区之间的粮食生产和贸易发展态势,对中国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改善地缘安全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基于FAO数据库中国-东盟各成员国1961—2013年粮食生产与贸易数据,利用集中化指数与回归分析法,定量揭示中国-东盟粮食生产与贸易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从粮食生产来看,50多年来自贸区粮食总产增长4.06倍,至2013年底总产达到8.09×108t;就粮食贸易而言,1961—2013年自贸区贸易量增长3.19倍,其中粮食进口量年均增长率为2.95%,粮食出口量增长2.40倍,粮食进口总体大于粮食出口,受中国粮食进出口战略调整的影响,自贸区各个子区粮食贸易日趋均匀化。2)从空间格局来看,自贸区主要粮食生产国集中在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越南,其中中国的玉米、水稻比重占明显优势;中国的粮食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其贸易重心开始转向东南亚。3)自贸区的粮食生产与粮食进出口量关系密切,具有显著相关性,但国别差异明显。其中,中国粮食出口量受国内粮食生产与需求影响较大,是自贸区粮食贸易变动的晴雨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周曙东  赵明正  陈康  肖宵  
本研究利用FAO的GAEZ数据库资料测算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潜在耕地数量及分布,探讨主要粮食出口国潜在耕地开发限制因素,通过分析确定具有较大粮食出口潜力的合作国,并在各国土地开发法律政策限制、土地复种等条件下测算这些国家的潜在粮食产量、生产波动性、投资政治风险,归纳不同国家的收获季节差异和粮食禁止出口风险。研究发现,阿根廷的大豆和玉米、澳大利亚的小麦、法国的玉米和小麦、巴拉圭的小麦和大豆、乌克兰的玉米和小麦、美国和南非的玉米生产波动性较高。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郭静利  王镭  崔凯  
有关朝鲜农业发展情况的数据和资料较少。本文根据笔者实际考察,并结合朝鲜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简要介绍了朝鲜粮食生产的现状和问题,并从中朝贸易特别是农业贸易的问题和症结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思路和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曹小宁  朱梅  
我国恢复关贸总协定席位后,国内粮食生产与粮食贸易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影响?这里做一下基本分析。 一、“复关”后我国粮食生产与贸易不会受到很大冲击 1、自给型粮食现状,对世界市场依赖不大。我国主要农产品(谷物、棉花、猪牛羊肉)的总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但由于我国人口过多,使得人均水平低于世界平均值。尽管目前和今后相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经勇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 ,对粮食生产与贸易进行保护是各国政府普遍实行的一种特殊政策。但是 ,以国家干预为特点的粮食保护政策 ,必然会扭曲市场运行机制 ,削弱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不利于增强我国粮食的市场竞争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武舜臣  王静  树成军  殷冉  
基于泰尔指数方法,以人口数为权重对粮食生产区位差异变迁导致的产需格局差异变化进行了考量,并分析了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的变动及对总差异的贡献,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生产区域差异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0年后差异明显增大;从总差异的组成看,区域间差异在2000年超过区域内差异成为粮食产需差异的主要因素,且两者贡献率差距呈增大趋势;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粮食生产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差别明显:主产区贡献较高且相对稳定,主销区和平衡区贡献较低且呈下降趋势。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衡生  
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工业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提高,农业的比重则在不断下降。但是,发达国家并没有因为工业和服务业的飞速发展而忽视农业特别是粮食的重要性。相反,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追求工业的发展则牺牲了农业及粮食生产。南北两类国家对粮食生产的不同态度,使战后世界粮食贸易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探讨这个变化对于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我国的粮食生产是十分有益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晓智  
通过对近20年世界粮食的生产、消费与贸易情况进行分析,本研究认为,世界粮价波动带有明显的周期性质,供需基本面的变化仍然是本轮国际粮价上涨的根本原因。从短期看,未来两三年全球粮食供求状况将有所改善,国际粮价维持在相对不高的水平上。对中长期的预测为,粮食需求的增长速度仍将快过产量及供给的增长速度,全球粮食供求将长期趋紧。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琳凤  李孟刚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粮食产量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粮食贸易中的重要一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及生产能力增长较快,虽然在1959~1961年和2000~2003年间粮食产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整体上仍呈上升趋势。长远来看,粮食生产受资源、气候、技术、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并受种粮比较效益影响,产量大幅度增长的难度较大。当前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等,我国粮食总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但随着科技进步加快和农业投入加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呈不断上升的态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