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92)
2023(6321)
2022(5702)
2021(5215)
2020(4831)
2019(11099)
2018(10974)
2017(21307)
2016(11929)
2015(13800)
2014(14318)
2013(14394)
2012(13826)
2011(12619)
2010(12779)
2009(12072)
2008(12340)
2007(11149)
2006(9686)
2005(8862)
作者
(37473)
(31482)
(31399)
(30205)
(20181)
(15374)
(14577)
(12344)
(11862)
(11289)
(10688)
(10674)
(10216)
(10108)
(10049)
(9974)
(9931)
(9333)
(9270)
(9058)
(7993)
(7824)
(7771)
(7218)
(7155)
(7145)
(7079)
(7031)
(6464)
(6427)
学科
(53875)
经济(53817)
管理(30182)
(29959)
方法(25565)
数学(22751)
(22735)
企业(22735)
数学方法(22530)
(14920)
地方(13744)
(13004)
中国(12717)
(12502)
(11397)
贸易(11388)
(11026)
农业(9936)
业经(9652)
(9492)
(8272)
(8168)
金融(8166)
(8109)
银行(8075)
(7654)
(7456)
财务(7439)
环境(7435)
财务管理(7407)
机构
大学(180561)
学院(178604)
(73384)
经济(71737)
管理(65307)
研究(65285)
理学(55636)
理学院(54865)
管理学(53828)
管理学院(53468)
中国(48522)
科学(42087)
(39254)
(36329)
(35213)
(33054)
研究所(32135)
中心(29952)
业大(29496)
农业(28846)
(28462)
财经(26113)
北京(25020)
(24582)
师范(24322)
(23489)
(23059)
经济学(22701)
(22491)
经济学院(20688)
基金
项目(116472)
科学(89087)
研究(82478)
基金(82327)
(73121)
国家(72556)
科学基金(59704)
社会(50220)
社会科(47456)
社会科学(47438)
(45612)
基金项目(43928)
(39301)
自然(39181)
自然科(38144)
自然科学(38126)
教育(37860)
自然科学基金(37406)
资助(34530)
编号(34008)
成果(28256)
重点(26989)
(25928)
(25924)
课题(23838)
(23372)
科研(22732)
计划(22506)
创新(22005)
大学(21492)
期刊
(81110)
经济(81110)
研究(51784)
中国(34540)
(32156)
学报(31862)
科学(27807)
(26119)
大学(22945)
学学(21567)
农业(21506)
管理(21443)
教育(17938)
(16457)
金融(16457)
技术(14750)
(12933)
经济研究(12761)
财经(12658)
业经(12576)
问题(11566)
(10899)
(9720)
(9573)
资源(9268)
技术经济(9092)
统计(8945)
理论(8667)
世界(8653)
国际(8418)
共检索到2692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范昊明  蔡强国  陈光  崔明  
论文首先明晰了黑土及黑土区的概念与范围界定,将中国东北黑土区分为典型黑土区与黑土区两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对世界三大黑土区在成土条件,开发利用过程、水土流失及水土流失防治模式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在自然条件上虽然三大黑土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我国东北黑土区由于地势起伏相对较大,更易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国外两大黑土区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比我国黑土区相对早一些,大规模的农业开垦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是世界三大黑土区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国外两大黑土区主要以风蚀为主,我国东北黑土区则是以水蚀为主,但风蚀面积也较大;国外两大黑土区在耕作制度、土地使用政策、水土保持资金投入、水土保持宣传教育...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翁伯琦  邓启明  
本文分析了山坡农地水土流失的现状 ,着重介绍了 7种防治农田水土流失的技术措施 ,并详细分析了其研究进展与应用成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录松  
水土资源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高产、稳产商品粮、林、果基地的先决条件。因此,研究不同岩性类型的水上流失防治措施,协调人与环境整治,改善生产环境,使水土保持朝有利于人类生活、生产、工作方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娄邵丘陵区位于湖南省中部,包括娄底市、冷水江市、涟源市、邵阳市;新化、双峰、邵东、邵阳、新邵、隆回、洞口、武冈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通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形势严峻,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建国以来,虽然成立了专门的水土保持机构,组织编制和实施了全国和重点区域的水土保持规划,建设了一大批水土保持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子生  刘彦随  卢艳霞  
山区水土流失与土地利用的关系非常密切。不仅因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从根本上是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行为所致,而且,水土流失的日益严重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危及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水土流失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定内涵,水土流失防治必须以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前提。针对以往土地利用规划与水土保持规划各自为政的弊端和教训,应当着眼于土地合理利用与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机结合,把土地利用规划与水土保持规划“合二为一”,以实现水土流失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山区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宋瑜  江洪  余树全  周国模  
水土流失是一个严峻的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了解景观基质和格局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将有助于水土保持措施的定量设计和发展有效的景观恢复技术。文章分析了景观基质与景观格局,特别是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景观格局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通过对水土流失的景观尺度分析,以及相关研究方法与手段的比较。最后提出,在流域和区域尺度上,利用遥感技术和分布式土壤侵蚀模型技术,建立干扰压力下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对水土流失影响的预警系统的构想。参64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雪莲  赵永志  廖洪  李晓娜  张国芳  文方芳  刘自飞  张梦佳  
坡耕地极易发生土壤侵蚀,由此带来的水土流失及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制约了丘陵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坡面构建植物篱或过滤带可通过植物、土壤及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增强土壤入渗、拦截径流和泥沙、过滤氮磷及污染物,是预防坡耕地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本文在整理分析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不同植物篱和过滤带对径流、泥沙、氮、磷,以及污染物的阻控效果,分析了该技术阻控效果的影响因素,并深刻阐述了植物篱对水土流失的阻控机理,最后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建议,以期为植物篱或过滤带技术的理论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为丘陵地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城市也该防水土流失城市水土流失问题,早就随着城市建设而产生,只是过去城市建设规模小,发展速度慢,水土流失问题不是那么突出,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可是,到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城市化进程加快,各项基础设施蓬勃发展,特别是房地产热,各类开发区兴起,水土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必志  吴伯志  韩烈保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志强  陈志彪  陈明华  
结合"3S"技术与野外调查,提取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和坡度等信息,生成1995、2000和2007年水土流失现状图,采用地统计模型对3个年份水土流失强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福建省水土流失强度可用球状的半方差函数模型进行模拟,其方向约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与地形走向大体一致;水土流失强度的基台值不断减少,整体向轻度化和均质化方向发展。1995年福建省水土流失强度的结构方差所占比例为12.31%,块金方差所占比例为87.69%,2000年分别为3.51%和96.49%,2007年分别为2.94%和97.06%,块金方差占主导地位且呈上升趋势,表明水土流失强度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且人为活动等随机性因素...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胡世明  
简要综述了国内水土流失与贫困相关性方面的研究,基于全国各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发生率与贫困发生率的合成面板数据,通过建立经济模型,计量分析发现,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发生率与贫困发生率高度正相关。同时,两者的动态变化存在区域差异,映射着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新华  张晓萍  杨勤科  李锐  
 回顾了国内外土壤侵蚀模型中不同地形指标及地形因子的提取技术,认为无论是统计模型还是物理模型,其采用的地形指标均局限于坡面或沟道,而对大尺度范围内的地形因子研究较少。本研究根据地貌学意义和水土保持学意义的不同,以宏观水土流失评价与预测为目的,主要选取了宏观尺度上的地形指标,认为坡度是微观尺度(如1∶1万,1∶5万)的最佳应用指标,而在宏观尺度上(如1∶100万)则可选择地形起伏度、河网密度、地形粗糙度和高程变异系数等作为分析指标。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高文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田亚平  李虹  王鹏  
水土流失的社会动力是经济环境条件下市场调节失灵造成的成本外摊和收益外泄。以货币化形式综合评价区域水土流失的经济学影响,是完善生态环境恶化的预警机制和生态风险评估体系的根本趋势。文章在土壤侵蚀实物型损失估算基础上估算出湖南省土壤侵蚀的货币型经济损失,并分省、市(州)、县三个层次对其进行了社会经济分析。结果显示,全省水土流失的经济损失巨大,其中土壤侵蚀造成的养分流失经济损失最大;水土流失的经济损失地区差异明显,造成其地区差异的原因中,自然条件起决定作用,社会经济因素起放大作用;各县水土流失经济损失值的社会经济因子相关性排序为人均农业产值>人均GDP>农村人均纯收入>人口密度>人均耕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学霞  陈丽华  
水土流失是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不能仅从单因子入手,而应该从景观水平上综合考虑,从中找出主要的生态影响因子,寻求减轻水土流失的途径和方法。该文以罗玉沟流域为研究区域,以遥感解译的3期土地利用图、实地观测的水文泥沙数据为数据源,利用ARC/VIEW的景观格局分析模块,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景观格局对水土流失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流失过程受自然、人为等多因素综合影响;多样性大,均匀度高,破碎度低,稳定性高的景观格局有较高的水土保持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