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75)
- 2023(9170)
- 2022(7844)
- 2021(7541)
- 2020(6293)
- 2019(14862)
- 2018(14514)
- 2017(26451)
- 2016(14719)
- 2015(17469)
- 2014(17413)
- 2013(16900)
- 2012(15808)
- 2011(14520)
- 2010(14764)
- 2009(13539)
- 2008(13530)
- 2007(12134)
- 2006(10900)
- 2005(9800)
- 学科
- 济(59915)
- 经济(59850)
- 管理(35831)
- 业(30407)
- 企(24228)
- 企业(24228)
- 方法(24181)
- 中国(21653)
- 数学(20835)
- 数学方法(20576)
- 农(15377)
- 贸(14905)
- 贸易(14892)
- 易(14620)
- 财(14214)
- 业经(11777)
- 教育(11608)
- 制(11424)
- 地方(11343)
- 理论(10929)
- 融(10713)
- 金融(10712)
- 银(10180)
- 银行(10174)
- 学(10166)
- 行(9827)
- 农业(9825)
- 和(9578)
- 关系(9192)
- 环境(9142)
- 机构
- 大学(205154)
- 学院(199080)
- 济(86752)
- 经济(84985)
- 研究(75627)
- 管理(69791)
- 中国(59555)
- 理学(57808)
- 理学院(57059)
- 管理学(55987)
- 管理学院(55589)
- 京(46330)
- 科学(41807)
- 财(40848)
- 所(37666)
- 中心(33762)
- 研究所(33602)
- 财经(31322)
- 江(30968)
- 北京(30823)
- 范(30283)
- 师范(30089)
- 经(28743)
- 农(27781)
- 经济学(27763)
- 院(27682)
- 经济学院(24860)
- 州(24704)
- 师范大学(24418)
- 业大(24042)
- 基金
- 项目(122902)
- 研究(97518)
- 科学(96093)
- 基金(86808)
- 家(74439)
- 国家(73808)
- 科学基金(62102)
- 社会(60942)
- 社会科(57606)
- 社会科学(57588)
- 教育(47305)
- 省(45676)
- 基金项目(44025)
- 编号(40347)
- 划(39579)
- 资助(37086)
- 自然(36240)
- 成果(36115)
- 自然科(35373)
- 自然科学(35362)
- 自然科学基金(34727)
- 课题(30273)
- 部(29094)
- 重点(28616)
- 发(26874)
- 大学(26555)
- 中国(26225)
- 国家社会(25516)
- 性(25503)
- 教育部(25385)
共检索到3348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周光礼 蔡三发 徐贤春 王顶明
"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离不开国际标准与国际参照。在全球两大高等教育体系中,盎格鲁-撒克逊体系传统上遵循市场逻辑,奉行自由主义理念,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是自由竞争的产物。罗马体系遵循行政逻辑,奉行国家主义理念,强调世界一流大学的产生是政府指定的。东亚地区的高等教育具有浓厚的欧洲大陆体系色彩。与此相适应,盎格鲁-撒克逊体系实行院校自主的改进性评估,罗马体系实行政府主导的问责性评估。"双一流"建设需要国际可比指标,我们可以通过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元评估解析出有用的评价标准。"双一流"建设的元评估包括技术性维度和合法性维度。通过对QS、THE、U.S.News、ARWU的元评估,发现世界大学排行榜在技术性标准上存在缺憾,在合法性标准上严重不足。因此,不能直接将其作为"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和成效评价的依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马德秀
刘延东国务委员的重要讲话紧紧围绕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内涵和任务,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明确阐释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方位、奋斗目标和发展路径,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明晰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谈三点体会和认识。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姜斯宪
综合改革体现了"使命引领、内生驱动、问题导向、协同突破"等特征。要求综合改革遵循"坚持道路自信、注重制度激励、强化自律保障"的指导思想。将改革内容概括为:完善一项根本制度,深化三项关键领域改革。扎根中国大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央的战略部署,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攻坚阶段,也是国家继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高水平大学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性力量,要通过深化改革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黄文辉 刘敏文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凤莲 江丕权
美国经验: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条件张凤莲,江丕权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校提出了“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表达了中国人民要自立于世界之林的雄心壮志。在美国几乎每年都要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对大学进行评比,然后登报公布全美最优秀大学的排名名次,象耶鲁大学、哈...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王战军 刘静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我国高等教育谋篇布局,绘制出"双一流"建设蓝图。随着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公布,我国"双一流"建设正式转入推进实施阶段,各建设高校聚焦点也转向以建设为重。由于评价对建设的导向作用,"双一流"建设的评价问题成为大学关注热点。本文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体系"一个目标""两个策略""三个视角""四个结合""五个维度"的评价内涵,构建了创新理念的建设成效指数,引导各建设高校静下心来搞建设,聚焦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促进社会发展、引领文化方向、参与全球治理五个方面重点发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卓越贡献。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义遒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走向现代化,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必由之路。立足于推进中国的发展,以建设现代化强国为宗旨,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找准自己的独特定位和使命,从而优选学科方向,是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明智的方略。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何红中 刘志民
对中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的目标原则、主要内容、资金使用与组织管理进行比较发现:中国相关计划启动早,项目规划系统,可操作性强,执行效率高,建设速度快,效果较明显;印度相关计划启动晚,项目规划构想多于实践,政策摇摆不定,执行效率低,进展不大。考虑到大学创新、合作办学等方面的优势,印度仍有发展潜力和迎头赶上的可能。中国若要在一流大学建设上继续领先、取得最后的成功,除发挥资源整合、效率执行等方面的优势外,还要积极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提高国际合作办学水平与研究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
中国 印度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胡和平 顾秉林
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对百年清华的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予以充分肯定,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于铁军
美国是世界上智库最发达的国家。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基金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兰德公司、对外关系理事会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我认为美国智库发达的根基还是在大学,是大学中扎实的基础研究和鼓励创新的研究体制,源源不断地为社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子实 平雪花
本文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标准问题探讨,以美国斯坦福大学成功经验作为个案研究,立足我国国情,从坚守"中国特色"一流理念、加强师资建设和管理、完善高校内、外部管理机制以及打造一流学科品牌等视角,提出对策,以期推动我国一流大学建设有序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中国梦。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琪 程莹 刘念才
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竞争,这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加深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推进有关研究的国际交流,推动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举办的"第三届世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沈红
美国最好大学评选与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沈红自1987年以来,美国著名刊物《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WorldReport》,以下简称《美新》)每年对全美重要的大学和学院进行调查评估,并将排名结果予以公布,被称作美国大学和学院排行榜。...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金春
为使我国有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我国政府和大学正在向着这一目标进发,制定了许多政策,采取了许多行动。笔者试图就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一高等教育政策进行评价。
关键词:
世界一流大学 政策评价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崔育宝 李金龙 裴旭 万明
从评价组织、评价标准、评价效用三个方面梳理了我国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体系构建中面临的问题。借鉴德国、日本、韩国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上的做法,建议我国的"双一流"建设应委托专门机构,开展独立评价,重视国际专家在我国重点建设工程中的资政建言作用;发布战略领域,优化评价标准,引导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既相互平衡又统一于国家建设;践行阳光评价,力推动态调整,以严肃的评价效用增强入选大学危机意识和候补大学进取信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