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04)
- 2023(9498)
- 2022(7755)
- 2021(7395)
- 2020(6083)
- 2019(13774)
- 2018(13950)
- 2017(25442)
- 2016(14777)
- 2015(17023)
- 2014(17183)
- 2013(16114)
- 2012(15191)
- 2011(14015)
- 2010(14669)
- 2009(13654)
- 2008(13539)
- 2007(12440)
- 2006(11436)
- 2005(10840)
- 学科
- 济(49489)
- 经济(49389)
- 管理(40718)
- 业(37434)
- 企(29789)
- 企业(29789)
- 中国(23630)
- 教育(21379)
- 方法(18632)
- 制(16690)
- 财(16272)
- 数学(16052)
- 农(15999)
- 数学方法(15846)
- 业经(11945)
- 学(11340)
- 理论(11161)
- 体(11159)
- 银(11158)
- 银行(11147)
- 行(10727)
- 贸(10449)
- 贸易(10440)
- 易(10247)
- 农业(9856)
- 融(9848)
- 金融(9843)
- 体制(9219)
- 技术(8946)
- 发(8789)
- 机构
- 大学(213316)
- 学院(206570)
- 济(82617)
- 经济(80664)
- 研究(74497)
- 管理(70613)
- 理学(59440)
- 理学院(58651)
- 管理学(57699)
- 管理学院(57262)
- 中国(52197)
- 京(46979)
- 财(44552)
- 科学(40277)
- 范(37077)
- 师范(36880)
- 所(36727)
- 教育(34877)
- 财经(33982)
- 江(33045)
- 研究所(32546)
- 中心(32006)
- 北京(31360)
- 经(30649)
- 师范大学(30333)
- 农(26930)
- 院(26651)
- 经济学(26355)
- 州(25708)
- 财经大学(25108)
- 基金
- 项目(123559)
- 研究(101677)
- 科学(98530)
- 基金(86605)
- 家(74039)
- 国家(72899)
- 社会(63726)
- 科学基金(60756)
- 社会科(59923)
- 社会科学(59908)
- 教育(54501)
- 省(47707)
- 基金项目(44152)
- 编号(44044)
- 划(42400)
- 成果(40891)
- 资助(34705)
- 自然(34393)
- 课题(34011)
- 自然科(33464)
- 自然科学(33453)
- 自然科学基金(32861)
- 部(30433)
- 制(29422)
- 重点(29223)
- 年(28442)
- 性(28231)
- 发(27648)
- 教育部(27240)
- 项目编号(26948)
- 期刊
- 济(98391)
- 经济(98391)
- 研究(80035)
- 教育(57601)
- 中国(52894)
- 财(34462)
- 管理(28532)
- 学报(27050)
- 科学(25626)
- 农(25592)
- 大学(23027)
- 技术(20767)
- 融(20673)
- 金融(20673)
- 学学(19790)
- 财经(17896)
- 农业(17329)
- 经济研究(15642)
- 经(15450)
- 业经(15178)
- 职业(14351)
- 问题(13439)
- 贸(11923)
- 坛(10824)
- 论坛(10824)
- 国际(10263)
- 技术教育(9630)
- 职业技术(9630)
- 职业技术教育(9630)
- 理论(9609)
共检索到3393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学军
既有的解释我国学校教育制度产生原因的分析视角,或淡化了世界因素的影响,或未能深入地回答"为什么晚清政府选择教育作为回应挑战的重要手段"、"为什么模仿其他国家的教育模式"等问题。它们倾向于将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理解为政治自觉的结果。然而,表面上的政治自觉,实则根源于意识不及的文化-认知因素,它与晚清时期世界观的转变深深勾连,正是新的世界观合法化了民族国家模式。而支撑民族国家模式的各种信念又使晚清士大夫相信,建立学校教育制度是造就政治人才,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文杰 范国睿
作为20世纪教育学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去学校化社会》自问世以来便备受关注。50多年前,身处激进与动荡的社会思潮与社会现实环境中的伊利奇,反思和批判制度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以建构开放学习网络为核心的“去学校化社会”思想。这一思想在理论上引发了关于教育价值与功能的论辩;在实践上激发了以“去学校化社会”思想为指导的教育制度变革的种种探索。但该思想忽视了学校在普及教育和发展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对教育制度的批判具有不对称性,所提出的“学习网络”具有潜在的不平等性,因而受到批评。而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导致学校关闭给传统的学校教育带来挑战。这赋予“去学校化社会”思想新的时代价值,引发人们对该思想的再度关切。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不仅为“去学校化社会”思想提供了现实技术条件,更引领人们超越“去学校化社会”思想、重构迈向新教育生态的教育制度。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项东红 翟志华
现代学徒制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保证。国家层面上制度建构重点是劳动力市场协调、学徒资格认证、培训师资建设和畅通学徒升学路径。区域层面上要精准构建现代学徒制财政政策、企业协商的现代学徒制制度和严格的现代学徒制质量审查制度。职业院校层面上则要构建清晰的学徒选拔制度、建立灵活的学徒课程制度、建立有效的学徒管理制度。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制度建构 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耀武 袁同凯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是多重认同序列得以重新排列组合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能够促使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在辩证统一关系中得到有益协调,进而促进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建构。尤其是亟需凝聚共识的当下,学校教育时刻编织着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民族地区成员从相对低层次的民族认同走向高层次的国家认同的重要支撑,挖掘学校场域内有利于整合国家认同的多维面向仍需探究。就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意识建构而言,在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教育、乡土知识教育以及教学语言等应在“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中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与协调。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国家认同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许纪霖
本文对晚清以来中国思想家对民族国家认同的观点作了历史的评述。文章认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文化事件之一,是传统中华文明帝国的瓦解,中国面临着共同体认同的危机,即存在着是政治认同还是文化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文章认为,在共和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并非没有结合的可能。现代民族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与政治的结合,是在民族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共同体。
关键词:
现代中国 文化认同 政治认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欧阳常青 苏德
学校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国家认同感并外化为国家认同行为的重要阵地。反思当下学校教育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微观具体价值取向的国家认同教育路径。构建基于积极体验与真实体验的国家认同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和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对国家的忠诚。
关键词:
国家认同教育 民族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托马斯·波克维茨 阚维
长期以来,在美国学校教育中高扬的"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原则,即超越传统民族国家忠诚归属界限,带有普世价值的全球公民意识,被认为是推动社会和个人进步的重要思想,进入学校课程系统,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理性与合理性精神、时间概念的转变和进步主义思想的推动,使得世界主义在美国公立学校教育中长久不衰。它以改造儿童的方式推动社会变革,对人文学科,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世界主义又是一个主张包容、却推行社会排斥的系统,主要体现在:它通过问题解决、赋权原则、自由解放、言论开放和选择权利等手段,引导儿童的成长;但又对学校教育中的学生进行分类,以换喻、分类等方式,塑...
关键词:
世界主义 理性与合理性 社会排斥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项贤明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和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社会迅速发展,现行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主要是学位分类体系不完善、学位制度与学历制度关系模糊、培养模式不合理、管理体制僵化等。制定《学位法》、改革管理体制、开展教学改革等,已经成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侯力强 戴月明
国际关系究竟有没有一个外部环境?这是每个国际关系研究者所必须回答的问题.以往学者大多注重于对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即民族国家的研究,内容涉及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对外关系、军事战略、均势理论等,把国际体系当作包罗万象的独立系统.他们认为,国际体系已遍及全球,囊括世界各国,在此之外还能存在什么外部环境呢?然而,历史的发展表明,国际关系确实存在一个外部环境,即世界市场,民族国家和世界市场已从内外两方面成为决定国际关系发展的两大力量.本文试从民族国家和主权观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经济动因着手,就民族国家和世界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一些探索.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晋
单位视角是审视中国学校组织运行不能回避的视角。学校教育性的发挥与单位制度运作有契合的一面,也有不适的一面。首先,单位制度本身对学校教育性构成第一重影响;其次,事业单位制度对学校教育性构成第二重影响;再次,教育性单位制度的内部运行理路对学校教育性构成第三重影响。因此需诉诸于学校单位去"单位化"之制度设计。
关键词:
单位制度 教育性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赵明玉 范微微
公民认同教育是现代国家主权在教育领域中的渗透与维系,是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内容。从理论层面来看,新自由主义主张通过社会正义原则促成公民认同的形成;共和主义强调公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社群主义认为公民认同应在社区实践中逐步形成;多元文化主义则因关注少数族群权利而非常强调公民认同形成过程中的公共理性与批判能力。从实践层面来看,各国公民认同教育的主要途径包括:公民科或社会科的教学,民族语言与历史等学科教学,学校课程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夏青
价值冲突是当前我国社会生活诸领域所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和回避的问题,学校教育作为广泛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价值冲突问题自然也不例外。学校教育中的价值冲突主要是通过学校教学和管理活动中的各种困境体现出来的。虽然价值冲突的外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却分享着共同的类型特征,在界定不同价值逻辑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价值冲突大体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是不同价值逻辑之间的冲突;一类是同一价值逻辑内部不同价值选择优先性的冲突。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不同价值逻辑之间的冲突源于不同价值逻辑前提预设的不可通约;而同一价值逻辑内部的价值冲突则源于不同价值选择的优先性排序问题。当前,解决学校教育中价值冲突问题的...
关键词:
学校教育 价值冲突 价值逻辑 守多而望一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郑杰
本文对当前学校教育的三个方面提出了疑问:1.教育对象;2.教育评价;3.教育手段。首先,教师身份的最终确定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身份的认识,如果将学生视为人,而不是资源和工具,那么,教师该如何寻找到自己的新身份?其次,如果学生有权评价教师,那么教师将不仅要提高考分、掌控纪律,而更应令学生满意。再次,教育中使用的"政治"和"行政"。
关键词:
教育对象 教育评价 教育手段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吴连连
现代美国学校教育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政府拨款,它是美国学校教育所需资金的主要的和基本的来源;二是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自行筹集部分资金,这在满足教育资金需要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