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14)
2023(5739)
2022(5157)
2021(4854)
2020(3975)
2019(9186)
2018(9136)
2017(17521)
2016(9736)
2015(10780)
2014(10807)
2013(10478)
2012(10013)
2011(9018)
2010(9452)
2009(8742)
2008(8904)
2007(8307)
2006(7637)
2005(7034)
作者
(27403)
(22662)
(22463)
(21674)
(14913)
(10814)
(10239)
(8718)
(8684)
(8521)
(7754)
(7650)
(7468)
(7371)
(7285)
(6964)
(6829)
(6773)
(6737)
(6555)
(5679)
(5563)
(5533)
(5269)
(5204)
(5117)
(5090)
(5064)
(4562)
(4501)
学科
(37065)
经济(37038)
管理(36502)
(33973)
(30163)
企业(30163)
(13912)
方法(12822)
(11401)
环境(11065)
(11057)
中国(10823)
数学(10316)
地方(10256)
数学方法(10116)
(9850)
(9624)
财务(9600)
财务管理(9582)
(9216)
企业财务(9110)
业经(8939)
(8557)
贸易(8546)
(8352)
农业(6930)
(6890)
银行(6883)
(6878)
(6680)
机构
学院(137541)
大学(135010)
(58414)
经济(56968)
管理(55181)
研究(47819)
理学(46524)
理学院(46038)
管理学(45443)
管理学院(45154)
中国(37782)
(29753)
(28644)
科学(27010)
(23859)
(22317)
财经(22257)
中心(21911)
研究所(21107)
(20033)
(19542)
北京(18308)
(17863)
(17783)
师范(17731)
(17621)
业大(16852)
财经大学(16224)
经济学(16222)
农业(14994)
基金
项目(85139)
科学(67681)
研究(64757)
基金(61581)
(52619)
国家(52128)
科学基金(45291)
社会(40879)
社会科(38791)
社会科学(38781)
(32788)
基金项目(31756)
教育(29170)
自然(29051)
自然科(28310)
自然科学(28304)
(27886)
自然科学基金(27789)
编号(26699)
资助(25749)
成果(22857)
重点(19285)
课题(19123)
(19017)
(18970)
(17436)
(17067)
(16691)
教育部(16386)
国家社会(16325)
期刊
(71159)
经济(71159)
研究(44122)
中国(29010)
(24552)
管理(23117)
(17857)
科学(17543)
(16625)
金融(16625)
学报(16610)
教育(14829)
大学(13136)
学学(12326)
农业(11927)
技术(11845)
业经(11400)
经济研究(11075)
财经(11020)
(9482)
问题(8914)
(8259)
国际(8047)
现代(7308)
(6652)
论坛(6652)
技术经济(6615)
图书(6521)
财会(6514)
(6478)
共检索到2219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潭峰  陈小鸿  吴娇蓉  陈非  
世博会参观客流规模庞大,且世博园区周边道路设施和自然环境的容量有限,游客自由选择交通模式的结果必然导致自然环境严重超标,人工交通环境不堪重负,因此,必须对世博会期间环境承载力进行调控。而世博会客流属于长期高强度客流,传统的以强制性手段为主的调控策略主要用于短期高强度客流的调控,并不适于世博会。基于局部向全局转换、"强制"向"引导"转换、单因素向双因素转换的调控原则,提出了基于"引导控制"模式的交通环境承载力调控策略:以"引导"手段为主,通过提高公交运行效率、补偿转换交通等措施吸引世博客流向公交方式转移;以"控制"手段为辅,在世博园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限制社会车辆出入、使用清洁能源车辆,以保证世博客...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唐崇杰  关卉  朱永安  鲁磊  孙媛媛  
通过水环境容量模型计算,以湛江市为例分析了湛江市水环境承载力现状,设置情景分析定量预测未来湛江市重要开发活动与水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环境承载安全程度体系,判断水环境承载的安全程度,提出提高湛江市水环境承载力的针对性措施与策略。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田然  艾合买提·依布拉音  古丽夏提·阿不都拉  
构建我国建筑业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和熵值法对我国建筑业环境承载力进行测度;采用库兹涅茨曲线模型,论证我国建筑业经济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提升建筑业环境承载力的策略,为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齐喆  张贵祥  
通过选取北京市区域交通、城市交通、公共交通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构建交通综合承载力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综合指标分析法对北京市2007~2012年的交通综合承载力进行测算,得出如下结论:城市交通承载力对交通综合承载力的影响最大;交通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升显著;区域交通承载力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公共交通承载力引领交通综合承载力的能力有限。继而从中心区功能疏解、区域交通协同发展、发展个性化公共交通、征收拥堵费以及动静交通平衡等五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肖周燕  苏杨  
人口承载力是确定区域人口目标和制定相关管理政策的依据,对区域发展尤为重要。但传统研究与现实情况出现背离,究其原因在于对人口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出现误判。从经济学的生产函数理论出发表明,以就业为主的经济因素是影响区域人口承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其他因素作为经济因素的成本要素间接影响着区域人口承载力。应转变以传统人口承载力研究为依据来调控人口的思路,从影响人口承载力的经济因素入手,通过对产业和就业结构等经济因素的调整来调控区域人口规模,并在调控中兼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卫振林,申金升,徐一飞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晓红  何群  
经济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张,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生活空问和时间,但却带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这是人类违背环境承载力的结果。因此,重新审视环境承载力的价值功能对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邱鹏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和比较几种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方法,从中总结出供需比较的理念,并在此理念基础上,利用指标体系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均值化法对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勤政  彭珂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本世纪重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地区,但目前其资源环境负荷过载,成为制约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伴随着新一轮的沿海化过程,这一区域可能会面临更大的人口、产业、城镇化及资源环境压力。基于天津、唐山、秦皇岛等环渤海西岸地区的实地调查,研究了该区域的承载力问题及发展趋势,通过综合承载力评价和情景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区域空间管制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在产业发展方面,"沿海重工业化"可能加剧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也将对该区域水资源和海洋环境等方面产生冲击;②在空间发展方面,"沿海岸线化"导致产业组团和城镇群连绵发展,造成各种功能无序交替布局的"巨型三明治"结构;③在规划控制方面,本文提...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国平  崔丹  
城市群作为承载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空间形式,是支撑我国城市化水平提升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空间载体。我国城市群存在人口和经济承载力总体偏低、城市群内部节点城市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差距较大、人口和经济承载力提升动力不足等问题。提升我国城市群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应把握城市群的发展规律,处理好城市群内部,以及城市群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对于处于不同水平的城市群,应根据各类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差异化目标分类施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皇甫慧慧  李红艳  
城市生活垃圾是衡量城市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从城市环境承载力研究入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提出以城市人口为主的因素是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利用GM-Markov修正模型,预测了上海市2030年内的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及城市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2030年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将达到1 097.95万吨,并且发生概率为20%。最后针对上述分析,对上海市城市规划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从而为做好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的总量控制和减量化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刘瑶  卢升荣  
社会经济、交通资源、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构成动态开放的复合系统。在遵循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构建社会经济-交通资源-环境复合系统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并运用关联熵确定指标权重,建立承载力预警的复合物元模型。以长江经济带"七省二市"为例,评判2018年各地区复合系统及子系统承载力预警状态。评判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各地区复合系统及子系统承载力的实际状况,表明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模型基本合理。预警结果可为各地区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应对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指明方向。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嘉  
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适度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不退化。为达到这一目标,在环境管理中就必须以生态承载力为标准判断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否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这是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关键所在。环境法应当把生态承载力控制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要求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预防应当以生态承载力为依据,确保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总量不得超过环境容量,并保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能超过生态环境在一定时期内的供给能力。这是对执法者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中所享有的过大的自由裁量权的必要制约。然而,生态承载力控制原则的实施难度较大,除了需要立法的明文规定外,还应当注重研究、建立生态承载力的核算方法体系;此外,还应当...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游广永  邹长新  刘冬  林乃峰  沈渭寿  
生态承载力评价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上海市青浦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产品、水资源、经济发展等要素进行分析,结合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模型,对其可承载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速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青浦区人口数量与资源现状相匹配,生态压力低于上海市平均水平;但近年来,青浦区人口增速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协调,生态压力相对增速大于生态弹力,需采取措施以保持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平衡。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建朝  程浩岩  宋顺锋  
交通拥堵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及运转效率,交通承载力是交通系统的重要表现,且和土地利用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建立了不同城市规模的土地利用与交通承载力的指标体系,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20个城市的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包络分析,利用Max DEa实证分析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承载力的内在规律。研究发现:超大城市土地利用对于交通承载力的相对协调性较好,而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交通承载力对于土地利用的相对协调性较好。总体来说,超大城市土地利用发展程度相对较好,但是交通承载力发展程度较差。特大城市土地利用相对发展程度和交通承载力相对发展程度都较差,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则土地利用发展相对较差,但交通承载力发展较好。结论对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