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68)
- 2023(12773)
- 2022(11210)
- 2021(10514)
- 2020(8775)
- 2019(19995)
- 2018(20153)
- 2017(38180)
- 2016(20868)
- 2015(23158)
- 2014(23403)
- 2013(22795)
- 2012(20869)
- 2011(18583)
- 2010(18508)
- 2009(16944)
- 2008(16033)
- 2007(14008)
- 2006(12273)
- 2005(10344)
- 学科
- 济(78983)
- 经济(78885)
- 管理(57109)
- 业(52344)
- 企(43183)
- 企业(43183)
- 方法(37517)
- 数学(31769)
- 数学方法(31414)
- 农(21490)
- 中国(20754)
- 财(19223)
- 学(19185)
- 业经(17741)
- 地方(16025)
- 理论(15479)
- 制(14523)
- 农业(14458)
- 贸(13549)
- 贸易(13545)
- 和(13116)
- 易(13076)
- 环境(12442)
- 教育(12346)
- 技术(11750)
- 务(11646)
- 银(11632)
- 银行(11591)
- 财务(11574)
- 财务管理(11550)
- 机构
- 学院(290075)
- 大学(289326)
- 管理(114503)
- 济(108246)
- 经济(105714)
- 理学(99516)
- 理学院(98351)
- 管理学(96495)
- 管理学院(95966)
- 研究(95437)
- 中国(69275)
- 京(61800)
- 科学(61566)
- 财(49682)
- 所(47521)
- 农(46085)
- 业大(43875)
- 研究所(43653)
- 中心(42672)
- 江(41410)
- 范(41053)
- 师范(40633)
- 财经(40315)
- 北京(39074)
- 经(36576)
- 农业(36187)
- 院(35307)
- 州(34133)
- 师范大学(32851)
- 技术(31635)
- 基金
- 项目(202812)
- 科学(158429)
- 研究(148484)
- 基金(145256)
- 家(126539)
- 国家(125429)
- 科学基金(107504)
- 社会(91841)
- 社会科(86735)
- 社会科学(86712)
- 省(80166)
- 基金项目(77701)
- 自然(70550)
- 自然科(68872)
- 自然科学(68858)
- 教育(68558)
- 自然科学基金(67574)
- 划(67006)
- 编号(61570)
- 资助(59966)
- 成果(49373)
- 重点(44782)
- 部(43718)
- 发(42653)
- 课题(42438)
- 创(41686)
- 科研(38901)
- 创新(38735)
- 项目编号(37901)
- 大学(37735)
- 期刊
- 济(120097)
- 经济(120097)
- 研究(82882)
- 中国(52106)
- 学报(47499)
- 科学(42987)
- 农(41617)
- 管理(40681)
- 教育(35996)
- 大学(35585)
- 财(35560)
- 学学(33385)
- 农业(29281)
- 技术(24305)
- 业经(21367)
- 融(20843)
- 金融(20843)
- 经济研究(19422)
- 财经(18409)
- 图书(15984)
- 经(15587)
- 问题(14877)
- 业(14507)
- 科技(14213)
- 理论(14011)
- 商业(13738)
- 版(13502)
- 实践(13041)
- 践(13041)
- 技术经济(12626)
共检索到4138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鄢方卫 舒伯阳 赵昕 李欣瑞 吴文秀 黄猛
随着社会生产水平超出生存需要,消费的文化意义诉求逐渐超越其使用价值而走向极端,即消费主义的盛行。网红打卡旅游消费成为消费主义背景下主体寻求符号价值与意义的重要消费对象,丰富了旅游消费内涵,成为文化消费与粉丝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文章以网红打卡旅游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网红打卡旅游行为动因,探讨网红打卡旅游实践过程中建构了哪些价值与意义,以及意义建构过程有何特征。研究发现,消费主义盛行、互联网传播方式以及消费观念进步等宏观社会消费环境为网红打卡活动的产生提供重要的外部驱动力。消费市场与网红打卡者的框架互动是消费意义的建构过程,互动过程中网红打卡者建构了生活实践与社会实践维度的意义。其中,生活实践维度主要表现为休闲娱乐与享受生活意义需要;社会实践维度主要体现于社会网络中获得优势地位,以及精神层面的发展。此外,多重的社会互动有助于自我身份的建构,主体对消费意义的认同形塑了自我的社会认同。积极的自我呈现与印象管理等建构了自我认同。网红打卡旅游消费中的意义建构过程包含符号意义认同与消费控制的抵抗,以及意义的挪用与改编。基于消费文化视角探讨网红打卡旅游消费现象,为理解旅游文化消费的精神内涵提供了有益尝试,回应了精神中心是行为发生的动机。
关键词:
消费主义 网红 网红打卡旅游 意义建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崔庆明 徐红罡 杨杨
西藏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然而对西藏旅游体验具体的微观研究却相对缺乏。文章通过对西藏旅游者的深度访谈,来探讨他们的旅游体验。游客往往将西藏想象成一种神圣之地,西藏的旅游体验对于游客而言也具有神圣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游客对自然、宗教和藏族人的体验上。西藏纯净的自然可以净化游客的心灵,让他们联想到远离喧嚣的生活。西藏的寺庙和朝拜的信徒营造出一种虔诚而神圣的氛围,让游客内心备受震动。看到藏民的执着和虔诚,游客心中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而藏民淳朴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更让游客感到一种自己社会所缺失了的真实。西藏的神圣
关键词:
西藏 旅游体验 自然 宗教 世俗的朝圣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丹平 谢彦君
社交平台已成为当下大众认识世界的重要信息来源。文章以小红书平台涉旅内容为研究对象,关注平台话语对用户旅游认知的影响。研究认为,社交平台的话语世界为网红打卡建构了意义感与合法性,使其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旅游实践。具体表现为:小红书平台旅游版块整体呈现出“种草-打卡”的话语框架。二者既构成心理层面张力的生成与纾解,又引致社会文化层面符号的生产与消费。用户通过平台互动的言说实践将话语框架中蕴含的社会关系、场域规则、意识形态予以内化,使不同层级的场域间话语互为参照,构成一种更为持续的话语意义再生产。各类社交平台呈现出的话语世界促使用户对旅游体验的认知发生异化,尤其表现为从追求在场体验转而趋向较为极端的符号消费与媒体景观消费。具体来看,在平台语境的塑造下,旅游动机转向“为了打卡”,目的地评价转向媒体中的景观性,在场体验成了拍照记录,满意度则往往分裂为极端爱憎的实现感和失望感。特别是,在结论处所提出的“旅游异化为打卡”这一观点中,具有两个时空前提:一是这种现象的当下性,它标志着这种现象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二是这种现象的群体性,它标志着这种现象有赖于互联网社交平台这种特殊的语境,由此形成了特定群体的一种集体认识。因此,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必须将其放在社会的、历史的进程中,这样才能发现这种现象的一般及其特殊性。
关键词:
旅游体验 打卡体验 旅游认知 异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宋理玲
《体验式乡村旅游规划》一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19年4月出版,张善峰著。全书分为5个章节,第一章:研究背景、体验含义的分析、乡村旅游概念和内涵的分析与界定;第二章:体验式乡村旅游规划的内涵、目标和原则的提出;第三章:体验式乡村旅游规划的基础理论和核心理论;第四章:体验式乡村旅游规划的方法;第五章:体验式乡村旅游规划的评价和调控。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旅游产品,它为丰富我国旅游产品的内容,满足我国居民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康军标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所承受的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而从事外出旅游与进行一些体育活动等,则能够有效减轻人们的一些压力。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兴起,尤其为乡村旅游业赢得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乡村旅游不同于城市旅游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回归于乡村的田园风光,使每个人都融入其中,感受大自然的静谧,以此满足游客身心愉悦的需求。民俗体育活动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富有乐趣,将乡村旅游融入民俗体育活动,既能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能推进民俗体育的传承,具有一举二得之效。
关键词:
旅游 乡村 体育 融入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胜利
旅游产品的核心在于体验,旅游景区必须对旅游体验给予更多的关注,使之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需求与期望。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事实上已构成了旅游研究的核心内容,为此旅游景区的主题体验设计将成为旅游景区的长胜之道,是主题型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潘海颖
旅游体验的审美体系是建立在人本基础上的。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旅游体验具有主体性、浸入性、互动性和不确定性,其核心价值在于审美。旅游体验造就了审美的人、完整的人。旅游审美体验是旅游者在情境互动之中,追求审美存在和生命创造的强烈内心感受。文章从旅游体验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三个层面展开。旅游体验充满着人在旅途的跨文化审美意蕴,它是为了探寻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并借由想象获得存在的真实和生命的沉醉。旅游体验体认的是人与物化、神与物契的审美情怀,高扬的是生生之德的审美境界。旅游体验中所体现的审美精神是彰
关键词:
旅游体验 审美 休闲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顾至欣 张青萍
演艺活动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与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造园艺术存在异质同构关系。从园曲同构视角,分别采用空间句法与PAD情绪模型对苏州网师园演艺空间和旅游演艺项目的游客体验进行定量研究,进而通过分组检验与相关性分析验证了演艺空间与演艺体验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网师园演艺空间在园内设置广泛,其自身空间连接度和对周边空间的控制度均较好,常位于局部空间整合度较高的区域,既非全园交通中心,也不过于偏僻;(2)网师园曲艺表演节奏相对紧张,而器乐表演则较为舒缓;旅游演艺活动的唤醒度与优势度体验呈现出起承转合、欲扬先抑的节奏特征,游客观演感受愉悦度良好,起伏不大;(3)网师园演艺体验的高低潮变化与园林视域空间的收敛与开放过程同步,与园林空间的局部整合度变化相反;空间层次丰富,具有"可见而不可达"特点的园林户外空间是创造旅游演艺体验高潮的理想舞台。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安贺新 王乙臣
在体验经济时代,顾客对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内涵体验的追求给旅游景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变化,民俗文化旅游将成为未来旅游的主流。而目前专门针对民俗文化类旅游景区顾客体验影响因素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以北京、湖南部分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对民俗文化类旅游景区顾客体验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发现,顾客体验影响因素分为体验主体因素、体验客体因素两大类。按照对顾客体验影响的重要程度,体验客体因素从大到小依次排列是:项目活动因子、服务管理因子、基础设施因子、环境主题因子、饮食购物因子。这一排列顺序凸显了民俗文化类景区顾客体验影响因素的独特性。体验主体因素包括顾客的学历、过去的旅行经...
关键词:
体验经济 民俗文化类旅游景区 顾客体验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毅菲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建设模式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新的更新与转换。如今,物质享受得到基本保证的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体验,体验式经济自然油然而生,而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体验经济的主打产品,是当下体验式服务不断推陈出新的重点。本文将从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出发,进行体验经济下乡村生态旅游的效益分析,以此剖析体验经济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脱节的表现,并通过理论思考与实践构建相结合,提出体验经济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巧丹
体验经济驱动了全球"体验式"文化旅游的发展;同时,大数据在旅游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幅度提升了服务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水平,为营销决策提供了有利的支持。文章分析了中山特色小镇文化旅游现状,探讨了大数据背景下体验营销在特色小镇文化旅游营销中的应用策略,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以"新颖、愉悦、互动式"的创意体验,满足游客日益丰富的个性化需求;并且,推动大数据应用,充分利用新媒体精准投放广告;科学利用数据导向与行为预测技术,实现对游客需求和行为的精准判断;专注于高度目标化的营销互动,强化游客体验,提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恒 何文俊
随着审美活动逐渐成为生产、交换与消费系统中的结构性组成部分,厘清旅游者审美体验的心理结构维度及内部互动机理至关重要。援引认知心理学的双系统理论,文章提出了旅游审美心理机制的理论框架,选取典型审美个体与审美群体样本,并结合案例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论证了包括"美的知觉-美的理解-美的共创-美的审视-美的表达-美的转移"在内的旅游审美体验的6个心理结构维度,各维度循环往复,实现启发机制到系统机制再回归启发机制的审美心理过程,游客在螺旋式循环的心理活动中实现了由浅入深的旅游审美体验,并最终超越感官刺激下的审美偏狭,实现了逐步递进的美之生命体验。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陈寒 周国韬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刘
当前旅游真实性的研究困境体现在各种理论观点的不可通约,以及与实践常识之间的沟壑。为研究真实景观带给游客何种体验这一关键问题,运用现象学方法,对一次典型的旅游体验进行深入描述与分析。结果显示:(1)在真实景观的旅游体验中,符号理解占据了体验流的重要地位,它推动着主体的形式感知与意义探索,并营造了庄重的情感氛围。(2)真实景观相对游客是"自在"存在的,而仿造景观是"为我"存在的。真实的建造缘由与历史经历赋予景观以情境正当性,由此产生游客体验的强大吸引力。(3)构成旅游者寻找真实性的根本动机并不是现代性,而是主
关键词:
真实性 旅游体验 现象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刘
当前旅游真实性的研究困境体现在各种理论观点的不可通约,以及与实践常识之间的沟壑。为研究真实景观带给游客何种体验这一关键问题,运用现象学方法,对一次典型的旅游体验进行深入描述与分析。结果显示:(1)在真实景观的旅游体验中,符号理解占据了体验流的重要地位,它推动着主体的形式感知与意义探索,并营造了庄重的情感氛围。(2)真实景观相对游客是"自在"存在的,而仿造景观是"为我"存在的。真实的建造缘由与历史经历赋予景观以情境正当性,由此产生游客体验的强大吸引力。(3)构成旅游者寻找真实性的根本动机并不是现代性,而是主体在存在中对于世界因缘整体性的领会
关键词:
真实性 旅游体验 现象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