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31)
- 2023(11366)
- 2022(9367)
- 2021(8490)
- 2020(7359)
- 2019(16431)
- 2018(16212)
- 2017(31443)
- 2016(17092)
- 2015(18626)
- 2014(18712)
- 2013(18469)
- 2012(16762)
- 2011(14848)
- 2010(15184)
- 2009(14518)
- 2008(15045)
- 2007(13700)
- 2006(12023)
- 2005(11343)
- 学科
- 业(87031)
- 企(81895)
- 企业(81895)
- 管理(74542)
- 济(71304)
- 经济(71170)
- 财(30827)
- 方法(30352)
- 业经(28357)
- 农(24498)
- 务(23962)
- 财务(23936)
- 财务管理(23908)
- 企业财务(22824)
- 数学(21887)
- 数学方法(21685)
- 制(21183)
- 农业(17864)
- 技术(17571)
- 体(16329)
- 中国(15818)
- 划(15070)
- 策(15011)
- 和(14180)
- 体制(14059)
- 理论(13958)
- 企业经济(12796)
- 经营(12664)
- 银(12410)
- 银行(12381)
- 机构
- 学院(250666)
- 大学(245499)
- 济(103876)
- 经济(101923)
- 管理(101533)
- 理学(86678)
- 理学院(85861)
- 管理学(84756)
- 管理学院(84286)
- 研究(77581)
- 中国(63393)
- 财(55089)
- 京(50377)
- 科学(46108)
- 农(45226)
- 财经(42598)
- 江(39556)
- 所(39393)
- 经(38616)
- 业大(36853)
- 中心(35656)
- 农业(35489)
- 研究所(34966)
- 财经大学(31455)
- 北京(31139)
- 经济学(31019)
- 州(30791)
- 商学(29755)
- 商学院(29490)
- 院(27919)
- 基金
- 项目(160953)
- 科学(128629)
- 基金(119572)
- 研究(116470)
- 家(103881)
- 国家(102946)
- 科学基金(90288)
- 社会(76071)
- 社会科(72158)
- 社会科学(72141)
- 省(63788)
- 基金项目(63267)
- 自然(59237)
- 自然科(57882)
- 自然科学(57863)
- 自然科学基金(56945)
- 教育(52701)
- 划(52134)
- 资助(48169)
- 编号(45252)
- 业(38085)
- 创(36955)
- 成果(36551)
- 重点(35902)
- 部(35863)
- 制(35476)
- 创新(33704)
- 发(33155)
- 性(31997)
- 国家社会(31776)
- 期刊
- 济(121646)
- 经济(121646)
- 研究(72350)
- 中国(50007)
- 财(49562)
- 管理(44444)
- 农(43502)
- 学报(37858)
- 科学(36198)
- 大学(29447)
- 农业(29119)
- 学学(28414)
- 融(26187)
- 金融(26187)
- 财经(22376)
- 技术(22174)
- 业经(21963)
- 教育(19318)
- 经(19202)
- 经济研究(18453)
- 业(17624)
- 问题(15626)
- 财会(15473)
- 技术经济(14090)
- 会计(13098)
- 现代(13094)
- 版(12384)
- 商业(11834)
- 世界(11780)
- 贸(11744)
共检索到3802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郭继强
本文基于现有的企业理论对专用性资产的分析通常集中于专用性程度而对其他特性关注不足,尤其针对一些学者把资产专用性混同于专用性资产特适性的情况,考察了专用性资产特性对企业治理机制选择和组织剩余分享的影响。文章在将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中的“剩余”解读为“组织剩余”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专用性资产的特性,如资产的相对重要性、适应范围以及监督和计量的难易程度等问题。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林凌
作者认为,社会收入分配及其主要表现形式工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和支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劳动者的基础工资由市场决定,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不仅如此,劳动者应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才能形成最佳的生产力。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基本的要素,为了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企业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应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的基础工资,二是有偿持有本公司股份所分得的红利,三是无偿分享的企业利润。作者认为,企业职工无偿分享利润.是当今世界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新特点、新动向、新趋势,对于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的造更多的利润是有利的。无论从国际惯例还是从...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亚斌
文章认为:剩余收益分享制的基础是劳动产权。劳动产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支点。与其说是劳动力的商品化,不如说是劳动产权的商品化。只有通过劳动产权的界定,才能彻底理顺劳动者与经营者的责、权、利关系,建立现代的劳动就业与分配制度,构建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对称结构。劳动产权与劳动者产权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夏顺忠 杨贵针 张永宏
企业剩余由资本所有者独享向其他要素所有者共同分享的演进是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对剩余和剩余分享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剩余分享的几种情形,阐释了剩余分享的内在产权机理及其主要途径。
关键词:
剩余 剩余分享 产权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瑞龙 杨其静
本文认为 ,虽然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是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 ,但企业制度的本质却是如何创造和分配组织租金。现有文献往往含混地将“专用性”视为当事人获得组织租金的法理甚至经济基础 ,然而事实上 ,“专用性”不但不是当事人获得组织租金的谈判力基础 ,反而削弱了这一基础。基于此 ,我们提出当事人获得企业组织租金的谈判力基础应该是“专有性” ,并且这一变量极大地影响着企业制度的选择和演变。总之 ,我们认为现实中的企业制度安排并非是社会福利最大化或交易费用最小化的产物 ,而是理性的当事人相互博弈的结果。
关键词:
专有性 专用性 组织租金 企业制度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罗跃龙
企业剩余的发现是合约产生的基本前提 ;合约的产生意味着每个参与者都有分享企业剩余的欲望 ;各参与资源的替代成本的互动形成了替代均衡 ,替代均衡决定了各参与者分享企业剩余的均衡状态 ;替代均衡具有状态依存的特征
关键词:
参与资源 替代成本 替代均衡 剩余安排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何维达
资本劳动分享制:企业制度创新的又一思路何维达[副研究员江西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南昌330013]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完全采用西方国家的支薪制恐非良策。因为支薪制企业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更主要的是支薪制企业实行严格的雇佣劳动关系,它使职工完全按劳付酬,缺乏...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孙楚仁 刘雅莹 陈瑾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要素禀赋、技术禀赋、地理禀赋等传统比较优势无法解释国家间贸易的全部事实。一些研究则以制度作为比较优势的来源,考察其对国家间贸易的影响。文章在企业水平上考察制度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特别是在资产专用性强的情形下考察企业出口行为能否从制度改进中获得更多增益。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市场化指数"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8~2007年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制度改进对企业出口可能性和出口销售额呈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行业资本密度越高,制度对企业出口可能性和出口销售额的影响越大。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那些资本使用效率高的企业在资本密度高的行业中从制度改进中获得的出口收益更多。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钢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面临的挑战与选择——再论产权分享○杨钢文章认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90年代,能否尽快地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找到一条从根本上摆脱困境的路子,是对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严峻考验。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郑文全
与企业剩余收益的直接分享不同,非营利性组织是通过剩余收益的间接分享对人力资本进行有效激励的。本文以美国大学的终身教职制度为例,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和资产专有性理论对这一新的认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证明,得到的核心理解是与众不同的:终身教职制度本质上是教师在非营利性条件下间接分享大学剩余收益的一种制度安排,终身教职后评估制度的出现不过是合约双方关于合约内容的动态调整;终身教职制度不等于终身雇佣制度,也不同于律师行"锁定"员工的"合伙人"制度;终身教职制度对于非终身教职教师而言是一种期权,对终身教职教师而言则是期权的实现;终身教职制度同时也是一种鼓励教师开展长期研究的风险投资机制,这种风险投资的成本与收...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余菁
本文认为,制度的弹性,是制度分析的关键所在。个体的多样性决定了制度的弹性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制度与制度参与者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浓缩。只要制度弹性足够大,就会出现不确定性。企业,是人类应对不确定性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它在减少一部分不确定性的同时,又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利润,作为企业制度的人造物,它来源于不确定性。对不同的企业参与者而言,制度的不确定性及产生利润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企业可以通过调节制度的弹性,来改变自身获取利润的可能性。企业制度的核心问题在于界定利润及其分配的合法性。好的企业制度,不仅应该为企业获取利润的正当行为提供合法性的必要保护;而且,对于企业通过调节制度弹性来实现巨额利润的不当...
关键词:
企业制度 弹性 公司治理 利润合法性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妹 何晓峥
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安排是公司治理理论的争论热点。当前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制度上的缺陷,人力资本所有者缺位是现行公司治理结构缺乏效率的根源。给予人力资本所有者平等的产权地位,让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企业成长阶段、知识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创造等多方面论述了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应拥有剩余索取权,并分析了人力资本产权化对公司治理重点转变的影响。
关键词:
剩余索取权 人力资本 合理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郭华伟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叶正茂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元燮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必须重视资产经营陈元燮一、资产经营的意义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要以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并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因此,企业不仅要搞好生产经营,而且更要重视资产经营。而在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