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33)
- 2023(13459)
- 2022(11688)
- 2021(10916)
- 2020(9477)
- 2019(21901)
- 2018(21992)
- 2017(42330)
- 2016(22965)
- 2015(26213)
- 2014(26722)
- 2013(26053)
- 2012(24009)
- 2011(21803)
- 2010(22299)
- 2009(20873)
- 2008(20629)
- 2007(18813)
- 2006(16231)
- 2005(14321)
- 学科
- 济(97009)
- 经济(96902)
- 管理(73201)
- 业(68407)
- 企(57840)
- 企业(57840)
- 方法(49673)
- 数学(44115)
- 数学方法(43454)
- 农(25272)
- 财(24679)
- 中国(24582)
- 学(20897)
- 技术(20146)
- 业经(19820)
- 地方(19250)
- 制(18828)
- 理论(17094)
- 贸(16693)
- 贸易(16684)
- 农业(16532)
- 环境(16380)
- 易(16111)
- 银(15638)
- 银行(15598)
- 务(15472)
- 财务(15409)
- 财务管理(15362)
- 融(15098)
- 金融(15090)
- 机构
- 学院(334077)
- 大学(333678)
- 济(132827)
- 管理(131321)
- 经济(129813)
- 理学(113640)
- 理学院(112397)
- 管理学(110134)
- 管理学院(109535)
- 研究(108367)
- 中国(82626)
- 京(70621)
- 科学(68597)
- 财(61432)
- 农(56510)
- 所(55022)
- 江(51383)
- 业大(51260)
- 中心(51154)
- 研究所(50140)
- 财经(48936)
- 农业(44446)
- 经(44313)
- 北京(44297)
- 范(42896)
- 师范(42391)
- 州(40790)
- 经济学(40149)
- 院(39253)
- 技术(37039)
- 基金
- 项目(224592)
- 科学(177242)
- 基金(162219)
- 研究(161601)
- 家(141692)
- 国家(140549)
- 科学基金(121137)
- 社会(101351)
- 社会科(96114)
- 社会科学(96092)
- 省(90106)
- 基金项目(85668)
- 自然(79976)
- 自然科(78165)
- 自然科学(78145)
- 自然科学基金(76764)
- 教育(76761)
- 划(75579)
- 资助(67645)
- 编号(65399)
- 成果(52792)
- 重点(50984)
- 创(50200)
- 部(49385)
- 发(47334)
- 课题(46282)
- 创新(46259)
- 科研(43133)
- 教育部(42271)
- 大学(41871)
- 期刊
- 济(142978)
- 经济(142978)
- 研究(91971)
- 中国(67514)
- 学报(53454)
- 农(49796)
- 科学(48892)
- 管理(48836)
- 财(48715)
- 大学(40227)
- 教育(38591)
- 学学(37864)
- 农业(33397)
- 技术(32518)
- 融(29074)
- 金融(29074)
- 业经(24305)
- 财经(24281)
- 经济研究(22834)
- 经(20814)
- 统计(19131)
- 业(19027)
- 问题(18519)
- 策(18302)
- 技术经济(17946)
- 科技(17266)
- 版(16225)
- 决策(15797)
- 商业(15672)
- 图书(15616)
共检索到4884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洁 彭晓芳 盛永祥 刘鹏 施琴芬
基于共生理论,探讨专利创新生态系统主从视角下三主体的共生关系问题,构建三主体共生演化Lotka-Volterra模型,以新能源汽车的专利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共生作用系数不同取值组合下三主体专利增长的演化规律,揭示三主体在专利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互惠共生的关系下高校的引入显著推动两企业的专利增长;偏利共生的关系下高校更能快速推动核心企业的专利增长,间接带动卫星企业的发展;寄生共生的关系下卫星企业抑制主体间的专利增长。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彭晓芳 吴洁 盛永祥 刘鹏 施琴芬
[目的/意义]创新的成功需要在生态中实现,研究创新生态系统中多主体间知识转移过程中的生态关系有助于促进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方法/过程]构建多主体知识转移生态关系模型,并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授权数据为例,用灰色估计法验证Lotka-Volterra模型的合理性,最后通过仿真实验探讨不同生态关系下多主体知识转移的演化规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互惠共生的生态关系下高校的引入显著推动主体间的知识转移;偏利共生的生态关系下核心企业更能快速促进卫星企业的知识增长;寄生共生的生态关系下卫星企业阻碍其他主体的良性发展;竞争共存的生态关系下核心企业抑制高校和卫星企业的知识获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何建洪 李林 朱浩 蔡丹
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共生及演化是驱动新兴技术持续创新、有效释放经济社会价值的重要因素,既决定着新兴技术自身能否最终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也决定着其能否完整展现出存在的价值意义。基于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共生基本架构,应用创新主体间共生作用系数变化分析共生关系动态演化与达到稳定状态的基本条件,分析在新兴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主体共生的主要形态,进而以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生态系统为例,探讨促进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及其主体共生形态演化的可能要素。研究发现: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及其创新主体共生演化在进程上同频共演、在驱动因素上同源交错;在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不同阶段,创新主体间共生作用系数及其均衡状态值也存在动态变化;以信任机制、开放协同、平台化资源共享等方式强化创新主体间的共生依存,激发创新主体共生形态由独立共生向互利共生演化是推动新兴技术持续创新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
新兴技术 创新生态系统 主体共生 演化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陈璐 吴洁 盛永祥 刘鹏 施琴芬
[目的/意义]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在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中具有驱动作用,研究专利创新生态系统中多主体间的竞合关系能促进专利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方法/过程]构建多主体竞合关系的生态系统模型,研究专利创新生态系统的多主体竞合关系,分析模型系数变化对专利演化态势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得到如下结论:专利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与高校的专利禀赋对其专利发展速度的影响程度不同;专利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与高校间的生态关系对专利数量的变化有影响;主体间的无序竞争使得专利创新生态系统整体发展效率低下。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黎璞 宋娟
能否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识别导致创新盲点的关键因素并有效规避,是创新成功的关键,但现有研究对创新盲点识别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存在较大缺口。通过构建创新盲点识别指标体系,以南北车"中华之星"和CRH380A为系统创新的数据样本,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创新盲点指标体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盲点的形成主要在于创新生境、政府部门、供应商、核心企业、配套互补商及用户/购买者创新合作的非耦合性;创新盲点识别指标体系具有可信度。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朱翔
从中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视角,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构建产业创新能力与种群密度、种群丰富度之间的动态关系系统,着重探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种群构成对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规律。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表明,种群丰富度、种群密度是引起产业创新能力变动的格兰杰原因。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表明,种群密度与种群丰富度的正向冲击均会对产业创新能力产生积极的作用,种群密度对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较之种群丰富度要大一些;种群密度当期的正向变化会在未来对产业创新能力产生短期的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的增长率会先迅速增大、之后逐渐降低并在第4年作用消失,而种群丰富度的当期正向变化会对产业创新能力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据此提出构建合理的创新生态系统、完善种群结构等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震 周晓宏 王介石 郝春晖
为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地区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利用系统动力学构建长三角地区数字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该模型由3个子系统组成,包括供给、需求和支撑要素子系统。通过设计5种仿真方案,探讨关于企业、需求、政府、环境和服务机构等方面的因素对系统运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方案及实施力度对系统运行的影响效果不同,自主创新方案促进系统运行的效果最佳,其次是服务催化、去中心化促进和政府引导方案,需求拉动方案的促进效果较弱。研究结果以期为长三角地区数字创意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佳钰 张贵 李涛
基于生态能量学和知识管理论将知识进行生态学解构,系统论述了知识能量的内涵和表征;提出"知识能量流动"概念,分析了知识能量流动的情境和机理,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了不同情境下知识能量流动的特征与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具有生态能量学特征,知识势能、知识动能和知识内能共同决定知识能量结构;技术替代是知识能量流动的必要条件;知识能量结构是影响知识能量流量和流向的关键因素。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解学梅 韩宇航 代梦鑫
创新生态系统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已有文献主要聚焦创新生态或开放式创新,将两者结合探讨其演化机理的研究较少。基于国内外开放式创新相关研究,结合种群生态学理论,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模型,并运用MATLAB仿真对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进行深入挖掘。结果表明: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包括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且演化的4个序参量呈现如下态势:生态网络规模在3个阶段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生态网络密度在3个阶段呈现缓慢增长的S型趋势;生态网络平均聚类系数在初创期和成熟期增长缓慢,在成长期增长迅速;核心企业在3个阶段均占据优势生态位,并在成熟期达到最高位。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解学梅 韩宇航 代梦鑫
创新生态系统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已有文献主要聚焦创新生态或开放式创新,将两者结合探讨其演化机理的研究较少。基于国内外开放式创新相关研究,结合种群生态学理论,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模型,并运用MATLAB仿真对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进行深入挖掘。结果表明: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包括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且演化的4个序参量呈现如下态势:生态网络规模在3个阶段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生态网络密度在3个阶段呈现缓慢增长的S型趋势;生态网络平均聚类系数在初创期和成熟期增长缓慢,在成长期增长迅速;核心企业在3个阶段均占据优势生态位,并在成熟期达到最高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青 吴翌晨 曹鑫
促进“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妥善处理好系统中的关系风险。目前“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在关系治理、主体互动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关系风险和治理机制等方面仍不足。为此,基于共生理论,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汇总,探讨“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3种关系治理模式的互动方式、关系风险和治理机制,并以小米(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抖音、微信小程序等典型案例分析验证。研究发现:偏利共生型关系治理模式下,机构型创新主体为主导者,以效率为导向,实现创新行为的控制,其治理机制为核心企业控治;寄利共享型关系治理模式下,社群型创新主体为主导者,以公平为导向,实现创新关系的扩散,其治理机制为“社群自治+核心企业同治”;互利共赢型关系治理模式下,创新主体间平等合作,以民主为导向,实现创新效能质的提升,其治理机制为社群与核心企业共治。此外,这3种关系治理模式均以技术和创意等资源作为生态系统战略利益的根本来源,并借助其向创新主体表达自己的价值导向。然而,不同的关系特征会引起不同的共生风险,主要包括创新资源投入不平衡、主体利益分配不公平、竞合关系维持不稳定。基于此,要明确“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的角色,核心企业应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关系治理范式。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孙艳艳 张红 张敏
日本筑波科学城经过20年转型发展初步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包括高精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创业服务生态系统。高精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方面,筑波科学城围绕重点领域构建多个产业创新网络,初步形成风险企业主导型、域内资源整合型、跨区域资源整合型等高精尖产业发展模式,从构建国家战略主导下的高精尖产业梯次推进格局和构建全链条式创新网络体系两条路径推动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创新创业服务生态系统方面,筑波科学城构建了创新创业服务生态"五位一体"模式,并呈现大学和大院大所主导、集约化和平台实体化3个特点,其存在的问题则表现为风险企业持续发展活力不足和地方扶持力度不够。两大系统间的互动关系为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建设提出可供借鉴的经验。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董睿 张海涛
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系统结构、主体行为和价值生成方式,从复杂网络视角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知识转移模型,运用数值仿真对其各发展阶段进行演化分析,探索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环境特征因素中,知识利用率、知识生产率、信任程度与整体知识水平正相关但变化规律不尽相同,认知水平与整体知识水平的收敛速度正相关、与最终收敛的整体知识水平负相关;在初创期,主体间知识距离与知识转移绩效存在倒U型关系,结构锁定和知识趋同将导致系统发展停滞;进入成长期以后,主体应根据系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各种情境因素选择合作策略以更好地实现知识转移与价值创造。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祝志勇 杨凤梅 李维莉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颠覆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一切利用新技术提升生产力水平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领域,都属于新质生产力的应用范畴。从创新生态系统角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Kernel密度估计法和空间Markov链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新质生产力在微观层面表现为新质人才、新质生产单元和新质企业组织;在中观层面表现为新质产业部门、新质产业链、新质创新网络、新质产业集群;在宏观层面表现为国家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其次,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三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的综合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测度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但呈逐年增长趋势,东部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远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最后,利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和空间Markov链法分析可知,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均衡问题较为凸显,空间效应也是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