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19)
2023(11483)
2022(10002)
2021(9910)
2020(8250)
2019(19324)
2018(19525)
2017(35404)
2016(20983)
2015(24491)
2014(25052)
2013(23355)
2012(21239)
2011(19139)
2010(19270)
2009(16840)
2008(16257)
2007(14372)
2006(12499)
2005(10856)
作者
(55657)
(45816)
(45529)
(43602)
(29278)
(22065)
(21048)
(18234)
(17729)
(16791)
(15887)
(15112)
(14501)
(14400)
(14256)
(14103)
(13838)
(13713)
(13147)
(13129)
(11557)
(11537)
(10989)
(10696)
(10571)
(10272)
(10218)
(10144)
(9264)
(9246)
学科
(67218)
经济(67138)
管理(52552)
(46653)
(38815)
企业(38815)
方法(33090)
数学(28627)
数学方法(28245)
中国(26199)
教育(26016)
理论(18149)
(17831)
(17361)
(16440)
地方(14900)
业经(14460)
教学(13917)
技术(12314)
农业(12043)
(11677)
(11600)
贸易(11594)
(11179)
(10656)
(10490)
财务(10431)
财务管理(10409)
环境(10312)
研究(10194)
机构
大学(283039)
学院(273563)
管理(103924)
(93550)
研究(91332)
经济(90899)
理学(90551)
理学院(89384)
管理学(87478)
管理学院(86966)
(61980)
中国(59018)
科学(57543)
(49966)
师范(49674)
(45129)
教育(43237)
(43115)
研究所(41389)
(40791)
师范大学(40470)
北京(40221)
中心(39993)
业大(39947)
(39178)
财经(34700)
技术(34565)
(33521)
(33166)
(31610)
基金
项目(187774)
科学(147843)
研究(147333)
基金(129898)
(110776)
国家(109636)
科学基金(93981)
社会(86573)
社会科(81464)
社会科学(81442)
教育(77572)
(75811)
基金项目(69485)
(65466)
编号(64504)
自然(60348)
自然科(58915)
自然科学(58902)
自然科学基金(57822)
成果(56140)
资助(53275)
课题(48214)
重点(42916)
(42891)
(39975)
(39892)
项目编号(39715)
(39305)
大学(38101)
教育部(37673)
期刊
(99451)
经济(99451)
研究(91673)
教育(77813)
中国(64537)
学报(41730)
科学(37145)
管理(36323)
(34426)
大学(33756)
(31871)
技术(28983)
学学(28303)
农业(24743)
图书(20556)
职业(18934)
(16862)
金融(16862)
财经(16188)
业经(16149)
经济研究(15376)
书馆(14074)
图书馆(14074)
(13738)
(13653)
论坛(13653)
(13266)
科技(13055)
理论(12814)
(12404)
共检索到4078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汪歙萍  潘国俭  姚栋华  陆勤  董盈盈  庄莉婷  
本研究报告主要通过资料分析、专家咨询、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和深入企业用人单位实地调查等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从用人单位、高校历届毕业生、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届大学毕业生、大学新生等多个维度分析了专业教育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大学就业的影响,由此得出结论:专业知识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先决条件,实践经历和能力水平也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同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朱生玉  
本文基于对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双方在金融危机下对就业形势的不同感知、对就业力的不同认识、在就业信息发布和获得途径及就业期望上的不同看法,提出了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建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10月23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2009年上海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该报告调查了上海市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情况。调查表明,高考中最热的志愿专业并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朱慧  
作者在论述了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素质教育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从现代社会和用人单位重视毕业生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等方面,论证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从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渗透在大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强化实践环节等方面,介绍了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程玮  许锦民  
文章从职业发展的视角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论模型,采用自主开发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及就业质量问卷为研究工具,通过对64所高校2571份有效样本的分析,考察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实证研究发现: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之间呈现正相关性。就业能力结构中一些稳定性、内隐性的能力或要素不仅影响就业能力整体水平,也会影响就业质量,并将影响个体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成文  谭日辉  
社会资本对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弥补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有助于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机会。就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社会资本可以保证创业资金的供给。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无论是国家、高校,还是大学毕业生本人,只有不断积累社会资本,才能有效地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丁笑炯  
2012年对聘用上海市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在选用毕业生时较多持实用主义倾向,但不同地区、类型和规模的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的要求各不相同。非上海地区的用人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和规模较大的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学术背景,其余的单位更看重毕业生的性格和人际能力。用人单位虽然基本认可高校毕业生的质量,但满意度远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对高校就业服务的评价也相对较低。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方丰  
立足于学生主体地位,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创新,主要应做到: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以学生就业资本为导向,加强课程改革和课程设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功能。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阳  陈怡  刘晓婕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将有利于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实现收益,有利于高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有利于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因此,微观个体、中观环境和宏观政策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培养其就业能力应是一个由个体、家庭和学校、政府参与的系统过程。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史雯婷  
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上海市教科院高教所于2004年10月联合组成“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通过问卷、座谈等方法对高校大学生就业趋向、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报告主要是针对高校在校生中的女大学生的就业取向所作的专题分析。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彬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江苏省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总量逐年走高。而社会就业需求量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新增大学生就业供给量。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不平衡,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从需求与供给的基本关系入手,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加快产业结构和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周荣荣  
大学生就业创业,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富民增收意义重大。本文基于江苏2352名应届大学生专题调查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江苏大学生就业环境良好,但仍存在竞争压力大、供需结构性错位、就业取向有偏差的问题,并提出应加大大学生就业政策及信息支持、引导,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等的对策建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艳春  
现今社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校德育能够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领大学生正确择业。因此,在高校就业指导中,应通过完善大学生就业德育的内容、改进大学生就业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拓展大学生就业德育工作的载体、加强大学生就业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完善大学生就业德育的体制管理等途径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文君  
我国西部大开发计划已实施十多年,与之配套的人才引进计划"西部计划"每年吸引着大批东部高校学子到西部就业,那么西部地区自身高校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他们是否愿意留在本地就业呢?教育部"青海地区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衔接研究"课题组最近公布的数据表明,西部地区高校的大部分毕业生还是留在西部地区工作,4年来这一数据一直维持在50%左右;去东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近三年呈下降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