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29)
2023(14163)
2022(11977)
2021(10846)
2020(9175)
2019(21025)
2018(20315)
2017(39454)
2016(21383)
2015(24164)
2014(24233)
2013(24071)
2012(22598)
2011(20565)
2010(20683)
2009(19461)
2008(19166)
2007(17405)
2006(15334)
2005(14149)
作者
(62455)
(52630)
(52393)
(50168)
(33311)
(25108)
(23960)
(20398)
(19728)
(18457)
(18027)
(17606)
(16853)
(16692)
(16433)
(16412)
(15650)
(15606)
(15311)
(15057)
(13269)
(12931)
(12651)
(12064)
(11852)
(11816)
(11553)
(11448)
(10567)
(10283)
学科
(107679)
经济(107565)
管理(63895)
(57019)
(47001)
企业(47001)
方法(40015)
数学(35002)
数学方法(34726)
(25967)
中国(25394)
地方(25102)
(24560)
(22022)
业经(21517)
(20783)
(16564)
农业(16187)
(16047)
贸易(16040)
环境(15669)
地方经济(15658)
(15520)
金融(15516)
(15440)
(15370)
财务(15339)
(15315)
财务管理(15299)
银行(15284)
机构
学院(318126)
大学(317109)
(141607)
经济(138722)
管理(117508)
研究(111147)
理学(100683)
理学院(99440)
管理学(97872)
管理学院(97247)
中国(83243)
(65897)
(65886)
科学(65560)
(56253)
财经(51995)
研究所(50688)
中心(50104)
(49758)
(49143)
(46952)
经济学(45607)
业大(43526)
(42099)
师范(41715)
北京(41331)
经济学院(40937)
(39914)
农业(38770)
财经大学(38336)
基金
项目(206690)
科学(163729)
研究(153241)
基金(150498)
(130298)
国家(129259)
科学基金(110928)
社会(99499)
社会科(94383)
社会科学(94358)
(81088)
基金项目(79944)
教育(70866)
自然(69139)
(67811)
自然科(67491)
自然科学(67472)
自然科学基金(66279)
编号(61494)
资助(60265)
成果(50638)
重点(47542)
(46695)
(46172)
课题(43288)
(43076)
国家社会(41907)
(41790)
创新(40437)
教育部(40435)
期刊
(164011)
经济(164011)
研究(98580)
中国(61996)
(52587)
学报(46400)
(45158)
科学(43687)
管理(43328)
大学(35443)
学学(33618)
教育(32237)
(29828)
金融(29828)
农业(29682)
技术(28514)
财经(27116)
经济研究(27076)
业经(24415)
(23462)
问题(21542)
技术经济(17132)
(16466)
(15226)
统计(15169)
商业(14575)
世界(14451)
理论(14362)
(14347)
现代(14064)
共检索到4794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薪燕  
本文首先分析全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特征,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重点分析该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演进特征。最后根据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进特征,基于专业化分工的视角探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进机制。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何雄浪  
地方优势产业的形成是专业化劳动分工本身的产物,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促进地区分工水平的演进,从而进一步增强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促进地方优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文章由此对我国的地区分工水平、区域间贸易成本的变化以及地方优势的形成作了详尽的实证分析,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趋于加快,从而各地区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有所上升,地方优势产业已初步形成。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吴鑫露  聂正彦  
本文从空间角度考察了21世纪以来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战略的演变,笔者认为广东自21世纪以来区域发展战略转变取得了总体效率和空间平等相对较好的结合。但由于珠三角、东西翼地区联动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出现了区域空间上的积聚与扩散趋势,致使区域差异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通过空间积聚及加强各区域的经济联动等方式来促进广东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促进广东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杨帆  
基于空间集聚和扩散效应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已经成为区域和城市经济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希望通过一些相关的文献综述,为该领域研究的推进提供一些帮助。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陈健  刘海燕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本文从本土经济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的地区专业化演进视角,探讨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研究主要结论表明:在国际分工格局演化过程中,我国不同地区对外开放也形成了不同地区专业化特色,其中东部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下的地区专业化特点更加突出。进一步实证研究表明,相比产业间、产业内分工下所形成的地区专业化,产品内国际分工下的地区专业化发展,更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效率水平提升。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杜宾宾  白雪  
交易成本和效率制度的概念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同时也为其他应用经济学科提供了新的视角。区域制度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政府的行政效率以及政府所提供制度的效率,这是现阶段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硬约束和瓶颈。本文从制度效率的角度探讨我国目前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内在原因,以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验证,并据此提出提高制度效率的途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彭宝玉  张敏  郭扬  
基于泰尔指数和GIS地图分析技术,对河南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空间结构变化做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金融业的空间集聚度远大于一般产业,在强大的金融集聚经济作用下,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金融发展会表现出显著差异。2000年以来,河南省辖市市区经济实力相对下降,而金融集聚功能上升;县域经济显著发展,而金融发展普遍滞后,郑州市日益成为全省金融服务业的集聚地。金融空间流动带来现代城市的快速成长、功能彰显和激烈竞争,而此种努力的结果往往会抑制一些区域的金融发展,特别是县域和农村地区,需要统筹区域金融中心和乡村普惠金融建设。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王世豪  王超  
文章对广东省县(市)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表明,进入经济转型期以来,广东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长期处于区域空间极化状态,区域差异不断扩大,金字塔型县(市)域经济差异模式持续强化,呈现出典型的核心-外围型空间结构。由此判断:广东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在资源配置中存在着不合理性和低效率。因此提出广东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资源有效配置运行机制的实质。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陈健  
本文从产品内国际分工下的新地区专业化角度,探讨了新地区专业化对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国际分工格局演化过程中,各地区对外开放也形成了不同的专业化道路。东部新地区专业化特色更加明显,中西部基于产业间、产业内国际分工下的地区专业化特点则更为突出。考虑到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新地区专业化发展通过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等,呈现对区域经济增长更稳健的促进作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安静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区域内经济体系对空间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将经济增长引入拓展模型可知,空间位置对区域内经济体制的影响非常大,且其经济类型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目前,空间计量经济在我国发展速度很快,我国各省市行政区纷纷引入了这种经济管理分析模式。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数据处理、意义参考、结合分析等方式,深入探讨各种经济增长模型对空间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视角,系统分析区域内经济增长的特点。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红丽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首先从异质性劳动力和金融资本要素方面研究了要素的空间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其次以中心-外围模型为基础构建了要素集聚与经济增长效应模型,并得出相关结论。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高敬峰  王庭东  
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条件下,全球价值链上的进口供给是影响一国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双重发展背景下,全球价值链发展可能表现出全球性或区域性特征。文章采用增加值贸易思想扩展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研究方法,从进口供给的角度,以最终消费产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区域特征,认为东亚区域在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表现出一种全球性特征。美欧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经济体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由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高敬峰  王庭东  
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条件下,全球价值链上的进口供给是影响一国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双重发展背景下,全球价值链发展可能表现出全球性或区域性特征。文章采用增加值贸易思想扩展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研究方法,从进口供给的角度,以最终消费产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区域特征,认为东亚区域在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表现出一种全球性特征。美欧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经济体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由东亚区域向全球转移。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多淑杰  
基于附加值贸易框架,从"参与程度—地位—显性比较优势"3个方面,构建了反映中国参与东盟区域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和地位分析框架。采用OECD-TIVA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1年中国整体参与东盟区域产业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和地位不断提升,在分工地位上处于中下游位置,服务业参与程度落后于制造业。从细分行业来看,高技术制造业参与程度最高,中技术制造业次之,低技术制造业最低;高技术和低技术制造业在垂直专业化分工中处于下游位置,而中技术制造业向中上游靠近趋势明显。服务业中批发零售、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参与程度和地位相对比较高。最后提出了中国参与东盟区域专业化分工的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卫国  吕显菊  李思寰  
本文运用灰色理论构建了区域经济与要素流耦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采用1999~2012年时间序列分析了成渝"双核"地区经济与要素流的相互作用关系。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