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09)
- 2023(13108)
- 2022(11609)
- 2021(10844)
- 2020(9273)
- 2019(21430)
- 2018(21375)
- 2017(41047)
- 2016(21915)
- 2015(24521)
- 2014(24415)
- 2013(24189)
- 2012(22040)
- 2011(19889)
- 2010(19938)
- 2009(18458)
- 2008(18113)
- 2007(15792)
- 2006(13986)
- 2005(12467)
- 学科
- 济(83899)
- 经济(83769)
- 管理(68774)
- 业(61211)
- 企(52217)
- 企业(52217)
- 方法(37225)
- 数学(31673)
- 数学方法(31252)
- 财(25311)
- 农(22422)
- 中国(22239)
- 制(20032)
- 业经(19324)
- 学(18996)
- 地方(16297)
- 理论(15362)
- 务(15353)
- 财务(15277)
- 财务管理(15242)
- 农业(14597)
- 企业财务(14484)
- 贸(14294)
- 贸易(14285)
- 环境(14274)
- 体(14023)
- 易(13862)
- 和(13775)
- 银(13399)
- 银行(13358)
- 机构
- 大学(311939)
- 学院(307189)
- 管理(123663)
- 济(120065)
- 经济(117301)
- 理学(106781)
- 理学院(105602)
- 管理学(103790)
- 管理学院(103206)
- 研究(102028)
- 中国(75530)
- 京(66764)
- 科学(62437)
- 财(59609)
- 所(50638)
- 农(46954)
- 财经(46509)
- 中心(45955)
- 研究所(45687)
- 江(45335)
- 业大(45037)
- 北京(42396)
- 经(42158)
- 范(40595)
- 师范(40152)
- 院(37367)
- 州(36481)
- 农业(36442)
- 经济学(35712)
- 财经大学(34639)
- 基金
- 项目(211211)
- 科学(165812)
- 研究(156515)
- 基金(153326)
- 家(132934)
- 国家(131852)
- 科学基金(113481)
- 社会(97815)
- 社会科(92621)
- 社会科学(92598)
- 省(81767)
- 基金项目(81521)
- 自然(73471)
- 教育(71865)
- 自然科(71732)
- 自然科学(71716)
- 自然科学基金(70394)
- 划(68571)
- 编号(63907)
- 资助(62521)
- 成果(53111)
- 重点(46916)
- 部(46730)
- 课题(43938)
- 发(43722)
- 创(43714)
- 制(41950)
- 创新(40792)
- 教育部(40456)
- 大学(40329)
- 期刊
- 济(132944)
- 经济(132944)
- 研究(93615)
- 中国(61298)
- 学报(48311)
- 管理(47906)
- 财(47056)
- 科学(44028)
- 农(42978)
- 大学(37127)
- 教育(36560)
- 学学(34579)
- 农业(29332)
- 技术(27880)
- 融(25640)
- 金融(25640)
- 财经(22927)
- 业经(20862)
- 经济研究(20462)
- 经(19431)
- 图书(18804)
- 问题(17274)
- 理论(15697)
- 科技(14991)
- 业(14728)
- 实践(14433)
- 践(14433)
- 版(14399)
- 技术经济(14199)
- 现代(13738)
共检索到4566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刘建新 李东进
日益频发的品牌代言人丑闻无论是给代言人还是给品牌商以及消费者都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但目前相关的研究却极为匮乏。通过两个实验研究发现:虽然品牌代言人悖德丑闻与违法丑闻都会降低消费者的品牌信任,但前者较之于后者的影响更严重;心理契约违背与犬儒主义心理会共同在品牌代言人丑闻对消费者品牌信任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消费者传统性不仅会直接调节品牌代言人丑闻对犬儒主义心理的影响,而且会对双中介产生调节作用,但不会对品牌代言人丑闻影响心理契约违背产生直接的调节作用。该研究不仅对深化和完善品牌代言危机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品牌商、代言人、消费者和监管机构等有重要的管理启示。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屈耀辉
鉴于ERM-IF的缺陷,通过增加企业社会责任目标以及用战略地图的四个层面取代ERM-IF中的层级组织来修正ERM-IF,并通过着力于改善学习与成长以及加强对管理控制的风险管理实现对产品丑闻引发的资产负债表间接传染的预防。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俞林 孙明贵
借鉴Coombs对产品丑闻后信任危机的类型划分,使用准实验室法,采用真实品牌、虚拟事件对产品丑闻后信任危机及消费选择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产品丑闻导致的信任危机的严重程度对消费选择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信任危机严重程度越高,消费者负面情绪越强烈;消费者负面情绪在信任危机与消费选择间具有一定的中介作用,并对其消费选择有正面影响;产品丑闻发生的信任危机对食品行业的负面影响大于其他行业。
关键词:
产品丑闻 信任危机 消费选择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醋卫华
本文以2003~2008年受到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声誉机制对公司董事会构成的影响。我们发现这些公司董事会的构成在丑闻发生前后有明显变化,尤其是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回归结果显示,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声誉惩罚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发生丑闻的公司为了重建企业声誉和挽回投资者的信心,会通过增加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以加强董事会的监督职能。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声誉机制的公司治理效果研究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也拓展了董事会构成变化的研究,依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公司丑闻 声誉机制 董事会构成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醋卫华
本文以2003~2008年发生丑闻的公司高管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作为非正式制度约束的声誉机制对高管变更的影响。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公司业绩、董事会特征以及股权集中度并不能有效解释丑闻公司高管变更的原因。相反,声誉惩罚却显著提高了丑闻公司高管变更概率,并分别将这些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变更的概率至少提高了8.02个百分点和2.46个百分点。进一步研究还表明,声誉惩罚显著降低了丑闻公司董事长变更后继续担任公司其他职位的概率。研究结论证实,在转型期的中国,作为非正式制度约束的声誉机制能够在改善公司治理方面发挥作用。
关键词:
公司丑闻 声誉机制 高管变更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叶烽 林晏清 潘意文 卢露
本文使用实验室实验研究社会距离对侵占这一不当行为传染的影响。我们通过对比同一被试前后两次决策的差异来捕捉侵占行为的传染,同时基于不当行为的不道德性和风险性特征,针对性地提出观点距离和风险距离等不同维度的社会距离,设计了相应的度量方式,将其作为决策参考信息提供给被试,从社会身份的角度解读不当行为传染背后的微观机制。结果表明:首先,相对于单一类型的社会距离信息,被试获得多种类型的社会距离信息时,侵占的传染受到更加显著的抑制。其次,观点距离越大,即被试间观点分歧越大,侵占传染率越低;而风险距离越大,即被试越偏好风险,侵占传染率越高。最后,两种社会距离信息的引入均对侵占行为的增长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陈游
2012年7月,巴克莱银行承认在金融危机期间操纵LIBOR利率并同意向美英金融监管机构支付高达约4.62亿美元的罚款。巴克莱银行LIBOR操纵丑闻暴露了LIBOR利率形成机制的内在缺陷。由于缺乏公开、透明信息披露以及有效监督的金融体系,受利益诱惑类似巴克莱银行L I B O R操纵丑闻的出现只是早晚的事。本文分析了巴克莱银行LIBOR操纵丑闻的影响,通过对比我国SHIBOR利率形成机制,提出我国要吸取巴克莱银行LIBOR操纵丑闻的教训,未雨绸缪,进一步完善SHIBOR利率形成机制。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蕾 林家晔 吴秋琴 王啸远
研究基于国内股票市场,首次分析当企业聘请的代言人发生丑闻时,负面效应是否会转移到其代言的企业。通过事件研究法,探讨中国44个上市企业所聘请代言人被曝光丑闻后的绩效变化。研究发现中国企业代言人被曝光丑闻后其对代言企业的绩效没有显著的影响。这一结论对理解当前中国盛行的企业代言人策略有帮助,也对国内相关职能部门完善名人代言行业管理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名人丑闻 名人代言 上市公司 事件研究法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文森特·布鲁索 亚历山大·契埃路 阿兰·德瑞 靳航
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操纵丑闻浮出水面后,各主要货币基准利率(如英镑、美元、欧元和日元的LIBOR利率)的可靠性及信誉受到严重质疑。为使市场对这些重要的参考利率重振信心,金融监管者们展开一系列讨论,试图找到合适的替代品来避免类似的操纵事件再次发生。保守派认为应维持原有货币市场秩序,采取温和的改革方法,而激进派则认为应对参考利率进行彻底洗牌。两派人马展开激烈的争论,由此产生如下几个问题:我们是否需要参考利率?操纵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短期与长期调整如何进行?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翼 马光
本文对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丑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我们检验了被中国证监会、深交所和上交所公开实施处罚的上市公司,发现一些公司治理特征与公司发生丑闻的可能性相关。这些特征包括公司控制人的类型,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董事长持股比例,以及领取报酬的监事比例。没有证据表明其他一些治理特征与公司发生丑闻的可能性有关,包括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的数量,机构投资者持股,以及监事会的规模等。我们还发现,一个公司发生丑闻的可能性与当地的信用和法制发展水平相关。一个地区的信用水平越高,当地公司发生丑闻的可能性越小。另外,一个地区检察院立案的经济案件数越高,当地公司越有可能发生公司丑闻。而一省法院受理的经济诉讼案...
关键词:
公司丑闻 股权 公司治理 法律效力 信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红凤 孔宪香
一、西方国家财务丑闻爆发的必然性 安然、世通、施乐、默克制药等业界巨头的系列公司财务丑闻去年震惊了世界,其涉及面之广,数额之大,影响之深,令世人骇然。据魏斯评级公司在调查了7000家公司后发布的报告说,有多达1/3的美国上市公司可能存在捏造盈利报告的问题。其中,“美国最大能源贸易商”安然(ENRON)公司2001年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卢福财 周倩
安然等公司相继曝出财务丑闻后,人们对美国的公司治理制度(特别是独立董事制度)的功效表示怀疑。美国国会、证监委和纽约证交所、纳斯达克都要求加强对董事会权利和诚信的监管并对独立董事制度进行修改。本文介绍了美国近期对有关独立董事等公司治理制度所作的修改或完善,并结合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现状,分析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
独立董事 审计委员会 治理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