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76)
- 2023(10303)
- 2022(8653)
- 2021(7851)
- 2020(6194)
- 2019(14304)
- 2018(14052)
- 2017(26625)
- 2016(14258)
- 2015(15487)
- 2014(15445)
- 2013(15337)
- 2012(14608)
- 2011(13222)
- 2010(13296)
- 2009(11942)
- 2008(11603)
- 2007(10108)
- 2006(9205)
- 2005(8636)
- 学科
- 济(67197)
- 经济(67139)
- 管理(34462)
- 业(32624)
- 地方(25562)
- 中国(24751)
- 企(23451)
- 企业(23451)
- 农(19323)
- 方法(18991)
- 数学(16415)
- 数学方法(16241)
- 业经(15687)
- 地方经济(13572)
- 农业(13476)
- 学(12329)
- 发(12318)
- 环境(11745)
- 制(11547)
- 财(11390)
- 融(10917)
- 金融(10914)
- 贸(10779)
- 贸易(10764)
- 银(10707)
- 银行(10692)
- 行(10455)
- 易(10243)
- 产业(10015)
- 技术(9170)
- 机构
- 学院(196930)
- 大学(194236)
- 济(81582)
- 经济(79612)
- 研究(75119)
- 管理(71294)
- 理学(60087)
- 理学院(59183)
- 管理学(58164)
- 管理学院(57774)
- 中国(56521)
- 科学(46336)
- 京(43889)
- 所(37630)
- 财(35617)
- 研究所(33981)
- 中心(33751)
- 农(32592)
- 江(31866)
- 范(30664)
- 师范(30374)
- 院(28214)
- 北京(27978)
- 业大(27682)
- 财经(27437)
- 州(25976)
- 农业(25057)
- 师范大学(24733)
- 经(24665)
- 经济学(24663)
- 基金
- 项目(131484)
- 科学(104325)
- 研究(97765)
- 基金(93457)
- 家(81322)
- 国家(80613)
- 科学基金(69370)
- 社会(62830)
- 社会科(59612)
- 社会科学(59601)
- 省(53343)
- 基金项目(50443)
- 划(44723)
- 自然(43382)
- 教育(43229)
- 自然科(42343)
- 自然科学(42337)
- 自然科学基金(41520)
- 编号(39390)
- 资助(36292)
- 发(35314)
- 成果(31358)
- 重点(30169)
- 课题(28969)
- 发展(28580)
- 展(28099)
- 创(27541)
- 部(27495)
- 创新(25908)
- 国家社会(25743)
共检索到3147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刘勇
交通运输和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反馈作用,不仅交通运输影响空间结构演化,空间结构演化反过来也影响着交通运输的发展。文章探讨了交通运输与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城市群交通运输与空间结构协同发展的作用机理,对与城市群空间结构协同的交通运输发展路径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实证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协同 交通运输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方大春 杨义武
宁沪杭高铁的开通缩短了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通过缩减交通时间拉近城市间空间距离,高速铁路的贯通对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网络空间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城市间联系会因交通时间缩短而增强,以交通距离代替空间距离来研究城市群之间分形特征更具有科学性。从城市间高速时间距离和高铁时间距离对比角度,计算高铁开通前后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空间聚集维数和空间关联维数,分析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网络空间结构分形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高铁下的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网络空间向心性集聚分布更显著,空间关联性更强。不同级别交通网络相互叠加改变城市群交通网络分形特征。高铁开通优化了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交通网络空间结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柴攀峰 黄中伟
利用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从长三角22城市之间的经济能级、经济联系以及产业协同发展三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评论。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正在逐渐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化模式转变,基本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圈层和以苏州、杭州、宁波、无锡、南京为次核心的多核心圈层结构,总体上可划分为上海凝聚团、南京凝聚团和杭甬凝聚团三大凝聚子团。研究认为,通过组团式协同实现"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是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必然趋势,助推整个城市群系统向更为有序的宏观自组织结构演化。
关键词:
城市群 协同发展 空间格局 长三角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苗建军 徐愫
依据影响机制理论提出假说,以长三角城市群30个地级市2003-2016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评价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使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从空间视角探究了产业协同集聚的土地利用提升效应。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存在内部差异,主要与各城市两部门各自的集聚程度有关;样本研究期内,只有上海、舟山、淮南和滁州的土地利用效率始终处于前沿面,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土地利用效率偏低;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协同集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协同集聚 土地利用 空间计量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周迪 钟绍军
文章将分布动态学模型引入金融发展的俱乐部趋同研究中,基于扩展的Markov链、空间Markov链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72个市县2003-2013年间金融发展的俱乐部趋同时空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四类水平俱乐部在整体水平分布中的相对位置比较稳定,随着时间的积累,这种现象逐渐有所缓解,但对于高低水平俱乐部而言仍较明显,可见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发展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不同金融发展水平的邻近地区对本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有显著影响,并且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发展水平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高-高集聚"以及"低-低集聚"空间分布特征,这为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发展的"趋同特征"给出了空间上的解释,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发展趋同特征正逐渐由"俱乐部趋同"向"俱乐部空间趋同"转变。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如何促进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韬 郭志仪
城市空间演化及城市产业升级已成为各国区域经济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空间演化的内在动因来自于产业价值链的空间重组、调整和转移。城市、城市群本质上是产业价值链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城市空间演化的过程也是产业价值链增值的过程,城市空间价值的不断提升也必然会带来产业的升级效应。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空间面板SEM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以上海市为中心的城市价值链的产业升级效应显著,城市(群)空间演化符合价值链规律。基于实证研究,建议通过城市价值链推动城市发展,利用价值链的增值原理实现城市的合理分工和产业升级,以提升整个城市(群)的竞争力。
关键词:
价值链 城市空间演化 产业升级 长三角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博雅
城市群是支撑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合理稳定的空间结构是提高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方面。本文测算了2003—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以及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联系的变化,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了城市群多中心结构对经济区的溢出效应。在城市规模较小时,单中心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明显,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未来应促进要素向城市群内多中心分散化集聚,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强化区域联系与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区域管理和规划,创造更多便于城市群空间溢出的通道。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空间结构 空间溢出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郑春勇
地方政府合作与区域空间结构存在协同演化关系。地方政府合作通过影响区域空间布局、地域分工专业化和区域空间整合来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通过影响合作共识、合作范围、合作领域以及合作机制来影响地方政府合作。根据二者的相互作用机理,实现地方政府合作与区域空间结构的动态协同演化,需要不断改善府际关系。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实证分析印证了这一原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钱潇克 于乐荣
文章以变异系数法构建起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数,客观评价了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同时,基于所选城市的电商数据计算得出的城市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同所测出的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所选长三角城市的城镇化发展和电子商务发展具有协同发展关系。针对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发展和电子商务发展的相互影响路径,进行了分析说明,最后对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范擎宇 杨山
以城市群为主体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是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内容,空间优化的本质旨在促进城市群内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案例,在测度2001-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城镇化协调水平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和多维尺度分析等方法,分析和识别城镇化协调关系及其空间结构和内在演变机理。结果表明:(1)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的城镇化协调水平提高,城市群内部的高协调城市逐渐显现出以上海为核心的"Z型"分布态势,低协调城市则稳定分布在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后的范围;(2)根据城镇化协调水平的关联强度划分长三角城市群的凝聚子群,凝聚子群的加权平均中心度和联系密度增大后,上海极化效应更加明显;(3)从城镇化协调关系的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识别城市群空间结构,长三角城市群从在空间距离影响下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变形为在时间距离影响下的"核心—边缘"结构;(4)人口、土地和经济城镇化三者协调水平的变化影响着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相较人口与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对城镇化协调关系的加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从协调视角剖析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并提出优化政策,有助于中国现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条件下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和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喻琦 马仁锋 叶持跃 干青亚
文章以长三角26地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旅游中心度与旅游网络复合视角,借用SPSS 22统计分析软件和Ucinet 6.0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存在等级分布,呈现东南强、西北弱的格局,形成自合肥。经上海、杭州到舟山的一条等级较高的旅游廊道。(2)长三角城市群表现出"核心—边缘"结构。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核心城市"核心极化效应"突出,边缘城市表现出"长尾现象"。(3)旅游中心度分析与旅游网络分析结果对比发现,旅游等级较高的城市其分析结果一致,具有"马太效应"。等级较低的城市其分析结果不一致,存在"短板效应",大力发展交通是其解决"短板"的主要手段。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勇强 张振宇
长三角城市群的社会经济竞争力、对外开放及科技创新水平在中国当前社会都是首屈一指的,在我国强国富民的现代化建设中扮演者领头羊的作用。但是,诸多问题阻碍着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行政级别划分意识严重,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边界不一致,产业同构严重,招商引资的无序竞争,城市群建设缺乏协调规划,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环境质量趋于恶化等问题,对进一步深化一体化进程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阻碍区域经济统一繁荣发展。因此,加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合作可以带动周边几个地区的发展,符合国家对区域一体化的号召,从而达到提高该地区综合能力和影响力的效果。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城市群 协同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高丽娜 朱舜 李洁
核心城市极化与扩散效应的发挥是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机制。在要素集聚与扩散基础上形成创新集聚与溢出、城市间经济联系空间相互作用形成,引致城市间实现增长传递,是城市群系统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长三角城市群主要核心城市经济规模集中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对城市经济增长贡献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新集聚与创新溢出、空间效应都对城市群协同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政策导向应从强化城市间创新关联效应的政策激励、建立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协调机构等方面着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崔保健 张辉 黄雪莹
华北、华东地区旅游空间结构转型进程因京沪高铁的开通而加剧。文章从内在因素与支撑性因素两方面构建起研究的理论框架,分析了京沪高铁、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开通后环渤海与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空间转型过程与方向。研究结果显示,在新旅游空间格局下,各地旅游空间功能将发生转型,从总体上形成"旅游客源地—区际交通连接—旅游集散地—区内网络交通连接—多个旅游目的地"网状空间格局。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江 李秀伟 江俊丽
文章以2011—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模型,从时空二维视角分析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子系统的时序耦合动态演进规律和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从耦合协调度看,长三角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系统总体上处于拮抗阶段,以失调衰退类型为主,耦合系统劣化,核心城市总体处于较高的发展层次,安徽省西部、北部总体处于较为落后的发展层次;从相对发展度看,长三角约66%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远超当时经济发展需要,约12%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滞后于经济发展所需,耦合系统退化,约22%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与其经济发展同步,耦合系统优化。总之,长三角城市发展总体呈现不平衡性,需进一步对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和优化,以加强经济发展水平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匹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