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59)
- 2023(10779)
- 2022(8341)
- 2021(7555)
- 2020(6363)
- 2019(14268)
- 2018(13711)
- 2017(26482)
- 2016(13529)
- 2015(15184)
- 2014(14655)
- 2013(14867)
- 2012(13630)
- 2011(12171)
- 2010(12334)
- 2009(12188)
- 2008(11531)
- 2007(10309)
- 2006(9113)
- 2005(8729)
- 学科
- 业(71512)
- 济(68885)
- 经济(68808)
- 企(65770)
- 企业(65770)
- 管理(53762)
- 方法(29425)
- 业经(26258)
- 融(25876)
- 金融(25873)
- 中国(25109)
- 财(23544)
- 银(23186)
- 银行(23186)
- 农(23132)
- 行(22638)
- 数学(22239)
- 数学方法(22179)
- 务(18118)
- 财务(18105)
- 财务管理(18094)
- 制(17373)
- 农业(17366)
- 企业财务(17156)
- 技术(15135)
- 贸(14563)
- 贸易(14546)
- 易(14294)
- 策(13455)
- 体(13198)
- 机构
- 学院(200491)
- 大学(195665)
- 济(101610)
- 经济(100267)
- 管理(82316)
- 理学(70213)
- 理学院(69645)
- 管理学(69177)
- 管理学院(68799)
- 研究(65661)
- 中国(62235)
- 财(46751)
- 京(40312)
- 财经(37445)
- 经(34281)
- 经济学(33048)
- 科学(32826)
- 所(31376)
- 中心(31296)
- 经济学院(29981)
- 农(29824)
- 江(28686)
- 研究所(28013)
- 财经大学(27840)
- 北京(25941)
- 商学(25385)
- 商学院(25163)
- 经济管理(23525)
- 融(23486)
- 业大(23445)
- 基金
- 项目(125053)
- 科学(102257)
- 研究(96282)
- 基金(95716)
- 家(80919)
- 国家(80192)
- 科学基金(71409)
- 社会(67394)
- 社会科(64286)
- 社会科学(64274)
- 基金项目(49593)
- 省(46331)
- 自然(42227)
- 教育(41398)
- 自然科(41363)
- 自然科学(41354)
- 自然科学基金(40757)
- 资助(38768)
- 划(37584)
- 编号(36470)
- 业(31566)
- 创(30070)
- 国家社会(29732)
- 部(29434)
- 成果(28534)
- 发(28226)
- 重点(27524)
- 创新(27230)
- 中国(26543)
- 制(26431)
- 期刊
- 济(112866)
- 经济(112866)
- 研究(64799)
- 财(38693)
- 中国(37656)
- 管理(35768)
- 融(35192)
- 金融(35192)
- 农(29368)
- 科学(24710)
- 学报(21112)
- 农业(19939)
- 财经(19902)
- 经济研究(19126)
- 业经(18748)
- 大学(17878)
- 技术(17666)
- 经(17334)
- 学学(17263)
- 问题(14535)
- 贸(13994)
- 世界(13933)
- 业(13340)
- 技术经济(13093)
- 国际(12987)
- 教育(11111)
- 现代(10775)
- 财会(10191)
- 商业(9617)
- 经济管理(9356)
共检索到3130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周小川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金融事业开始了新纪元,初生的中国金融业在百废待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78年以来,我国金融业在改革开放中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基本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松奇
中国金融业自1978年以来,经过43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已从一个从属于计划经济下财政的微弱系统,发展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实力相对最雄厚的宏观相关部门,我个人作为一名普通的金融理论研究者亲眼目睹了这几十年的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实践,切实体会到了党的领导在中国金融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牟德胜
本文从中美世贸协议的签定出发,考虑WTO 对金融服务的相关规定,从银行、证券、保险业三方面对入世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入世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是发展加速,效率提高等,不利因素是对外资金融企业监管手段不足、国内金融产业将受到一定冲击等。文章指出,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入世问题上,澄清认识,加强监管,加快改革发展,才是正确应对之道。
关键词:
入世 金融业 影响竞争 机遇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众敏
要把支持金融业国际化、鼓励金融业"走出去"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中国金融业"走出去"是中国经济和国际接轨,以及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内容。由于金融业"走出去"具有服务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功能,同时,金融也被视为全球经济的"命脉",因此,金融业"走出去"对中国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罗伯特·蒙代尔
本文认为,开放社会是以信息开放为前提的,以尽可能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中国的开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比其他领域而言,金融业的成就则要小些。文章提出,中国应以开放社会的标准大力发展金融业,股票市场更应成为私营企业主要的筹资场所。金融业的健全发展离不开评级机构的参与,中国应引进外国的评级机构,利用其经验健全自己的评级机制。在一国经济和金融发展中,货币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是解决包括通货膨胀在内其他许多问题的基础。在汇率方面,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固定汇率在任何国家都是行不通的。
关键词:
开放社会 评级 通货膨胀 汇率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杨晓敏
通过在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能够综合反映制度变迁的制度变量,证明国家制度变迁对一国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会起到促进或制约的作用。当制度供给与金融资产结构和经济增长对制度的需求达到均衡时,国家制度安排会优化金融资产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否则便会出现规模与效率的“反比”现象,从而回答了我国金融资产规模与效率之间为什么出现悖论的问题。我国应积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实现金融体系多元化,对内开放,满足我国经济对多层次、多样化金融的需求,完善金融市场准入制度,优化市场参与主体结构,促进股票市场和银行协调发展。
关键词:
金融资产 金融规模 金融效率 制度变迁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易宪容
一场史无前例的SARS,给中国交通、旅游、餐饮、商贸、会展、劳动就业市场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随着疫情的有力控制,经济学界关于这场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程度的讨论也开展起来,本栏所刊登的文章即是其中不容忽视的声音……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武赟
加入WTO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分享全球经济资源的里程碑 ,从总体来说 ,机会多于挑战 ,希望大于困难 ,长期正面影响大于短期负面影响。认真分析这种机遇和挑战所带来的内容 ,并付诸于行动 ,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是我们应对入世挑战的重要思路。
关键词:
WTO 中国金融业 过渡期安排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宁
中国金融业未来的主导运作形态既不是国外正在兴起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银、券、保合作形式,更不是保持目前的分业经营的现状;而是不打破金融分业经营体制的中国特色的全金融模式。全金融是世界金融运作的最新的高级形态,是比全能制银行和银保融通更高层次的、以虚拟企业方式为组织形式的、以金融一体化为体制基础的、以实现金融产品的彻底个性化为根本目的的金融新形态。它既是金融运作机制(体制)创新,也是金融产品创新,还是金融市场需求创新。中国应创造条件,积极建立中国特色的全金融运作模式,开发中国特色的全金融产品。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德河 韩立岩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金融业将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对我国金融业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转变观念 ,放松管制 ,探索混业经营模式 ,促进市场发育 ,推进我国金融监管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以发展求规范 ,以发展促改革等对策。
关键词:
金融业 金融市场 风险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鲁向东 张立洲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金乐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