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93)
2023(12849)
2022(11151)
2021(10341)
2020(8760)
2019(19869)
2018(19854)
2017(38552)
2016(21285)
2015(24057)
2014(24122)
2013(23472)
2012(21919)
2011(19831)
2010(20034)
2009(18936)
2008(18767)
2007(17328)
2006(15091)
2005(13765)
作者
(61156)
(50949)
(50884)
(48780)
(32360)
(24315)
(23666)
(19796)
(19246)
(18525)
(17207)
(17100)
(16254)
(16130)
(16123)
(15899)
(15548)
(15047)
(14988)
(14703)
(12738)
(12689)
(12519)
(11751)
(11636)
(11547)
(11409)
(11363)
(10337)
(10335)
学科
(80112)
经济(80020)
管理(57938)
(53725)
(43105)
企业(43105)
方法(36844)
数学(32687)
数学方法(32322)
(24721)
(23952)
(23268)
(23161)
银行(23016)
中国(22472)
(21653)
(17434)
贸易(17422)
(17335)
金融(17327)
(16949)
业经(16787)
(16653)
地方(16426)
农业(15464)
(14341)
制度(14335)
(13850)
财务(13804)
财务管理(13772)
机构
学院(296426)
大学(293176)
(121764)
经济(118896)
管理(110366)
研究(101455)
理学(93138)
理学院(92149)
管理学(90433)
管理学院(89905)
中国(84282)
(61726)
科学(61247)
(60139)
(54589)
(52339)
中心(48751)
(47447)
研究所(47117)
财经(46347)
业大(43880)
农业(43258)
(41869)
北京(38834)
(38210)
(38028)
师范(37787)
经济学(37355)
(36123)
财经大学(34107)
基金
项目(189355)
科学(147165)
研究(140497)
基金(134582)
(116520)
国家(115546)
科学基金(97854)
社会(86448)
社会科(81865)
社会科学(81840)
(75863)
基金项目(69955)
教育(65674)
(63500)
自然(62381)
自然科(60926)
自然科学(60904)
自然科学基金(59820)
编号(59543)
资助(56717)
成果(49524)
重点(43070)
(41829)
课题(41775)
(41172)
(39158)
创新(36683)
科研(36593)
(36221)
项目编号(35887)
期刊
(136344)
经济(136344)
研究(91044)
中国(61675)
(49989)
(47497)
学报(46029)
(45013)
金融(45013)
科学(41006)
管理(38915)
教育(34362)
大学(34224)
学学(32327)
农业(32097)
技术(25837)
业经(23258)
财经(23012)
经济研究(22492)
(19719)
问题(17581)
(16646)
(15703)
理论(15524)
(14348)
统计(14308)
实践(14104)
(14104)
国际(14044)
技术经济(14044)
共检索到4597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庄毓敏  张祎  
作为银行业资本监管的有力补充,流动性监管旨在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是中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流动性监管如何发挥审慎监管职能、如何影响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成为国内外政策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银行风险承担角度出发,挖掘了流动性监管对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流动性监管对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潜在影响。研究表明:一方面,流动性监管具有显著的稳定作用,即引入流动性监管要求,能够显著提高银行稳健性,且流动性监管与资本监管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银行稳健性的提升;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在中国显著存在,但流动性监管能够显著抑制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因而有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而且,流动性监管对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抑制效果在区分银行特征、风险类型、经济环境后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实现流动性监管与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双赢”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淼  
在我国,影子银行系统已经深深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包含影子银行的两部门金融系统的DSGE模型,系统分析了影子银行与小微企业、商业银行与大型国有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问题。随后采用Bayes技术估计了稳态下模型中的参数,再对稳态下的模型施加外部冲击,可以观测到我国货币政策的具体传导途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媛  谢凤敏  
影子银行是正规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但因其具有脆弱性,不受监测和监管,会削弱货币政策效果。本文从理论上提出影子银行体系下货币政策传导"渗漏"与"扭曲"效应假设,并运用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借助信用创造功能、加速社会资金运转,显著影响货币供给总量与货币流动速度,导致货币政策传导的"总量渗漏"和"结构扭曲",在货币政策宽松、社会总需求扩张时期,影子银行活动能够有效补充正规金融体系的货币信用供给不足,强化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力;但在货币政策收缩阶段,影子银行的"总量渗漏"会显著弱化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调控能力,扭曲紧缩性货币政策传导效果。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徐滢  周恩源  
本文首先阐述了影子银行体系通过五大机制扩大金融不稳定性,即抛售机制、恶性循环机制、蔓延机制、预期机制以及再融资机制。并通过对美联储针对性的货币政策操作的分析,对我国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霞  朱玲  
文章基于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影响的理论分析,选取2008年至2015年的月度数据,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内影子银行会使新增信贷规模减少;但从长期来看,影子银行会使信贷规模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预期发生偏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霞  朱玲  
文章基于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影响的理论分析,选取2008年至2015年的月度数据,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内影子银行会使新增信贷规模减少;但从长期来看,影子银行会使信贷规模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预期发生偏离。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温信祥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为经济发展和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2016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要统筹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产业、投资、价格等政策工具,采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马亚明  常军  佟淼  
本文融合我国取消利率管制初期的利率粘性特征、企业杠杆率差异和影子银行因素,建立DSGE模型研究了不同企业部门杠杆率差异水平下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不同存款利率水平下价格型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在传导效果上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当企业杠杆率差异维持在合理区间内,货币政策向主要经济变量传导是有效的,且随着利率实现完全市场化并处于一定区间内,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在实现对经济微调上更具优势,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则更适于刺激总产出的快速增长。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饶品贵  姜国华  
宏观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如何通过改变微观企业行为来影响经济发展是学术界探讨得比较少的领域。本文在此方向上进行研究尝试,并以货币政策波动对企业会计政策稳健性与银行贷款之间的关系为切人点。具体来说,当货币政策进入紧缩期时,我们预期企业会计政策变得更加稳健,以更容易取得银行贷款。运用1998~2008年的年度数据,并根据央行要求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的变化,我们定义2004、2006、2007年为我国的货币政策紧缩阶段。实证结果基本上支持我们的预期。我们进一步发现依赖于外部融资和拥有更高债务水平的企业会计稳健性更高,持有大量现金的企业会计稳健性更低,国有企业的会...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万志宏  曾刚  
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囤积,是指银行体系持有的流动性资产数额远远超过日常经营所需水平,具体表现为银行准备金数额大规模增加,银行资产组合中高流动性资产占比增加。作为金融中介,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囤积阻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成为当前各国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流动性囤积的解释包括对手方风险、投机性囤积和预防性囤积。就美国现实而言,中央银行过高的流动性供给和私人部门中长期信贷需求不足,以及银行监管要求是产生流动性囤积的主要原因,并且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利率渠道和汇率渠道传导,导致货币政策效果甚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许少强  颜永嘉  
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实施监管套利,反映在其金融产品的定价上,即是突破货币当局对于利率的管制,改变货币政策实施的外部环境,进而对货币政策调控发生作用的渠道和方式产生影响。过去几年间,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给整个金融体系运行带来的改变,正在印证这一进程。本文基于传统银行体系和影子银行体系的简化资产负债表构建理论模型,推导了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对不同利率之间传导路径的可能影响,进而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方法对理论模型的推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市场化利率的形成,改善了市场化利率的传导,优化了向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体系转型的外部环境;但市场化利率传导的效率和效果还有...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汤克明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但从国内外现有的文献来看,大部分是论述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对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的影响,很少论及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本文拟从影子银行体系产生、发展的分析入手,剖析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然后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