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24)
- 2023(7468)
- 2022(6432)
- 2021(5847)
- 2020(4862)
- 2019(10402)
- 2018(10266)
- 2017(19097)
- 2016(9951)
- 2015(10977)
- 2014(10183)
- 2013(10074)
- 2012(8941)
- 2011(8089)
- 2010(8082)
- 2009(7658)
- 2008(6900)
- 2007(5956)
- 2006(5240)
- 2005(4728)
- 学科
- 济(33146)
- 经济(33097)
- 业(29011)
- 管理(28019)
- 企(20640)
- 企业(20640)
- 方法(14783)
- 数学(12613)
- 数学方法(12436)
- 农(10593)
- 中国(10239)
- 财(9681)
- 业经(8732)
- 贸(8660)
- 贸易(8655)
- 易(8398)
- 学(8308)
- 制(7780)
- 农业(7155)
- 服务(6928)
- 工作(6710)
- 理论(5884)
- 银(5816)
- 银行(5790)
- 行(5612)
- 务(5548)
- 财务(5533)
- 财务管理(5519)
- 地方(5482)
- 融(5394)
- 机构
- 学院(134001)
- 大学(132845)
- 济(51223)
- 管理(50280)
- 经济(49985)
- 研究(45659)
- 理学(43285)
- 理学院(42842)
- 管理学(41959)
- 管理学院(41740)
- 中国(34792)
- 科学(29309)
- 京(28141)
- 农(24399)
- 财(23674)
- 所(23413)
- 研究所(21330)
- 中心(21098)
- 业大(20896)
- 江(20154)
- 农业(19449)
- 财经(18581)
- 范(17463)
- 北京(17455)
- 院(17233)
- 师范(17174)
- 经(16934)
- 州(16488)
- 技术(15794)
- 经济学(15250)
- 基金
- 项目(93920)
- 科学(73357)
- 基金(67676)
- 研究(66843)
- 家(60789)
- 国家(60266)
- 科学基金(51009)
- 社会(42171)
- 社会科(39834)
- 社会科学(39823)
- 省(37005)
- 基金项目(34938)
- 自然(33901)
- 自然科(33185)
- 自然科学(33174)
- 自然科学基金(32557)
- 划(31404)
- 教育(30429)
- 编号(27975)
- 资助(27672)
- 成果(21897)
- 重点(21339)
- 发(20343)
- 创(19778)
- 部(19595)
- 课题(18763)
- 科研(18576)
- 创新(18432)
- 项目编号(17753)
- 计划(17704)
共检索到2022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余伊琦 冯羽 盖嘉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发展要素之一,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场景中,人工智能开始逐渐替代人,为人们直接提供服务。虽然人工智能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不确定性情景,但是对于这一场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想结果的获得取决于行为主体“能力”的情况,鲜有文献探索理想结果主要依赖于“运气”的情况(即结果为随机事件的情况)。本文通过七个研究发现,当理想结果的获得主要依赖于运气时,人们更偏好人工智能为他们提供服务。其原因在于人们认为人工智能比人工服务者运气更好,从而更能为自己带来理想的结果。本研究不仅有助于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设计更有利于消费者福祉的人工智能产品及服务,亦能帮助提高政府治理水平,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刘志伟 庞占朝
<正>近年来,人工智能在金融业务领域的应用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如面向客户和交易的智能客服、智能营销、智能支付、智能信贷、智能投顾、智能理赔、智能风控,但在金融监管,尤其是以金融消费者保护为核心之行为监管领域的应用却不尽如人意。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在金融业务领域广泛应用所带来的服务模式变革、业务流程再造、金融产品创新,还给金融消费者保护领域现有的监管规范、执法安排和工作举措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应结合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的实际,积极研究人工智能在金融消费者保护领域应用的主要场景、关键问题和优化措施,以确保人工智能在金融消费者保护领域的合理有效应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谭娟 曹文峰 李晓云
以往对营销领域研究注重于营销对产品销售及企业绩效的积极作用,忽略了过度营销情境下消费者偏好可能产生的翻转情形。鉴于此,本文研究消费者在选择集中的决策情况(均衡选择集中投入/减少营销项目),进而建立消费者偏好动态反馈的理论框架,利用吸引力模型分析实际情景中消费者对过度营销的反馈。研究发现,营销备择项加入均衡选择集后,目标备择项的被选概率随之下降,同时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会倒向替代项。这一效应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具备持续性,在消费者进行决策后,消费者偏好不会再次翻转。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曹忠鹏 毕芸晞 杨帆
不确定性促销是商家经常实施的促销活动。已有研究考察了消费者不确定性促销偏好的个体情绪和产品属性等因素,鲜有研究关注社会环境因素对消费者不确定性促销偏好的影响。研究重点考察社会密度对消费者不确定性促销偏好的作用及其机理和边界条件。通过4个实验研究发现:相对于高社会密度,低社会密度下消费者更偏好不确定性促销(实验1a和实验1b);感知控制在社会密度和不确定性促销偏好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实验2);高和中水平社会密度下消费者不确定性偏好没有显著差别,但是高和低水平社会密度下消费者不确定性偏好差异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实验3);群体同质性调节了感知控制与消费者不确定性促销偏好之间的关系(实验4);研究还排除了愉悦、觉醒和焦虑的替代中介。研究结论弥补了消费者不确定性促销偏好的社会环境影响因素,为商家有效地实施不确定性促销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兵
我国正由"生产者社会"向"消费者社会"转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对传统经济的生产组织结构和日常交易模式产生了颠覆性影响。要素的配给、商品的生产及消费由过去的"单向科层式"转向"互动扁平化"转向,从中心化转向去中心化。消费者结构性弱势地位正在改善,其权义内涵正在更新,其行为及模式正在重构,其中以消费数据为核心的消费信用体系构成了人工智能场景下生产消费活动展开的基石。为此,须更新消费者保护理念,革新保护模式,重构保护理路,调整现行消费者保护的倾斜配置。从倾斜保护走向融合平衡保护,从单向保护转向多元协同保护和整体系统保护。推动以消费信用体系为基础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消费者社会的科学化与法治化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学民 葛姣菊 靳国钱
消费者购买前的主观意向与实际决策行为经常矛盾,即存在陈述性偏好(SP)和显示性偏好(RP)差异性问题。目前关于SP和RP的研究多集中于两者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对其差异性研究较少,且忽视了消费者偏好不确定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不确定性遗憾偏好模型,通过消费者发生购买行为后的满意或后悔程度来衡量SP和RP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品牌认知、设计认知、性能认知及参照群体等不确定性因素,性别、教育和收入等消费者特征因素,价格、产品集、更换时间等产品属性因素均对消费者偏好差异性有显著影响。此外,男、女样本在SP和RP差异性上存在显著的系统性差异。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思根
情境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普遍存在,但证据多来自于即时启动实验和不充分产品知识的决策比较。引入充分知识和延时启动实验,结果显示情境启动效应在充分产品信息的购买决策中依然存在;情境效应随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之间的间隔时间延长而衰退;若从产品层面深入到属性层面,受到启动的消费者则表现出对不同维度的一致性偏好。营销实践者可能需要进一步提高启动时间的精准性和启动情境的匹配性,在消费者属性偏好序列中准确定位,以提高促销效果。
关键词:
决策情境 启动效应 消费偏好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晓莉 许艳丽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全世界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人工智能发展的不确定性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对就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视阈下,通过分析人工智能技术与技能的互补关系,阐释了人工智能对技能人才就业数量、就业结构、就业质量的影响,发现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能够增加高端操作技能人才就业数量,扩大技能人才在新兴产业中的就业比重,改善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就业质量。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徐辉 毛一然
近几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产品登上了消费者们生活的舞台。区别于传统的非智能产品,人工智能产品以其独特的智能性特征获得了很多消费者的青睐,但也有些消费者对其智能性特征抱有迟疑观望的态度。通过对近几年以来关于人工智能领域内消费者体验研究进行综述性研究,解释了人工智能产品的内涵与特征。探讨了学者们在该领域研究的不同视角,分别为恐怖谷理论视角、技术接受模型视角、拟人视角和集群理论视角,建立了四种视角对于消费者体验研究的基本框架。最后,对未来人工智能产品消费者体验研究的侧重点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产品 消费者体验 交互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艾义洁 王晓玉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营销活动中使用可爱元素。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不同类型的可爱元素对消费者决策是否有所区别?为什么保险行业经常使用幼儿可爱元素,而乐透游戏常常出现搞怪有趣的可爱元素?已有文献很少探索不同可爱类型的区别机制,也忽视了可爱元素对消费者风险偏好的影响。本文基于调节定向理论,通过四个实验,探讨了两种可爱感知对风险偏好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实验1、实验2使用不同调节定向测量方法,发现儿童式可爱感知会激活个体的预防定向,反常规式可爱感知会激活个体的促进定向。实验2、实验4分别通过彩票投机和报酬选择,验证了两种可爱感知通过调节定向的中介作用来影响个体的风险偏好,儿童式可爱感知促使个体偏好风险规避,反常规式可爱感知促使个体偏好风险寻求。实验3发现,相比于高认知需求的个体,低认知需求的个体更容易在决策时受到可爱感知的作用,影响风险偏好。研究结论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两种可爱感知,同时为可爱元素在风险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朱凯杰 杨斌 丁佩卿
在闭环供应链受到广泛重视的背景下,充分考虑消费者对不同销售渠道的敏感程度和回收渠道的回收意愿,建立了由单个制造商、单个零售商和单个回收商组成的闭环供应链模型。首先,通过分散和集中决策模型,得出消费者的销售渠道的敏感系数和回收意愿对供应链决策、利润和回收率的影响程度。然后,用收入费用共享合同和两部定价法契约实现了闭环供应链的完美协调。最后,用数值仿真对渠道的敏感程度和回收意愿进行了灵敏度分析,探讨了分散和集中决策模型下最优决策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
不确定偏好 闭环供应链 定价 协调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朱凯杰 杨斌 丁佩卿
在闭环供应链受到广泛重视的背景下,充分考虑消费者对不同销售渠道的敏感程度和回收渠道的回收意愿,建立了由单个制造商、单个零售商和单个回收商组成的闭环供应链模型。首先,通过分散和集中决策模型,得出消费者的销售渠道的敏感系数和回收意愿对供应链决策、利润和回收率的影响程度。然后,用收入费用共享合同和两部定价法契约实现了闭环供应链的完美协调。最后,用数值仿真对渠道的敏感程度和回收意愿进行了灵敏度分析,探讨了分散和集中决策模型下最优决策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
不确定偏好 闭环供应链 定价 协调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育辉 庞菊爱 谭北平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能带来新一轮的人力资本替代,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创造力水平引发广泛讨论。文章聚焦广告营销领域,采用双盲实验,招募专家和消费者来评价人工智能和人类在文案创作能力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文案作者身份上,专家能够识别人工智能和人类,而消费者无法区分;人工智能的文案创作能力等同人类经验年限为2.47年,与人类存在1.36年的差距;在文案专业能力上,人类得分显著高于人工智能,特别是在创造性和洞察能力上;消费者对两类文案的整体感知水平无显著差异。文章结论不仅有助于明晰广告营销领域人工智能的创造力发展水平,而且在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人智互动新工作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管理启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鹏 黄谦
本文以ELM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法,检验了购买经历对于中国消费者品牌特性感知和品牌偏好的影响作用,从新的视角解释了购买经历对消费者态度转变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在中国现有环境下,对于低卷入度产品,消费者倾向于采用边缘路径形成对品牌特性的感知和品牌偏好,因此有过购买经历的消费者与那些没有购买经历的消费者相比,会对本土品牌形成较高的特性评价和品牌偏好;对于高卷入度产品,消费者对本土品牌倾向于采用边缘路径形成对品牌特性的感知和品牌偏好,对境外品牌则既可能采用中枢也可能采用边缘路径,具体要视品牌的类型而定,有无购买经历会对不同类型的品牌产生不同的影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吴锦顺
本文在消费者偏好结构可变的假设下,探讨了1998—2012年我国消费者真实生活成本。研究表明,忽视消费者偏好结构的变化通常会高估消费者真实生活成本水平和增长幅度,而这种替代偏误的程度取决于基期的选择。研究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在使用消费者物价指数制定相关政策(尤其是福利政策)时,非参数型真实生活成本指数GFT(P1k)可能比一般的拉氏物价指数更为合适。因此,建议统计部门在使用拉氏物价指数统计消费者物价水平的同时,应该定期编制并公布GFT(P1k)指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