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21)
- 2023(13866)
- 2022(12014)
- 2021(11218)
- 2020(9341)
- 2019(21304)
- 2018(20867)
- 2017(39603)
- 2016(21592)
- 2015(23749)
- 2014(23418)
- 2013(23236)
- 2012(21178)
- 2011(19060)
- 2010(18568)
- 2009(16977)
- 2008(16292)
- 2007(14121)
- 2006(12311)
- 2005(10166)
- 学科
- 济(82980)
- 经济(82785)
- 业(59725)
- 管理(58910)
- 企(47076)
- 企业(47076)
- 方法(39587)
- 数学(33490)
- 数学方法(33162)
- 农(29453)
- 中国(22464)
- 财(21890)
- 业经(21308)
- 农业(20677)
- 学(19396)
- 地方(17115)
- 贸(14975)
- 贸易(14970)
- 易(14523)
- 和(14280)
- 理论(14197)
- 制(13645)
- 环境(13144)
- 技术(13021)
- 务(12707)
- 财务(12646)
- 财务管理(12631)
- 企业财务(11983)
- 教育(11370)
- 划(11265)
- 机构
- 大学(304147)
- 学院(302503)
- 管理(120940)
- 济(115498)
- 经济(112980)
- 理学(106478)
- 理学院(105253)
- 管理学(103342)
- 管理学院(102816)
- 研究(101017)
- 中国(71672)
- 科学(66543)
- 京(63964)
- 农(57280)
- 业大(51570)
- 所(50881)
- 财(50759)
- 研究所(47122)
- 中心(45522)
- 农业(44979)
- 江(41991)
- 财经(41622)
- 范(40514)
- 师范(40049)
- 北京(39728)
- 经(37955)
- 院(36309)
- 州(34237)
- 经济学(34094)
- 师范大学(32553)
- 基金
- 项目(219454)
- 科学(171104)
- 基金(159092)
- 研究(155560)
- 家(140933)
- 国家(139692)
- 科学基金(118860)
- 社会(99229)
- 社会科(93106)
- 社会科学(93076)
- 省(86003)
- 基金项目(85761)
- 自然(78701)
- 自然科(76839)
- 自然科学(76817)
- 自然科学基金(75439)
- 划(72845)
- 教育(70548)
- 资助(63788)
- 编号(62946)
- 成果(49802)
- 重点(48907)
- 部(47321)
- 发(46187)
- 创(45528)
- 课题(42711)
- 创新(42385)
- 科研(42350)
- 计划(40908)
- 国家社会(40379)
- 期刊
- 济(122464)
- 经济(122464)
- 研究(83506)
- 学报(56790)
- 农(53904)
- 中国(53627)
- 科学(49679)
- 大学(42190)
- 管理(40595)
- 学学(40116)
- 农业(37127)
- 财(36323)
- 教育(31714)
- 技术(22877)
- 业经(21990)
- 融(21074)
- 金融(21074)
- 财经(19452)
- 经济研究(19393)
- 业(17500)
- 版(16670)
- 经(16498)
- 科技(16491)
- 问题(16180)
- 业大(16027)
- 图书(15331)
- 理论(14131)
- 技术经济(13552)
- 资源(13539)
- 商业(13348)
共检索到4198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北海 安宝龙
基于湖北省城乡居民家庭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综合运用二项Logistic回归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两类模型,比较分析城乡困难居民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对城乡困难居民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并不显著,相对剥夺因素对城乡困难居民社会公平感有抑制作用,社会救助则对城乡困难居民社会公平感有促进作用;比较而言,社会救助的社会公平感促进效应更为稳健。其具体表现为:较之城市社区困难居民,城郊、乡镇社区困难居民的相对剥夺感低,农村社区困难居民的相对剥夺感更低,相应地,农村社区困难居民的社会公平感水平最高,城郊、乡镇社区居民的社会公平感水平次之,城市社区居民的社会公平感水平最低;较之未获得社会救助的城乡困难居民,获得过社会救助的困难居民更有可能发生社会公平感,且社会公平感水平更高。正所谓,不患贫而患无助。缩小层际差距、促进阶层融合、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提升社会公平感的题中应有之义。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忠朝 仇雨临
为考察我国城乡困难家庭心理健康与社会参与状况,本文通过2013年"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的数据分析发现:城乡困难家庭心理健康中自卑感认知较强、自我困难认知明显、消除贫困认知较高、自我信心认知较高、生活水平认知较好、心情状况认知较强,社会参与中社区公共事务参与比较积极、社区志愿者参与度高但时间不允许、受社区(村)其他人歧视程度较低、与所在地周边人群融合程度非常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城乡困难家庭心理健康与社会参与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户籍等相关性不大。亟需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区文化体系和消除贫困代际转移。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劲松 胡若倩 王友春
基于心理契约和交易成本理论,构建渠道边界人员不公平感知对机会主义行为容忍影响的理论研究模型,通过对调研回收的265份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边界人员程序不公平感知对渠道成员基于个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容忍带来负向影响;边界人员结果不公平感知对渠道成员基于个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容忍带来负向影响;边界人员程序不公平感知负向影响渠道成员基于工作对机会主义行为容忍;渠道依赖负向调节不公平感知对基于个人对机会主义行为的容忍和程序、结果不公平感知对基于工作对机会主义行为容忍。因此,渠道边界人员应降低对对方机会主义行为的容忍并提高对方对己方的依赖性,提升渠道关系质量。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盾 刘文海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沁雨 陈华 牟珊珊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从公平感视角出发,对北京市城乡居民的医保参与对其幸福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使用排序probit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参与基本医保和商业医保都对居民的幸福感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有累加效应;公平感对幸福感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参与医保(主要是商业医保)可以增加居民的公平感,并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公平感较好的居民参与医保对幸福感的影响更大。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钦 秦雪征 刘国恩
幸福感是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关乎个人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然而,最近几十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但居民主观幸福感却在下降,与此同时,精神疾病患病率和自杀率不断攀升。本文利用2013年CHARLS数据,以五种不同人群作为参照系,从抑郁症状(CESD)角度实证考察相对生活水平对中国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工具变量模型显示:第一,相对生活水平对中国居民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参照系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以同事和同学为参照的相对生活水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以本县(市、区)人们为参照的影响最小。第二,生活水平的相对效应存在非对称性,相对生活水平较低引起的心理问题加重的程度明显大于相对生活水平较高带来的心理健康的改善幅度。第三,相比于高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的心理健康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当前社会"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状况。因此,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对改善居民的心理健康具有外溢效应。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沈毅
目前,我国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由"新农保"和"城居保"合并发展而来的,已经实现制度全覆盖,但是还存在养老金给付水平过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缺乏科学增长机制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养老金给付的适度水平区间,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调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立足于满足居民"生存公平"需求,给付水平不宜过高,也不能过低:给付下限是满足最低生存需要的恩格尔系数标准;给付上限是保证基本生存需求的生活必需品消费水平,目前可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0%进行测算。应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委课题组
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概况 1989年,我区教学质量曾一度出现了不稳定现象。对此,我们进行了探因调查分析。调查发现,教学质量的波动与学困儿童的增多有关,这些儿童大部分分布在新划入我行政区域内的城乡结合部学校,其形成与城乡结合地区复杂环境相关。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改变这种现状,国内既有的研究资料多表现为零散的经验或过于抽象的原则性论述。对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城乡结合地区所产生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闫向东,田群英
医疗扶贫济困工程在全国已经全面实施,对经济困难 的患者减免医药费用是这一工程的重要内容,但对减免的这些费用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却没有统一的规定。笔者认为可采用预提"扶贫基金"法,具体做法如下: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好强
本文依据公平理论,以社区参与旅游为背景,构建了旅游公平对旅游社区居民社会排斥感和组织报复行为的影响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公平的提高可以显著地降低社区居民的社会排斥感和组织报复行为,并且,社会排斥感在旅游公平对组织报复行为的影响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旅游景区或政府部门,只有充分尊重社区居民的利益,营造公平的旅游环境,才是实现旅游景区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旅游公平 公平理论 社会排斥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郝身永
文章将收入水平、收入差距和分配公平置于同一个框架内研究其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且对收入差距和分配公平均从微观上的个体和宏观上的区域层面进行细分,利用CGSS的微观数据和排序Probit模型研究发现:绝对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符号和显著性并不稳健,幸福更是一种心理体验;收入差距层面,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幸福感越强,区域层面的收入差距对幸福感的影响呈倒U型,人们并不是厌恶任何程度上的不均等;无论是个人自身的分配公平感还是社会层面的分配公平感都对居民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分配越公平,幸福感越强。具体而言:在党政机关或公有制单位或企业工作会厌恶区域层面的收入差距,而在私有部门工作能容忍更大的区域收入差距;...
关键词:
收入水平 收入差距 分配公平 幸福感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梁土坤
文章基于全国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调查问卷数据,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社会政策对困难家庭经济获得感的影响机制。发现社会救助、社会保险、扶贫政策对经济获得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具有托底性的社会救助制度由于其救助标准偏低,致使其对经济获得感的影响较为有限。另一方面,具有预防性的社会保险制度对困难家庭相对获得感和总体获得感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预期获得感的影响不显著;而具有生产性的扶贫政策对困难家庭总体获得感、相对获得感、预期获得感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社会保险和扶贫政策的可及性较低,限制了其促进困难家庭获得感提升的作用发挥。这使得社会政策对困难家庭经济获得感的影响形成三维制约的格局。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政策的具体影响机制和主要特性,制定相应措施以有效提升困难家庭经济获得感。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阮敬 王继田 杨芯
在相对收入假说的基础上,借鉴福利主义解释什么是相对贫困,并在捋顺绝对贫困、强相对贫困、弱相对贫困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设计多参数收入分布拟合方法和相对贫困线校准方法,并利用CFPS (2010-2018)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绝对贫困水平下降明显,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但居民收入差距仍在高位徘徊;无论是下降幅度还是下降速度,与绝对贫困比较,相对贫困的变化都较为平缓;相对贫困是发展的贫困,在治理过程中应重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低收入群体共享发展成果的能力。
关键词:
共享发展 相对贫困 福利一致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邵蕊
依据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有序概率模型,考量住房差异对居民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显示:较少住房面积和无住房产权负向影响居民社会公平感;较多住房面积和拥有住房产权正向影响居民社会公平感;一套住房产权比多套住房产权更能促进居民社会公平感的提升。社会阶层认同和社会阶层预期在较少住房面积和无住房产权群体中表现出正向调节作用;在较多住房面积和拥有住房产权群体中表现出中介作用。住房差异在社会阶层上向流动时正向影响居民社会公平感。鉴于此,应保障住房权利,强化社会阶层预期,提高居民社会公平感。
关键词:
住房差异 社会公平感 社会阶层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董宣宣 耿鹏鹏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实现公平享益是村民和谐、村庄善治的重要基础。农村集体经济的产权性质决定了其可以诱导“效率导向下的公平实现”,从而成为维护村庄经济社会交往秩序的基础性力量。本文构建“农村集体经济—共同富裕—农民社会交往”的分析框架,揭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以维护村社和谐、密切村民交往的实现逻辑,阐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社会效应。利用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估计结果表明,村庄集体经济发展将激励村社农民开展密切的社交活动和人情往来,维护村民和谐,促进村庄善治。机理分析发现,集体经济发展有助于实现村社成员收入公平,实现农村共同富裕,从而构建起村社和谐稳定的经济享益基础与分配格局。进一步证据表明,集体经济发展不仅有助于实现村社成员增收和享益公平,实现农村共同富裕,构建起村社和谐稳定的经济享益基础与分配格局,而且能够繁荣村社志愿服务和组织参与,协调治理体系,保障村社和谐稳定。本文强调,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不仅能够实现共同富裕,而且能够促进村庄善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