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72)
2023(5276)
2022(4392)
2021(3891)
2020(3388)
2019(7470)
2018(7543)
2017(14842)
2016(7629)
2015(8657)
2014(8688)
2013(8356)
2012(7629)
2011(6907)
2010(6992)
2009(6835)
2008(6918)
2007(6390)
2006(5765)
2005(5539)
作者
(21590)
(18099)
(17906)
(17087)
(11475)
(8553)
(8273)
(6880)
(6753)
(6652)
(6115)
(6097)
(5835)
(5786)
(5678)
(5422)
(5386)
(5319)
(5299)
(5291)
(4639)
(4347)
(4166)
(4148)
(4113)
(4101)
(4089)
(3932)
(3603)
(3478)
学科
管理(32797)
(28610)
经济(28541)
(27479)
(24615)
企业(24615)
(13423)
(11981)
方法(10784)
业经(9101)
(9009)
财务(8984)
财务管理(8964)
数学(8708)
数学方法(8598)
企业财务(8531)
(8334)
(7633)
中国(7448)
体制(7368)
(6125)
银行(6120)
(5778)
信息(5618)
(5557)
金融(5555)
理论(5495)
(5477)
(5331)
技术(5233)
机构
大学(114527)
学院(113502)
(46672)
管理(45914)
经济(45675)
理学(38676)
理学院(38330)
管理学(37873)
管理学院(37641)
研究(34951)
中国(27845)
(27056)
(23664)
财经(20436)
科学(18561)
(18281)
(17949)
中心(16973)
(16438)
财经大学(15014)
经济学(14656)
北京(14655)
研究所(14264)
(14185)
(14068)
业大(13668)
(13268)
师范(13159)
经济学院(13100)
商学(12655)
基金
项目(72104)
科学(58028)
研究(55675)
基金(53767)
(45457)
国家(45100)
科学基金(39942)
社会(36930)
社会科(35029)
社会科学(35022)
基金项目(28167)
(27511)
教育(25404)
自然(24391)
自然科(23849)
自然科学(23844)
编号(23487)
自然科学基金(23457)
(22592)
资助(21326)
成果(20585)
(20229)
(16631)
重点(15798)
国家社会(15700)
项目编号(15554)
课题(15158)
(15139)
教育部(14938)
人文(14656)
期刊
(55532)
经济(55532)
研究(36432)
中国(24716)
(23881)
管理(18035)
学报(15335)
科学(13539)
(13182)
大学(11966)
(11843)
金融(11843)
学学(10956)
教育(10795)
财经(10779)
经济研究(10218)
业经(10128)
(9166)
技术(9075)
图书(9013)
农业(8205)
理论(7022)
财会(6762)
问题(6627)
会计(6507)
情报(6417)
商业(6379)
实践(6366)
(6366)
书馆(6072)
共检索到1782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石明明  
在稳定性偏好、理性与均衡假设下,基于欧几里德确定性空间,人类的交换行为可以简化为简单的需求-供给耦合问题,但现实世界商品交易过程存在着复杂的结构。通过将交易过程中"需要的双重一致性"耦合问题模型化,本文构建了流通机制概念模型,分析了它的三大特征:交易双方的偏好结构以及了解这种结构的交易成本、处理这种偏好信息的过程以及交易实现、保障交易有效实施的制度环境。流通机制下任何个体行为的理性均衡等价于激励相容的协调机制,这一机制的内在结构可以表现为业态及生产-流通-消费的动态反馈,流通机制与生产、消费两侧的结合界面通过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确定。本文通过一个典型的镶嵌在特定社会结构中、政府主导型产业...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郑志刚  
在隐藏信息的逆向选择模型下,本文证明中国目前很多大学普遍采用的单一普通硕士项目不利于识别具有高研究偏好的申请人;而同时提供"硕博连读"项目和普通硕士项目将有助于大学识别致力于学术研究的申请人。硕博连读项目因此不仅是高质量优秀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而且是重要的信息甄别机制。学制设计因而成为中国大学实现培养学术人才、提高学术声誉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魏光兴  唐瑶  
针对员工公平偏好作为个人特征是一种不对称信息的事实,建立公平偏好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知识共享博弈模型,分析公平偏好、信息不对称等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公平偏好能够促进知识共享,但是不能保证知识共享一定会实现,因为存在多个均衡结果;当公平偏好信息不对称时,只有在认为博弈对方也是公平偏好者的可能性较大时才可能实现知识共享,并且一旦认为对方是公平偏好者的可能性足够大时,就能够确保知识共享一定会实现,因为此时只有唯一的均衡结果。因此,培养员工公平偏好和提高行为预期,既是促进知识共享的两条措施,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闵杰   徐小禹   欧剑   曹宗宏  
考虑由一个合同制造商(Contract Manufacturer, CM)和一个原始设备制造商(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OEM)组成的二级供应链,CM在为OEM代工的同时,也引入自己的品牌与OEM竞争。在OEM能够获取消费者质量偏好信息的前提下,分析不同信息结构和CM高质量入侵行为对供应链成员定价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CM入侵总是对自身有利,而对OEM不利。(2)信息不对称始终损害CM的利益,但只有在CM入侵且高低偏好市场之间的差异较大时才损害OEM的利润。(3)若真实市场偏好较高,且不掌握信息的CM对市场信心较弱,则OEM产品的定价能使所有消费者的需求都得到满足。(4)提高代工产品的质量在CM不入侵或者信息对称下对CM有利,而其余情况下是否有利与CM销售成本有关。进一步讨论了消费者偏好信息的作用,发现多数情况下OEM不获取消费者信息对自身更有利。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亚军  刘丽芹  
一般以为,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是由于不合理的成本因素、有缺陷的监管制度和政策与低有效的资本市场等原因造成的。本文分析认为,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产生的又一基本原因是管理者的内生融资偏好。如果公司绩效影响管理者的财富(或职位、声誉等),管理者的偏好将支配公司的融资决策。对称信息条件下,管理者将有充分的股权融资偏好;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如果管理者对公司项目(或资产)拥有私人信息,且厌恶风险,管理者将最大限度地使用股权进行融资。最后,本文提出,管理者对股权融资的偏好是内生的,治理目前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所产生危害的基本思路是"疏",而不是"堵"。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新路  马亚军  
一般以为,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是由于不合理的成本因素、有缺陷的监管制度和政策与低效的资本市场等原因造成的。本文分析认为,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管理者的内生融资偏好。如果公司绩效影响管理者的财富(或职位、声誉等),管理者的偏好将支配公司的融资决策;对称信息下,管理者将有充分的股权融资偏好。不对称信息下,如果管理者对公司项目(或资产)拥有私人信息,且厌恶风险,管理者将最大限度地使用股权融资,直至达到均衡。最后,本文提出,管理者对股权融资的偏好是内生的,治理目前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所产生危害的基本思路是“疏”,而不是“堵”。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管征  范从来  
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应该避免采用股权再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以减少对公司价值产生的负面影响。但是国内外仍有不少上市公司采用股权再融资,我国还呈现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这说明上市公司采用股权再融资存在一定理论依据。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对此现象进行解释,结论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给上市公司采用股权再融资方式找到充分的理由。我国不合理的制度背景,产生更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造成我国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雪峰  
研究目的:探讨土地拍卖出让人和竞买人是否存在定价偏好差异及其原因。研究方法:以拍卖—特征价格模型为基础的计量分析。研究结果:拍卖交易双方本质上都是根据其自身的成本和收益曲线来定价,在一些位置特征、规划特征和竞买规则特征上具有相同的定价偏好,但偏好强度有所差异;交易双方对部分位置特征定价偏好不同,信息不对称是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交易双方对竞买人限制及市场特征有不同定价偏好,原因是政府对土地的卖方垄断;竞买人的拍卖经验和国企身份能够显著地降低成交价。研究结论:拍卖交易双方存在着显著的定价偏好差异,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和政府对土地的卖方垄断。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鸿志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通过实证研究证明资产风险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此现象的重要原因,此理论也有助于解释以往各种不同股权融资偏好理论的分歧。另外,显著性检验结果也表明传统权衡理论和负债能力理论不能排斥实证结论,进一步证明了结论的有效性。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陈守明  王爱民  
1932年,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在他们创造性的实证研究中提出了被称为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的命题。其假说是,由于股份公司中股权的广泛分散,企业的控制权已转入管理者手中,而企业的所有者"已被贬到仅是资金提供者的地位。随着企业这个黑匣子"被打开,经理层控制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彭海珍  任荣明  
在管制背景中 ,管制者和企业双方之间总是存在不对称信息 ,激励相容机制可以诱导企业报告真实情况且对所有人都是最优的选择。然而 ,在一个完整的、有效的激励相容管制机制设计中 ,不仅要考虑不对称信息问题 ,还必须考虑管制者对企业服从行为的监督承诺问题。本文以对企业的环境管制为背景 ,研究在同时出现不对称信息和管制者监督执行两方面问题的情形下 ,最优激励相容环境管制的设计 ,并且和最优一致环境管制的设计进行比较。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雷光勇  
信息不对称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它是指契约(交易)关系当事人都只掌握了一些自己最为清楚的私人信息,而对另一些当事人的信息则不完全了解。依据它所存在的时间与契约签署时间的不同,分为外生的和内在的两种信息不对称。前者是由当事人在签约之前的客观状态引起...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伟  
本文对存款保险、预警机制与银行吸收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以风险预警机制替代市场监控能较好地解决存款保险制度无法解决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存款保险降低道德风险创造条件;在隐性担保机制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当预警机制能够充分披露信息、非存款债权人被排除在存款保险体系之外是可信的,政府或存款保险机构提供救助的补偿率相对较低时,存款保险制度有可能降低银行道德风险。根据上述结论,本文为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预警系统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开军  张子刚  
供应链是以资源外用为特征的集成企业网络,供应链管理强调用系统的观点提高整个供应链效率。对不对称信息环境下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明影响协调机制的因素和协调机制的任务,进而建立更为有效的协调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