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75)
- 2023(5712)
- 2022(5183)
- 2021(4873)
- 2020(4432)
- 2019(10469)
- 2018(10494)
- 2017(20107)
- 2016(11669)
- 2015(13560)
- 2014(14004)
- 2013(13973)
- 2012(13540)
- 2011(12333)
- 2010(12653)
- 2009(11990)
- 2008(12454)
- 2007(11674)
- 2006(9953)
- 2005(8913)
- 学科
- 济(48353)
- 经济(48300)
- 管理(30549)
- 业(29977)
- 方法(25352)
- 企(23714)
- 企业(23714)
- 数学(22408)
- 数学方法(22136)
- 农(13785)
- 学(13103)
- 财(12538)
- 中国(11446)
- 贸(9711)
- 贸易(9707)
- 易(9411)
- 制(9050)
- 地方(9007)
- 农业(8875)
- 业经(8692)
- 务(7837)
- 财务(7816)
- 财务管理(7784)
- 和(7681)
- 理论(7451)
- 企业财务(7300)
- 银(7188)
- 银行(7148)
- 融(6793)
- 金融(6791)
- 机构
- 大学(180175)
- 学院(178284)
- 济(67370)
- 经济(65724)
- 研究(63962)
- 管理(62067)
- 理学(53060)
- 理学院(52380)
- 管理学(51181)
- 管理学院(50866)
- 中国(46870)
- 科学(44595)
- 农(43455)
- 京(39176)
- 所(36116)
- 农业(35242)
- 业大(33605)
- 研究所(33131)
- 财(30950)
- 中心(29557)
- 江(28256)
- 财经(24614)
- 北京(24523)
- 范(23438)
- 师范(23074)
- 农业大学(22786)
- 州(22352)
- 经(22146)
- 省(21964)
- 院(21667)
- 基金
- 项目(115542)
- 科学(87279)
- 基金(81366)
- 研究(77548)
- 家(74078)
- 国家(73475)
- 科学基金(59439)
- 省(46544)
- 社会(45519)
- 基金项目(43150)
- 社会科(42901)
- 社会科学(42880)
- 自然(41081)
- 自然科(40107)
- 自然科学(40087)
- 划(40058)
- 自然科学基金(39349)
- 教育(36211)
- 资助(34499)
- 编号(31606)
- 重点(26868)
- 成果(26686)
- 部(25108)
- 发(24863)
- 计划(24748)
- 创(23179)
- 科研(23074)
- 科技(22676)
- 课题(22334)
- 创新(21832)
共检索到2626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杏普 毛沛 段喜顺 庞春明 AJ.Worland
利用携 带不同 Rht 矮秆基 因的6 个 冬 小麦 近等 基 因系, 进行 了 两年 试 验,研 究了 不 同矮秆基因 在育种 中的利用 价值。结 果表明: Rht1 和 Rht2 两 个半矮 秆基因显 著提高了 单株( 或 单穗)粒数和 粒重、经 济系数和 倒二叶面 积,较 Rht3 和高秆系 显著降 低了千粒 重; Rht3 矮 秆基因对 单株粒数、单 株产量 和 穗 粒 数 均 有 负 向 作 用, 显 著 提 高 了 千 粒 重 ; Rht1 + Rht2 较 高 秆 系 和 Rht2+ Rht3 系比 较显著 提高了经 济系数 ; Rht2 + Rht3 对产...
关键词:
冬小麦 矮秆基因 近等基因系 农艺性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杏普 刘玉平 郭文奇 郭丽敏 庞春明 王丽娜 Worland A J Gale MD
多年结果证明Rht1、Rht2、rht 3个近等基因系之间的子粒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 ,而Rht3基因系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前三者。Rht3基因系的子粒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Rht2和rht系 ,Rht10显著高于Rht1系 ,其他基因系之间无显著差异。Rh10基因系的面粉的沉降值显著高于Rht1,Rht8和Rht12 ,Rht3显著高于Rht1,Rht2和rht。Rht10和Rht3基因系面粉的湿面筋显著高于其他基因系。此外 ,同一基因系在不同的年际之间的品质性状表现有差异
关键词:
小麦 矮秆基因 近等基因系 子粒品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YuriyVLobachev ElenaAVertikova AnatolyIZavarzin OlgaVKrupnova
对小麦品系Saratovskaya 2 9的不同Rht等位基因的一套近等基因系进行了田间试验 ,以测定 6个矮秆基因的育种值。在不灌溉、灌溉并施用不同剂量的肥料 (N12 0 ,P10 0 ,K60 和N180 ,P160 ,K10 0 )三种条件下测定Rht基因对株高、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Rht基因可以用于伏尔加河地区条件下矮杆小麦品系的选育
关键词:
春小麦 Rht基因效应 产量 品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程子义 魏凤菊 闫爱华 张蕴玮 王冬梅
在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非亲和互作的SSH文库基础上,从叶锈菌侵染的小麦叶片中发现在接种后8 h表现高表达量的CDPK2-EST。CDPKs即钙离子依赖蛋白激酶,是植物细胞应对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过程中承接Ca2+流变化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研究CDPK2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的表达特性,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ting技术分别在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对小麦受叶锈菌侵染后不同亲和性组合中CDPK2的表达谱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小麦CDPK2基因受叶锈菌侵染诱导,不亲和组合在接种后4 h无论在mRNA水平还是蛋白质水平该基因均表现上调表达,而转录水平的表达量在接种后16 h降至对...
关键词:
钙离子依赖蛋白激酶 叶锈菌 小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松杰 张晓科 何中虎 夏先春 周阳
目的明确矮秆基因在中国小麦中的分布,有助于改良小麦株高和提高产量潜力。方法选用中国主要麦区品种(系)239份,用STS标记检测矮秆基因Rht-B1b(Rht1)和Rht-D1b(Rht2)的分布规律,验证其PCR标记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可用性。结果(1)Rht-B1b和Rht-D1b特异性STS标记可以准确检测小麦品种的Rht-B1b和Rht-D1b矮秆基因。(2)Rht-B1b基因在全国的平均分布频率为24.3%,新疆冬春麦区高达62.5%,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为42.3%,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28%、25.8%和25%,北部春麦区和西南冬麦区分别为9.1%和8.3%,东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云月 胡道芬 刘敏 刘立军
用不同基因型的冬小麦品种(系)花药在W142培养基(改进的W14培养基)上获得了较高的出愈率,但不同基因型之间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用Pharmacia公司PhastSystem电泳仪对不同基因型小麦花药及其愈伤组织蛋白质进行等电聚焦电泳(IEF)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观察到不同基因型花药蛋白质之间存在着差异,并且初步认为这种蛋白质差异与出愈率有相关性。不同基因型花药愈伤组织之间观察不到明显的带型区别,但它们和花药比较,却明显有新蛋白质的产生,这可能与出愈过程生化变化有关。
关键词:
小麦,基因型,出愈率,电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董一帆 任毅 程宇坤 王睿 张志辉 时晓磊 耿洪伟
【目的】小麦籽粒品质是影响小麦加工品质和营养价值的重要因素。挖掘与小麦籽粒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位点及候选基因,为拓宽对小麦品质性状遗传机理的理解和分子标记辅助优质小麦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来自国内外259份冬小麦品种(系)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淀粉含量、沉降值和籽粒硬度等5个品质性状进行测定,并结合90K SNP芯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将定位到的显著性关联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5个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且在不同环境间均表现出丰富的变异,沉降值的变异系数最大(20.11%—24.42%)。各性状在基因型、环境、基因型×环境间均呈现出极显著差异(P<0.001),广义遗传力为0.77—0.84。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44个与5个性状显著关联(P<0.001)的位点,分布在除1D和3D染色体外的其他19个连锁群。在2个及以上的环境中均稳定存在的位点18个,涉及蛋白质含量(12个)、湿面筋含量(9个)、淀粉含量(11个)、沉降值(12个)和籽粒硬度(7个)等5个性状,能解释遗传变异的4.27%—10.98%。其中13个为多效应位点,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淀粉含量等性状相关联的多效应位点最多(7个)。位于2B、2D和3A染色体的GENE-0762_631、IAAV7742和RAC875_c66845_466位点同时在2个环境和BLUP值下被检测到,表型贡献率的范围为4.32%—7.07%。通过对多环境下存在且表型贡献率高的多效应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在5D染色体的D_GDS7LZN02F4FP5_176位点发掘到与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淀粉含量等性状显著相关的Hap1、Hap2、Hap3和Hap4等4个不同单倍型,其中,Hap1是高淀粉含量单倍型(P<0.001),而Hap2和Hap3均为高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的单倍型(P北部冬麦区>国外品种>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对稳定遗传的位点进行候选基因的挖掘,筛选到10个可能与小麦籽粒品质相关的候选基因。【结论】检测到18个与籽粒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稳定位点,鉴定到4个不同单倍型,筛选出10个与籽粒品质相关的候选基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淑琴 蒋春志
应用Eberhart和Rusel的模式和Tai的模式分析了黄淮北片水地高肥组1990~1991年区域试验中13个小麦品种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Eberhart和Russel模式中,bi对品种稳定性的评价较为笼统,而Tai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分解,对新品种的推广和利用提供了更多、更精确的信息,用此方法分析区域试验的数据有助于更精确地评价品种,使其得到合理的推广和利用,同时在栽培管理方法上可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冬小麦,基因型,环境,互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娜 李博 闵红 胡银岗
利用分子标记检测矮秆基因在我国主要麦区的分布,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改良株高。本研究利用小麦矮秆基因Rht-B1b、Rht-D1b的4对特异性分子标记,BF与MR1、BF与WR1、DF与MR2、DF2与WR2,以及微卫星Xgwm261标记对我国小麦主产区小麦主栽品种中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1)在鉴定的129个品种中,58份含有Rht-B1b基因,占45.0%;24份含有Rht-D1b基因,占18.6%;73份含有Rht8基因,占56.6%;35份品种含有2个矮秆基因Rht-B1b和Rht8,占27.1%;16份品种含有Rht-D1...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江峥 王琪琳 吴建辉 薛文波 曾庆东 黄丽丽 康振生 韩德俊
【目的】来自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的抗病基因Pm21对小麦白粉病具有持久和广谱抗性,开发该基因的特异性标记,分析其在全国冬麦区中的应用情况,为Pm21的合理布局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根据已克隆的与Pm21抗性途径紧密相关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Stpk-V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HQ864471.1),提取其蛋白序列并利用Pfam软件分析其保守结构域起止位点,在其保守结构域外设计开发特异序列标记WS-1;构建Pm21载体品种92R137和感病品种Avcoet S(AvS)的F2群体,以小麦白粉病菌E09对该群体每个单株进行苗期抗白粉病表型鉴定...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白斌 张怀志 杜久元 张晓洋 何瑞 伍玲 张哲 张耀辉 曹世勤 刘志勇
【目的】了解中国小麦条锈病西北重要越夏菌源区甘肃陇东和陇南近20年育成小麦品种(系)中抗条锈病基因的利用情况,为陇南小麦条锈病遗传多样性控制,持久抗病品种的培育和可持续绿色健康生态农业奠定基础。【方法】于2019—2020年和2020—2021年种植季对117份冬小麦品种(系)甘肃清水县和四川郫都区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2021年分别用条锈菌CYR33和CYR34对117份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条锈病鉴定,并利用分子标记对15个抗条锈病基因进行检测。【结果】田间成株期对条锈菌主要流行致病性混合小种抗病的品种(系)占29.1%,其中,25.6%为陇南区域品种(系),3.4%为陇东区域品种(系),另有25.6%陇南区域感病品种(系)表现慢病性(严重度<20%)。有70.1%品种(系)苗期对CYR33表现抗病,其中,57.3%为陇南区域品种(系),12.8%为陇东区域品种(系);仅6.0%品种(系)苗期对CYR34具有抗病性,为陇南区域的兰天131等7个品种(系)。苗期和成株期抗病品种(系)以2010年后育成的兰天、中梁、天选、兰航选系列品种为主。分子标记检测结合系谱分析,发现抗条锈病基因Yr9、Yr10、Yr17、Yr18、Yr26、Yr28、Yr29、Yr30、Yr41、Yr46、YrZH22和YrZH84在所有检测品种(系)中的频率分别为49.6%、1.7%、12.8%、7.7%、12.8%、20.5%、10.3%、34.2%、2.6%、16.2%、15.4%和27.4%,且多以基因聚合体形式存在于品种(系)中,62.4%品种(系)中聚合了2—5个抗条锈病基因,YrZH84、YrZH22和Yr17中的一个或多个基因与其他抗条锈病基因聚合后,品种(系)的条锈病抗性明显高于其他基因组合。此外,在陇南菌源区,以种植小麦为主的山旱地区域(条锈菌越夏区)所推广的品种(系)中,含有Yr10、Yr17、Yr18、Yr28、Yr29、Yr30、Yr41和Yr46的频率较高,越冬区(川水地)推广品种(系)中主要有Yr26、Yr30、YrZH22和YrZH84,越夏区和越冬区品种(系)的抗性遗传背景差异明显,且越夏区品种(系)含有的抗病基因类型多样性高于越冬区。【结论】在越夏菌源区甘肃陇南、陇东的品种(系)中,抗条锈病基因分布频率、抗病基因类型及数量均有明显提高,避免了品种抗病遗传背景单一化问题,实现了品种(系)中的抗病基因较为复杂多样,部分品种的抗病性保持时间长,表明陇南地区利用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控制条锈病策略的实施已初显成效。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仇松英 许钢垣 武计平 逯腊虎
分析了30份山西冬小麦品种的诸性状对产量的作用。结果表明,千粒重、穗粒数对产量贡献较大,每hm2穗数次之,株高的效应较小。
关键词:
冬小麦,品种演变,通径分析,山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梁丹 杨芳萍 何中虎 姚大年 夏先春
【目的】明确慢锈基因Lr34/Yr18和矮秆基因Rht-B1b(Rht-1)、Rht-D1b(Rht-2)在CIMMYT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帮助慢病性品种选育和株高改良。【方法】使用3个STS标记,检测慢锈基因Lr34/Yr18和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在263个CIMMYT小麦品种和高代品系中的分布。【结果】csLV34标记在含Lr34/Yr18的材料中扩增出一条150bp的特异带,在不含Lr34/Yr18的材料中扩增出229bp的特异带;利用2对互补引物NH-BF.2/WR1.2和NH-BF.2/MR1对Rht-B1a和Rht-B1b基因进行检测,在携带Rht-B1a和Rht-...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慢锈基因 矮秆基因 分子标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瑞霞 张秀英 伍玲 王瑞 海林 游光霞 闫长生 肖世和
【目的】鉴定影响籽粒大小相关性状的QTL,并估计QTL的表型效应;分析不同环境下QTL的稳定性。【方法】以冬小麦小粒地方品种和尚麦为母本,大粒育成品种豫8679为父本及其F7:8重组自交系的142个株系为试验材料,分析籽粒长度、宽度、厚度、体积及千粒重在北京(2006、2007)、合肥(2007)和成都(2007)4个不同环境下的性状表现,并利用已构建的含有170个SSR标记和2个EST标记的遗传图谱,对这5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4个环境下共检测到93个影响籽粒长度、宽度、厚度、体积及千粒重的QTL,这些QTL分布在除1D和6A之外的所有小麦染色体上。在检测到的QTL中,与籽粒长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晓丽 包维楷
为了探讨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主要部分农艺性状、生理性状、生物量分配和叶片养分性状等与产量间的关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对种植于大田自然降水条件下的42个冬小麦品种(系)的各性状与其产量关联度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确定了各性状与产量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各生理、生物量和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程度大小依次为:NA、NU、PU、KU、KA、PA、Chl、Gs、Pn、Tr、AB、UB、TB、Ci、SL、SN和TW。并将关联度大于0.700的性状对参试品种(系)进行了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可以较好的反映品种(系)的选育及适应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