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87)
- 2023(5854)
- 2022(4918)
- 2021(4358)
- 2020(3672)
- 2019(8056)
- 2018(7663)
- 2017(13889)
- 2016(7830)
- 2015(8090)
- 2014(7679)
- 2013(7490)
- 2012(6777)
- 2011(6009)
- 2010(5651)
- 2009(5113)
- 2008(4873)
- 2007(4018)
- 2006(3382)
- 2005(2730)
- 学科
- 济(27362)
- 经济(27329)
- 业(20718)
- 管理(20544)
- 企(15949)
- 企业(15949)
- 方法(14261)
- 数学(13081)
- 数学方法(12967)
- 学(9053)
- 农(8081)
- 财(7504)
- 贸(7198)
- 贸易(7197)
- 易(7038)
- 中国(6446)
- 业经(6058)
- 农业(5642)
- 技术(5166)
- 环境(5053)
- 务(4743)
- 财务(4740)
- 财务管理(4735)
- 企业财务(4531)
- 产业(4272)
- 制(4226)
- 地方(4206)
- 划(4115)
- 出(3871)
- 融(3831)
- 机构
- 大学(110248)
- 学院(109251)
- 济(42247)
- 经济(41587)
- 研究(41166)
- 管理(40007)
- 理学(36315)
- 理学院(35874)
- 管理学(35104)
- 管理学院(34948)
- 农(33611)
- 科学(31525)
- 中国(28446)
- 农业(27622)
- 业大(26389)
- 所(23380)
- 研究所(22371)
- 京(22139)
- 农业大学(18465)
- 中心(17722)
- 财(16499)
- 室(15982)
- 实验(15476)
- 院(15421)
- 江(15387)
- 实验室(14834)
- 省(14802)
- 业(14719)
- 财经(14216)
- 重点(14106)
- 基金
- 项目(88181)
- 科学(67722)
- 基金(65577)
- 家(63375)
- 国家(62900)
- 研究(51561)
- 科学基金(51486)
- 自然(37847)
- 自然科(37037)
- 自然科学(37021)
- 自然科学基金(36373)
- 基金项目(35705)
- 省(34955)
- 社会(33583)
- 社会科(31976)
- 社会科学(31966)
- 划(30772)
- 资助(26115)
- 教育(22578)
- 计划(21508)
- 重点(20649)
- 科技(19875)
- 创(18840)
- 科研(18755)
- 发(18453)
- 部(18328)
- 业(18129)
- 创新(17752)
- 编号(16852)
- 专项(16432)
共检索到1413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亚 薛毓才 陈慧聪 舒皝 穆亮亮 蒋刚 王伟隆 黄旭雄
为了探究培养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的适宜饵料,选用玉米粉、酵母、小球藻粉(Chlorella sp.)、裂壶藻粉(Schizochytrium sp.)、绿球藻(Chlorococcum sp.)和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6种饵料分别喂养隆线溞,并测定隆线溞的生长繁殖参数、饵料营养组成及养殖水体水质和细菌含量等参数。结果显示,投喂绿球藻组隆线溞在培养各阶段均具有最高的成活率;投喂小球藻粉、绿球藻和微绿球藻组隆线溞首次产子代时间(4.0 d)显著快于其他各组;投喂绿球藻组隆线溞具有最大的繁殖量(375.2 ind);投喂玉米粉组子代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其他组。投喂绿球藻组隆线溞具有最大的净繁殖率R0 (293.3),且显著高于其他组;投喂小球藻粉组隆线溞具有最短的平均世代时间T (5.0 d),且显著低于其他组;投喂小球藻粉、绿球藻和微绿球藻组隆线溞的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无显著差异(P>0.05), 3组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
关键词:
隆线溞 饵料 生长繁殖 种群动态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李捷 李超伦 蒲新明 张展
在食物浓度为1.0μg C/ml的条件下,研究了硅藻对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繁殖的影响。实验设6个食物处理:三角褐指藻Pt,中肋骨条藻Sc,混和硅藻D-mix,亚心型扁藻Ts,眼点拟球藻No和4种微藻混合DG-mix。16d的室内实验结果显示,与初始产卵率相比,硅藻中,中肋骨条藻处理产卵率高于三角褐指藻处理,而所有混合食物处理中产卵率均可保持较高水平。这一结果表明,单种硅藻对产卵率的抑制作用可以通过对其他食物的摄食补充而被减弱甚至消除。实验中卵在过滤海水中的孵化率与在藻液中无显著差异,表明硅藻并未释放阻碍卵孵化的代谢物质;各处理间孵化率的差异则证明在该浓度下,藻类对双刺纺...
关键词:
双刺纺锤水蚤 硅藻 产卵率 孵化率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元英 戴习林 蔡生力 臧维玲 丁福江
采用6种天然饵料喂养清洁虾亲虾,分析其对亲虾性腺发育、繁殖性能以及受精卵质量的影响。性腺发育试验发现,投喂6种不同饵料亲虾性腺发育周期差异显著(P<0.01),最长的为鱼肉组(12.82±1.91)d,最短的为卤虫无节幼体组(11.46±1.76)d;卤虫无节幼体与桡足类组性腺指数、干物质含量及总蛋白质含量随着性腺发育显著增加(P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令令 薛毓才 蒋刚 时立秋 黄旭雄
锯齿新米虾为刀鲚幼鱼阶段的优质生物饵料。为探究不同温度(20℃、25℃和30℃)和不同饵料(虾片、沼虾商品饲料和小球藻)对锯齿新米虾生长繁殖的影响,以实验室孵化后7 d的锯齿新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a)仔虾为对象进行为期91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锯齿新米虾的存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20℃组的存活率(93.33%±7.20%)显著高于30℃组(P<0.05);温度对锯齿新米虾体长、体质量及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随着温度升高锯齿新米虾发育显著加快,30℃、25℃和20℃下初次抱卵时间分别为(39.25±3.20) d、(55.00±1.00) d和(162.33±1.53) d;但20℃锯齿新米虾初次抱卵时的体长、体质量及抱卵量均显著高于25℃和30℃(P<0.05),25℃组与30℃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温度下锯齿新米虾的相对繁殖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胚胎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显著性降低;锯齿新米虾性腺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6.57℃,有效积温为507.54℃·d;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6.69℃,有效积温为279.98℃·d。投喂小球藻组锯齿新米虾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显著低于投喂其它饵料组(P<0.05),投喂沼虾商品饲料可以显著提高锯齿新米虾的初次抱卵体长、体质量、抱卵量及相对繁殖力(P<0.05)。综上所述,人工养殖锯齿新米虾的适宜温度为25℃左右,沼虾商品饲料是锯齿新米虾的适宜饵料。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朱志煌 吴建绍 周宸 林琪
为了深入了解光照对红条鞭腕虾(Lysmata vittata)亲虾抱卵情况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将正常光照组(12L∶12D)亲虾的抱卵率与全暗(黑)组进行对比,发现正常光照组红条鞭腕虾亲虾抱卵率为(95.8±3.6)%,而全暗(黑)组的抱卵率为0,正常光照组亲虾的抱卵率显著高于全暗(黑)组(P<0.05),且其幼体的生长周期也明显短于单一组,表明投喂丰年虫和蒙古裸腹溞混合饵料比只投喂丰年虫饵料更有利于幼体的存活和发育。此外,本研究还观察和详细描述了红条鞭腕幼体发育过程的形态和结构变化特征,并将它分为溞状幼体1~9期等9个不同时期,幼苗经过9期溞状幼体期后通过蜕皮最终变态为红条鞭腕虾仔虾。本研究对丰富鞭腕虾属虾类的生殖生物学理论和开展其人工繁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红条鞭腕虾 光照 生物饵料 溞状幼体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毅 曾玲 崔志新 王蕴波 陈文胜
研究了广东主要百合种类对桃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百合种类因所含的营养成分和化学物质不同对桃蚜数量及生长发育产生不同影响。以作用因子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龙牙百合上的桃蚜种群趋势指数最大,为35.765,最有利于种群的增长;其次为宜兴百合、麝香百合,其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28.512和14.533;兰州百合上的种群趋势指数最小,为4.166。
关键词:
百合 桃蚜 生命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董力 王海洋 陈艳 马小焕
通过田间实验,将采自重庆缙云山4个野外居群的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 ex D. Don)分别进行施肥、浇水、遮阴处理,对其生长、开花期、繁殖分配等性状进行了观测,并结合野外观察对居群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采自黄色沙壤的头花蓼居群在既浇水又施肥的全光照条件下生长最好,浇水、施肥处理对促进头花蓼的生物量有明显益处,且施肥处理的效果大于浇水处理。全光照对其有性生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遮阴处理的头花蓼生物量和生殖分配均最小。
关键词:
头花蓼 克隆生长 生物量 繁殖分配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徐怡 胡忠军 刘其根 李家乐
研究了5种不同氮、磷浓度(3个氮磷比)对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生长和藻体氮、磷含量的影响;并以这些不同氮、磷含量的小球藻在11、17和23℃3种温度条件下投喂透明溞(Daphnia hyalina),研究温度和不同条件培养的小球藻对透明溞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氮磷原子比(正常BG-11培养基,N∶P=76.77∶1;氮磷比为正常培养基的1/5和5倍的培养基)中,氮磷比为正常培养基1/5的小球藻生长最好,且其藻体氮磷比明显低于其它组;氮磷比为正常培养基5倍的小球藻生长速度低于正常培养基组,但其藻体的氮磷比略高于正常培养基组。用这些藻类投喂透明溞,结果表明,在各种培...
关键词:
小球藻 透明溞 温度 N∶P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汉华 李敏 朱长波 吴进锋 陈利雄
本实验研究了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和人工配合饲料6种饵料对黑鲍[(Haliotis discushannaiIno)(♀)×(Haliotis discus discusIno)(♂)]幼鲍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将6种饵料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养黑鲍20只。实验幼鲍的初始体长、体质量分别为(12.29±0.03)mm、(0.223±0.00...
关键词:
饵料 黑鲍幼鲍 生长 存活率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邵俭 谢从新 许静 杨学峰 格桑达娃 林少卿
研究了卤虫无节幼体、专用仔鱼料、鳗鱼仔鱼料等3种不同饵料对西藏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 Lloyd)、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 Regan)等3种鱼类仔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实验尖裸鲤、异齿裂腹鱼、拉萨裂腹鱼仔鱼的初始全长分别为(13.29±0.52)mm、(12.29±0.44)mm、(15.81±0.50)mm,实验周期分别为25 d、25 d、15 d。结果表明:与其他饵料组相比,投喂专用仔鱼料组,异齿裂腹鱼仔鱼和拉萨裂腹鱼仔鱼的平均全长、全长增加倍数以及存活率均高于其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区焯林 刘志敏 崔志新 曹毅 董华强 聂呈荣
研究了福绿、早青二号和日本旺绿青花菜对桃蚜生长发育、繁殖和种群数量的影响.以作用因子组建了不同品种青花菜上桃蚜试验种群生命表,并分析了青花菜叶片营养成分与桃蚜产仔量、发育历期的关系.结果表明,福绿、日本旺绿上桃蚜种群趋势指数较大,其值分别为22.490和22.328,较适合桃蚜试验种群增长;早青二号上桃蚜种群趋势指数较小,值为4.543,对桃蚜试验种群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桃蚜产仔量与青花菜叶中蔗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脯氨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桃蚜发育历期与蔗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脯氨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青花菜 桃蚜 生长发育 繁殖 种群数量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晨露 李京昊 成永旭 涂纹 吴乐 奚业文 朱传忠 李嘉尧
采用生物絮团、饲料和冰冻萼花臂尾轮虫 (Brachionuscalyciflorus)3种饵料,对由同一亲本孵化的(0.0179±0.0005) g克氏原螯虾仔虾进行42 d的养殖实验。比较各实验组的水体指标,以及实验结束后各组仔虾的生长性能、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1)在整个养殖期间,絮团组的总磷、氨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浓度最低,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P 0.05),絮团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饲料组(P < 0.05),与轮虫组差异不显著(P> 0.05)。(3)饲料组的α-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最高,絮团组最低。絮团组的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都显著高于饲料组(P < 0.05)。轮虫组的α-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与其他两组差异不显著(P> 0.05)。(4)絮团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高,丙二醛(MDA)含量最少,与饲料组和轮虫组有显著差异(P < 0.05)。综上,这3种饵料中生物絮团的养殖效果最好,对仔虾的存活、生长、消化酶和免疫抗氧化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晨露 李京昊 成永旭 涂纹 吴乐 奚业文 朱传忠 李嘉尧
采用生物絮团、饲料和冰冻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 3种饵料,对由同一亲本孵化的(0.017 9±0.000 5) g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仔虾进行42 d的养殖实验。比较各实验组的水体指标以及实验结束后各组仔虾的生长性能、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在整个养殖期间,絮团组的总磷、氨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浓度最低,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3个实验组仔虾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无显著差异,絮团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饲料组,与轮虫组差异不显著;饲料组的α-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最高,絮团组最低,絮团组的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都显著高于饲料组,轮虫组的α-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与其他两组差异不显著;絮团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高,丙二醛(MDA)含量最少,与饲料组和轮虫组有显著差异。这3种饵料中生物絮团的养殖效果最好,对仔虾的存活、生长、消化酶和免疫抗氧化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张玉勇 徐革锋 金舒博 牟振波
研究了养殖密度对饵料驯化期细鳞鱼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试验分别设置了4个养殖密度(1000、5000、10000、15000尾/m2),试验期间依次投喂水蚯蚓→水蚯蚓、软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的驯养方法,逐步从动物性饵料转化为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喂养。经过40 d的试验发现,养殖密度对细鳞鱼稚鱼的存活率具有显著性影响,但养殖密度对肥满度(CF)、特定生长率(SGR)和变异系数(CV)的影响并不显著。各密度组的死亡率分别为32.8%,28.7%,16.0%和19.3%,肥满度为0.85~0.97,SGR平均值为4.40%,体重变异系数为11.59%~16.89%,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